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董卓铸小钱和刘巴铸大钱的效果是一样的?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个路子上的。

董卓铸小钱:为了钱袋子,不择手段

董卓那会儿,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朝廷缺钱是肯定的,而董卓作为一个军阀,更是在乎的是他自己的腰包,以及手底下兵马的开销。他想的是,既然钱不够用了,那就自己印嘛!但问题就出在他印的“钱”上。

董卓铸造的是一种“五铢钱”,这本身是个沿用了好几朝的形制,但关键在于他采取了“减重”的策略。你想象一下,以前的五铢钱,铜含量和重量都是相对稳定的,大家心里都有个谱,知道这钱值多少。可董卓呢?他把钱做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虽然名义上还是叫五铢钱,但你拿在手里一掂量,就知道这不对劲。

这背后有什么目的?简单粗暴,就是变相的掠夺和通货膨胀。

回收旧钱,铸造新钱: 他强制回收旧的、值钱的五铢钱,然后用更少的铜去铸造新的、轻飘飘的钱。举个例子,原来你用一枚老钱可以换来一些货物,现在呢?他让你用两枚新钱才能勉强顶一枚老钱的重量。这样一来,你手里的钱就“缩水”了。
降低铸造成本: 最直接的目的当然是降低铸造成本。同样数量的铜,他可以铸造出更多更轻的钱来,这样一来,他手中的“货币发行权”就变成了“印钞机”,能快速地给自己充实国库(主要是军费)。
引发通货膨胀: 结果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虽然看起来增加了,但实际上是因为钱不值钱了。同样的东西,需要更多的劣质钱币才能买到。这玩意儿就跟现在劣质的纸币一样,越发越多,但购买力却下降得厉害。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生活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董卓这么干,纯粹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财政危机,而且是短期、急功近利的做法。他不在乎长远的影响,只图自己一时痛快。

刘巴铸大钱:为了国家,也是好心办坏事

刘巴就不同了,他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里一个挺有名的谋士,尤其以善于理财和政治著称。他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担任过军需官,处理过财政方面的事情。刘巴铸造大钱,理论上他是想解决当时的一个具体问题,但最终的效果却和董卓的“缩水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巴在某次具体事件中(史书上记载有几次类似操作,但最常被提及的还是他担任豫州刺史时)铸造的是一种“大钱”。这个“大钱”跟董卓的“小钱”是两个方向,看起来像是相反的操作,但带来的结果却有相似之处。

增加货币的重量和价值(表面上): 刘巴铸造的大钱,通常是指比之前的货币(可能是汉代的五铢钱,也可能是其他时期出现的私铸钱)更重、含铜量更高的钱币。他这么做,理论上是想提高货币的信用度,让钱币更“值钱”,从而稳定经济。
回收劣质钱币,统一标准: 很多时候,这种大钱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私铸的劣质钱币。刘巴希望通过发行一种质量好的大钱,来吸引大家把那些劣币换出来,统一货币的形制和价值。
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扰乱市场: 问题出在哪儿呢?

成本过高,无法充分流通: 一枚大钱的价值确实高,但铸造成本也高。如果民间原本流通的是数量庞大、但相对轻便的劣质钱币,突然发行一种重得多的好钱,大家用起来就不方便了。而且,如果朝廷没有足够的铜料来大规模发行,或者发行量跟不上民间需求,那么这些“好钱”就容易被囤积起来,真正流通的还是那些劣质的旧钱。
恶钱驱逐良钱(格雷欣法则的体现):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一旦市场上存在两种价值不同的钱币,而人们又愿意按照名义价值来交易,那么价值低的钱币就会被用来支付,而价值高的钱币则会被收藏或熔化。刘巴发行大钱,如果民间还有很多小钱,那么大家就会倾向于用小钱支付,而把刘巴发行的大钱藏起来。长此以往,市面上反而会充斥着更多劣质的小钱,而真正“值钱”的大钱却消失了。这就像是要用好马和劣马一起赛跑,大家总会倾向于用劣马去跑,好马留着自己用。
打压了原本的经济活跃度: 即使大钱的价值更高,但如果它不能有效地流通,不能促进商品交换,那它就成了一个摆设。反而可能因为价格(价值)的“变高”,使得一些小额的交易变得不方便,甚至阻碍了市场的活力。

为什么效果“一样”?

看到了吧?董卓是把钱“做小”,让它不值钱,造成通货膨胀;刘巴是把钱“做大”,理论上提高价值,但因为种种原因(成本、流通性、民间习惯等),反而可能导致真正值钱的钱币消失,劣币充斥。

这俩人的“一样”,不在于他们采取了相同的手段,而在于他们最终都未能成功地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货币体系,反而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时的经济秩序,导致了货币的“贬值”或“无效流通”。

董卓: 直接让钱不值钱,导致民生凋敝。他的“小钱”是直接的通货膨胀,是公开的掠夺。
刘巴: 虽然意图可能是好的,但他的“大钱”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例如铜料不足、铸造量不够、民间不接受、或者被好心办坏事地囤积起来,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市场上的钱币价值出现混乱,效率下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引发变相的“恶钱驱逐良钱”效应,让市场流通的货币质量进一步下降。

所以,说他们“效果一样”,更准确地说,是指他们都未能通过货币改革来稳定或促进经济发展,反而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货币体系的混乱,对当时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个是从源头上就“缩水”,一个是从流通和接受度上出了问题,最终殊途同归地没能让经济好起来,反而可能雪上加霜。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评价一个人的经济政策,不能只看他想做什么,更要看他能不能做到,以及他的做法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刘巴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但如果执行不到位,或者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复杂性,那结果可能比那些一开始就图私利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现有的答案,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先亮明观点:这两种做法,效果当然是一样的。

首先,董卓铸造小钱,你先要明白什么是小钱。

对,就和你想象的一样,所谓小钱,就是体积特别小的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钱币一般是没有币值的,那么是靠什么来确定它的购买力呢?答案就是钱币的重量。所以你看秦朝的钱叫“半两”,汉代的钱叫“五铢”,这其实都是在标称钱币的重量,并以此作为钱币购买力的保证。(因为金属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它的抵押物就是金属本身。所以金属货币的购买力,是与金属本身的多寡挂钩的。即使是唐宋以后钱文不再标称重量,但在所有人心中,依旧是重量大的钱更值钱,是好钱。)

所以,五铢钱就应该重五铢。

但现在董卓做了什么事情?

他铸了一批钱,重量远远达不到五铢,——估计很少有人见过董卓的五铢钱,这种钱直径只有1.2厘米左右(正常五铢钱直径在2.5厘米左右),既小且薄,重量不足0.5克(正常五铢重量为3.5-4克),与正常五铢相差8倍。

就是这样的钱,却依旧要当正常五铢来使用,这就等于是把1铢的钱标了个五铢的面值,这当然是超发货币,是通货膨胀。

那刘巴铸造大钱呢?

什么是大钱?是和董卓的小钱相反,指重量很大的钱?

大错特错。

所谓大钱,并不是说重量很大(当然重量也会比普通的钱大些),而是指的币值标的很大。

刘巴的大钱,币值标的是多少呢?史书记载的明白,是“值百”,也就是说,刘巴大钱,一枚要当一百枚普通五铢用,而它的重量一般是25克左右(差不多将近30铢)。——也就是说,刘巴这是在用30铢的钱,当500铢使用。这当然也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

所以,董卓是用不到1铢的钱当五铢使用,刘备用30铢的钱当500铢使用,你说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中国古代要超发货币,左右也不过就是这两种办法:一是偷工减料铸小钱,二是铸当五、当十、当百的大钱。

当然,董卓的钱和刘备的钱还是有不同的。

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董卓小钱粗制滥造,不但用料极少,而且钱质量极差,没有边廓,甚至没有钱文,——所以董卓五铢又叫做“无文五铢”。而刘巴的钱呢,上面有图,大家可以看看铸造的有多么精美。

不要小看这个铸造质量,这往往是货币信用最直观的体现。董卓的钱,放到现在就相当于用卫生纸印的纸币,试问谁敢用?这种货币就是完全没有信用担保的,只是为了搜刮民间财富而发行的。而蜀汉的值百大钱呢,这种精美的铸造工艺就表明了它是以蜀汉的国家力量作为担保的,表明这种超发是国家的一种货币政策,当然和董卓的钱不一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董卓被杀前长安流传的童谣“李氏灭,董氏绝,鸡鸣兆,丁卯灭”确实令人费解,仿佛预言般准确地描述了董卓覆灭的走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童谣如此精准?是巧合、艺术夸张,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童谣的内容分析与对应: “李氏灭,董氏绝”: 李氏: 这里可能指的是汉灵.............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一、 注音解析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
  •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
  •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先说说霍光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
  • 回答
    话说这董卓,原是西凉人,家大业大,素来以勇武闻名。但你想想,一个地方刺史,纵然家产万贯,武艺高强,要说能召集得了全国的百官,这可就不是寻常事了。这里头,门道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这董卓本身是个有“底子”的人。你别看他只是个西凉刺史,但别忘了,西凉是什么地方?那里地广人稀,民风彪悍,骑射之术更是无人.............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董卓的灭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环环相扣的结果,堪称一出充满政治权谋、军事对抗和人性弱点的悲剧。要讲透彻,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德不配位,失尽人心:董卓上位的“不正宗”首先,董卓这个人,打从一开始上位就站不住脚。 趁火打劫,乱中取栗: 当时是什么局面?何皇后死,少帝在位,宦官和外戚斗.............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何进之所以召董卓进京,是一个复杂决策,背后牵扯到当时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以及何进个人的野心、困境和错误判断。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背景:宦官专权与何进的权力争夺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被宦官集团把持,十常侍等宦官权势熏天,架空了皇帝的权力。这是导致政治黑暗、民怨沸腾.............
  • 回答
    关于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智商判若两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对史书记载解读和戏剧化演绎的偏差。在正史中,王允的智商并没有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然而,这种“判若两人”的感受,更多地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与局限性: 《三国志》的冷静叙述: 《三国志》作为正史,对王允的记载相对简练且注重.............
  • 回答
    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和曹操的结局为何天差地别?这绝非偶然,而是二人在策略、手段、政治嗅觉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差异所致。要细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剖析。一、 挟持的“天子”与“挟持”的性质不同首先,他们挟持的“天子”虽同为汉献帝,但当时的具体情境和献帝本人的地位,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是不同的。.............
  • 回答
    曹操的刀,为何指向董卓?一场豪赌,一场悲壮的孤军深入千古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能让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无一不是身处乱世,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书写自己传奇篇章的英雄。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而他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我为汉室,刺杀董贼!”,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 回答
    董卓死后,汉献帝之所以未能直接下令全国统一并避免各地战乱,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真空、地方势力、以及汉献帝自身地位的脆弱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下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权力的真空与各方势力争夺 董卓之死是混乱的开端: 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