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小说,结局算不算烂尾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三国演义》当成一部纯粹的“故事”来看,不带历史的滤镜,它的结局算不算烂尾,这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烂尾”这个概念。通常来说,烂尾是指一个故事的结局草草收场,未能交代清楚关键人物的归宿,或者未能解决故事前期埋下的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节,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甚至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结局,说它“烂尾”也未尝不可,但说它“不烂尾”也有其道理。这主要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它。

认为结局“烂尾”的理由:

众多英雄人物的凋零与草草收场: 《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命运跌宕的英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刘备等等。然而,到了故事的后期,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牵动人心的角色,要么病死,要么战死,要么隐退,很多人的结局都显得有些突然和仓促。

诸葛亮之死: 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本身就很令人扼腕叹息,但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也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然而,在他死后,蜀汉也随之走向衰败,姜维虽力图复兴,但也无济于事。这种前代巨擘的落幕直接导致了主角阵营的崩塌,但后续的处理,特别是姜维的失败与自尽,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无力的挣扎,而非英雄的史诗落幕。
关羽、张飞之死: 这两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他们的死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由盛转衰。虽然他们的死有其戏剧性和必然性(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张飞的暴躁),但作者对他们死后情节的处理,尤其是关羽的冤魂报复,虽然带有民间传说色彩,但与前期写实的战争描写相比,显得有些跳跃。而张飞之死,更是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最终使得蜀汉力量大损。
其他人物的结局: 像赵云这样的常胜将军,最终也是寿终正寝,但他的故事线在诸葛亮死后也明显减弱。曹操、刘备、孙权的离世,虽然按照历史逻辑也该如此,但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他们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他们身后的人物,例如司马懿的崛起,虽有铺垫,但过程的详略也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够过瘾。

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下的情节压缩: 《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写到西晋统一,时间跨度非常大。为了叙事方便,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压缩一些细节。尤其是三国归晋这段,原本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但处理起来却显得有些潦草。

魏国政权的过渡: 从曹丕篡位到司马懿篡权,再到司马炎代魏建晋,这其中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转移。但小说对这些过程的描绘,尤其是司马懿如何一步步蚕食曹魏政权,以及他如何压制住诸葛亮最后的计策(这部分作者在演义里做了很多改编和神化,比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在结局阶段,处理得相对简略。许多读者会觉得,司马氏的上位仿佛是顺理成章,缺乏足够的张力。
蜀汉的灭亡: 姜维北伐的失败,邓艾偷渡阴平,最终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这一系列事件,虽然按照历史是这样发展的,但在小说里,特别是邓艾的奇袭,缺乏足够详尽的描写,似乎蜀汉的灭亡来得有点快,让一直以来为蜀汉命运揪心不已的读者感到一丝怅然若失。

主题的收束与升华的不足: 小说开篇就说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最终的结局确实也实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归于司马氏。但这个“合”的过程,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被合并”的无奈,而不是一个英雄时代应有的辉煌收束。很多读者可能期待的是一个更具史诗感、更具振奋人心的结局,比如蜀汉能够力挽狂澜,或者某个英雄人物能以更具传奇色彩的方式收尾。

认为结局“不烂尾”的理由:

顺应历史逻辑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主题: 如果我们承认《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的演义小说,那么它的结局恰恰符合了历史的进程。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占据西南,孙权偏安江东,三国鼎立格局形成,这是历史的必然。而最终司马氏篡魏建晋,灭吴伐蜀,统一天下,也是历史的自然演变。小说从头到尾都在讲述一个“分久必合”的过程,而结局正是这个过程的完成。作者并没有强行给某个势力一个不切实际的胜利,而是忠实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

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交代相对完整: 尽管一些角色的结局显得仓促,但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重要人物都有了最终的归宿。无论是病死、战死,还是隐退、投降,都算是一个交代。作者并没有遗漏太多关键人物的去向,使得故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束点。

“悲剧”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的结局: 《三国演义》的结局,尤其是蜀汉的灭亡,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悲剧。许多读者之所以认为结局不够“爽”,正是因为他们对蜀汉抱有深厚的感情,希望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最终以悲剧收场,反而更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它让读者思考历史的无常、英雄的命运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这种深刻的思考本身就不是烂尾。

为后世留下想象空间: 虽然小说结尾明确了天下归晋,但对于许多人物在最后的命运,比如姜维最后的壮举(演义里他削发为尼,最后又提剑出战,欲报杀妻之仇,但最后失败自尽,这些细节的安排也是为了给姜维这个角色增添悲情色彩),作者的笔触并非完全停顿。这些模糊的地带,也为后世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总结来说:

如果《三国演义》是一部纯粹的“故事”,它的结局是否算烂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期待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局。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团圆、英雄凯旋、所有恩怨情仇都圆满解决的结局,那么《三国演义》的结局确实会让你觉得有些许遗憾和不足,甚至可以说有点“仓促收场”的味道。许多英雄人物的离去,以及最终胜利者并非是读者最为亲近的蜀汉,都可能让人觉得不那么过瘾。

但如果你能够接受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更具悲剧色彩、更侧重于展现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浮沉的结局,那么《三国演义》的结局,恰恰是它作为一部“演义”小说,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收束。它完成了“分久必合”的历史主题,也通过无数英雄人物的兴衰,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

所以,与其说《三国演义》结局“烂尾”,不如说它的结局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收束。它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谢幕,但却给了你一个值得回味和思考的终章。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学体验,也正是《三国演义》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算,只是一个悲剧。

英雄功业,名士风流,终成灰土,只落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的手法,正是悲剧的意义之所在。

只可惜现在很多人的阅读能力都被网络小说给破坏了,读书只求一个“爽”,对“爽”之外的一切感觉都无法接受,甚至不能接受主角遭遇哪怕最小的一丝挫折。

可悲可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三国演义》当成一部纯粹的“故事”来看,不带历史的滤镜,它的结局算不算烂尾,这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烂尾”这个概念。通常来说,烂尾是指一个故事的结局草草收场,未能交代清楚关键人物的归宿,或者未能解决故事前期埋下的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节,让读者.............
  • 回答
    五代十国?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搬到纸上,写成一部小说,会不会比《三国演演义》还精彩?我这老头子,倒也看过不少书,听过不少故事,斗胆跟你聊聊。要说精彩,那得看怎么写。咱们先想想《三国演义》,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无非是几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要是吕布真的归顺了曹操,那可就热闹了。你想啊,吕布那身本事,匹马当先,万人莫敌,要是让他成了曹操帐下的猛将,那对曹操的势力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要说曹操能不能“有效”调遣吕布,这事儿可得打个问号。咱们都知道,吕布这人,性子烈,也够叛逆。他跟着丁原,后来又跟着董卓,最后自己称雄一方,哪一次不是因为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挺复杂。要说美国“写不出”《三国演义》这样的书,话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毕竟文学创作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如果从文化土壤、历史积淀、以及文学创作的倾向来看,美国确实很难诞生出一部与《三国演义》在某些核心特质上完全相同的作品。咱们得先拆解一下《三国演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书,它为什么能成为经.............
  • 回答
    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三国演义》的尖锐批评,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易中天老师的立场与出发点:历史的严谨性与现实的考量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易中天老师的核心立场在于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分。他.............
  • 回答
    如果刘禅并非昏君,并且诸葛亮、姜维北伐之时,他能做到一位合格的君主应尽的职责,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撇开“昏君”的标签,设想一个并非昏庸的刘禅。这意味着他并非傀儡,而是能够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
  • 回答
    (我,孔秀,是这函谷关的把守者,平日里也算是尽忠职守,不敢有半分懈怠。怎奈今日,竟遇到了这等硬茬!)“来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关将军?”我拱手问道,心中已是警铃大作。倒不是我怕了关羽,而是这函谷关乃是朝廷重地,规矩森严,无凭无证,擅闯关卡,那是何等罪名?我孔秀若因此连累了全家,岂不冤枉?关羽果真点了点头,.............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如果郭嘉不死,三国会不会最终被曹操统一?我认为,郭嘉不死,曹操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就会百分之百发生。 历史的走向是无数因素交织的结果,即便郭嘉这样的顶尖谋士在世,也仍会受到很多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郭嘉在曹操统一进程.............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探讨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如果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联合起来,或者西欧诸国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它们确实有可能对全球权力平衡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世界的中心”。不过,“中心”的定义是多维度的,我们会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东亚三国联合:力量的集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引人深思。如果汉武帝当年没有下大力气去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我们熟知的那个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就不会发生,或者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面貌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武帝“削藩”的核心目的。当时,汉初承袭秦制,但为了安抚功臣,分封了许多异姓.............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洪流稍微偏离一下轨道,而汉献帝刘协,在曹丕的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不肯禅位,那么三国鼎立的结局,很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不退位”就能概括的事件,其背后牵扯到的是政治、军事、人心向背以及曹魏集团内部的稳定性。首先,我们需要设想一下“不肯禅位”.............
  • 回答
    汉灵帝刘宏如果不死,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会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假设。刘宏的去世时间是公元189年,而三国鼎立的局面,严格来说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站稳脚跟,与孙权、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之间虽然有几年的时间差,但刘宏的死及其造成的政治真空,无疑是推动三国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催化剂。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置于后三国时期,替代姜维的角色,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挑战性的设想。要判断蜀汉能否因此而不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的优势与劣势:优势: 战斗意识和战术风格: 李云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风格和极强的战斗意志。他擅长.............
  • 回答
    我?手持一把永不卷刃、永不折断的黄油小刀,穿越回三国?嘿,这可真不是个小玩笑,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得明确一点,一把黄油小刀再锋利,它终究还是把黄油小刀。它无法像青龙偃月刀那样开山裂石,也无法像丈八蛇矛那样横扫千军。它最大的用处,大概就是能精准地涂抹黄油,或者…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不引起太大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