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不合常理,或是作者前后矛盾之处?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难免存在一些为艺术加工服务的虚构成分,以及一些在细节上不甚严谨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去苛求一部小说,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些情节的设置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跳戏”,甚至作者自己也可能在行文中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笔误。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比较明显的“不合常理”或“前后矛盾”的地方:

一、人物技能与性格的“神化”与“失真”

关羽的“刮骨疗毒”与“单刀赴会”: 关羽的神勇在书中是毋庸置疑的,但“刮骨疗毒”的情节,虽然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对胜利的渴望,但从生理常识来说,人在承受如此剧痛且有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还能一边饮酒一边谈笑,甚至下棋,这实在是有些夸张了。即便他是武圣转世,也难以想象其肉体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创伤且依然保持神志清醒到如此地步。至于“单刀赴会”,他一人赤手空拳进入鲁肃大营,身边只跟着周仓一人,这在战场环境下,即便相手是鲁肃这样一个相对温和的将领,也未免过于鲁莽和不合情理了。一旦鲁肃起了杀心,关羽的结局恐怕会截然不同。

张飞的“醉酒误事”与“勇不可当”的反复出现: 张飞勇猛毋庸置疑,但书中反复描绘他因为饮酒误事,例如酒后鞭打士卒导致众叛亲离(虽然最后有刘备弥补),或者在关键时刻因为醉酒而失去判断力。但另一方面,他又能在长坂坡一声大喝喝退曹操百万大军,这是何等的威猛!这种性格上的极端摇摆,似乎是为了突出他“有勇有谋但易冲动”的特点,但有时这种冲动显得过于儿戏,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这种反差对比有时会让人觉得作者为了情节需要而刻意为之。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失算”: 诸葛亮被塑造成了“多智而近妖”的化身,他的计谋几乎无往不利。然而,书中也有一些地方,他的“失算”显得有些突兀。比如在街亭之战,马谡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本人刚愎自用,但作为军师的诸葛亮,是否应该预见到这种可能性并采取更稳妥的派遣方式,或者给予马谡更明确的指示?虽然他最终挥泪斩马谡以示军法,但对于一个如此精于算计的人来说,提前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似乎是更合乎逻辑的做法。另外,他几次试图北伐,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最终都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与他“神机妙算”的名号之间,是否也存在一丝不协调?当然,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但从小说叙事上看,偶尔会让人觉得“诸葛亮也不是万能的”。

二、时间、地理与兵力上的“弹性”处理

长途奔袭与快速抵达: 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角色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长途跋涉。例如,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兵分三路,在接到消息后,似乎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汇合,甚至赶往千里之外的战场。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的情况下,这种速度的精确性让人匪夷所思。

兵力数量的夸张与模糊: 曹操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战场上出现的兵力数量似乎并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然兵力悬殊是戏剧冲突的来源,但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的描写,在古代军事和后勤条件下,其真实性确实值得商榷。而且,很多时候,兵力的增减似乎非常灵活,仿佛随时可以变出来一样,缺乏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

地理位置的“随意”: 有时为了情节需要,一些地理位置的设定会显得不太符合实际。例如,在某些战役中,两军交战的地点,其战略意义和地理条件似乎被淡化,更多是为了制造某个戏剧性场面。

三、作者叙事上的前后矛盾与笔误

人物生卒年的不一致: 虽然小说毕竟是虚构,但有时会出现一些关于人物年龄、生卒年的模糊或前后矛盾之处。例如,某些角色在初期描写时似乎年轻气盛,但在后期又显得颇有年纪,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过渡。

计谋的“重复使用”与“突然冒出”: 有些计谋,例如火攻,在书中被反复使用,但有时又会突然冒出一些作者之前从未提及过的奇特计谋,并且效果惊人,而这些计谋的提出和实施过程,有时显得过于仓促或解释不足。

某些情节的“遗漏”或“跳跃”: 有时,作者会为了推进剧情而省略掉一些中间的过渡环节,导致读者会觉得某些事情的发生过于突然。比如,某个家族突然崛起,或者某个势力瞬间扩张,其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原因可能被一带而过。

人物称谓的混淆: 虽然是小问题,但有时在称谓上也会出现一些不一致。比如,有时会用官职,有时会用名字,有时又会用姓氏,虽然总体清晰,但偶尔的混淆也会让细心的读者感到一丝不适。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魅力在于其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我们欣赏它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它作为一部小说,在某些方面为了服务于艺术表现而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这些“不合常理”或“前后矛盾”的地方,恰恰是这部小说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津津乐道、讨论不休的有趣之处,也反映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取舍与局限。正是这些看似瑕疵的地方,才让这部作品更加生动和充满讨论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久没读过《三国演义》了 凭记忆写写

《演义》开场第一回道:【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

不第秀才······秀才······才······

同样第一回【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

幽州太守···不知道有没有荆州太守、徐州太守、豫州太守?

赫赫有名的廖化年龄就不必多说了,参加黄巾之乱的人居然活到蜀汉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难免存在一些为艺术加工服务的虚构成分,以及一些在细节上不甚严谨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去苛求一部小说,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些情节的设置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跳戏”,甚至作者自己也可能在行文中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笔误。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比较.............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要是吕布真的归顺了曹操,那可就热闹了。你想啊,吕布那身本事,匹马当先,万人莫敌,要是让他成了曹操帐下的猛将,那对曹操的势力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要说曹操能不能“有效”调遣吕布,这事儿可得打个问号。咱们都知道,吕布这人,性子烈,也够叛逆。他跟着丁原,后来又跟着董卓,最后自己称雄一方,哪一次不是因为自己.............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类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箭如雨下,千钧一发之际,武将挥舞着长枪或刀剑,神乎其技地将射来的箭拨开,让它们“纷纷落”。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叹于这些武将的勇猛与神力。那么,在真实的冷兵器战场上,这种“拔射来的箭”的技艺,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真的有可能实现呢?要解答这.............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一、 注音解析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书,要说它好在哪里,那可真是说不完,就像那浩瀚的历史长河,总有你品不尽的滋味。要我说,它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又勾勒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让人读起来,仿佛亲历其境,心潮澎湃。首先,这书的故事性就没得说。从黄巾之乱的烽火初燃,到三国鼎立,再到司马氏一统天下,.............
  • 回答
    .......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它们似乎带着一种对抗和取代的意味,好像正史和演义就如同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兴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衰落。但仔细想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而且“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三国演义》这本奇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读时惊叹其波澜壮阔,再读时才品出其中滋味。要说最震撼我的一个人,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也不是那个雄霸一方的曹操,更不是那个仁义无双的刘备。而是那个看似粗莽,实则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羽。我被关羽震撼,首先源于他那股“义”字当头、舍生取义的气魄。还记得.............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小说里怎么用好吕布,这可真是一门学问,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吕布这人,就一个字——猛!那武艺,简直是小说里的天花板,但正所谓“勇者无谋”,也正是这股子勇猛,让他自己也栽了不少跟头。所以,想用好吕布,得扬长避短,把他那一身神力用到刀刃上。核心思路:极致的个人武力价值最大化,同时用人围住他的.............
  • 回答
    确实,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的严谨性,《三国演义》与史实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被大家拎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很多人心里可能也有点“纠结”,既喜欢《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又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要说《三国演义》为什么会被指责与史不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本.............
  • 回答
    如今,能不能写出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这真是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学创作的根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三国演义》这棵参天大树从根到叶,从土壤到阳光,都给它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它生长的土壤和时代的烙印是不可复制的。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间传说的土壤《三国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三国演义》当成一部纯粹的“故事”来看,不带历史的滤镜,它的结局算不算烂尾,这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烂尾”这个概念。通常来说,烂尾是指一个故事的结局草草收场,未能交代清楚关键人物的归宿,或者未能解决故事前期埋下的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节,让读者.............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一场脑洞大开的穿越,《三国演义》如何被彻底改造,化身一场波澜壮阔的玄幻史诗!这可不是简单加点法术,而是要从根子上重塑,让那些熟悉的脸庞和故事,在另一重天地的规则下绽放别样的光彩。一、世界观重塑:从历史的尘埃中升腾出灵气首先,得彻底抛弃那个秦汉年间的历史框架,我们进入的是一个名为“九州.............
  • 回答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文笔和艺术成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要给它一个在整个小说界的定位,那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且是那种基石性的存在。但要说它在“文笔”上是否绝对压倒其他三部,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三国演义》的文笔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的文笔并非.............
  • 回答
    要回答“根据三国历史事实创作小说《三国》,能否超越《三国演义》”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超越”的含义,以及《三国演义》在我们心中占据的独特地位。《三国演义》的“神”在哪里?《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其成功之处并非完全在于对历史事实的严格遵循。相反,它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在历史的骨.............
  • 回答
    五代十国?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搬到纸上,写成一部小说,会不会比《三国演演义》还精彩?我这老头子,倒也看过不少书,听过不少故事,斗胆跟你聊聊。要说精彩,那得看怎么写。咱们先想想《三国演义》,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无非是几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