问题

《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将目光聚焦于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而其作者罗贯中,在叙述这场分裂与融合的宏大历史时,无疑流露出对蜀汉政权,尤其是其创始人刘备的偏爱。这种偏爱体现在字里行间,从刘备仁德之名、对百姓的体恤,到他所代表的“汉室正统”的理念,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正是这被作者倾心描绘的蜀汉,却是三国中最早走向灭亡的一方,其核心人物也往往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这不禁让人深思,罗贯中通过这样的叙事安排,究竟想向我们传达怎样的历史观与人生哲理?

我想,这并非简单地否定蜀汉的理想,而是对现实政治残酷性的深刻洞察。罗贯中对刘备及其事业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对一种“仁政”理想的寄托,是对汉室衰颓、群雄逐鹿中,希望能够出现一位德才兼备、能够重振汉室、安抚民生的君主的期盼。刘备的“仁德”,在那个战火纷飞、礼崩乐坏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他所代表的“汉贼不两立”的口号,也 resonates with the hearts of many who longed for stability and unity under a legitimate ruler. 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碾压着理想。作者安排蜀汉最先灭亡,重要人物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纷纷在相对较早的阶段便已离世,这并非是对他们能力或品德的否定,而更像是对现实力量对比与天命无常的直白陈述。魏国拥有庞大的人口、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更为稳固的政治架构;吴国则依仗长江天险,地势险要,又善于利用南方水土的优势。相比之下,蜀汉虽然人才济济,但其根基相对薄弱,地理位置也处于劣势,每一次北伐都犹如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

当关羽失荆州,张飞因暴怒而亡,这些事件的发生,直接削弱了蜀汉的实力。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感人至深,却也暗示了蜀汉在人才培养和继承上的局限性。他的逝去,更是蜀汉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个巨大真空,再也无人能够承担起他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蜀汉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理想与现实碰撞后,力量悬殊下的必然。

那么,罗贯中想借此表达什么?或许,他是在告诫世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仅仅拥有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是不足以笑到最后的。现实的权谋、军事的策略、经济的支撑,以及地理的优势,都是决定一个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作者的偏爱,并非是无视现实的盲目赞扬,而是对一种值得追寻的价值的肯定,即使这种价值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同时,这种安排也充满了悲剧英雄主义的色彩。蜀汉的英杰们,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上,展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不屈精神。他们的失败,反而让他们的人生更加丰满,更具传奇性。他们的早逝,如同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耀眼,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和回味。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的伟大,并不在于结果的成功,而在于奋斗的过程,在于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

最终,罗贯中通过蜀汉的兴衰,对历史的演变、人性的复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纯粹的愿望,也可能被强大的世俗力量所吞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刘备的仁德,反而通过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让这种仁德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永恒的象征。他让我们在叹息蜀汉灭亡的同时,也反思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追求的价值,是否在现实的洪流中,还能保持那份珍贵的理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三国演义里面重要人物死得最早最多的是孙吴,其次曹魏,最后才是蜀汉。

东吴的元勋集团甚至从早期就开始大面积便当,元老四将之一的祖茂甚至讨董的时候就让华雄给斩了(相比之下简雍甚至糜竺、孙乾前中期都一直活得好好的),然后孙坚、孙策相继早逝,再然后作者让孙策花了一章左右才好不容易收服的太史慈又让张辽给射死了。赤壁之战后没多久,周瑜、鲁肃就相继亡故,同期应该还病死了程普和黄盖(但演义并没有特意提到)。讨董时期的孙坚武将大概只有韩当能活到建安以后(夷陵之战中有登场)。

曹操方面,宛城典韦死,柳城郭嘉亡,四越巢湖期间荀彧、荀攸相继忧愤而死(演义里荀攸也是给逼死的),然后李典乐进病死(大概是这个时间点),夏侯渊又被黄忠砍了,等到关羽死的时候,曹操都差不多快领便当了。

相比起来,刘备集团的元老人物甚至要到219年以后开始才连续出事,之前演义中提到的刘方将领损失极小,就一个庞统还是赤壁之后的中期才加入的。

这种印象主要还是因为读者比较注意蜀汉,所以更容易难过,其次作者在描写蜀汉东吴人物的如何死的时候也着墨更强(大概是因为,演义魏国真正的中心人物就一个曹操,所以很多魏将死的时候作者并未大加渲染,夏侯渊被杀甚至是当boss被KO的喜事写的),蜀汉东吴一个重要人物死于非命也更可以体现作者全书强调的天数论


此外,这种分布情况有一段时间我还很疑惑过,关张登场时间那么早,纵横天下三十五年,219年之前魏吴就病死了一批名将,这关羽张飞怎么当时却一点大限将至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还一副正当壮年的模样(210年代的关羽还被吕蒙等人称为熊虎),所以后来我的结论是,(历史)关张可能其实非常年轻,作者可能把关张的年龄略微设定大了一点。关羽倒没有明确证据,张飞应该是实锤,飞“少与羽俱事先主”,黄巾时甚至不排除是童子军,而关羽也就比张飞年长了“数岁”,与刘备“恩犹父子”;而这俩很早就有上阵杀敌的实战经验,所以武力起步早上限高。

当然,即便如此,关张马黄也确实是前期打了无数仗,包括不少败仗人都没事,220-222年三年时间竟然全部亡故(正史黄忠死于220年,马超死于222年,演义改成黄忠221年,马超更晚),确实不免给人一种造化弄人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将目光聚焦于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而其作者罗贯中,在叙述这场分裂与融合的宏大历史时,无疑流露出对蜀汉政权,尤其是其创始人刘备的偏爱。这种偏爱体现在字里行间,从刘备仁德之名、对百姓的体恤,到他所代表的“汉室正统”的理念,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正是这被作者倾.............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曹操之死无疑是后期剧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伴随他离世的,是一首名为《邺中歌》的诗,这首诗在书中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究竟是谁写下这首饱含苍凉与不甘的《邺中歌》呢?关于《邺中歌》的作者,书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通过对诗歌内容、写作风格以及曹操当时心境的分析,我们.............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难免存在一些为艺术加工服务的虚构成分,以及一些在细节上不甚严谨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去苛求一部小说,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些情节的设置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跳戏”,甚至作者自己也可能在行文中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笔误。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比较.............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确实,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的严谨性,《三国演义》与史实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被大家拎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很多人心里可能也有点“纠结”,既喜欢《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又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要说《三国演义》为什么会被指责与史不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创作、历史解读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想透彻了说,那可真够热闹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三国演义》这杆老枪能打响,而现在的历史剧却多半成了哑火的摆设。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玩意儿,它本来就不是正史。罗贯中写的时候,距离三国那个年代,已经隔了差不多一千年了。这中间有多少传说了.............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 回答
    关于“陈寿不喜欢东吴,故意抹黑东吴”的说法,这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判断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陈寿的史学立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志》本身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首先,我们得了解陈寿本人。《三国志》是陈寿在他所处的晋朝时期所著,.............
  • 回答
    哈哈,这个话题可太有意思了!要是把FGO那些奇思妙想的作者们扔进三国时代,那可真是要上演一出又一出“历史的车轮在英灵们的脚下碾出奇形怪状的印记”的戏码了。咱们不妨来畅想一番,看看不同作者会怎么解读这历史长卷。奈须蘑菇(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辨和硬核设定著称):蘑菇来了,那三国故事大概会被彻底解构重组,变成.............
  • 回答
    关于三国杀登陆画面所使用的《洛神赋》书法,其作者是陈初,字墨缘。陈初先生是一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家,他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享有盛誉。三国杀选择陈初先生的书法作为其登陆画面,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开发者对游戏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的考量。《洛神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字之美、.............
  • 回答
    关于4月11日《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作者针对此前三国时期一些观点的回应,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情从几个维度来看,都挺有意思的。首先,从创作和科普的角度来说,作者的回应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个好的科普作品,不仅仅是呈现事实,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当作品中的某些表述可能引起争议,或者与主流史.............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可以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三国志》的价值和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评价裴松之的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裴松之注的价值与意义:1. 补充史料,纠正错误: 大量引入杂传和旧事: 《三国志》虽然是陈寿所作,但由于当时史料的限制和作者.............
  • 回答
    三国群雄逐鹿,卧虎藏龙,但“作死”的天才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往往聪明绝顶,却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性格缺陷,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要评选出三国“作死”的五大天王,那可真是难为我了,毕竟个个都是“作死”界的佼佼者。不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还是勉强挑出了这五位,他们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出出精彩的“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神经。要回答“高度评价《全面战争:三国》这部作品历史性的人是否崇洋媚外”,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这个话题,然后才能给出比较细致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白“崇洋媚外”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国的文化、商品、科技等盲目推崇,甚至贬低本国的东西,并且这种.............
  • 回答
    现在的三国相关作品,但凡沾点边,似乎就得把“匡扶汉室”这面大旗举得高高的,仿佛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股风气,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想当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诚,那都是围绕着“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展开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权势熏天,但名义上依然要“奉天子以令不臣”,这.............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这款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战略游戏,由英国的Creative Assembly工作室开发,SEGA发行。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合作与文化融合的旅程。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何是身处异域的西方工作室,而非国内团队,能够拿出这样一款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同时又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曾经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个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二爷。然而,《关云长》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形,而无神。” 为什么评价不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我作为三国迷,在观看过程中,也正是这些地方让我感到遗憾和失望。一、 人设崩塌,.............
  • 回答
    问央视版《三国》是不是“神作”,这可真是一个能让无数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我说,称它为“神作”,似乎有点太绝对,但要说它不伟大,那又绝对说不过去。它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尤其是历史正剧领域,那绝对是占着一座巍峨的高峰,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观念。要说详细,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制.............
  • 回答
    《三国志》系列作为日本光荣(KOEI TECMO)公司推出的经典历史模拟策略类游戏系列,自1985年推出第一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四十载的辉煌历程。它以恢弘的三国历史为背景,将策略、养成、战斗等多种玩法巧妙融合,吸引了无数玩家沉浸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对《三国志》系列历代作品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