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为什么祭祀董卓呢?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载为一种“祭祀董卓”的普遍行为。

让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什么“祭祀董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1. 董卓的生平与评价:

崛起: 董卓出身于凉州(今甘肃一带),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崛起的一位将领。他拥兵自重,趁着朝廷内乱,于公元189年率军进入洛阳,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献帝刘协,并专揽朝政。
暴政: 董卓掌权后,残暴不仁,搜刮民脂民膏,火烧洛阳,将都城迁至长安,使得社会秩序进一步混乱。他屠杀士族,摧残文化,其行为被广泛诟病。
身败名裂: 由于其残暴统治,董卓逐渐失去了民心和朝中大臣的支持。最终,在司徒王允的策划下,吕布率兵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又制造了更大的混乱。
历史定性: 在正史中,董卓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暴君、乱臣贼子。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等史书,对他的评价都极其负面。他被视为导致东汉王朝覆灭的重要罪魁祸首之一。

2. 为什么“祭祀”这个概念会和董卓联系起来(可能存在的误解来源):

尽管没有普遍的祭祀,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些极个别的、非主流的“祭祀”行为,尽管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祭祀”不同:

政治宣传与污名化: 在董卓死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如王允等),将董卓塑造为十恶不赦的罪人是必要的政治手段。这种极端的负面宣传,反而可能让他的名字在民间流传开来,但绝不是以祭祀崇拜的方式。
地方性或私下祭祀的可能性:
旧部怀念? 董卓毕竟曾是凉州军阀,他可能有一些在凉州的老部下或支持者。在他死后,极少数忠诚的旧部,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可能出于对昔日主上的“怀念”或“祭奠”,进行一些私下的祭拜活动。但这种行为不会公开化,更不可能被后世所记载为一种“祭祀”。即使有,也更像是个人或小团体的纪念,而非公开的、被普遍接受的祭祀。
地方性神祇的混淆? 有时候,地方性的神祇或者一些受到尊崇的人物,其名字或事迹可能与历史人物发生混淆。但董卓的恶名太大,很难被误认为神祇而受到祭祀。
某种民间故事或传说? 在民间流传的野史、传说、评书、戏曲等文艺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演绎往往会脱离史实。有没有可能在某些地方性的民间故事中,出现过“祭祀董卓”的情节?比如,为了纪念他曾经的某种功绩(虽然很难找),或者为了安抚他的怨灵?这需要具体的证据支持,但根据目前主流的史学研究,没有这样的记载。
“祭祀”概念的宽泛理解: 如果将“祭祀”的范围放得非常宽,比如仅指“想起”、“提到”或者“纪念”某人,那么在描述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时,提到董卓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祭祀活动。

3. 为什么说“古人普遍祭祀董卓”是不成立的?

缺乏史料记载: 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任何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野史、地方志或考古发现,证明董卓曾被普遍祭祀过。古人祭祀的对象通常是天神、地祇、祖先、圣贤、忠臣义士、有功德之人等,董卓的所作所为与这些祭祀对象的要求相去甚远。
历史评价的负面性: 董卓的暴政和恶行在当时就被广泛谴责,他的死被很多人认为是国家之幸。在这样的历史评价下,除非是别有用心或极端愚昧的人,否则不会有人公开祭祀他。
祭祀的社会功能: 古代的祭祀活动往往带有政治、社会或宗教的功能。祭祀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贤者是为了学习其精神,祭祀祖先是为了宗族延续。祭祀董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缺乏正当性。

结论:

“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是一种误解。董卓因其残暴和对东汉王朝的摧残,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坏的声誉,他并不是一个会被人普遍祭祀的对象。虽然不排除极少数人在非常隐秘的情况下,出于某种私人情感对董卓进行祭拜,但这绝不代表一种社会性的、被普遍认可的祭祀行为,更不会被载入史册。

如果你在某些地方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很可能是源于一些非主流的解读、民间传说,或者是对历史概念的误用。当我们谈论“祭祀”时,通常是指一种带有尊敬、崇拜或祈求意味的公开或半公开的仪式活动,而董卓显然不符合这些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西凉一带本来就有很浓厚的“巫卜文化”,比如董卓本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董卓军中常年能见到占卜者的身影。


【《幽明录》:董卓信巫,军中常有巫】


至于祭祀董卓这事儿是从谁开始的,其实在《三国志》注引献帝起居注里面就有提到——是从李傕那里开始的。


【《献帝起居注》: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又于朝廷省门外,为董卓作神坐,数以牛羊祠之】


而且《献帝起居注》的这一说法也不是孤证,《后汉书》、《续后汉书》等史书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续后汉书》:李傕喜鬼道信巫觋厌胜之术。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常以三往祠董卓于省门外。】


李傕本来就是董卓的部下,因此和董卓一样喜好“巫卜之术”。同时李傕率军又是以“为董卓报仇”为名义,会祭祀董卓并不奇怪。


【《三国志》: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攻下长安后,李傕郭汜割据一方长达六年,期间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董卓庙并不奇怪。



至于为什么到了唐代还有人祭祀董卓,按照史料来推测的话,人们祭祀董卓的动机很可能不是因为【尊敬】,而是【恐惧】。


比如在《洛阳伽蓝记》里面,就有北魏吏部尚书邢鸾因为董卓作祟而遭遇不幸的记载:


【后魏洛阳永和里,汉太师董卓之宅也。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水冬夏不竭。里中太傅录尚书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鸾,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掘此地,轧得金玉宝玩之物。时邢鸾家,常掘得丹砂及钱数十万,铭云:董太师之物。后卓夜中随鸾索此物,鸾不与之,终年而鸾卒。】


此事发生在北魏时期,距离时间正好是董卓所处的汉末与高适所在的唐代之间,应该比较能代表这几百年间人们对于董卓的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性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祭拜”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看到的许多“突然被发现”的古墓,它们的主人大多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某个时代的显赫家族。按理说,他们应该有后人一代代继承香火,维系祭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古墓在被我们发现之前,已经沉寂了数百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古人之所以没能直接从月球的形状推理出地球是球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网络:1. 月球的证据不够直接且易于误读: 月食时的地球阴影: 这是古人最常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月食发生时,.............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界诸多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敬畏、期盼等复杂情感的集合。这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凝聚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神圣而威严的龙的形象。首先,自然界的宏伟与神秘是孕育龙形象的土壤。想象一下,在古代,人.............
  • 回答
    古人之所以喜欢“小脚女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现象,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一、审美观念的演变与形成: 视觉上的“精致”与“脆弱”: 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宋代以后,审美趋向于追求精致、纤细、柔弱的女性形象。小巧的脚被认为能够突出身体的整体纤细感,与高挑的身体形成一种对比美,如同.............
  • 回答
    古人寿命短,这事儿说起来,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咱们得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捋一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缘由。首先,得说说那缺医少药的时代。你想啊,放到现在,有个头疼脑热,咱们掏出手机,搜索一下,立马知道是什么毛病,吃点什么药,或者直接去医院挂号。可古时候,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医疗水平的限制:.............
  • 回答
    古代社会,当人遭遇了难以承受的屈辱、绝望或走投无路时,选择跳井自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悲剧结果。这背后牵扯着伦理观念、社会环境、个人情感以及对死亡的理解,绝非简单的“跳下去”那么简单。首先,要理解投井自尽的“井”在古代的特殊意义。井不仅是维系生命的水源,更是家庭、社区的中心。一个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古代城市选址的多种考量因素。贵州平坝(特指现代贵阳市平坝区域)确实地形相对平坦,而古代贵阳(主要是指旧城区区域,通常指老城墙范围内的区域)则地势起伏,为何古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建立城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与战略考量 .............
  • 回答
    关于古人佩刀刀柄为何向后放置,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少门道,绝非简单的随性而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取刀的便捷性与实战需求: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想象一下,你身处战场,或者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立刻拔刀。如果刀柄是向前(对着你身体前方)放置,拔刀的动作会非常别扭,甚至会受衣服、.............
  •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
  •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深邃的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以及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得说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悠久,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思想极其.............
  • 回答
    “古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误解,真实性非常低,甚至是错误的概括。这个说法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对古代人口结构和死亡率的一些简单化解读,但它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理解“平均年龄”的含义与古代的现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平.............
  • 回答
    古人认为“君君臣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政治层面的根基: 集权统治的需要: 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权力展开的,即君主。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有效统治,需要一套明.............
  • 回答
    古人提倡“少沐浴”并非简单地反对清洁,而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卫生条件以及对身体的认知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现代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古代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释和详细的论述:1. 卫生条件与水源限制: 清洁水源的稀缺: 在古代,尤其是远离城市或.............
  • 回答
    “万恶淫为首”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宗教和历史考量。而选择“淫”而非“杀”作为“万恶之首”,并非否定杀戮的罪恶,而是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危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古人为何这样说: 一、 对人性根源性腐蚀的认识1. “淫”对.............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商周更替犹如一幅泼墨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但有趣的是,后世史家和文人对这两朝的态度,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商朝仿佛被刻意抹黑,而周朝则被奉为圭臬,成为“仁德”、“礼乐”的代名词。这种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德”的昭示:周人夺取天下的合法性.............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先贤,而谢安,这位东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无疑是其中一个格外闪耀的名字。谈及古人为何如此推崇谢安,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身上集聚了太多令人赞叹的品质和成就,足以让他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首先,他有着“高卧东山”的韬略与隐忍,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