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三国演义》好在哪里?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书,要说它好在哪里,那可真是说不完,就像那浩瀚的历史长河,总有你品不尽的滋味。要我说,它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又勾勒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让人读起来,仿佛亲历其境,心潮澎湃。

首先,这书的故事性就没得说。从黄巾之乱的烽火初燃,到三国鼎立,再到司马氏一统天下,这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被罗贯中老人笔下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你知道的,历史往往是枯燥的,但《三国演义》不一样,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把那些历史事件编织成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你看着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那股兄弟情义,仿佛能穿透纸背;你看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份雄才大略,让人又敬又怕;你看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那智慧光芒,简直能照亮千古。这些故事,有的是刀光剑影的沙场争雄,有的是运筹帷幄的政治斗争,有的是权谋诡诈的尔虞我诈,也有的是肝胆相照的君臣情义,真是什么都有,满足了咱们读者的各种好奇心和想象力。

然后,便是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人物画廊,这话一点不假。它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人物,咱们都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咱们的文化基因里。

就拿刘备来说,他不像曹操那样权谋深重,也不像孙权那样根基稳固,他就是一个汉室宗亲,靠着一腔仁义和一帮兄弟,硬是打出了一片天地。虽然有时候显得有些“仁义过头”,甚至被戏称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正是这种“仁”和“义”,赢得了无数人的追随,也让他在乱世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一种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坚持,这在很多时候,是让人感动和敬佩的。

再说关羽,那可真是“义绝天下”。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只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宁死不降。他被塑造成了一个道德的标杆,一个忠义的化身。那青龙偃月刀,那赤兔马,那单刀赴会,那刮骨疗毒,每一个场景都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即使后来他因为骄傲轻敌而败走麦城,但他的忠义形象,却深入人心,至今被尊为“武圣”。

当然,不能不提曹操。他是个复杂的矛盾体,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英雄”。他确实有雄才大略,能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也很聪明,善于用人,而且看人也准。但同时,他身上也有残忍、多疑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恰恰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也更有魅力。他不像刘备那样高大全,也不像孙权那样温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光明和黑暗两面的普通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也只是一个人),而且他的出现,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戏剧冲突。

还有诸葛亮,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他“草船借箭”的从容,“火烧赤壁”的决绝,“空城计”的镇定,都让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被后世传为美谈。他身上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那种即使在付出巨大努力后,依然无法挽回大势的无奈,也让这个人物更加有深度。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还有张飞的勇猛直率,赵云的忠勇无双,周瑜的英姿勃发(虽然最后被诸葛亮气死),司马懿的隐忍老辣……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共同构成了《三国演义》的魅力。

再者,这书的文学价值也极高。它虽然是历史小说,但它的语言也相当精彩。虽然比起一些纯文学作品,它可能少了些雕琢,但它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多典故和成语都出自于此。比如“说曹操,曹操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都已经是咱们日常说话的一部分了。

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打仗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和权谋的书。它告诉我们,在乱世之中,要想生存,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智慧,有胆略,有策略。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有忠诚、有背叛,有情义、有利益,有光明、有黑暗。读《三国演义》,咱们不仅能看到历史,更能学到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教我们如何识别人才,如何团结人心,如何应对困境,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选择。

而且,《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贴近普通人的心理。虽然书中有很多帝王将相,但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勇,张飞的直率,这些品质,都是咱们普通人所向往和欣赏的。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英雄主义的渴望,也让我们在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不得不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普及历史知识的作品,功不可没。虽然它在某些地方为了艺术效果做了虚构和夸张,但它通过生动的故事,让无数人对中国的三国时期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大家对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事件,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它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它有荡气回肠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那流传千古的文化魅力。难怪它能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并且至今仍然被无数人喜爱和传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好就好在半吊子们给它的那几个罪名:“捏造历史”,“张冠李戴”,“脸谱化”,“斗将、兵力浮夸、呼风唤雨不真实”。

正是因为这些,才让小说好看,才让人们爱看、爱讲,现代社会还包括了一个爱玩。

正是因为兴趣,才让人去啃枯燥无味的史书了解三国。

而且,这几条里面,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平衡“历史性”和“趣味性”上面做得最好的,它的有些方面甚至为四大名著之魁首。

一条条说。

1. 捏造历史。

三国演义有没有自我发挥?当然有。

但是该打的仗都会打,该赢的赢该输的输。再想让刘备赢,也不可能凭空让关羽干翻曹仁怼掉吕蒙来。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真难,说岳把岳飞写死了不痛快,就弄了个岳雷北伐,作者在嘴上过过把金兀术骑屁股底下的干瘾,这类现象在历史演绎小说中比比皆是。

而三国演义,你把发生过的战争以及胜负拿到历史书上对,【基本上】是没有错的,顶多是夸大了胜利结果,或者多描写一些失败方的勇敢和悲壮。神如诸葛亮,北原渭桥的失败也忠实地写下来了,该过不了陈仓,再有千奇百怪的招也得被一个没描写过的郝昭挡住。作者个人的发挥是不怎么影响结果的,比如赵子龙单骑救主,这本来是有记载的,作者进行了一番想象,把过程写得扣人心弦,但是这场仗的结果还是刘备落荒而逃,这作者不会改,赵子龙再勇猛,也不能锤杀百万兵。

而且有些时候,读者以为是捏造往往是自作聪明。常说演义黑曹操,然而曹操的事迹恰恰还往往都是在历史上有影子的——读者自己不知道,罗贯中也很无奈啊。

2.张冠李戴

这个往往根本不是问题,而是读者反而感受不到作者的巧妙。

比如曹操进攻吕布的时候,综合裴注,有好几种记载,一会儿吕布定计,一会儿去求救,一会儿出去断粮,直接看史书会觉得乱七八糟,但演义就把它们很巧妙地串在了一起,调整了时间地点和顺序,让前后的衔接变得自然通畅。你在读这里的时候,感觉到了突兀和不正常了吗?然而在史书中,它们是支离破碎的——这种浑然天成的移花接木,赞赏还来不及,怎么可以批判呢。

空城计,也如前所言,是有记载的,只是裴松之认为不实。但这段故事经过润色之后非常精彩,就被留下来了。罗贯中可不是草包,他觉得不靠谱的史料他是会选择放弃的。比如马超飞扬跋扈被关张教训了的那个传说,这其实很适合加工来表现关、张、马的性格,但是关羽根本不在成都,罗贯中也就不用了。

3.脸谱化

这个常常被拿出来批判,说演义把人写得不像人,但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演义的功劳,演义的目的与其说是真人描写,不如说是让我们记住这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拥有共同的想象。而为了立住这种文学形象,势必要着重描写其最鲜明的性格。

关羽骄,张飞躁,赵云沉稳,这些性格没被史书明确描述过,但是加上之后,在没有带来太大问题的前提下,为许多情节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让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明确的逻辑性,这是很了不起的。

而且,这些性格让人物形象变活了。我们一说高宠、李元霸,第一反应就是“能打”,但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呢?想不出来了,能打的人多了,是五大三粗的还是猿背蜂腰的?是诙谐有趣的还是严肃正经的?是一脸正气的还是獐头鼠目的?说不清。但一说三国人物,比如张飞,那就是个大嗓门,大胡子,瞪着双眼,黑灿灿的一张脸——因为这家伙是个一言不合就吹胡子瞪眼的急性子,这个形象也就很容易想象到了。

从古代的连环画到现代的游戏,一画这些形象,总免不了受到这些性格描写的影响。实际上关于张飞的形象,恰恰还有完全不同的说他是个小白脸形象的记载(虽然不怎么靠谱,可以追溯到杨慎),但是这种形象和急躁的性格对不上,对不起,人们不认。

被赋予了不同性格之后的形象才是鲜活的,才是能够让不同的人产生共同想象的作品。你随便找个哪怕是不认识字的中国人来,他也能给你把关张诸葛说出个七七八八,换别的时代的别的英雄人物可能么?

光说好汉力气大能打是没用的,你可以说我可以说大家都可以说。要给他安排上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这种具体的事情才能让人物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同样,光说“莽汉”没用,要想塑造“性子急”,就要有性子急的事情来,“我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当年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模仿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人提,但大家都知道是张飞。只有有了自己的性格,以及独特的事迹展现这些性格,人物才立体、鲜活。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是水浒和红楼,但三国也不落其后。尤其是不要忘了,三国写的可都是真人真事儿,是不能天马行空地随便发挥的,属于每个人的舞台相对很有限。

4. 不真实

这恰恰是我最喜欢三国的一点,就是它把“不真实”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不出圈的程度,做到了艺术化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只要是小说,当然就不真实,要真实看什么小说呢?小说本来描写的就是人们想象的世界。

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呢?没经历过,但怎么着也不会是这边一将那边一将大战五十回合,带的兵全是拉拉队。

——但是,这么写有趣啊!

我们今天有电影电视,有游戏,能给你展现那种千军万马,古代可没有,单凭一支笔一张嘴,就是他会说,听众也不会听。写成这种英雄单挑的形式,真实吗?不真实。但是听众能把自己代入进去,能想象到。

那边说谁谁一声令下,左边方阵开始前进,右边弓箭手开始和前队互换,过了一阵子,弓箭手开始掩护射击,左边突击队趁势攻城……

这种场面有“云长大喝一声,提起青龙刀来,只见白光一闪,说时迟那时快,敌将人头落地,敌兵四散而逃,关公大喝一声,都不敢动。”方便读者想象吗?尤其还是在没有影像光靠文字的前提下。

所以对战争描写,像前面那种没多少,像后面那种反倒在各种小说中比比皆是。就是描述行军布阵的描写,也往往是写得非常玄乎。八卦阵,几块石头的迷宫就把陆逊转晕了?水浒的混天象阵,今日属金所以金阵有兵,这都可能吗?

(顺便说句石阵也不是罗贯中乱扯,是有诸葛亮用八阵练兵时候用的石头的遗迹的,所以罗贯中才这么发挥。参见 @FFF团长 的答案zhihu.com/question/2962 更加详细)

去看别的书,士兵的作用更没用,比如荡寇志,动辄几万大军挤在一个村子里,干什么呢?给鲁智深、武松加油,己方一输就四散奔逃。这种所谓的兵力不过是语气用词而已。

而三国演义反倒是比较重视士兵的作用的,曹操打袁术,兵、将都比袁术强多了,但是就得想出鼓舞士气的方式;赤壁之战,曹操兵力比孙刘联军多太多,所以他们就必须想出火攻的方式,关张、甘宁、黄盖再勇猛,能一人锤翻八十三万大军吗?——李元霸的世界里是能的,但三国就不能;诸葛亮北伐,三天两头兵又不够了,粮又不够了,在西城两千五百人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关兴张苞咋不去玩无双呢?要是宗泽恐怕就该玩单骑踹营了,但是三国的世界里这是不行的。

换句话说,三国演义虽然有很多想象的不实际的东西,但是当矛盾上升到决定成败的时候,它写得是很务实的。赵云单骑救主我可以让你多砍几个武将痛快痛快,但是该跑总归还是要跑。

水浒在另一个方面做到了这种真实,好汉再勇猛,也是要吃饭的,肚子里没食就打不动仗;同样,也是要花钱的,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再好汉兜里没钱了也得卖刀、赊账、剪径、吃白食、去偷去抢;也是要看人脸色行事的,任你林冲再英雄,牢狱里见了差拨也得乖乖低头;个人再勇猛能力也有限,鲁智深、武松抡开了几十人也接近不得,但被算计了,十几个做公的就能拿下。三国自然不用写这么细的事,但是上升到国家的人口、钱粮,可能数字是夸张了,道理却是完全一样的,再理想主义的人也要处理现实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

另外,更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朴素的历史观。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像说岳这种,过了半天干瘾,最后实在圆不回去了,只好让“前世神明”来帮忙,怪力乱神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神仙转世的设定,好玩是好玩了,却降低了思想的深度。

这一点上也不能怪古人,毕竟其科技水平是有限的。水浒、红楼甚至都不能免俗,水浒交代不下去了就“天罡地煞义气相投”,红楼也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世如何如何的设定。

但是三国演义却做到了,它成功地描写了“凡人的战争”。要说神明影响,也就关羽还是死后追封的——这放到别的书里,不得好好说一番玉帝是如何让自己帐下大将投胎关家么,然而三国真没有。

(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儿是,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还真有点这个影子,是后来的版本把这个意思改得几乎没有了,可见三国演义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力)

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当先,随行止剩十余人。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像南华老仙、于吉左慈这种,影响都没大到改变历史走向的程度,曹操本来就到岁数了,来不来左慈他也该死了,这类描写也就是把主要人物的自然死亡写得玄乎了一点罢了,甚至可以理解为曹操、孙策的幻觉。超自然力的影响最多也就是“风吹大旗”这类,或者是孔明用“缩地”戏耍敌军这种,顶多就是个小手段,并不能左右大局。诸葛亮呼风唤雨,那是他已经看清楚了故弄玄虚;能掐会算,这也是靠自己的判断;问天借命,最后也没借来(这是一种欲抑先扬的描写手法)——战争的胜败是由双方的“人”的决策来决定的,考虑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这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甚至演义中还有对自然科学的朴素的思考和质疑,秦宓逞天辩的故事中,作者给他加了一节,“盘古开天地,轻清者上浮而成为天,重浊者下沉而成为地,至共工撞断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然轻清而上浮,又如何会下沉呢?”

今天来看这可能不算什么,但是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更高。

阿基米德的墓志铭是一个圆柱里面的内切球,因为他证明了这个球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二,他对这个成果非常满意,决定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这用高中的体积公式知识就能轻松地证明:圆柱体积为pi*r^2*h,球体积为4/3*pi*r^3,代入h=2r即可。

但是如果谁自己想出来了这种证明方法,就自认为比阿基米德高明,这是一种非常狂妄的愚蠢——因为这两个体积公式,是阿基米德的贡献。

演义成书的时候,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对那些传说都深信不疑的混沌状态。演义在这种前提下的思考是一种逻辑的体现,其思想深度可以说跟伽利略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质疑其理论的正确性相媲美了!

最后以一点儿“不友善”收尾。

网上张口闭口“演义都是假的”的人,十有八九是半瓶子还不一定到的那种,往好了说,他们只看过四大名著,不太知道同类题材一般的创作会写成什么样,更不用说自己去尝试创作一下了,往坏了说,四大名著都没看或没看全,跟风或者想当然罢了。真正对历史或文学有一定了解的,大多都是对演义抱有相当的肯定态度——不是不知道那是假的,而正是在充分了解了之后,才体会到了罗贯中把这些“假的”掺杂进来是多么的不易,其文学性的构思又是多么的精巧,让这些假的,看上去比真的还美。

user avatar

熟读三国一百遍,识尽人间真假面。

乱世休论德与道,满纸皆是利与权。

——观《三国演义》有感

首先,我是一个死硬派的三国迷,我的抽屉里摆满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三国游戏,我还是忠实的三国杀玩家,平常跟三国有关的周边产品,我都会有意识的收集。小时候吃干脆面送三国武将卡,为此我可以一个月只吃方便面,100张武将卡我收集了98张,只差关兴、曹洪。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读了二十五遍,你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听说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试试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于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的狂读。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读到“百遍”,只读了二十五遍。虽然读了这么多遍,我却一点都没有感觉厌烦,甚至每一次翻开《三国演义》,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对白,舌战群儒时,诸葛亮的对白,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从书中扯出营销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养生学、形而上学、生理健康学等“狗拉羊肠子(新疆俗语)”的废话来,但已经和《三国演义》无关了。作为读者,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

咱们读三国图个什么?不就图个风云际会吗?用不着任何方法,因为只有你肯读,你就会爱上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书,要说它好在哪里,那可真是说不完,就像那浩瀚的历史长河,总有你品不尽的滋味。要我说,它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又勾勒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让人读起来,仿佛亲历其境,心潮澎湃。首先,这书的故事性就没得说。从黄巾之乱的烽火初燃,到三国鼎立,再到司马氏一统天下,.............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将关公斩颜良的情节改为关公在阵前与颜良大战数百回合,颜良不敌,最终刀断自杀,那么历史的观感和后人的评价确实会发生巨大的转变。首先,这种改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极大地削弱颜良“冤枉”的可能性。在原著中,颜良之所以被后人视为有点冤枉,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在毫无防备、甚至是在一场并非正式的厮杀中.............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文笔和艺术成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要给它一个在整个小说界的定位,那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且是那种基石性的存在。但要说它在“文笔”上是否绝对压倒其他三部,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三国演义》的文笔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的文笔并非.............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小说里怎么用好吕布,这可真是一门学问,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吕布这人,就一个字——猛!那武艺,简直是小说里的天花板,但正所谓“勇者无谋”,也正是这股子勇猛,让他自己也栽了不少跟头。所以,想用好吕布,得扬长避短,把他那一身神力用到刀刃上。核心思路:极致的个人武力价值最大化,同时用人围住他的.............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难免存在一些为艺术加工服务的虚构成分,以及一些在细节上不甚严谨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去苛求一部小说,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些情节的设置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跳戏”,甚至作者自己也可能在行文中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笔误。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比较.............
  • 回答
    要是吕布真的归顺了曹操,那可就热闹了。你想啊,吕布那身本事,匹马当先,万人莫敌,要是让他成了曹操帐下的猛将,那对曹操的势力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要说曹操能不能“有效”调遣吕布,这事儿可得打个问号。咱们都知道,吕布这人,性子烈,也够叛逆。他跟着丁原,后来又跟着董卓,最后自己称雄一方,哪一次不是因为自己.............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它们似乎带着一种对抗和取代的意味,好像正史和演义就如同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兴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衰落。但仔细想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而且“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三国演义》这本奇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读时惊叹其波澜壮阔,再读时才品出其中滋味。要说最震撼我的一个人,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也不是那个雄霸一方的曹操,更不是那个仁义无双的刘备。而是那个看似粗莽,实则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羽。我被关羽震撼,首先源于他那股“义”字当头、舍生取义的气魄。还记得.............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如果要说哪个人物的哪个情节最能让人感受到英雄气十足,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关羽,尤其是他单刀赴会那一幕。那时的局势,可以说是异常凶险。东吴孙权为了收回荆州,设计了一个“鸿门宴”,假意宴请关羽,实则想要将其扣为人质。关羽作为蜀汉的重臣,肩负着镇守荆州的重任,更是.............
  • 回答
    确实,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的严谨性,《三国演义》与史实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被大家拎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很多人心里可能也有点“纠结”,既喜欢《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又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要说《三国演义》为什么会被指责与史不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本.............
  • 回答
    如今,能不能写出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这真是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学创作的根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三国演义》这棵参天大树从根到叶,从土壤到阳光,都给它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它生长的土壤和时代的烙印是不可复制的。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间传说的土壤《三国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三国演义》当成一部纯粹的“故事”来看,不带历史的滤镜,它的结局算不算烂尾,这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烂尾”这个概念。通常来说,烂尾是指一个故事的结局草草收场,未能交代清楚关键人物的归宿,或者未能解决故事前期埋下的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节,让读者.............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类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箭如雨下,千钧一发之际,武将挥舞着长枪或刀剑,神乎其技地将射来的箭拨开,让它们“纷纷落”。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叹于这些武将的勇猛与神力。那么,在真实的冷兵器战场上,这种“拔射来的箭”的技艺,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真的有可能实现呢?要解答这.............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一场脑洞大开的穿越,《三国演义》如何被彻底改造,化身一场波澜壮阔的玄幻史诗!这可不是简单加点法术,而是要从根子上重塑,让那些熟悉的脸庞和故事,在另一重天地的规则下绽放别样的光彩。一、世界观重塑:从历史的尘埃中升腾出灵气首先,得彻底抛弃那个秦汉年间的历史框架,我们进入的是一个名为“九州.............
  • 回答
    要回答“根据三国历史事实创作小说《三国》,能否超越《三国演义》”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超越”的含义,以及《三国演义》在我们心中占据的独特地位。《三国演义》的“神”在哪里?《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其成功之处并非完全在于对历史事实的严格遵循。相反,它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在历史的骨.............
  • 回答
    五代十国?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搬到纸上,写成一部小说,会不会比《三国演演义》还精彩?我这老头子,倒也看过不少书,听过不少故事,斗胆跟你聊聊。要说精彩,那得看怎么写。咱们先想想《三国演义》,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无非是几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对三国演义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器感到好奇,尤其是它们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工艺水平。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确实对武器的描述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夸张。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