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小说,结局算不算烂尾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三国演义》当成一部纯粹的“故事”来看,不带历史的滤镜,它的结局算不算烂尾,这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烂尾”这个概念。通常来说,烂尾是指一个故事的结局草草收场,未能交代清楚关键人物的归宿,或者未能解决故事前期埋下的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节,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甚至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结局,说它“烂尾”也未尝不可,但说它“不烂尾”也有其道理。这主要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它。

认为结局“烂尾”的理由:

众多英雄人物的凋零与草草收场: 《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命运跌宕的英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刘备等等。然而,到了故事的后期,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牵动人心的角色,要么病死,要么战死,要么隐退,很多人的结局都显得有些突然和仓促。

诸葛亮之死: 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本身就很令人扼腕叹息,但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也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然而,在他死后,蜀汉也随之走向衰败,姜维虽力图复兴,但也无济于事。这种前代巨擘的落幕直接导致了主角阵营的崩塌,但后续的处理,特别是姜维的失败与自尽,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无力的挣扎,而非英雄的史诗落幕。
关羽、张飞之死: 这两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他们的死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由盛转衰。虽然他们的死有其戏剧性和必然性(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张飞的暴躁),但作者对他们死后情节的处理,尤其是关羽的冤魂报复,虽然带有民间传说色彩,但与前期写实的战争描写相比,显得有些跳跃。而张飞之死,更是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最终使得蜀汉力量大损。
其他人物的结局: 像赵云这样的常胜将军,最终也是寿终正寝,但他的故事线在诸葛亮死后也明显减弱。曹操、刘备、孙权的离世,虽然按照历史逻辑也该如此,但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他们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他们身后的人物,例如司马懿的崛起,虽有铺垫,但过程的详略也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够过瘾。

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下的情节压缩: 《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写到西晋统一,时间跨度非常大。为了叙事方便,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压缩一些细节。尤其是三国归晋这段,原本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但处理起来却显得有些潦草。

魏国政权的过渡: 从曹丕篡位到司马懿篡权,再到司马炎代魏建晋,这其中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转移。但小说对这些过程的描绘,尤其是司马懿如何一步步蚕食曹魏政权,以及他如何压制住诸葛亮最后的计策(这部分作者在演义里做了很多改编和神化,比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在结局阶段,处理得相对简略。许多读者会觉得,司马氏的上位仿佛是顺理成章,缺乏足够的张力。
蜀汉的灭亡: 姜维北伐的失败,邓艾偷渡阴平,最终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这一系列事件,虽然按照历史是这样发展的,但在小说里,特别是邓艾的奇袭,缺乏足够详尽的描写,似乎蜀汉的灭亡来得有点快,让一直以来为蜀汉命运揪心不已的读者感到一丝怅然若失。

主题的收束与升华的不足: 小说开篇就说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最终的结局确实也实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归于司马氏。但这个“合”的过程,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被合并”的无奈,而不是一个英雄时代应有的辉煌收束。很多读者可能期待的是一个更具史诗感、更具振奋人心的结局,比如蜀汉能够力挽狂澜,或者某个英雄人物能以更具传奇色彩的方式收尾。

认为结局“不烂尾”的理由:

顺应历史逻辑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主题: 如果我们承认《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的演义小说,那么它的结局恰恰符合了历史的进程。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占据西南,孙权偏安江东,三国鼎立格局形成,这是历史的必然。而最终司马氏篡魏建晋,灭吴伐蜀,统一天下,也是历史的自然演变。小说从头到尾都在讲述一个“分久必合”的过程,而结局正是这个过程的完成。作者并没有强行给某个势力一个不切实际的胜利,而是忠实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

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交代相对完整: 尽管一些角色的结局显得仓促,但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重要人物都有了最终的归宿。无论是病死、战死,还是隐退、投降,都算是一个交代。作者并没有遗漏太多关键人物的去向,使得故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束点。

“悲剧”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的结局: 《三国演义》的结局,尤其是蜀汉的灭亡,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悲剧。许多读者之所以认为结局不够“爽”,正是因为他们对蜀汉抱有深厚的感情,希望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最终以悲剧收场,反而更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它让读者思考历史的无常、英雄的命运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这种深刻的思考本身就不是烂尾。

为后世留下想象空间: 虽然小说结尾明确了天下归晋,但对于许多人物在最后的命运,比如姜维最后的壮举(演义里他削发为尼,最后又提剑出战,欲报杀妻之仇,但最后失败自尽,这些细节的安排也是为了给姜维这个角色增添悲情色彩),作者的笔触并非完全停顿。这些模糊的地带,也为后世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总结来说:

如果《三国演义》是一部纯粹的“故事”,它的结局是否算烂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期待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局。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团圆、英雄凯旋、所有恩怨情仇都圆满解决的结局,那么《三国演义》的结局确实会让你觉得有些许遗憾和不足,甚至可以说有点“仓促收场”的味道。许多英雄人物的离去,以及最终胜利者并非是读者最为亲近的蜀汉,都可能让人觉得不那么过瘾。

但如果你能够接受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更具悲剧色彩、更侧重于展现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浮沉的结局,那么《三国演义》的结局,恰恰是它作为一部“演义”小说,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收束。它完成了“分久必合”的历史主题,也通过无数英雄人物的兴衰,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

所以,与其说《三国演义》结局“烂尾”,不如说它的结局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收束。它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谢幕,但却给了你一个值得回味和思考的终章。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学体验,也正是《三国演义》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算,只是一个悲剧。

英雄功业,名士风流,终成灰土,只落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的手法,正是悲剧的意义之所在。

只可惜现在很多人的阅读能力都被网络小说给破坏了,读书只求一个“爽”,对“爽”之外的一切感觉都无法接受,甚至不能接受主角遭遇哪怕最小的一丝挫折。

可悲可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