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今还能写出像三国演义那种小说吗?

回答
如今,能不能写出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这真是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学创作的根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三国演义》这棵参天大树从根到叶,从土壤到阳光,都给它捋一捋。

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它生长的土壤和时代的烙印是不可复制的。

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间传说的土壤

《三国演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建立在三个多世纪的真实历史之上,那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一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想想看,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再到司马氏统一,这期间有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有多少权谋斗争惊心动魄,有多少悲欢离合荡气回肠?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史料,是人民口耳相传的故事。

而罗贯中,他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工匠,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大量的史书(如《三国志》)、野史、民间传说、戏曲、评话等各种文化资源。可以说,《三国演义》是在历史的骨架上,用人民的血肉和情感浇筑而成的小说。它根植于中国文化深处,与人们的生活、思想、道德观紧密相连。

现在呢?我们虽然也有丰富的历史素材,但那种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沉淀下来的,与大众生活如此贴近的、口耳相传的文化基因,可能变得稀薄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了,传播媒介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情感连接方式也变了。

二、人物塑造的典型性与脸谱化艺术

《三国演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些鲜活的人物。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奸雄,赵云的无双……这些人物性格极其鲜明,甚至带有一些“脸谱化”的色彩。这种脸谱化不是贬义,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手法,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易于辨识和传播。

例如,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慧形象;提到关羽,便是红脸长髯、青龙偃月刀的忠义化身。这种鲜明的个性和标志性的符号,使得这些人物如同活生生的人物一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的文学创作,更加追求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害怕脸谱化,力求展现人性的阴暗与光明、矛盾与纠结。这固然是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但有时也可能导致人物性格模糊,缺乏那种一望即知的冲击力。要再写出诸葛亮这样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确实难度极大。

三、情节设计的宏大叙事与戏剧张力

《三国演义》的情节波澜壮阔,从桃园结义到三国归晋,贯穿了近百年的历史。它包含了无数经典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每一个战役都充满了策略、计谋、勇气和牺牲。同时,它又巧妙地穿插了政治斗争、外交博弈、个人情感等多个维度。

它的戏剧冲突非常强烈,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诸葛亮空城计的惊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悲壮。这些情节设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如今的小说,虽然也能写宏大叙事,但受制于篇幅和节奏,想要达到《三国演义》那种全景式、史诗般的叙事格局,确实不易。而且,现代读者对情节的接受度也发生了变化,过度的虚构和戏剧化可能会被视为“不真实”,而过于写实又可能缺少那种跌宕起伏的观赏性。

四、语言风格的古典魅力与白话的融合

《三国演义》的语言,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话的畅快。它吸收了宋元以来的说书传统,文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古色古香,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味。这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是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现代汉语和古典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要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既要保留古典的韵味,又要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这需要非常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很多现代作家尝试写古风小说,但真正能做到既有古意又不失流畅自然的,并不多见。

五、文学的时代性与价值观

《三国演义》也承载着那个时代所推崇的价值观:忠君、仁义、孝道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天命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正义战胜邪恶的渴望。这些价值观在当时是主流,也是人们认同和喜爱《三国演义》的重要原因。

如今的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更加复杂和批判性。如果照搬《三国演义》的价值观,可能难以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甚至会被视为落伍。写出一部能被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小说,需要找到当下社会认同和关注的价值点。

那么,现在还能写出《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样”的小说可能很难再写出来了。 因为“那样”不仅仅是指小说的内容,更是指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传播方式以及读者群体。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复制历史,复制人们的心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写出伟大的、能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汲取养分。 我们可以学习它的人物塑造技巧,学习它宏大的叙事结构,学习它营造戏剧张力的艺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灵感,发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用现代人的视角和理解去重新诠释历史和人性。
我们可以创新,走出自己的路。 现代社会有现代的特点,有现代的思维方式,有现代的表达需求。也许未来的伟大作品,会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出现,它们可能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更关注社会现实的反映,也可能融合更多的媒介和技术。

总结来说, 如果我们指的是要完全复制一个《三国演义》的模式、风格、影响力和文化地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时代不同了,土壤变了,读者也变了。

但是,如果“那样”指的是 “一部能够深入人心,塑造经典人物,讲述波澜壮阔的故事,并引发广泛共鸣和讨论的优秀小说”,那么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我们应该努力去写出这样的作品。 只是,它们的形式、内容、风格,或许会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它们会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三国演义”。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现代作家,用几十年时间去模仿罗贯中,去复刻一个时代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可以期待,有作家能从历史的洪流中汲取养分,用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我们描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塑造出超越时代的鲜活人物。这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用《三国演义》的模子套写出其他时代的演义小说,那么百年前蔡东藩就把这事干完了。虽说他写得不咋地,但后人即使跟着再干同样的事,也讨不了什么好,毕竟时代不同,受众不同了。

如果是用新时代的笔法,新的思想,新的资料积累出成品,那么,我在写。

看我专栏就知道是不是空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