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下:
仔细看了一遍的论文原文,相对专业的土壤学问题,几位答主已经辨析了,我比较关心的成本问题依旧没有更清楚的呈现,如果仅仅是实验中添加CMC的成本就已经达到4万人民币一公顷的话,成本已经很高了。那么加上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灌溉措施、以及人工费,总体费用不会低于6000元每亩的,这个成本就真的太高了。
以这个成本来改造成农田或者治沙,我认为严重不划算了,需要谨慎看待了。
原答案
正好做的是治沙相关,从成本角度说几句吧。
1、现有治沙手段的成本
据我个人工作经验,内蒙古地区官方(林业局+下属林场)的常规(3-4年生乔木)治沙造林成本为1000元/亩左右,宁夏地区的草方格+本土灌木+必要道路修建成本在1200元/亩左右。
而从国家林业局下拨的相应的财政支持,大概都在300-500元/亩,剩下的部分自筹。
2、治沙的主体
治沙的主体依旧是林场,林场现在都是企业化经营,治理沙漠化土地的行为本身,除了各级政府的补贴外,没有额外收入,林场都会采用其他形式挣回成本,比如经营果林、出租耕地、城市绿化等等。一些成功的治沙范例,基本都是林场有能力盈利,才会有能力去投资到“赔本”的沙漠化治理的。哪怕是这些范例,林场内部对无营收的治沙行为也是存在争议的。
3、适用范围
易教授的技术,我看到报道的是2000-5000元/亩(我不知道包不包括土地平整)。而且必须是具备一定灌溉条件的。
这其实就基本确定了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从成本角度,这项技术只有用于改造成农田才能出现营收,也具备推广的经济价值。如果单纯的拿去恢复生态,小范围可以,大规模推广(至少万亩级)的成本太高。
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其实有两个先决条件,道路能够通行和足够的人工。没有电力,至少还可以用柴油发电机抽水,但缺乏必要的道路和人力,是无法做到基本的灌溉的。
这就意味着,治理区域的前期投入很重要,如果是靠近居民区的会好很多,如果远离居民区,成本就更高了。
(在完全沙化的土地上,要开通一条能够通行中小型货车的沙石路,每公里成本至少1万,如果面积很大,就需要一个道路网,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项技术,对靠近居民区、重要交通线(高铁、高速、机场)、重点设施周边的沙漠化治理的意义重大。
对于相对偏远以及经济能力和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地区,采用本土方案最经济稳妥。
就像易教授自己说的,沙漠土壤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科学论证和满足必要的条件,如满足灌溉要求的水源等。
希望这些技术可以向着更廉价的方向尝试,毕竟沙漠化区域的经济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
治沙,成本是大事,真的!
不请自来,想来回答几句,这项技术的真实性,已经毋庸置疑。
http://www. bilibili.com/video/av16 086255
这个技术的相关产物,可以在这个直播视频中看到,弹幕戾气很重,建议关弹幕食用。
首先一点,不管这个技术是否真的将沙子变为了土地,效果能够维持多久,这些都不重要。
治理沙漠,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整个生态环境,也只有将整个生态环境完全改变了,才能完全的根治沙漠。
所以,治理沙漠最关键的就是搭建一个生态,一个全新的生态,一个可持续下去的生态!!
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不然的话,治标不治本的技术,永远都只能延缓沙漠化的速度而已。
但是,这个技术真的让我们看到了能够根治沙漠的可能性。
最关键一点的就是,它可以将沙子进行粘连,使其能够保存水分,来让植物生长。
能够让植物生长,植物会留下庞大的根茎系统,蔓延到沙漠地底。众所周知,沙漠中的植物,根系都是非常发达的。
而这些发达的根系就是将沙地变回土地的关键,短时间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十几二十年的绿地,就能彻底的将一片沙漠变回泥土地。
然后植物的茂盛生长,阻挡了恶劣的阳光大风,吸引来了动物、昆虫,形成完整的生物链。
也可以人为投放蚯蚓之类的昆虫,用来吸引鸟类。
后期可以在地下暗河上方开挖人工湖泊,增加水汽蒸发。
当一大片地区被完全改造完成后,就会影响到天气系统,降雨量就会逐渐增多,这一点随着绿化面积增多,会逐步上升。
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建立在,让植物在沙地上生长,这一简单的要素上。
如果嫌改造缓慢?
没问题,只要国家能够出台沙漠长期承包的政策,再配合一系列的绿化后的农产品补贴。
那么我相信整个市场中的资本,就会杀到沙漠中,进一步加速沙漠的绿化速度。
到时候,在资本的运作下,中国的沙漠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的农庄农场,直到所有能够被利用的沙漠面积,完全被转换成土地,利用起来。
到了那个时候,再也不会有沙漠的存在了!!!
说实话,如果强力压制下怀疑学者的冲动,抱着万分的谨慎给我并不大懂得领域留着尊重的话,我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学者被记者坑了的事情。
此外,我怀疑其中有资本和非法集资在作祟,仅仅是怀疑,有了实锤再细说。
学者:我鼓捣了一个东西出来,或者说一个新思路,把黏合剂掺沙子里能够改善沙子的物理性能。我估摸着应该能够 在治理沙漠化方面有啥用处吧,不如先做个实验看看?
记者:我靠我国专家搞出来个黑科技!能够治理沙漠化!实验好成功啊!全世界沙漠将得到治理!
资本家:哇,沙漠变绿洲!我们来成立一个项目圈钱吧。
作为一个种地的人,我十分清楚:就算是沙子里,只要有足够的水,其它诸如气温、温差等等条件都适合的话,完全是可以种庄稼的,一点问题没有。
作物根系对待土壤的理化性能要求其实并不是十分的严格的。某些作物根系能够适应的环境简直超乎常人想象,尤其是茄科植物,其中就包括文中提到的番茄。上图是我的地里正在换茬,长期从事农业的朋友恐怕已经看出土壤墒情并不好。
比你想的还要差,这个已经是经过有机质、腐殖酸和自制生物肥处理改良过的效果了。刚开始其实是这样的:
土壤墒情简直是见鬼了,以非常适应板结、贫瘠土地著称的曼陀罗都完全没法正常生长。这片地已经撂荒10年以上了,沙化非常严重。西藏这地方干燥、温差大、日照强烈,耕地撂荒很容易沙化,土壤里面几乎不会存在细菌。
就是这样的土地,经过比这位教授成本还要低的改良,今年的番茄产量也远远超过这位教授的成果。
大概产量是12000公斤左右,有一个棚上化肥太猛了,超过了20000公斤,把棚给压垮了。好吧我这是设施农业,问题是西藏夏天根本不用盖大棚膜啊,大棚膜在夏天是个不利因素啊……
这是完全不使用化肥的特殊品种,产量低很多,也在10000公斤以上。
我的土壤改良方案是靠农作物秸秆腐熟制成生物肥来做改良,具体说就是青稞杆打成渣,混合鸡粪腐熟添加到土壤中间。亩平均成本是600元不到。
左边是青稞杆渣,右边是成品。
当然了,我的地里用的是滴灌。教授大人用的是喷灌,滴灌要比喷灌更加节约用水。滴灌还有一些成本,大约在400元/亩。
总共算下来,我用600元的生物肥、400元的滴灌,在番茄种植上取得的效益比教授好。
所以,如果有人忽悠你说这个方法能够治理沙漠化,至少在用于农业这个方面,你不要相信。
最后给大家看看植物根系到底能不能在沙子里存活:
烧结石。
珍珠岩。
河沙。
实际上,土壤仅仅是对作物根系起固定作用,水,才是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载体。只要有水,在沙子里种菜不足为奇。可以这样说,你可以在任何不是特别细的粉末状固体里面种菜,只要有水。
————————————————————————————————————
说明一下:我看到相关报道里面有提到农业应用我才回答的,如果只是搞沙漠治理国家出钱做草地、防风林的话,说实话,关我卵事。
报道里面说其试验田里露天番茄产量达到了8000公斤,而且使用的是喷灌。这一点让我产生的怀疑:
1、8000斤亩产并不高,这是其一。其二,露天种植番茄,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根本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2、喷灌并不节水,更不利于种植番茄。
如果单纯出于农用土地改良,我不看好这种途径——往沙子里掺黏合剂。成本太高,效果并不好。
如果有一天有人以这个技术为基础,打着荒漠农业应用挣钱的名义来集资,我建议你捂紧你的钱包。仅仅就是这个意思。
这篇媒体报道读起来感觉很不正规。
就说一点,能不能麻烦先分清沙漠化和荒漠化。
沙漠化是由于大气、降水、季风等原因形成的沙漠生态系统。
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为主的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类似沙漠的景观。
沙漠化是自然形成,人类难以改变的,种再多树也不行,除非能有大规模改变水资源空间分部的举动,例如加州的引水工程。
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荒漠化地区本身条件是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至少官方宣传很少会犯混淆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