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卓为什么行废立之事,效法霍光?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

先说说霍光

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心操作在于:

1. 废昌邑王刘贺: 刘贺继位后,行为荒唐,霍光认为他“荒淫失道”,不足以继承大统,于是联合百官,以雷霆手段将刘贺废黜。这事儿办得又快又狠,显示了霍光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对局势的掌控能力。
2. 立汉宣帝刘询: 在废掉刘贺之后,霍光选择了一个出身卑微、但名声尚可的皇曾孙刘询(后来的汉宣帝)即位。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朝局,避免出现权力真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认为刘询相对容易掌控,可以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势。

霍光之所以能做到废立,是因为他掌握了朝廷大权,拥有精锐的军队,并且得到了太皇太后的支持。在那个讲究“德”与“道”的时代,他能够以“拨乱反正”的名义行废立之事,尽管存在争议,但至少在表面上,他披上了一层“匡扶社稷”的合法外衣。

再来看看董卓

董卓,一个来自西北边陲的军阀,靠着武力起家,最终掌握了东汉王朝的最高权力。当他进入洛阳,控制了朝政后,他也面临着和霍光相似的选择,但他的动机和处境却有很大的不同:

董卓为何要效法霍光,行废立之事?

1. 权力基础的不稳固: 董卓虽然有兵,但他毕竟是外来者,在朝廷内部的根基并不深厚。当时的汉少帝刘辩(弘农王)在位,但他年幼,而且他的母亲何太后还在,朝廷里也有不少反对董卓的声音。董卓需要一个更能让他掌握的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压制反对派。
2. 对皇帝的绝对控制需求: 董卓明白,只有把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推行自己的政策。少年皇帝刘辩,或者说他背后的势力,对董卓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选择一个他认为更听话、更容易操控的皇帝,是他的首要任务。
3. “废立”的政治信号: 废立皇帝,是君权受到挑战的极端表现,也是臣子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董卓模仿霍光,也是在向整个朝野传递一个信息:我董卓,才是这个王朝的真正主人,连皇帝都可以由我说了算。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权力展示。
4. “匡扶汉室”的遮羞布: 就像霍光说刘贺“失道”一样,董卓也需要一个理由来解释他的行为。他选择了废掉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刘协年纪更小,而且是前少帝的弟弟,在血统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董卓可以宣称,他是为了“扫除妖孽”,“扶持贤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居,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5. 历史的“样板”: 霍光废立之事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且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成功”(至少在当时是这样,尽管后来霍光家族的结局并不好)。董卓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人,自然会去参考前人的做法,特别是那些能够帮助他巩固权力的“成功经验”。他看到了霍光通过废立确立自己权威的方式,便照搬过来。

董卓与霍光的异同:

共同点: 都掌握了巨大的军事实权;都认为当时的皇帝“不合适”;都通过废立来巩固自己的权力;都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不同点:
动机: 霍光更多是出于对汉武帝托孤的责任感(当然也夹杂着权力的欲望),他是在已有帝位继承人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并试图维护汉朝的稳定。董卓则是更直接的权力攫取,他打破了正常的继承秩序,是出于自己控制朝廷的需要。
合法性: 霍光拥有太皇太后和元老大臣的支持,废立过程相对有一定程序的“合法性”。董卓则更多是依靠武力,直接闯入宫廷,废立过程带有强烈的暴力色彩,缺乏广泛的支持。
结局: 霍光虽然权倾一时,但最终也未能长久,家族也走向衰败。董卓的废立行为,更是将东汉王朝推向了深渊,加速了其灭亡,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具体到董卓的操作:

董卓废少帝刘辩,选择立汉献帝刘协,表面上的理由是“少帝冲幼,不能以承大统”,而刘协“年齿渐长,行为举止,超出常人”。这种说辞,无非是给自己找台阶下。实际上,刘协比刘辩只大几个月,说刘辩“冲幼”而刘协“年齿渐长,行为举止超出常人”的理由,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董卓这样做,实质上是想扶持一个更听话、更没有根基的傀儡皇帝。刘协作为前任少帝的弟弟,身份上没有大的破绽,同时他年纪小,更容易被董卓掌控。董卓自封为“尚书令”,掌握军政大权,俨然是“家天下”的架势。

总结来说, 董卓之所以效法霍光行废立之事,是为了:

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政治环境。
建立一个能够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合法的统治秩序。
通过模仿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为自己的行为增加合法性,并向外界展示其无上的权力。

然而,与霍光不同的是,董卓的动机更加赤裸裸,手段也更加粗暴,这注定了他即使模仿了霍光的“废立”,也无法获得霍光那样的“体面”,反而因此树敌无数,最终走向灭亡。他的行为,与其说是“效法”,不如说是被权力的欲望驱使,在混乱的时局中,选择了一条最能彰显自身力量的道路,而历史上的霍光,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榜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董卓那是效法霍光吗?那纯粹是想过一把皇帝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先说说霍光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曹操的刀,为何指向董卓?一场豪赌,一场悲壮的孤军深入千古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能让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无一不是身处乱世,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书写自己传奇篇章的英雄。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而他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我为汉室,刺杀董贼!”,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 回答
    董卓当年进京,那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之大,一时无两。然而,他却并没有趁机自立为王,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单一个“不想”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们要看董卓当时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整个朝廷就已经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董卓作为一方诸侯,他能够带兵进洛阳,说到底,.............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话说这董卓,原是西凉人,家大业大,素来以勇武闻名。但你想想,一个地方刺史,纵然家产万贯,武艺高强,要说能召集得了全国的百官,这可就不是寻常事了。这里头,门道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这董卓本身是个有“底子”的人。你别看他只是个西凉刺史,但别忘了,西凉是什么地方?那里地广人稀,民风彪悍,骑射之术更是无人.............
  • 回答
    董卓的灭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环环相扣的结果,堪称一出充满政治权谋、军事对抗和人性弱点的悲剧。要讲透彻,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德不配位,失尽人心:董卓上位的“不正宗”首先,董卓这个人,打从一开始上位就站不住脚。 趁火打劫,乱中取栗: 当时是什么局面?何皇后死,少帝在位,宦官和外戚斗.............
  •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董卓死后,汉献帝之所以未能直接下令全国统一并避免各地战乱,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真空、地方势力、以及汉献帝自身地位的脆弱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下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权力的真空与各方势力争夺 董卓之死是混乱的开端: 董.............
  •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
  • 回答
    说起董卓,这位以残暴和野心著称的权臣,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他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废掉少帝另立献帝?这岂不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其实,董卓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找麻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的政治策略以及他自身的局限性这几个.............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编造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其目的并非要全然扭曲历史真相,而是在于塑造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传奇色彩的曹操形象,同时服务于小说整体的叙事和思想导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以及《三国演义》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首先要明确,正.............
  • 回答
    关于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智商判若两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对史书记载解读和戏剧化演绎的偏差。在正史中,王允的智商并没有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然而,这种“判若两人”的感受,更多地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与局限性: 《三国志》的冷静叙述: 《三国志》作为正史,对王允的记载相对简练且注重.............
  • 回答
    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和曹操的结局为何天差地别?这绝非偶然,而是二人在策略、手段、政治嗅觉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差异所致。要细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剖析。一、 挟持的“天子”与“挟持”的性质不同首先,他们挟持的“天子”虽同为汉献帝,但当时的具体情境和献帝本人的地位,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是不同的。.............
  • 回答
    何进之所以召董卓进京,是一个复杂决策,背后牵扯到当时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以及何进个人的野心、困境和错误判断。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背景:宦官专权与何进的权力争夺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被宦官集团把持,十常侍等宦官权势熏天,架空了皇帝的权力。这是导致政治黑暗、民怨沸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