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卓为什么一入京就能号令群臣百官,废立皇帝呢? 仅仅一个外臣为什么像空降大宰相? 难道他兵特别多?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

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

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他进京之前的背景。当时朝廷的实际控制者是十常侍等宦官集团。为了铲除宦官,大将军何进力排众议,召集了包括董卓在内的各路诸侯入京。何进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为董卓的入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暴露了当时朝廷的极度混乱和决策者的短视。

何进本意是想借外兵剿灭宦官,却被宦官反杀,死于宫中。他的死,直接导致了京城权力系统的瞬间崩溃。宦官虽然得势一时,但他们的根基早已不稳,最终被匆忙赶来的董卓部下、西凉军将领吴匡等人趁乱诛杀。可以说,董卓是赶上了一个权力的“真空期”,而且是经过一场血腥清洗后留下的真空。

二、 军事实力:西凉精锐,战功赫赫

说董卓兵不多,是误解。他的兵马并非只是“多”那么简单,而是精锐且久经沙场。董卓长期镇守边疆,拥有一支以他为核心、由他一手提拔和掌控的西凉军。这支军队以其勇猛善战、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与羌族等边疆少数民族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强大的战斗力。

当董卓率军抵达洛阳时,其他各地诸侯的兵力虽也不少,但很多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或者虽然战斗力强,但距离洛阳遥远,反应不及。而董卓的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他们是董卓能够迅速压制群臣的直接武力保障。他带着的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而非一支摆设。

三、 政治手腕与威吓能力:以势压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董卓进京后,面对的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朝廷,而是一个经历过宦官之乱、群龙无首的局面。此时,掌握着实力的董卓,自然成为最有话语权的人。他的政治手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京城咽喉: 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控制了皇宫和京城的重要交通要道。这意味着他掌握了首都的物理控制权,任何想要与他对抗的势力,都必须先过他这一关。
“拥戴”之名: 在何进被杀、京城大乱的时刻,董卓以“勤王”的名义进入洛阳,名义上是为了平定内乱,保护天子。他挟持少帝(后来的汉献帝)出现,并声称是为了“安定社稷”。这种“拥戴”的姿态,让他师出有名,即使是反对他的人,在表面上也难以直接撕破脸。
军事恐吓: 董卓的军队装备精良,兵士骁勇。在朝会之上,他常常陈兵宫廷内外,以武力威胁迫使群臣屈服。任何敢于质疑他、反对他的人,都可能面临杀身之祸。这种赤裸裸的武力威胁,是董卓能够号令群臣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
巧舌如簧,善于辩驳: 史书中形容董卓“勇而无谋,性刚悖”,这或许是后世的评价。但在政治斗争中,董卓并非没有一点策略。他能够利用汉朝末年政治腐败、士人集团分裂的时机,拉拢一部分人,打击一部分人。例如,他可以利用那些依附于他的朝臣,来孤立和打击那些反对他的人。
利用“顺者昌逆者亡”的心态: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许多官员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勇气。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就是顺从董卓,以求自保。董卓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用强权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约束。

四、 废立皇帝:顺理成章的权力游戏

废立皇帝,是董卓权力的最高体现。在控制了京城和皇帝之后,他认为少帝荒淫无道,不配为帝,便以“废黜”的名义,将少帝幽禁,改立自己的外甥、前河内太守王允力荐的汉献帝刘协。

这个过程,看似是董卓“一意孤行”,实则也是他对当时士族集团的政治操弄。他虽然将皇帝废立,但表面上仍是“拥立新君”,并且汉献帝的即位,也得到了部分朝臣的认可(至少在表面上)。通过废立皇帝,董卓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将自己置于皇帝之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总结来说,董卓一入京就能号令群臣百官,废立皇帝,绝非偶然。它是:

时势的造就: 何进的失策和宦官的覆灭,为董卓提供了绝佳的入场时机和权力空白。
军事的支撑: 精锐的西凉军是董卓压倒一切的后盾。
政治的操控: 董卓利用了权力真空,以武力为后盾,进行政治恐吓和分化拉拢,最终掌握了朝廷的控制权。
人性的弱点: 在强权面前,许多官员选择了屈从和自保。

董卓的崛起,是东汉末年政治走向极端黑暗的一个缩影。他不是凭空出现的“空降大宰相”,而是那个混乱年代里,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残酷的政治手腕,最终抓住权力机会的“军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残酷性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董卓废立的话题,我在我的作品中写的很详细,愿意慢慢看的朋友,可以移步: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目录 - 知乎专栏

《灵帝篇》第八章 立志革新

介绍一下灵帝在188年留下的东汉政府这个摊子,还原了史书上真实的社会环境。

《何进篇》第四章 图灭宦官 第五章 功败垂成

这两章是以何进的视角,分析政变之前的各种历史人物关系。

《董卓篇》第三章 政变全程 第四章 董卓进京 第五章 拥立新帝

这三章是以董卓为视角,解读了政变前后乃至废立的全过程。

同样的,我的解读结论是前无古人的。

觉得我写的不错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懒得去看的朋友,可以直接往下看,我简单的讲一下本题的内容。

——正文——

正文开始前,还是必须要说两句:

1我陈述的每个史实都能找到史料依据,看过史书的自然知道,没看过史书的可以装作知道的样子。对我的陈述有疑问,可以带着史料来质疑,我会回应的,如果只有想象力,对不起,我没空陪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个历史发明家。

2我写的每个推论,都能找到史料依据。我会列出来的。


一、188年全国概况

首先,明确一点:灵帝在中平五年(188年),是进行过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置州牧、设西园军、远离宦官 ,重用名士。这番举措使得全国各地的叛乱趋向好转。

这也为第二年何进掌权后,才能腾出手打击异己,图谋政变奠定了政治环境基础。

1.《宦者列传》中,灵帝亲信张让等人的种种劣迹,到了中平五年(188年)戛然而止。例如本年宦官子弟的杨党贪污案(事见《盖勋传》),也是灵帝疏远宦官的佐证。

2.范书《贾琮传》中“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正是中平五年(188年)的事。

3.除了贾琮出任冀州刺史,同时还有很多名臣名士得到重用,并在全国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a因为得罪宦官被雪藏三年之久的皇甫嵩重新掌兵出征凉州,取得陈仓之战的胜利。

b陶谦为徐州刺史,平徐州黄巾。

c黄琬为豫州牧,平陆梁地区叛乱。

d刘焉为益州牧,平益州黄巾。(虽然不是刘焉的战功)

e长沙太守孙坚平零陵三郡。(虽然孙坚早于之前上任)

f刘虞为幽州牧,收服乌桓,用几个月时间平定了闹了两年的二张叛乱。

g盖勋为京兆尹,与皇甫嵩坐镇长安,讨伐凉州叛军。

h丁原出任并州刺史,南匈奴另立新单于,虽然流亡单于于夫罗不服,但内乱暂告一段落。

i西园军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平益州巴郡板楯蛮叛乱。


二、189年何进秉政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掌尚书台。

四月,何进杀蹇硕,董重、废董太后,完成权力统一。

约五月,以幕僚袁绍的建议为起点,何进考虑与汝南袁氏合作,一同剿灭宦官,完成陈蕃窦武当年未竟事业。

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何进征辟名士为幕僚,取得阶段性成果。

陈志《荀攸传》: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

之前就在雒阳的人:

刘表、袁绍、袁术、桓典、张杨、张辽、何颙、种劭、卢植。

大概是跟荀攸一起新来的人:

张承、郑泰、荀攸、华歆、荀彧、鲍信、逄纪、王允、王匡。

综合一下,其中有据可查,帮何进参与出谋划策的幕僚:

袁绍、陈琳、王允、荀攸、何颙、逄纪、郑泰、王匡、鲍信。


三、何进密谋事

在何进确定下政变大方针之后,何进找何太后商议,可是何太后拒绝合作。

约六月,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征召外兵进京逼宫。

由何进派出去,从雒阳出发至外地征兵者共五人。

①王匡至徐州征调五百强弩。

②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

③毌丘毅至扬州丹阳郡征兵,刘备随行,途径徐州下邳国。

④张杨至并州征兵。

⑤张辽至冀州征兵。

将外地军队调往河南雒阳附近,共三人。

① 东郡太守桥瑁从东郡至成皋县。

② 武猛都尉丁原从河内郡至孟津,放火闹事,托言诛杀宦官。

③ 并州牧董卓从河东郡至关中上林苑。

其中,因为郑泰、卢植等人的强烈反对,何进对董卓敬而远之,拒绝其进京。


约七月至八月上旬间。

桥瑁进军成皋,丁原火烧孟津后,何进提拔其为执金吾,进京任职。

袁绍私招董卓进京,何进得知,派种劭先后两次劝阻,最终董卓退兵至雒阳城西二十里几阳亭处。

董卓进京时两次上书朝廷,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何太后下诏,罢免宦官。

何进让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两百名虎贲军接替宦官。

宦官们惶惶不可终日,以为何进是中间派,便去求教出路,何进劝他们告老还乡。

张让不以为然,通过儿媳妇(何太后之妹)传话给舞阳君,再由舞阳君劝说何太后允许张让等人回宫,何太后居然听从。

与此同时,司隶校尉袁绍打着何进的名义,抓捕地方上违法的宦官子弟。何进顿时处在两难之地。


四、政变事-八月二十五日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何进至长乐宫再次劝说何太后下诏罢免宦官,这次谈话被张让等人偷听到了。

傍晚,何进出宫后,又被宦官骗至嘉德殿前,斩杀。随后张让率先发动政变:

a派人占据尚书台,罢免袁绍、王允,任命樊陵、许相接替。

b控制住皇帝刘辩、何太后、陈留王刘协。

c给宫中所有宦官发放武器,守卫皇宫。

何进部将吴匡、张璋在宫外久等何进不回,得知变故,便率先攻打宫门,虎贲中郎将袁术随后加入其中,放火烧门。羽林中郎将桓典可以推测也参战(以事后得封赏可推)。

袁绍在政变之前,就私募私兵千余人,也立刻投入战斗。

车骑将军何苗,也率部参战。


【八月二十六日】

南宫被攻破,张让等人挟持何太后、刘辩、刘协至北宫崇德殿,在转移过程中,尚书卢植斥责段珪,段珪释放何太后。

袁绍下令关闭宫门,屠杀宦官。

奉车都尉董旻与吴匡等人在朱雀阙下,攻杀何苗。


【八月二十七日】

袁绍与叔父太傅袁隗,将樊陵、许相骗来杀掉。

北宫被攻破,张让、段珪等人挟持刘辩、刘协从谷门出逃,逃往北邙山。

此战,宫内宦官被屠杀者达两千余人。例如,袁绍与王匡在承明堂杀赵忠、高望两人。

约傍晚,尚书卢植、河南府掾闵贡等人骑马追击张让。在黄河边,张让、段珪等人绝望跳入黄河。

当晚,闵贡等人带着刘辩在雒舍歇息。

董卓大概到这时候才得知消息,率军前往雒阳。


【八月二十八日】

天未亮,董卓军抵达雒阳城西,又得知皇帝在北邙山下,于是前往迎驾。

当时文武百官已经迎驾,董卓仗着兵多,厚着脸皮混入其中。


五、董卓进京

从这里开始,我做的解读是前无古人的。

第一,很多人以演义故事为印象蓝本,认为董卓仗着兵多,“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第二,很多人不相信陈寿的行文简略,而采信范晔整理的内容,认为董卓是耍了点小聪明,才夺得雒阳兵权的。

首先,演义印象必须破除,其次,范晔采纳的是司马彪《九州春秋》的故事梗:董卓用瞒天过海之计,让雒阳人都以为有很多凉州兵进京了。

范书《董卓传》:初,(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这个故事是有bug的,最大的bug就是时间。

从8月28日进京到9月1日废立成功,不过三天时间,原文中的“率四五日”根本就对不上了。

其他雒阳夜禁、门侯等规矩,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也就是说董卓操作起来也是难度重重。

1.这件事(瞒天过海之计)真实发生几率很低。

2.即使这件事是真的发生了,那也绝对不是8月28-30日之间事。

3.董卓夺取雒阳军权事为真,但不包括这件事。

4.所以,董卓上位绝对与这件事无关,与吞并二何、杀丁原两事多少有关。


再看史实:

在28-29日之间,董卓就当上了司空。杀丁原,吞并并州军。何进、何苗余部也归于董卓。

30日,董卓找袁绍、卢植商议废立。

9月1日就废立成功。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董卓没有参与政变的功劳(政变结束后才到场),凭什么能干扰朝政,当上司空?

很多人还是会认为是因为:董卓兵多强势。

而我考虑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太尉袁隗的认可 。

1.董卓是袁隗故吏。

2.董卓是袁绍私招的。

3.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从。

4.董卓找袁绍谈废立,袁绍居然跑路了!

5.按照灵帝遗诏,何进与袁隗共为托孤重臣,何进一死,只能是袁隗在政变之后掌政,董卓能当上司空,袁隗怎么可能没出力呢?


我这个猜测发出来后,很多人一下子也觉得难以接受,纷纷质疑我,后来,我还是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太平御览·卷196·居处部二十四》引《续汉书·献帝纪》:昭宁元年(刘辩8月28日回宫后,改元昭宁),董卓住兵屯(显)阳苑,使者就拜司空。

这是司马彪《续汉书》中献帝纪的佚文,范晔并未采录入《后汉书》中。

在这里,我们看到:董卓带兵迎驾,但是没能进入雒阳城,而是停驻在城外显阳苑,然后是城内派使者出城,拜董卓为司空的。

由此可见:董先生能当上司空,是按照基本法来的。

城内的使者,也只能是袁隗掌控的朝廷派出来的,别无他人。

再者,董卓在城外,如果在城内没有政治势力扶持,他如何能吞并二何军队,如何能勾结吕布杀执金吾(负责雒阳城内安全工作)丁原?

所以,袁隗任命董卓进京为司空,默许他为军权代理人,所以二何军队归附,吕布也看出归附董卓才有政治前途,于是杀丁原投奔董卓。

后面继续分析。


二更【废立之事-前】

1.袁隗、袁绍在史书解读中的弱化。

董卓当上司空之时,除掉远在幽州的太尉刘虞、司徒空置,朝廷就一个上公太傅袁隗董卓两人站在权力的顶端了。

很多人觉得袁隗可能是个怂包,才向董卓投降的。袁绍逃跑,也是认怂。

这是一种对演义、范晔《后汉书》塑造故事后产生既定印象,是可以破除掉的。

我们可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a.8月27日,袁隗参与政变,诈杀出身世家的高官樊陵、许相,他心狠不狠?

b.怎么就到8月28日,他会向城外的董卓认怂,派人送出任命司空的诏书?

c.董卓带兵进京,只不过三千人。按照后世王朗的奏章中提到,东汉帝国雒阳政府军接近一万人。这个数字尚不包括两大将军府的士兵、张辽、王匡这些外兵,袁绍的私兵,按兵数来,袁隗需要认怂吗?

d.袁绍在8月26日至28日三天,在宫内指挥各路人马大开杀戒,血流成河,怎么三天已过,“疯狂杀戮buff”消失,对于一个姗姗来迟,手无寸功的董卓,怂了?

显然,强行解释董卓以强势夺权,这个逻辑从其官职、兵力上都是无法解释得通的。

强行弱化袁隗、袁绍的态度也与史实不符,很难想象,一个前两天还凶相毕露的叔侄两人,莫名其妙对一个外人认怂。


2.大将军府的属官在政变之后的处境如何?

鲍信征调外兵进京,也是在政变结束后抵达的,可以说是跟董卓同时抵达。

袁隗为何不提拔鲍信,而提拔董卓?

——因为董卓是袁氏故吏,鲍信则是大将军何进府的人。

同时,鲍信劝说袁绍杀董卓,袁绍拒绝,鲍信则跑路了。

无独有偶。前几天还和袁绍并肩作战的王匡,在政变成功之后,居然也不要封赏,也直接跑回老家了。

鲍信和王匡都是大将军何进府的属官,可见,政变之后,大将军府的属官是被排除在封赏第一顺序之外。

若想得到好处,必须投靠董卓。所以,吕布杀了丁原,投奔董卓,换来官职封赏。张辽也是如此。


3.袁隗为何不提拔两位侄子(袁绍、袁术)为军权代理人?

这个问题只能脑补了,从资历上看,董卓这个身经百战的凉州名将,比“生于京师,体长妇人”的袁绍,董卓显然在军事层面上有着更丰富的领导经验。

从关系上看,袁隗提拔董卓,动机自然是提拔故吏,并认为董卓这位故吏会遵照“门生故吏”的游戏规则(当然此时他没想到以后会被其反噬)。

袁绍的司隶校尉本来就是要职,如果提拔其掌军,袁隗必然又要考虑另外一个人选担任司隶。

袁术为虎贲中郎将,在后期封赏中,是拿到了后将军这个军职的,董卓是拿到了前将军一职,可见,袁隗让袁氏族人(袁术)掌兵也是必然之势,只不过排在董卓之后,如此看来,终究还是资历问题。


4.袁隗在废立之际的地位在史书中被弱化。

回到董卓找袁绍谈废立,这个事发生在8月30日。

这是一个会议上的谈话,具体内容,不同的史书上写了不同的内容,但是归根结底:两个人闹掰了。

袁绍是绝对不同意的,而董卓把废立之议交给太傅袁隗,袁隗是同意的(事见袁纪)。这说明什么?

废立之事,董卓必然要和袁隗搭档,袁隗是绕不过去的大佬。

袁绍走的时候,也是找借口:我去找我叔父袁隗商量一下。

因此,我们在讨论废立之时,一厢情愿地把袁隗当成一个只会签字同意的摆设,于情不合。

(后面我还会举证,证明袁隗的地位是逐渐被董卓削弱,这并非两三天,一蹴而就的事。)


我们知道下一件事,就是袁绍跑路了。

问题在于,如果袁隗不同意废立,袁绍还需要跑路吗?

难道不是叔侄二人发挥出前几天屠杀宦官的果敢决断,直接下诏废掉董卓,发动各路人马一同反董吗?

袁隗没这么做,显然,袁隗是同意废立的,袁绍跑路,只能是与叔父在政见上不同意见的决裂。


三更【废立之事-后】

董卓执意废立的动机,我在下面这篇回答中讲得很清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开看。

董卓想专权,为何要立聪明能干的刘协? - 知乎

在这里,我分析一下董卓在废立之后两个月(9-10月)所做的事,还原一下他是如何反超袁隗的。

9月1日,废立之时,按照史书记载的流程,主持仪式的是某位尚书(可推测是丁宫),尚书宣读诏书后,由太傅袁隗上去把刘辩请(gan)下龙椅,再把刘协送上去。

随后,尚书又宣布废何太后。3日,何太后遇害。

12日,董卓为太尉,领前将军(掌军),封郿侯(乡侯升级为县侯)。

在这个月末,董卓与黄琬、杨彪三人一同上书,为陈蕃窦武案翻案昭雪,给政变的后续影响画上句号。


董卓为司空时就有了开府征辟他人的权力,以史书上记载来看,何颙、郑泰这种原大将军府的属官也被他收入府中,从外地被征辟而来的,最著名的要数蔡邕了。

董卓在9-10月间,如何壮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想当然,无非是拉拢名士,蔡邕则是董卓最青睐之人,蔡邕为董卓也出了不少力。

比如很少人会去看蔡邕为董卓写的《表相国章》(见《蔡邕文集》,内容为上书朝廷,表奏董卓为相国)

按照史书记载,董卓是在11月1日登上相国之位的,同时获得“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特权,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都封了池阳君。

可以推测,蔡邕的《表相国章》应该是创作于十月份,传为董卓专权造势。其中内容有三处值得注意的地方:

及至差功行赏,(董卓)辞多受少。近臣幸臣一人之封,户至万数。今者受爵十有一人,总合户数,千不当一。非所以褒功赏勋也。

蔡邕没有点名是谁得到了万户侯,董卓当太尉时,郿侯的户数并不多。

今月(十月)七日,(董)卓又上书,辞疾让位,乞就国土。

十月七日这天,董卓还惺惺作态,要告老还乡。

太傅(袁)隗,以旧典入录机密事;尚书令(马)日磾,先辈旧齿,德更上公;(尚书)仆射(王)允、故司隶校尉、河南尹,尚书张熹,已历九列;鲁旭侍中,牧守宣藩。剖符数郡。

蔡邕提到在董卓即将登上相国之时,至少袁隗在名义上还是排在群臣之首,并有“录机密事”的权力,也就是掌控尚书台的权力。

所以说,9-10月间,董卓在朝廷中的势力是逐渐超过袁隗,这才为11月1日登上相国奠定了基础。

史书上把董卓专权解读成9月1日(废立)之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更【反董事件时间表,咸鱼解读】

8月28日

董卓进京。(确定)

董卓拜司空。(推定)

8月29日

董卓吞并二何部曲,吕布杀丁原。(推定)

鲍信劝袁绍杀董卓未果,逃亡。(推定)

8月30日

董卓与袁绍谈废立事,袁绍不从,逃亡。(确定)

卢植反对废立,免官。(确定)

袁术拜后将军。(推定)

董卓上报废立事,袁隗同意。(确定)

9月1日

董卓、袁隗完成废立。(确定)

废何太后。(确定)

9月3日

何太后死。(确定)

9月12日

幽州牧兼太尉刘虞拜大司马,司空董卓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确定)

9月13日

杨彪为司空。(确定)

9月21日

黄琬为司徒。(确定,考虑黄琬任命书与杨彪同时发出,21日为从豫州抵达雒阳时间)

三公(董卓、杨彪、黄琬)上书朝廷,为陈蕃窦武案昭雪。(确定)

参与政变的很多人得到封赏(如桓典、闵贡),

外地名士入京(如荀爽、蔡邕),

如韩馥、张邈、张咨、孔伷、孔融等人官拜州郡。

逃亡外地的大将军府故吏,王匡起家拜河内,鲍信拜泰山,

另有袁绍拜勃海。

曹操拒绝骁骑校尉,逃亡。(推测)


10月7日

董卓上书言退。(确定)此后为自己夺权造势。

11月1日

董卓拜相国。(确定)自此,董卓反超袁隗。

后将军袁术逃亡。(推测)

太傅掾袁迪弃官至广陵。(推测)

12月

曹操、卫兹在陈留起兵反董。(确定)

在此之前,张扬先起兵于上党,王匡、鲍信枕戈以待。袁绍为韩馥所困。

广陵太守张超带功曹臧洪至陈留,袁迪代领广陵。(推定)

闰12月(无事记载)

初平元年(190)正月

张邈、张超、臧洪、孔伷、桥瑁、鲍信等人在酸枣誓师。(确定)

桥瑁伪三公书开始流传各地。(推定)

2月

董卓杀弘农王刘辩,朝廷西迁长安,董卓坐镇雒阳。(确定)

二月社屠杀事件,可以解读为董卓对酸枣联军的敌视。(确定)

3月

朝廷至长安,袁隗、袁基灭门。(范书献帝纪确定)

2-5月

韩馥听从刘子惠之言,宽待袁绍。冀州亦筹划起兵,联军拥袁绍为盟主。

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迎困于鲁阳的袁术领南阳。

自此,反董之势兴起。

6月

朝廷(董卓)派出使者团劝和,分别出使河内(王匡)、鲁阳(袁术),以何谈失败告终。(推定,范书献帝纪为6-10月事)

7-9月

酸枣联军进军成皋,荥阳汴水之战,败北。(推定)

袁绍率冀州各郡人马誓师讨董。(推定)

10月

孙坚北上,梁东之战,败北。(推定,原文为冬)

11月

董卓用声东击西之计,渡河击败王匡军。(以蔡邕奏章推定时间,在11月18日之前)

12月

盟主袁绍对反董失望,与韩馥商议,拥幽州牧刘虞另立朝廷,刘虞拒绝。


——后话——

更多细节就在我的专栏里,欢迎关注。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 知乎专栏

我也不敢打包票说我写的一点错误都没有,就这几年的经验来看,肯定还是会有的,就史实方面的错误,欢迎指出来,感谢!

要谈史,肯定要遵照史实记载来发挥;在史实记载空白的地方,想象一下,也没有问题。

不喜欢看书,但喜欢用想象力说史、甚至发明历史的朋友,还是少说两句,免得怪我脾气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关于董卿将儿子入美籍的原因,网上流传着多种猜测和讨论,但官方并没有明确给出详细的解释。以下是一些流传较广的说法,以及对这些说法的分析和可能性的探讨:主流猜测和分析:1. 教育资源和平台: 详细解释: 这是最普遍的猜测之一。美国拥有世界顶尖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包括著名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大学.............
  •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先说说霍光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
  • 回答
    董卓当年进京,那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之大,一时无两。然而,他却并没有趁机自立为王,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单一个“不想”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们要看董卓当时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整个朝廷就已经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董卓作为一方诸侯,他能够带兵进洛阳,说到底,.............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话说这董卓,原是西凉人,家大业大,素来以勇武闻名。但你想想,一个地方刺史,纵然家产万贯,武艺高强,要说能召集得了全国的百官,这可就不是寻常事了。这里头,门道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这董卓本身是个有“底子”的人。你别看他只是个西凉刺史,但别忘了,西凉是什么地方?那里地广人稀,民风彪悍,骑射之术更是无人.............
  • 回答
    董卓的灭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环环相扣的结果,堪称一出充满政治权谋、军事对抗和人性弱点的悲剧。要讲透彻,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德不配位,失尽人心:董卓上位的“不正宗”首先,董卓这个人,打从一开始上位就站不住脚。 趁火打劫,乱中取栗: 当时是什么局面?何皇后死,少帝在位,宦官和外戚斗.............
  •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
  • 回答
    董卓死后,汉献帝之所以未能直接下令全国统一并避免各地战乱,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真空、地方势力、以及汉献帝自身地位的脆弱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下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权力的真空与各方势力争夺 董卓之死是混乱的开端: 董.............
  • 回答
    说起董卓,这位以残暴和野心著称的权臣,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他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废掉少帝另立献帝?这岂不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其实,董卓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找麻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的政治策略以及他自身的局限性这几个.............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编造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其目的并非要全然扭曲历史真相,而是在于塑造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传奇色彩的曹操形象,同时服务于小说整体的叙事和思想导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以及《三国演义》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首先要明确,正.............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关于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智商判若两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对史书记载解读和戏剧化演绎的偏差。在正史中,王允的智商并没有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然而,这种“判若两人”的感受,更多地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与局限性: 《三国志》的冷静叙述: 《三国志》作为正史,对王允的记载相对简练且注重.............
  • 回答
    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和曹操的结局为何天差地别?这绝非偶然,而是二人在策略、手段、政治嗅觉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差异所致。要细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剖析。一、 挟持的“天子”与“挟持”的性质不同首先,他们挟持的“天子”虽同为汉献帝,但当时的具体情境和献帝本人的地位,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是不同的。.............
  • 回答
    何进之所以召董卓进京,是一个复杂决策,背后牵扯到当时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以及何进个人的野心、困境和错误判断。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背景:宦官专权与何进的权力争夺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被宦官集团把持,十常侍等宦官权势熏天,架空了皇帝的权力。这是导致政治黑暗、民怨沸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