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卓败亡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要说董卓怎么就这么完蛋了,那事儿可复杂着呢。要是我跟你说,就是他坏事做太多,老天爷看不过眼了,那也太简单了。这背后啊,有政治、有人性,还有一些阴差阳错,凑到一块儿了。

首先得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董卓这人,说白了,就是个粗野莽夫出身,带兵打仗可以,玩政治那真是一窍不通。他当年趁着何进跟十常侍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带着他的西凉兵就进京了。那时候,他确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少帝废了,立了献帝,把朝政大权都抓在了自己手里。这事儿办得够狠,够绝,但也一下子就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他为啥能这么嚣张?就是因为他手里有兵,而且是他自己的嫡系部队。西凉兵那帮家伙,可都是能打硬仗的主,跟着他出生入死惯了。董卓又是个粗犷豪爽的人,对待这些兵士是比较大方的,所以他的兵对他那是死心塌地。这使得他在朝堂上可以为所欲为,压根就不把那些文官放在眼里。

但是,这也就是他能撑一时,根本不能长久。

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统治方式。董卓这人,权力欲太强,又没啥敬畏心。他把京城闹得乌烟瘴气的,烧杀抢掠的事儿没少干。他废少帝立献帝,这事儿本身就伤天理;把洛阳烧了,迁都到长安,更是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你想象一下,一个首都在战火中被毁,多少人家破人亡?这种仇恨,可不是他随便赏赐点东西就能弥补得了的。

而且,他对待朝中的那些老臣们,也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样子。那些读书人,虽然没啥实权,但他们的名声在那儿摆着呢。董卓对他们颐指气使,动不动就打骂,甚至杀人。这就把所有有识之士都得罪光了。这些人虽然不敢当面反抗,但心里早就恨死他了。

这不,就有人想办法了。这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王允。王允这人,那可是个有手段的主儿,而且他看得特别明白,董卓这颗毒瘤早晚得除。他怎么除呢?他就看中了当时董卓身边那个最器重的人——吕布。

吕布这人,你说他本事大不大?那真是三国第一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他这人吧,又特别好色,又特别容易被煽动。王允就抓住了吕布的这个弱点。他先是给吕布灌输,说董卓如何如何对待他,如何如何利用他。然后,又让貂蝉出马了。

貂蝉这事儿,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还有争议,但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说法,那可真是精彩绝伦。王允就把貂蝉献给了董卓,又假意许给了吕布。你想想,这两人都是董卓的手下,又都对貂蝉有意思,这之间还能不生出嫌隙吗?这可是最容易挑拨离间的了。

果然,吕布跟董卓之间就有了矛盾。吕布本来就觉得董卓对他颐指气使,现在又加上这层感情上的纠葛,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了。王允呢,就趁着这股火,把董卓给设计了。

那天是什么日子?正是董卓进宫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他。王允早就跟一些大臣们串通好了,也跟吕布达成了默契。当董卓进宫,以为一切如常的时候,吕布突然就冲了出来,一刀就结果了董卓。

所以,董卓的败亡,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

他个人能力不足: 董卓虽然勇猛,但政治手段太差,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更不懂得如何稳定朝局。
统治手段残暴: 他的烧杀抢掠、废立皇帝等行为,激起了民愤和朝野的反对。
得罪光了所有人: 他对待文臣武将都没有好脸色,把所有潜在的盟友都变成了敌人。
内部矛盾激化: 最致命的是,他被吕布出卖了。而吕布之所以出卖他,除了王允的挑拨,也有董卓自己平日里对吕布不够信任,没有把这员猛将真正收服在门下。

董卓的结局,就像一个玩火自焚的例子。他以为自己手里有兵,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最终却被自己最信任的人给解决了。这背后,是政治失策、人性弱点,以及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他从权倾朝野到身首异处,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也算是历史上一抹悲壮又荒唐的色彩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原因是他死了。

如果他能活下来,并找机会再打回长安,画风就会如下:

“来自羌人的怪物屯兵并州”

“吃人的妖孽向陇西进发”

“犯上作乱者进入河东”

“军阀董卓接近京城”

“大汉栋梁董太师将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洛阳”

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胜者甚至不需要自己书写,大把人排着队愿意为他写。

都说董卓残暴,那曹操呢?还不是该屠城就屠城?再换个离我们近点的,清军呢?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我们电视上不还是全都是清朝皇帝勤政爱民英明神武的样子。更近的我就不敢说了。

只要你赢了,你做过的一切恶都会变成可以解释的迫于无奈之举。

user avatar

许多很简单的问题不要搞的很复杂。


少看知乎多读书。什么败亡跟残暴无关。这是扯淡。


三国志都要说到董卓,三国之乱,黄巾起义被平定后,本来天下或许能初平,这是年号,也表达了朝廷的意愿。


但董卓进京开始,就是三国真正乱世的开端。


他擅行废立,自立相国,乱了东汉传承的稳定的制度。也搞乱了中央。造成了袁绍曹操等人相继出逃,组成讨董联盟,帝国实际上分裂了。


等到打不过,又在首都放了一把火,挟裹百姓,迁都长安。


把东汉二百年繁华的首都,化为瓦砾场。


刘璋那么暗弱的人,面对刘备兵临城下,马超反戈一击的绝境,都拒绝了郑度提出的驱民而走,坚壁清野以弊刘备的毒计。


因为他至少顾念着百姓。


几年后,朝廷回到洛阳。百年繁华的首都只有一片瓦砾,满地都是荆棘。居民不过数百家。


尚书郎以下都去砍柴,朝廷议事三公立于野外。


百官多有饿死者。


谁把百年繁华故都化为了黍离之所!


我不说在首都放一把火,我就说哪位知乎人士能拍着胸脯说,就在他们县他们乡放一把火,用军队赶着几十万百姓迁徙上千里。


谁敢做,我就敢骂:畜生!两条腿的畜生!


这样的畜生有啥好洗的?


关西军阀的军队,并不以建设,军纪闻名。


四大将,李宠信巫术,以腐米牛骨为帝饮食。


郭盗马贼。


张济劫掠州郡为流矢所杀。


这几人杀得长安尸横遍野,道路秽臭,饿死得更多,大量人才不得已跑到荆州。百姓背井离乡得更多。


史载董卓军队居然在社日杀百姓,掠妇女而还,托言杀贼。


这不是畜生是什么。


董卓迁都准备了多久?


短短一个月。几十万的大迁徙。


以古代那种行政效率,基建设施,卫生水准,以这样残暴的军队,去督促数十万人的大迁徙。


会发生什么?


有脚趾头都想得出来。


杀人放火,抢劫强奸,走不动的就地一刀。生病的就地一刀。


长安自王莽之乱,荒废多年。多来了这么张嘴,他考虑过安置接待工作没有?


估计都是生死由命吧。


以曹操之能,魏国建设多年地方官的水平,迁徙几万民众,汉中的,淮南的,都闹出多大乱子。


以关西军阀白痴一样,不,负分滚粗的内政水平。那批人死了多少,吃了多少苦。剩下的也就九死一生,抛家弃产,背井离乡,对董卓是有多痛恨。


可想而知。


所以把董卓点了天灯,听说董卓死了大家像过节。那不是一个两个。


庙堂之上的事情,乱政,百姓不懂,可自己碗里有没有米,头顶有没有瓦,妻子儿女父母还在不在,邻居死得还剩几个,百姓还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某日,董卓要去郿坞,公卿大臣到长安城横门外为其送行,董卓设宴款待众人,却在宴席上将数百名诱降来的北地郡叛军士兵虐杀,宴会上的人吓得勺子、筷子都掉了,而董卓却饮食自若。下属将领如果言语有冒犯董卓的,马上就会当场处死,董卓又以叛逆的罪名诛杀了一些关中旧族。

董卓在长安执政期间,毁坏市场交流流通的五铢钱,再加上雒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等各种铜制品,用来铸造小钱。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百姓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33]。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嚣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以死刑加没收全部财产的方式惩办,结果引发大量的冤案。


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就是我读书从盘古到庚古,有文字以来,董卓坏的没有榜样。


这样的人,居然有人认为他败亡不是残暴?


不要侮辱曹操,曹操的残暴主要是对政敌。


任用能吏恢复生产,曹操是群雄中做的最好的

——-

一个统治者,责任与权力是对等的。


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袁术犯了什么错?也就是骄狂,称帝,奢侈,后宫食梁肉,而士兵只能捞蚌充饥。


导致被群雄围攻,淮南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最后军粮断绝,众叛亲离,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无由得食呕血而亡。


为天下耻笑,遗臭万年。


你一个统治者不能恢复生产,安定地方,解民倒悬,稳定朝局,却屠戮百姓,杀害贤良,迁都放火,于路杀人,罗织罪名,杀降排异,搞乱经济,掠夺民财,搞恐怖统治。


百姓饿殍遍野,怨恨满腹,自己却修筑坞堡,聚敛民财,终于众叛亲离,被吕布杀死。


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三国志》


有多少人对之恨之入骨。把他点了天灯。


权势熏天的关东军,祸害完了三辅之后,自己也逐渐消亡。


这就是天道。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朱洪武,永乐也残暴,也杀人,但是对百姓好,因为他们有统治者的基本觉悟,他们也是一代大帝。


不明白这个道理,这叫读书三观不正,读歪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关东军阀以董卓为首,都是把自己的经济基础糟蹋完的主。


兔子还不吃窝边草。


你糟蹋完了,真以为区区郿坞守得住?上层建筑也立不住。


李郭樊吕,张济都没有好下场。


当年徐荣就把曹操打到裸奔。


现在天下之大,手握强兵居然没有藏身之处。


这就是残暴强横的报应。


有诗云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有些人是怎么了?


我觉得我说得已经够清楚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董卓残暴毁灭了自己的经济基础。


通俗得说,勇猛如吕布要吃饭,智谋如贾诩要吃饭,强悍无敌的关西军一样要吃饭。


米是哪里来的,农民种的。


你要当太师也好,当王也好,当皇帝也好。你真是孤家寡人?


你是统治者,有国家肯定有领地,领地肯定有农民种地才能维护其国家正常运作。


所以有为的统治者无不重视农业,重视农民。禁止军队的残暴行为。以防伤本。


夏侯惇亲自背土,曹操惊马踏坏麦田割发代首。


且不谈权谋,我们就谈这个态度,这个人设。以首脑跟将领第一,这样的行为,传递出来的信息,下面人能胡作非为么?


董卓干了什么。三辅几乎成了地狱。


他以为糟蹋完了三辅,把粮食财宝男女掠夺完了,区区一个坞堡守得住?


他的下属,关西军阀的最后一支。张济,饿的没有办法,去劫掠州郡,为流矢所杀。


没有吃的,没有根据地,再强大的军队也是流寇。

user avatar

首先说立场,说董卓败亡的原因和他的残暴完全没有关系的,是不对的。可以说不是主要原因,但是不是没有一点关系。

再说董卓本身。这是董卓败亡的根本。

1,董卓不是名门望族,因为东汉以来上层政治人物基本都是名门望族,实际上形成了门阀政治,剿灭黄巾起义,汉灵帝搞了个州牧,名门望族靠着这个又将已经扩编为军队的部曲私兵合法化,都成了名门望族军阀。董卓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对门阀政治的理解可能有什么误差,认为自己在西边有一号,家大业大又有许多兵,所以可以堂而皇之的作为名门望族军阀登堂入室操纵朝局。可惜后世一般都蔑称他这种人是“暴发户”,根本不登大雅之堂,更何况大家割据其实靠的还是皇帝认证当州牧这么玩儿的,你怎么突然跑出来了?董卓自己可能不理解这一点。

2,在1的基础上,董卓个二货竟然还废立皇帝。。。这就搞笑了。因为虽然和帝之后皇帝更替频繁导致了政治的极度动荡,但是立皇帝还是要走基本法的,两汉政治摆脱不开太后外戚的影响,对于皇帝的废立,太后有决定性的话语权,所以只要太后不疯不傻,还可以认证皇帝,大体的政治构架稳定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汉少帝即位的时候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的火拼,导致了太后外戚集团崩盘,董卓也正是打着维护稳定的旗号被请到长安来。来就来吧,反正你确实牛逼确实大家一时三刻也打不赢你。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时候东汉政治格局已经因为何进的死变得极度微妙,固然董卓可以找到什么谋杀太皇太后的名义干掉太后何氏,但是你杀了何氏,就改变了东汉政治格局,太后外戚集团没了,维持东汉政治集团表面的稳定就靠汉少帝一个人了,好歹这老哥无论从出身、即位各个方面讲是无可挑剔的,大家找不出毛病来。当时中央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握住了汉少帝,其他人马表面上真就不敢怎么太造次,学霍光废立皇帝?基本法走不通了!因为太后被你干掉了,你找不到合法的皇帝认证人了。你董卓的实力又不足以压制群雄让大家都闭嘴,而且还搅乱了中央仅存的势力导致中央权威完全崩盘。董卓是想通过废立皇帝立威,可惜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把最后一张好牌给打烂了。

3,没文化,要迁都回长安,企图利用山河之险固守,还自己修了眉坞养老,这就傻了。第一,之所以东汉定都洛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越来越多,长安/关中平原承载不了庞大的脱产人口了,后世隋唐定都长安(大兴城),每年都要从关外调粮养活满足关中需求。所以这个时候,迁都回长安,就是个昏招子,你都养活不了自己,巴蜀粮仓你也控制不了,跑回关中山东之地的粮食你也控制不了,没足够的粮食又怎么能做到靠山川之险固守呢?董卓一死,李傕郭汜饿昏了头一通抢,饿的汉献帝东归。。。这一通折腾中央一点实力都没了,彻底只能做傀儡。第二,你修个眉坞养老,无法直接坐镇朝廷,那你这不是给搞阴谋的人空间么?况且眉坞根本不在长安边上,离长安还远着呢!

4,残暴,这是压垮董卓的最后一个稻草,不说笼络人心,反而想杀人立威,大家一看跟着你除了瞎折腾还能送命,那必须得弄死你了。

综上,没文化太可怕了。

user avatar

因为董卓在追求自己没有能力驾驭的东西。


很多人说董卓残暴不仁是原因,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董卓为什么这么残暴不仁,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话说,自古以来能做权臣做的让群臣服气的,要么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等同再造的,比如曹操和刘裕;要么就是德高望重,累受托孤的,比如霍光和王莽。至于两样都有的,那自然就是司马宣王啦^_^(此处可适当自夸一下,发布的时候括号内记得删掉)


董卓有什么呢?勉强算是有一个救驾之功,本身在朝中也没有根基,更不是高门大族,只是因缘际会,凭着袁氏故吏的身份得到了袁家的青睐,有机会被作为袁家的外援召唤进京而已。进京后论功行赏,先封司空,后迁太尉——以一个边地赳赳武夫的身份而做到三公的位置,也基本上就是对他的酬劳了。

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假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如果董卓野心就止于此,心甘情愿地继续做袁家的打手,紧跟着当初辟用自己的袁隗,一文一武的控制朝局,后续怎么发展很难说,不过就算闹出什么事情,天塌了也有汝南袁家顶在前面。但是董卓的野心开始膨胀了,先是废立,后又做了相国,爬到了自己的故主袁隗头上。

董卓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废立之威,和帮助党人平反的“功劳“,能够让他在摆脱了袁隗之后,同样能够和士人们合作。退可以做权臣,进可以求禅让。


但是事实证明,离开了袁隗,董卓再怎么对士人们示好也无济于事,而士人们也压根就没有和他合作的打算。董卓出身低,没有大功于社稷,尤其是杀了自己的故主袁隗及其宗族,更是犯了汉末的大忌。到这一步,董卓的选择其实不多了,除非他有逆天的军事才能,可以靠着自己的军队弹压天下,否则无非就是如何败亡,败于谁手的问题。


至于暴行和迁都等等昏招,这和隋炀帝后来在江都赖着不愿意走了是一个道理,不过是应了汉武帝朝的宠臣主父偃的话:

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