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易中天声称“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三观不正”?

回答
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三国演义》的尖锐批评,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1. 易中天老师的立场与出发点:历史的严谨性与现实的考量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易中天老师的核心立场在于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分。他始终是一位历史学者,他的研究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正史的梳理和分析。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创作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塑造英雄人物,而非严格记录历史。因此,易中天老师对小说中大量虚构、夸张、甚至是违背史实的情节,必然会感到“不适”。
“混蛋”的含义: 当易中天老师称《三国演义》是“混蛋”时,他并非否定其文学价值,而是可能在强调其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存在严重偏差,并且其在塑造人物和叙事逻辑上,可能存在一些“乱来”或“不严谨”的地方,特别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
“三观不正”的解读: “三观不正”是易中天老师的另一重批评。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价值观的扭曲: 小说为了突出某些人物的“忠义”或“智谋”,可能会不惜牺牲其他人物的道德原则,或者为了达到戏剧冲突,而将一些阴谋诡计、权谋斗争描绘得过于淋漓尽致,甚至成为某种“成功之道”。易中天老师可能认为,这种对权力斗争和个人利益的过度渲染,以及对某些道德底线的模糊化,可能会对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产生负面影响。
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 《三国演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对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脸谱化处理,例如诸葛亮近乎神化,曹操被妖魔化。这种非黑即白的描绘,剥离了人物的复杂性,也可能误导读者对历史人物的真实认识。
英雄主义的局限性: 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强调个人能力和决断的重要性。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强调个人力量,可能会忽视社会、经济、政治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

2. 易中天老师批评《三国演义》的几个具体方面(推测)

尽管我们无法直接得知易中天老师的完整论述,但结合他一贯的治学风格和对《三国演义》的普遍看法,可以推测他可能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批评:

史料的运用与失实:
虚构与改编: 《三国演义》在吸收《三国志》等史料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个人想象和文学加工。《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虽然广为流传,但在正史中可能找不到对应,或者经过了大幅度的改编和夸张。易中天老师作为历史学者,对这些失实之处必定耿耿于怀。
人物形象的塑造:
诸葛亮的神化: 诸葛亮在小说中被描绘成“多智而近妖”的诸葛孔明,几乎无所不能。而正史中的诸葛亮虽然才华横溢,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有过一些决策失误。小说对其的“神化”,可能让读者忽略了历史的真实人物的光环下的局限性。
曹操的“奸雄”化: 曹操在小说中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残暴不仁的“奸雄”,与刘备的“仁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功绩不容忽视。小说对他的“妖魔化”,可能导致读者对其历史贡献产生片面认识。
刘备的“仁义”形象: 刘备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仁德”的代表,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结合,形成了“仁德+智慧”的完美组合。但历史上的刘备虽然有其仁德的一面,也并非一帆风顺,其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同样值得深究。
情节的戏剧化处理:
夸张的战争场面: 小说中许多战争场面被描绘得极为宏大壮观,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真实的战争往往是残酷、复杂、充满变数的,小说中的描绘可能过于简化和理想化。
“阴谋论”和“权谋术”的突出: 小说中充斥着各种计谋、权谋、政治斗争。虽然这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但如果过度解读,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成功的关键在于耍手段,而忽视了宏观的战略、政治经济的实力等。

价值观的引导问题:
对“忠义”的片面解读: 小说中强调对君主的“忠”,但这种“忠”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愚忠,甚至是牺牲原则的服从。易中天老师可能认为,这种对“忠”的片面强调,在现代社会可能并非最佳的价值观。
对“仁义”的理想化: 刘备的“仁义”是其重要的标签,但这种“仁义”有时候也伴随着政治上的权宜,并非纯粹的道德理想。小说将其过度美化,可能让读者对现实中的“仁义”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权力斗争的描绘: 小说中对权力斗争的描绘,虽然生动,但其中不乏阴谋诡计、背叛欺骗。如果读者将这些视为“成功之道”,可能会对其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

3. 对易中天老师言论的几种不同解读和看法

认同者: 很多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会认同易中天老师的观点。他们认为,《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其历史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过度神化和脸谱化人物,以及虚构的情节,确实会对读者形成误导。他们赞赏易中天老师敢于直言,坚持学术的严谨性。
辩护者(或理解者): 也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其文学成就和文化影响。他们认为,不能用要求历史著作的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
“演义”的意义: “演义”本身就意味着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演绎,其目的在于“说故事”,而非“证史”。
文化符号和国民记忆: 《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化符号和国民记忆。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启蒙意义: 对许多读者来说,《三国演义》是他们接触历史的入门读物,它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并通过生动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艺术加工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需要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如果完全按照历史的枯燥记载来写,可能就没有人愿意读了。
中立者或辩证看待者: 更多的人会选择辩证地看待易中天老师的言论。他们认为,易中天老师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区分阅读目的: 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应明确自己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了解历史真相,那么需要参考史料;如果是为了欣赏文学作品,那么可以享受其故事性和人物塑造。
批判性阅读: 任何作品都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包括《三国演义》。了解其虚构之处,分析其价值观导向,才能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避免被误导。
“为我所用”的智慧: 正如易中天老师本人所提倡的,历史是用来启迪智慧的。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其对人性的洞察、对谋略的运用,但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 易中天老师的言论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无论如何,易中天老师的这番话都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提升读者的媒介素养: 促使读者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学作品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鼓励大家具备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引导对历史的深度探索: 激发读者对《三国志》等正史的兴趣,鼓励大家去了解更真实的那个三国时代。
引发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促使大家思考文学作品在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促使《三国演义》研究的深入: 可能会激发更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对其文学性、历史性、思想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总结来说,易中天老师之所以会发出如此尖锐的批评,根源在于他作为历史学者的严谨性,以及对“三观不正”可能对读者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担忧。他的言论并非全盘否定《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或文化地位,而是希望读者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清晰地区分历史与虚构,理解其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可能带来的价值导向问题。这番言论无疑是对中国读者阅读习惯和文化认知的一次重要提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三国》讲了这么多年,易中天自己倒是掉进三国的坑里了。

如果你说《三国演义》拥刘贬曹,含有明显的倾向性,所以不建议读倒也罢了,但《三国演义》何来三观不正?

《三国演义》的核心,如果用三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忠”(诸葛亮)、“仁”(刘备)、“义”(关羽、张飞)。这样的三观,就算是放在今天,也是堂堂正正的。怎么能说是“三观不正”?

当然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改造是有的。把历史事件改编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着作者的倾向性,但易中天错误的地方在于,将对历史事件的改编视为了三观的扭曲。

这中间应该怎么理解?打个比方,《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其实严重扭曲了纪晓岚的真实历史形象——因为历史上的纪晓岚并没有敢硬刚和珅胆量。但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三观有问题吗?如果你揪着《清史稿》,说《纪晓岚》是混蛋、三观不正……那别人真得怀疑你智商有没有问题。

最后再说一句,易老师,年龄大了,消停点吧。

user avatar

评论区有个叫李岩的哥们儿有点轴,以至于我不得不再在答案里唠叨几句。

其实吧,三观这东西最难聊,为什么呢?如同那句“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一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一个样儿,而是非观、荣辱观、道德观什么的都要以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

我们评价另一个世界观下的是非观、道德观是基于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之下的,这本身就是很不客观,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说某某历史、某某书中的与其世界观相符的是非观、道德观不正,只能说与我们所在的世界观之下的不同。(聊聊不同之处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不同,会如何变化等等。)

别说今时与古代了,就这次疫情时期,某国与某国公民大讲人权,拒绝隔离,闹出多恶心的后果。我们能说人家讲人权就一定是错的吗?是三观不正吗?你可以说,在你看来他这种行为是愚蠢的,但绝不能说是三观不正。我们认为生命大于自由,那就是错的,人家如果认为自由大于生命,那就没有错,脱离于世界观的价值观才是错。

生命与自由孰重?价值观不同,不好讲的。

小说中的内容也是贴附于其时的世界观之下的,比如《水浒传》里李逵滥杀无辜,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人渣。可是水浒传里怎么解释的?因为凡人杀孽太重,所以上天派天杀星下来惩罚他们。罪有应得,上天惩罚,这也是现实中宋、元、明、清四个王朝天命观的一部分,这就合理了,你不能吐槽。

然后再说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三观,我在原答案里说过,汉儒的宇宙论哲学所影响的三观与宋儒天理世界所影响的三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三国演义》是小说,有七实三虚(章学诚语)很正常,陈寿的《三国志》其实一样存在着对“历史”的构建,只不过尺度较小而已。

硬谈三观,《三国志》里那个“高贵乡公卒”就是好吗?史书中存在的故意扭曲、视而不见与小说中的虚构、移花接木来比较,哪个更加“罪恶深重”?

李岩这个哥们儿认为篡改历史就是“三观不正”,可是我想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啊!小说和戏曲、评书、诗词、电影、漫画之类的载体一样,进行艺术创作是难免的。如果完全搬照事实,那还要文学和艺术做什么?

另外,扭曲现实也未必代表主观的污名化历史人物。《三国演义》本身对曹操、周瑜、司马懿等人的能力都是拔高了的,虽然只是为了做诸葛亮的垫脚石,服务于剧情。(并非是为黑而黑,为黑而黑才是三观扭曲)

就像是下面这段话一样:

我骂你女马不是真的骂你女马,这时候你妈不是你妈,是一种意识体,这个妈不止一个,也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感情,她什么也不是,只是寄托我对你辱骂的一个部分,并且你有这个妈,跟你是孤儿也没有冲突,我说nmsl,我说的妈只存在于这场游戏里或者这个阶段的你无中生有的妈的这个形态,而如果在现实中碰到了你妈妈,我还是会说句阿姨好。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那只是一个半脱离历史人物的抽象时代形象,或者说一种元素符号。讨厌演义中的曹操与佩服现实中的曹操是可以并存的,前提是你可以分清什么是史学,什么是文学。(我觉得只要不是文盲的话,都能分得清)

诚然,历史上曹操、孙权那边也都有很多“正面形象”,问题是罗贯中没写,也没必要写。小说是人家的,人家为人家小说主纲选择性取材、塑造,天经地义,毕竟是人家写的书。

就像是一盘地三鲜,人家土豆放的多,辣椒放的少,你来一句对辣椒不公平,多放辣椒少放土豆就不好吃了吗?人家多半会泼你一脸热油。

说的很多了,这要是还不懂,就是抬杠了,聊《三国演义》你说篡改历史,三观不正;聊《杨家将》你也得吐槽书里黑潘仁美了;聊《水浒传》梁山哪有那么猛?把宋朝数波大军虐的人仰马翻,这是黑我大怂?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这种被改的面目全王的,你更得气的七窍生烟了!杨贵妃能是隋炀帝转世?文王、武王哪有那么软弱?

妥了,这辈子至少有百八十本古典小说不能看了。

————————————————————

以下是原答案:

已尿,《三国志》的三观和《三国演义》的三观有啥区别?汉儒的宇宙论哲学所影响的三观与宋儒天理世界所影响的三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区别?不都是忠君爱国、父慈子孝、仁义礼智信那一套?真正意义上改变三观的思想变革都是明末王船山的“气一元论”和“进步观”了,且民国时期才借《黄书》盛衍,那时候罗贯中骨头渣子都烂了。

《三国演义》所表达出来的三观是儒家礼、仁概念的缩影,可以说《三国演义》里有的《三国志》都有,而且更细致。怎么就《三国演义》是混蛋,陈寿高大上了?

《孟子集注》:“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三国演义》的核心就是“仁”与“义”,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是三观不正吧?求仁得仁,求善得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些有错吗?

也不知道易老爷子这一套把式和谁学的,易老爷子偶像吕思勉也没说《三国演义》是混蛋,反而说学生不知其他朝代事,却很少有不懂三国的,这无疑是演义的功劳。易老爷子能不能和偶像学习一下,摆正三观?

不过,也不对劲儿吧?

易老爷子一个古代文学专业的教授真不知道史学和文学如何界定?以至于一直咬着《三国演义》来标榜?按易老爷子这个说法什么许仲琳、褚人获、施耐庵之流都是反动学术权威,需要拉出来鞭尸批斗,笔耕600余万字的蔡东藩更是要五马分尸,给全国人民谢罪了。

一个文学工作者老老实实搞文学,跨专业讲讲历史也是好的,毕竟做经验式科普,像南怀瑾、曾仕强一样,也算造福大众。没事扯什么三观呢?自己三观都不成熟,也没解读出什么东西,从思想学术、哲学方面能剖析出什么?啥都没有,就一顿口嗨。

有识者笑之罢了。

——手动分割线——

瞧瞧,这说的是人话么?还毛氏父子之前无人问津,无人问津的《三国演义》能在明代出四十家版本?还知识分子对《三国演义》嗤之以鼻,余象斗是不是知识分子?李渔翁是不是知识分子?与谭元春齐名的竟陵派之主钟伯敬是不是知识分子?宣党党魁汤宾尹是不是知识分子?把《三国演义》列为宇内四大奇书的冯梦龙是不是知识分子?这几个哪个不在毛宗纲父子之前?哪个不是在明代就名扬天下?

笑了,《封神演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 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 、《隋唐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 、《元史通俗演义》、《明 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 民国通俗演义》。

这些是不是历史?他们都不是,凭什么《三国演义》就要是?就要背大黑锅?

历史学的任务和《三国演义》有卵子关系?

我真怀疑易中天老爷子一个搞文学理论的人连三国演义序和三国志(即演义,明代多称三国演义为三国志传)读法都没看过,才能满嘴骚话。

user avatar

易教授为祸多年,天下苦其久矣。到了0202年,本已是明日黄花,谁想还没凉透,硬是要出来挨一波千夫所指。何苦来哉?

易之生平,我略有所闻:

——1981年,三十四岁的易中天从武大中文系毕业。这时的他正当壮年、兢兢业业,做着每个中文系学子都从小怀揣的梦想——立功、立德、立言。

中国知网收录其1981-2005年期间所发文稿55篇,在这期间,其人文稿所涉偏重于文艺美学领域,而这方面确实写的有板有眼。

——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新纪元,写了将近二十年文学理论的易教授,也许是发现正经治学的方法救不了中国人,开始另辟蹊径,朝着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些话题上靠齐。

也正是这一时期,易教授的文稿里开始涉及古典小说名著,不过质量却乏善可陈,无风不起浪,仅有的几篇如「晁盖与宋江」、「替宋江拿个主意」,也不过是一些如晁盖遗嘱阴谋论的陈词滥调,以及认为宋江应该毒打高俅以胁迫其招安的奇葩观点。



——岁月荏苒,易教授的事业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

直到2006年,他的命运发生了惊人的异变。

也许是国内一直缺乏百家讲坛那么一个平台,以及缺乏那么些个善用嘴皮子来讲解三国的人物,致使易教授自登上那讲堂以后一炮走红,倏然间一部《品三国》街知巷闻。

如果说94版《三国演义》是为国民叩响了三国热的大门,那么易教授《品三国》就是彻底把这扇门给踹开了。



——三国热的头确实是开了,可是开得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时代使然,易中天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显露着当代知识分子如何从“文化精英”的定位纡尊降贵从事大众文学的浪潮痕迹。

踏入市场经济以后的知识分子,已经不能再将自身凌驾于读者之上,同时也就抛弃了经世致用、指导人生的初衷,继而开始迎合市场、迎合大众。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易教授不过是过江之鲫。



——为了努力迎合市场大众,易教授不断标榜自己的立场。一如他这次标榜自己读的是“陈寿《三国志》”一样,不过是一贯的自欺欺人,他的《品三国》里品的内容到底是啥,他自己能不清楚么?

《三国演义》再混,三观再不正,那也是他的老本行,儿不嫌母丑,犬不怨主贫。何况演义也没不堪到如此地步。这样的背义忘本,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消费完了《三国演义》就可劲埋汰,拼命和过往划清界限,可见易教授读了这么多经典,其他本事都不见长,数典忘祖、饮水忘源、吃谁家饭砸谁家锅的本事倒是突飞猛进。

user avatar

你正眼看他一下你就输了。 by郭德纲。

user avatar

我找了本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三国演义》,瞅瞅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前言是怎么写的。

毕竟论起激进、反封建、革命性,捎带替老曹翻案,和那十年相比,他易大教授连个弟弟都算不上,大约勉强能当个孙子。











一分为二,辩证分析,批判英雄史观、封建糟粕的同时,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以及人民盼望仁政的朴素愿望。甚至对于毛宗岗父子改写本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认可其对于演义文本提升的贡献。

谁是真革命,谁是真疯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末了还得请老杜代言: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过一百年,易大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估计一个字的评价都落不着,但《三国演义》仍然是绕不过去的青山大河。

跳得再高的小丑,终究不过是小丑而已。

user avatar

罗老先生的作品就摆在那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是就我来看,罗老先生的三观很正。没有哪部小说的三观正得过《三国演义》了,近些年来是有那么一小撮人故意蹭热度瞎解读,导致另一小撮人有了易中天那样极端的想法。

我们直接看《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几个人物:

刘备:忠厚仁义、敬贤爱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人君的典范啊。罗老先生透过刘备在教我们如何当领导。

关羽: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几乎成为了传统中国人的道德楷模,当年天下哪个行业不敬二爷?哪条道儿上的敢不拜二爷?罗老先生刻画二爷的形象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兄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与诸葛亮绝对是千古君臣第一佳话。罗老先生树立起武侯的完美形象,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个CEO。

罗老先生的三观非常正,整本《三国演义》就是传统儒家思想处处闪光之作。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尔虞我诈、欺兄盗嫂的年代里太需要罗老先生的三观了。如果罗老先生的三观大行其道,宝强会被绿得那么惨?国庆会被枕边人逼宫?

user avatar

虽然罗贯中把我最喜欢的周郎黑得体无完肤,但是有一说一,小说中论三观之正,莫过于《三国演义》。

易教授不学无术,毫无自知之明,要是自嗨也就罢了,他却偏偏要孜孜不倦地跑出来哗众取宠,误人子弟,不配为人师表。

以下是正经回答。

我们看看《中国文学史》是怎么评价《三国演义》的吧。

小说《三国演义》秉持鲜明的拥刘反曹立场,以蜀汉为中心来组织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

所以,小说的灵魂人物有三个,刘备、诸葛亮和关羽,这三个形象分别寄托了小说作者对三种美好人格的向往和讴歌。

1、刘备是仁君的典范,是“仁”的化身。

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就立志匡扶天下,救民水火,把”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抱负,他一生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仁义爱民,可以说是天下皆知。他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刘皇叔在被吕布所败只身亡命的时候,村民听说刘豫州来了,“皆跪进粗食”。后来曹操大举南下,竟然有十数万百姓追随刘备。而在危在旦夕的逃命之际,他还是不愿意背弃跟随他的百姓。

他爱民,也爱才。刘备一生都礼贤下士,以一片赤诚之心和下属相处,肝胆相照,所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白帝托孤”等等诸如此类的典故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在刘备身上,寄托了作者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2、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是“忠”的化身。

诸葛亮的后半生,就是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践行。就连死对头,也打心底里钦佩诸葛丞相的忠诚,称赞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诸葛亮第四次领兵北伐中原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而在关键时刻,蜀汉后主刘阿斗却听信谗言,下令召回诸葛亮。面对“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的进退两难境地之时,诸葛丞相最后还是退兵了。他放弃了可能是唯一的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而选择遵命退兵,以成全自己的“忠”。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为了恢复汉室,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他活活把自己给累死。

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何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这段临终时的哀叹,每每读之,都是情难自已。

3、关羽是良将的典范,是“义”的化身。

关羽死守下沛,身陷绝境的时候,就决心以一死来成全自己的忠义。后来,他没死。但是他又坚守大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无论是面对富贵还是美色的诱惑,他都毫不动摇。一得知刘备的消息,他就毫不犹豫地挂印封金,甚至不惜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方式去和兄长团聚,可见其忠义。

至于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作者对此评价是“义重如山”。因为曹操有恩于他,他可以不惜违抗军令来报答。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兼得时,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正是因为关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是人性的光辉,是美好人格的寄托,所以他历来都广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崇敬,以至于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这不仅仅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不断追封的结果,更是因为他的故事和传说满足了人民群众内心对美好的道德、人性的光辉的渴望和追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悲剧英雄史诗,是文学作品中歌颂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

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或“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但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

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中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是一群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几经沉浮,百折不挠,用尽全部的生命去匡扶正义,最后却落得个悲剧结局,让读者从深深的惋惜中受到了强烈的悲剧冲击美。

作为仁君典范的刘备,颠沛半生才大器晚成,借荆州,入西川,取汉中,称帝立国,结果却在一场大火中几乎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基业,不得不托孤于白帝城。

义薄云天的关羽,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事业巅峰之际,却被盟友在背后捅了一刀,大意失荆州,最后身首异处。

甚至连全能全知、超凡人圣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在悲剧中死去,临终时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卷二一《孔明秋风五丈原》)

小说最后也用了这样的诗句作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作者无可奈何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 或“天数"。所谓“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

一部《三国志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以上内容出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user avatar

别的不清楚,反正提到最混蛋,也最糟粕的传统艺能

那就是读书人,文士阶级,那种透骨的傲慢。自觉高人一等,动辄相互倾轧。

现在亦如是。


三国演义作为英雄史观的【小说】,能被易中天教授用三国志来批判,确实是有东西。仿佛普天之下,不是文学美学教授的读者群,都分辨不出小说与历史的区别。

但最搞笑的是,如此严谨史观的易中天教授不仅自己在引用史料是满嘴跑火车,而且作为欣赏曹操可爱一面的他竟然还能对着一本贬曹小说喊出【汉贼不两立】??

这个贼是哪个贼啊?

难不成脑海中的另一精神不打算偏安一隅了?


如何看待?

我只能说,他如此贬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没有道理和意义。一个人固然有ta自己了不起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必对其照单全收

当然也不必全然否定

只是做学问,还是要更严谨,客观才好,否则就真的容易成了峨眉山上的猴子……

user avatar

河殇派现形记,80年代红火的青年一辈们应该退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