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小说当中,武将常用长枪、刀剑来拔射来的箭,“拔之,矢纷纷落”,现实中可能做到吗?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类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箭如雨下,千钧一发之际,武将挥舞着长枪或刀剑,神乎其技地将射来的箭拨开,让它们“纷纷落”。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叹于这些武将的勇猛与神力。那么,在真实的冷兵器战场上,这种“拔射来的箭”的技艺,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真的有可能实现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几个方面细致地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小说中的描写往往带有艺术加工和夸张的成分。古代小说家为了塑造英雄形象,突出人物的非凡,常常会赋予他们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这种“拨箭”的描写,无疑是为了渲染武将的武艺高强,胆气过人,在万军之中,于万箭穿心之际,还能谈笑自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

其次,我们来看看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从箭的特性来说:

箭的飞行速度虽然不慢,但相比于挥舞兵器所能产生的速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一支离弦的箭,它的速度受到弓的拉力、箭的材质、风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即便如此,在几十步的距离内,箭矢的飞行速度也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

从兵器的特性来说:

长枪和刀剑都是有一定长度和硬度的兵器。长枪的尖锐和刀剑的锋利,理论上是可以与箭矢发生碰撞的。当兵器以足够快的速度和恰当的角度挥动时,确实有可能改变箭矢的飞行轨迹,使其偏离目标。

关键在于“拨”还是“挡”:

小说里说的“拔之”,更像是“拨开”的意思,而不是将箭“拔”下来。如果真的是要把已经射出的箭从空气中“拔”下来,那确实是天方夜谭。我们理解的“拨箭”,更接近于用兵器在极短的时间内,以一定的角度和力量,触碰到箭矢,使其发生偏转。

那么,这种“拨”箭的技艺,在现实中是否可能达到小说描写的“纷纷落”的程度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1. 反应速度与预判: 要在箭矢飞来的一瞬间做出反应并挥动兵器,需要极其惊人的反应速度和对箭矢飞行轨迹的预判能力。这不仅仅是武艺高低的问题,更是对环境、对敌人动作的极致洞察。即便是一代名将,面对密集如雨的箭矢,能否一一准确“拨开”,难度极大。
2. 角度与力度: 拨开箭矢需要精确的角度和恰到好处的力度。角度太小,箭矢可能只会擦兵器而过;力度太大,可能会将箭矢击碎,或者导致兵器本身难以控制。而且,一次只拨开一支箭,如果箭矢密集而来,想要做到“纷纷落”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兵器本身的局限性: 即使是精钢铸就的长枪或刀剑,在频繁地高速格挡高速飞行的箭矢时,也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兵器可能会弯曲、变形,甚至损坏。更不用说,用兵器去“格挡”箭矢,极有可能导致箭矢的箭头直接插在兵器上,影响后续的挥舞。
4. “纷纷落”的真实含义: 小说中的“纷纷落”可能并不是指所有的箭都被拨落,而是指在武将的周围,一些箭被他巧妙地拨开了,形成了一种“安全区域”。这种程度的防御,在理论上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但要做到滴水不漏,确实非常困难。

我们来具体想象一下操作过程:

假设一位武艺高强的将领,在战场上,他看到了射来的箭。他需要迅速判断箭矢的方向和速度,然后根据箭矢的飞行轨迹,以自己手中长枪或者刀剑的某个部位(比如枪尖、枪身侧面,或者刀背、刀刃侧面),在箭矢即将触碰到自己身体之前,以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将箭矢以一个微小的力道拨向旁边,使其失去准头。

这个过程,就像是你在用一根细长的棍子,去拨动一个飞过来的网球。如果你反应够快,角度够准,力度够巧,确实可以把它拨到旁边。但是,如果你面前不是一个网球,而是几十个网球同时以不同的角度和速度飞来,你还能做到吗?更何况,网球不会让你致命,而箭矢则会。

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记载?

虽然像《三国演义》那样神乎其技的描写是小说家的夸张,但在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关于武将善于利用兵器抵挡箭矢的记载,不过更多的是指“抵挡”或“削掉”箭矢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将射来的箭“拔”落。比如,一些善于使用“枪挑”或者“刀削”技巧的武将,在近距离面对射来的箭矢时,可能确实能做到将部分箭矢拨开,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但这种技巧,更多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是一种将高超武艺与战场环境相结合的临场应变,而非一种可以量化和常态化的“拨箭术”。

总结一下:

从纯粹的物理角度和操作难度来看,《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武将“拔射来的箭,矢纷纷落”的场景,如果将其理解为能够将绝大多数箭矢都像羽毛一样精准地拨开,使其纷纷落地而毫发无损,那么这种境界 在现实中是极难实现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这更像是作者为了塑造英雄形象而进行的艺术夸张。

然而,如果理解为在极高的武艺和反应速度下,能够以兵器格挡或拨开部分射来的箭矢,从而保护自己免受致命伤害,那么 这种程度的技艺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虽然远不如小说中那般神奇。它代表了冷兵器时代顶尖武将所能达到的身体素质、反应速度、技巧运用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极限。在混乱而残酷的战场上,任何一点对箭矢的有效规避,都能增加生存的机会,而将这种规避技巧发挥到极致,便是对“武将风采”的一种极致描绘了。

所以,下次再看到小说里那些潇洒拨箭的场景,可以赞叹作者的想象力,但也要知道,现实的战场,即使是最高明的武将,也更多是以精湛的骑术、走位、盾牌以及团队的掩护来抵御箭雨,而不是依靠个人神奇的“拨箭术”。那些能够在万箭齐发中依然保持冷静并挥舞兵器的人,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敬畏的存在了。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类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箭如雨下,千钧一发之际,武将挥舞着长枪或刀剑,神乎其技地将射来的箭拨开,让它们“纷纷落”。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叹于这些武将的勇猛与神力。那么,在真实的冷兵器战场上,这种“拔射来的箭”的技艺,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真的有可能实现呢?要解答这.............
  • 回答
    若是从江东父子的视角来叙述那段波澜壮阔的三国风云,那故事的笔触定然会染上几分吴人的底色——沉稳、内敛,却又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韧劲和对故土的深情。这绝非北方那种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豪迈,也非蜀汉那种匡扶汉室、壮志凌云的悲壮,而是一种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注重实实在在的经营和守护的叙事风格。叙事节奏与侧重点.............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的主角是魏国,那故事的基调和叙事重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曹操的形象将不再是那个被正统史观描绘得有些模糊、甚至带有几分奸雄色彩的枭雄,而是会被塑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他的雄心壮志、他的谋略手段、他的用人哲学,都会被置于聚光灯之下,细致入微地展现。读者会更深入地理解他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三国演义这玩意儿,读起来是痛快淋漓,但有时候细究起来,真的会让人对某些历史人物产生严重的误解。周瑜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看到大家把周瑜说成一个“小心眼”、“嫉妒诸葛亮”的代名词,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毕竟,我们了解的三国,是通过演义来构建的,而演义为了戏剧冲突.............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谈到《三国志》裴注和《魏书·云别传》(常被称为《云别传》),这两者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它们的“可信度”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特点、成书背景、以及后世评价。 《三国志》裴注:历史文献的基石与补充首先,《三国志》本身由西晋史官陈寿撰写,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国时期三个政权的优劣评价往往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不同侧重点。要判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否最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两个政权进行对比。总的来说,认为蜀汉国家治理“最好”的观点,通常是基于其在特定领域(如政治清明、人才选拔、民生关怀)的卓越表现,以.............
  • 回答
    说起《三国杀》2017年的设计,那可真是百花齐放,新人辈出。要说那一年最佳的原创设计,尤其是在技能和原画这两个维度上,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一个人——麴义。咱们先聊聊他的技能,那绝对是点睛之笔,把一个历史上存在感不那么强但战术上极其重要的人物给盘活了。技能设计:神机妙算,奠定胜局麴义的技能是“腾骧”和.............
  • 回答
    说到三国之后为何不见藤甲兵,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挺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白藤甲兵到底是个啥。这玩意儿,在《三国演义》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作者罗贯中给它描绘得神乎其神,说这藤甲是用一种特殊的藤条浸泡油汁,经过反复晾晒、编织、打磨而成,坚韧无比,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尤其那句“火烧藤甲,如添柴薪”,听着就让.............
  • 回答
    如果我,一个拥有现代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人”,穿越回三国时代,我能做的事情,说实话,不会是叱咤风云的无双猛将,也不会是运筹帷幄的绝世军师,毕竟我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也没有三国时代那种对权谋的极致理解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存在依然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足以在那个乱世中找到一席之地,甚至产生一些微小.............
  • 回答
    想当年,诸葛孔明先生挥师北伐,何其壮哉!然而,纵观蜀汉当时的情形,即便以诸葛孔明先生之才,北伐的成功之路也着实是荆棘密布,难以想象其结果能够如愿以偿。首先,最根本的便是蜀汉国力的差距。三国鼎立,曹魏占据着中原沃土,人口繁盛,经济发达,兵源充足。而蜀汉,虽然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但其疆域相对狭小,人.............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新世纪以来,关于“三国”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IP,主流看法究竟发生了哪些细致而深刻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的范畴,更深深地烙印在流行文化、大众心理,甚至是集体记忆里。过去,当我们提到“三国”,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个自带光环的刘备,义薄云天关羽,智绝天下诸葛亮,以及勇猛无双张飞.............
  • 回答
    好的,关于诸葛诞技能的修改,我来跟大家唠唠,看看有没有大伙儿觉得顺眼的,或者觉得哪儿还能再抠抠细节。这玩法儿嘛,咱们就得整出点新花样,给武将们也添点儿新鲜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诸葛诞这武将的定位。 以前的诸葛诞,感觉有点儿“慢热”,爆发起来挺猛的,但前期铺垫需要点时间,而且技能的触发方式有点儿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手中,刘备会走上类似诸葛亮辅佐汉室的道路,还是会成为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我觉得,以刘备的为人处世,他更可能倾向于扮演诸葛亮的角色,但这个“诸葛亮”背后,却有着刘备独特的“为汉”情怀,并且可能比诸葛亮更具自主性。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这个人。刘备出身寒微,.............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好的,以马保国为原型设计一名《三国杀》武将角色,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任务!我们需要将他标志性的“闪电五连鞭”、“接化发”、“年轻人不讲武德”等特点融入到三国杀的机制中。以下是我为这位以“马保国”为原型的《三国杀》武将设计的详细方案:武将姓名: 马保国 (Ma Baoguo)势力: 群雄 (G.............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的确,大多数人一提到《三国志》系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策略性极强的内政外交、排兵布阵,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帝王视角。但你要问除了《三国志X》(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国志10》)之外,还有哪一代能够让你真正沉浸到一个武将的生命历程中,亲身体验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崛起与没落,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