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为什么祭祀董卓呢?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载为一种“祭祀董卓”的普遍行为。

让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什么“祭祀董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1. 董卓的生平与评价:

崛起: 董卓出身于凉州(今甘肃一带),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崛起的一位将领。他拥兵自重,趁着朝廷内乱,于公元189年率军进入洛阳,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献帝刘协,并专揽朝政。
暴政: 董卓掌权后,残暴不仁,搜刮民脂民膏,火烧洛阳,将都城迁至长安,使得社会秩序进一步混乱。他屠杀士族,摧残文化,其行为被广泛诟病。
身败名裂: 由于其残暴统治,董卓逐渐失去了民心和朝中大臣的支持。最终,在司徒王允的策划下,吕布率兵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又制造了更大的混乱。
历史定性: 在正史中,董卓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暴君、乱臣贼子。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等史书,对他的评价都极其负面。他被视为导致东汉王朝覆灭的重要罪魁祸首之一。

2. 为什么“祭祀”这个概念会和董卓联系起来(可能存在的误解来源):

尽管没有普遍的祭祀,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些极个别的、非主流的“祭祀”行为,尽管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祭祀”不同:

政治宣传与污名化: 在董卓死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如王允等),将董卓塑造为十恶不赦的罪人是必要的政治手段。这种极端的负面宣传,反而可能让他的名字在民间流传开来,但绝不是以祭祀崇拜的方式。
地方性或私下祭祀的可能性:
旧部怀念? 董卓毕竟曾是凉州军阀,他可能有一些在凉州的老部下或支持者。在他死后,极少数忠诚的旧部,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可能出于对昔日主上的“怀念”或“祭奠”,进行一些私下的祭拜活动。但这种行为不会公开化,更不可能被后世所记载为一种“祭祀”。即使有,也更像是个人或小团体的纪念,而非公开的、被普遍接受的祭祀。
地方性神祇的混淆? 有时候,地方性的神祇或者一些受到尊崇的人物,其名字或事迹可能与历史人物发生混淆。但董卓的恶名太大,很难被误认为神祇而受到祭祀。
某种民间故事或传说? 在民间流传的野史、传说、评书、戏曲等文艺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演绎往往会脱离史实。有没有可能在某些地方性的民间故事中,出现过“祭祀董卓”的情节?比如,为了纪念他曾经的某种功绩(虽然很难找),或者为了安抚他的怨灵?这需要具体的证据支持,但根据目前主流的史学研究,没有这样的记载。
“祭祀”概念的宽泛理解: 如果将“祭祀”的范围放得非常宽,比如仅指“想起”、“提到”或者“纪念”某人,那么在描述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时,提到董卓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祭祀活动。

3. 为什么说“古人普遍祭祀董卓”是不成立的?

缺乏史料记载: 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任何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野史、地方志或考古发现,证明董卓曾被普遍祭祀过。古人祭祀的对象通常是天神、地祇、祖先、圣贤、忠臣义士、有功德之人等,董卓的所作所为与这些祭祀对象的要求相去甚远。
历史评价的负面性: 董卓的暴政和恶行在当时就被广泛谴责,他的死被很多人认为是国家之幸。在这样的历史评价下,除非是别有用心或极端愚昧的人,否则不会有人公开祭祀他。
祭祀的社会功能: 古代的祭祀活动往往带有政治、社会或宗教的功能。祭祀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贤者是为了学习其精神,祭祀祖先是为了宗族延续。祭祀董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缺乏正当性。

结论:

“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是一种误解。董卓因其残暴和对东汉王朝的摧残,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坏的声誉,他并不是一个会被人普遍祭祀的对象。虽然不排除极少数人在非常隐秘的情况下,出于某种私人情感对董卓进行祭拜,但这绝不代表一种社会性的、被普遍认可的祭祀行为,更不会被载入史册。

如果你在某些地方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很可能是源于一些非主流的解读、民间传说,或者是对历史概念的误用。当我们谈论“祭祀”时,通常是指一种带有尊敬、崇拜或祈求意味的公开或半公开的仪式活动,而董卓显然不符合这些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西凉一带本来就有很浓厚的“巫卜文化”,比如董卓本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董卓军中常年能见到占卜者的身影。


【《幽明录》:董卓信巫,军中常有巫】


至于祭祀董卓这事儿是从谁开始的,其实在《三国志》注引献帝起居注里面就有提到——是从李傕那里开始的。


【《献帝起居注》: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又于朝廷省门外,为董卓作神坐,数以牛羊祠之】


而且《献帝起居注》的这一说法也不是孤证,《后汉书》、《续后汉书》等史书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续后汉书》:李傕喜鬼道信巫觋厌胜之术。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常以三往祠董卓于省门外。】


李傕本来就是董卓的部下,因此和董卓一样喜好“巫卜之术”。同时李傕率军又是以“为董卓报仇”为名义,会祭祀董卓并不奇怪。


【《三国志》: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攻下长安后,李傕郭汜割据一方长达六年,期间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董卓庙并不奇怪。



至于为什么到了唐代还有人祭祀董卓,按照史料来推测的话,人们祭祀董卓的动机很可能不是因为【尊敬】,而是【恐惧】。


比如在《洛阳伽蓝记》里面,就有北魏吏部尚书邢鸾因为董卓作祟而遭遇不幸的记载:


【后魏洛阳永和里,汉太师董卓之宅也。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水冬夏不竭。里中太傅录尚书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鸾,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掘此地,轧得金玉宝玩之物。时邢鸾家,常掘得丹砂及钱数十万,铭云:董太师之物。后卓夜中随鸾索此物,鸾不与之,终年而鸾卒。】


此事发生在北魏时期,距离时间正好是董卓所处的汉末与高适所在的唐代之间,应该比较能代表这几百年间人们对于董卓的态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