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卓于《三国演义》中说的:“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应当如何注音?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

一、 注音解析

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为”表示“为了”、“出于……的考虑”。发音为第四声(去声)。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ei,声调为去声。
需要注意的是,“为”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读音。例如,“因为”读 wéi (第二声),表示“是”、“作为”。但在这里,它是连词或介词,表示目的,所以读 wèi。

天 (tiān)
表示天空、世界,发音为第一声(阴平)。
它属于声母 t,韵母 ian,声调为阴平。

下 (xià)
在这里表示国家、江山社稷,发音为第四声(去声)。
它属于声母 x,韵母 ia,声调为去声。

计 (jì)
表示计划、谋划、打算,发音为第四声(去声)。
它属于声母 j,韵母 i,声调为去声。

岂 (qǐ)
这是一个反问词,表示“怎么会”、“难道”,带有强烈的否定意味。发音为第三声(上声)。
它属于声母 q,韵母 i,声调为上声。

惜 (xī)
表示怜惜、爱惜、顾惜,发音为第一声(阴平)。
它属于声母 x,韵母 i,声调为阴平。

小 (xiǎo)
表示渺小、普通、微不足道,发音为第三声(上声)。
它属于声母 x,韵母 iao,声调为上声。

民 (mín)
表示人民、百姓,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m,韵母 in,声调为阳平。

哉 (zāi)
这是一个语气词,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类似于“啊”、“呀”。发音为第一声(阴平)。
它属于声母 z,韵母 ai,声调为阴平。

所以,整句话的注音是:

wú wèi tiān xià jì, qǐ xī xiǎo mín zāi

二、 详细含义与语境解析

这句话是董卓在《三国演义》中说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他的性格和政治理念(或者说他为自己行为辩护的说辞)。

“吾为天下计” (wú wèi tiān xià jì)
“吾”:我。董卓自称。
“为天下计”:为了天下(的安宁、长远发展)而谋划/打算。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是一种为国为民、高瞻远瞩的姿态。董卓在这里把自己摆在了“救世主”的位置上,声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整个国家的考量,是为了解决当前的混乱局面,是为了“天下大计”。

“岂惜小民哉” (qǐ xī xiǎo mín zāi)
“岂”:怎么会/难道。反问语气,表示不认为会。
“惜”:怜惜/顾惜。
“小民”:普通百姓/黎民百姓。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加强语气。
整句的意思是:怎么会怜惜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呢?

结合起来,整句话的意思是:“我(董卓)是为了整个天下(的安宁和稳定)而谋划打算,怎么会顾惜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呢?”

三、 董卓此言的背后含义和批判

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常常被引用来形容某些为了所谓“大局”而牺牲个体利益(尤其是底层人民利益)的权力者,是因为它:

1. 暴露了董卓的残暴与冷酷: 董卓在掌握大权后,行事极端,为所欲为,屠戮百姓,焚烧洛阳。他的这些行为本身就已经是“不惜小民”。而说出这句话,更是赤裸裸地将这种残暴合理化,将个人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包装成“天下大计”。
2. 体现了权谋者蔑视民生的心态: 在很多历史时期和权力斗争中,掌握权力者常常会用“大局为重”、“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等理由来压制或牺牲普通民众的利益。董卓这句话是这种心态的一个极端例证。他认为,作为权力的掌握者,他的目标是控制国家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无数的普通民众在他眼中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棋子”或“牺牲品”,是可以随意牺牲的。
3. 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辩护: 董卓作为国贼,他的统治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所谓的“为天下计”根本站不住脚,只是他粉饰自己罪行的说辞。他将自己的罪恶行为归结为“天下大计”的一部分,并将“不惜小民”视为实现这一“大计”的必然代价,这是一种极度扭曲和冷血的逻辑。

总而言之,董卓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是他为自己的暴政和无视人命进行辩护的著名宣言。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注音和意思,更深层地揭示了权力者在追求自身目标时,可能出现的对底层民众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两个都解释得通。

原因不仅在“为”,还在于后面那个“计”的词性变化,以及“天下”一词的具体含义。例如:

(一)读四声:吾为(wèi)天下计

1. 意为:我是为了天下苍生谋划

“为”是介词,“计”是动词。

2. 意为:我是为了天下大计(得以实现)

“为”是介词,“计”是名词。

(二)读二声:吾为(wéi)天下计

意为:我干的是天下大事。

“为”是动词,“计”就是名词。

(三)“天下”可以指人世间,可以指天下苍生,可以指国家,甚至可以指国家的统治权。

诸如此类,只要多查查字典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归根结底,中国自古以来语言体系的博大精深,是导致诗无达诂的罪魁祸首。


然而结合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批评论,我认为这里应该读二声。

也就是说,结合董卓的情商智商和时代特点考虑,这句话要突出的重点理应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干的什么”。

重点在“吾为”,而非“吾计”。

重点在“我”,而非“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一、 注音解析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
  • 回答
    关于董卓,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比《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为复杂,而“坏”这个字,或许过于简单化了他。让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看看史书里这位西凉猛将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承认,董卓在历史上留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源的。他确实做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野心勃勃,以权谋私.............
  • 回答
    关于董卓火烧洛阳后,直到191年四月才到达长安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精确到月份的详细时间表,但我们可以根据史书记载的事件和逻辑推断,董卓的行动并非一日之内完成,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1. 兵力集结与控制洛阳的巩固(190年2月至190年底): 纵火的破坏性与后续清.............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三国时期,来自西部地区的军阀势力错综复杂,其中董卓、马腾、韩遂之间更是围绕着权力、地盘和利益纠葛不清。要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先看看他们各自的出身背景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董卓:从边塞武夫到权力巅峰董卓本身并非中原人士,他的发家地在陇西地区(今甘肃一带)。他早年曾为汉朝效力,凭借其勇猛和在边疆作战的经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探讨了三国时期一位核心人物的命运走向。如果吕布一直忠心于董卓,董卓是否会将皇位传给吕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1. 董卓的性格和政治野心: 董卓的本质是权臣而非明君: 董卓夺取权力并非出于对汉室的忠诚或对百姓的责任,而是纯粹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恋。.............
  • 回答
    Dwango董事关于《舰队collection》(以下简称《舰これ》)相比于《碧蓝航线》带有“日本海军的悲壮感”的言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对两款游戏内容的简单比较,更触及到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以及文化表达的复杂层面。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剖析:1. 历史背景与文化.............
  • 回答
    对于这场万众瞩目的国足对阵沙特比赛,尤其是围绕着于大宝在场上的表现所引发的争议,确实是赛后讨论的焦点之一。从各方面信息来看,董路对国足的许多评论,包括于大宝的“散步”言论,都带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立场。关于董路对“散步”的看法:董路作为一个资深的足球评论员,他的观点往往比较直接,甚至带有情绪化。他提.............
  • 回答
    董卓死后,汉献帝之所以未能直接下令全国统一并避免各地战乱,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真空、地方势力、以及汉献帝自身地位的脆弱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下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权力的真空与各方势力争夺 董卓之死是混乱的开端: 董.............
  • 回答
    董卓被杀前长安流传的童谣“李氏灭,董氏绝,鸡鸣兆,丁卯灭”确实令人费解,仿佛预言般准确地描述了董卓覆灭的走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童谣如此精准?是巧合、艺术夸张,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童谣的内容分析与对应: “李氏灭,董氏绝”: 李氏: 这里可能指的是汉灵.............
  • 回答
    要说董卓怎么就这么完蛋了,那事儿可复杂着呢。要是我跟你说,就是他坏事做太多,老天爷看不过眼了,那也太简单了。这背后啊,有政治、有人性,还有一些阴差阳错,凑到一块儿了。首先得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董卓这人,说白了,就是个粗野莽夫出身,带兵打仗可以,玩政治那真是一窍不通。他当年趁着何进跟十常侍斗得你死我活.............
  •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先说说霍光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
  • 回答
    董卓的灭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环环相扣的结果,堪称一出充满政治权谋、军事对抗和人性弱点的悲剧。要讲透彻,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德不配位,失尽人心:董卓上位的“不正宗”首先,董卓这个人,打从一开始上位就站不住脚。 趁火打劫,乱中取栗: 当时是什么局面?何皇后死,少帝在位,宦官和外戚斗.............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要回答“董卓是不是被丑化了”这个问题,得先看看我们脑海里那个经典的董卓形象是怎么来的,以及历史上的董卓究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丑化”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历史记载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立场。我们脑海里的董卓形象:来自何方?相信很多人对董卓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
  • 回答
    董卓手下的这支令人生畏的“羌胡兵”,并非一支简单的杂牌军,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渊源和董卓巧妙的策略。要理解这支军队的来历,我们得先跳出“董卓就是一个坏人,他的兵都是胡乱招募的”这种脸谱化的认知,而是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董卓个人的发迹过程来细细梳理。首先,得说清楚“羌胡兵”这个称呼本身带有的指向性。它.............
  • 回答
    说起董卓,这位以残暴和野心著称的权臣,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他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废掉少帝另立献帝?这岂不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其实,董卓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找麻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的政治策略以及他自身的局限性这几个.............
  •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