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卜易轩公众号在去年11月发布的2022预测第九条“上半年,将出现一次与南方有关的空难”?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卜易轩公众号在去年(2022年)11月发布的2022预测第九条“上半年,将出现一次与南方有关的空难”,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1. 预测的性质与来源:

卜易轩公众号的定位: 首先要明确,卜易轩是一个以命理、风水、占卜等传统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这类平台发布的内容,通常带有一定的玄学、神秘学色彩,其预测方式和结果并非基于科学、统计学或大数据分析。
预测的来源: 卜易轩的文章内容很可能来源于其创始人或团队成员的“卜算”、“推演”或者“感应”。他们可能会使用如易经、紫微斗数、八字、梅花易数等传统命理工具来得出结论。

2. 预测的内容分析:

“上半年”: 这个时间范围比较笼统,指的是2022年1月至6月。
“将出现一次”: 表明这是一个一次性的事件预测,而不是持续性的。
“与南方有关的空难”: 这是预测的核心要素。
“空难”: 指的是飞机失事、坠毁等航空器事故。
“与南方有关”: 这个“南方”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地理位置: 可能是指发生空难的地点在中国南方地区,或者受空难影响的飞机目的地或出发地是南方地区。
人员属性: 可能是指遇难人员或相关责任方来自南方。
事件起因: 可能是指与南方某个区域或某个事件相关的空难。

3. 预测的“准确性”与“验证”:

事后诸葛亮效应: 在任何预测体系中,最常被提及的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事后验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看看在2022年上半年,是否真的发生了一次符合描述的空难。
2022年上半年发生的重大空难回顾:
在2022年上半年(1月至6月),确实发生了一起非常令人痛心的空难,那就是 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方航空MU5735号航班坠机事件。
该航班是从昆明(在中国西南方向,但广义上也算南方地区)飞往广州(中国南方重要城市),最终在广西梧州(中国南方地区)坠毁。
从地理位置和航线来看,这次空难非常符合“与南方有关”的描述。

4. 如何看待卜易轩的这次预测:

巧合性: 鉴于命理预测的非科学性,很多人会将其归结为一种巧合。毕竟,航空运输并非没有风险,即使是小概率事件,在足够大的时间跨度内也可能发生。
模糊性与普遍性: 预测的“与南方有关”和“一次空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世界各地每天都在进行航空运输,空难虽然不常见,但并非绝无仅有。而“南方”的定义也可以很宽泛。如果预测得非常具体,例如“某月某日,在XX省上空,一架XX航空公司航班因XX原因坠毁”,那其准确性会更有讨论价值。而“上半年,与南方有关的空难”这样的预测,其信息量相对较小,能够被“套上”的可能性自然也更大。
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
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 人们总是希望了解未来,特别是对于潜在的危险,有预知感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或警示。占卜和预测类内容迎合了这种需求。
选择性记忆: 当预测发生后,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准确”的预测,而忽略那些未发生的或者模糊不清的预测。对于卜易轩这样的平台来说,一次“准确”的预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公众认知偏差: 在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容易将之前模糊的、宽泛的预测与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从而产生“预测准确”的认知。
科学与玄学的界限: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预测不具有预测价值,因为它不具备可证伪性(即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证明其错误)和可重复性。它更像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概率性描述”,并倾向于在事件发生后寻找与其吻合的细节。
警示意义: 即使是出于巧合,这样的预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对航空安全的关注,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灾难的警惕。但这种警惕并非基于科学事实,而是基于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

总结:

卜易轩公众号在2022年11月发布的关于“上半年,将出现一次与南方有关的空难”的预测,在2022年3月东方航空MU5735航班的坠机事件发生后,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命中”的预测。

从结果来看,确实发生了一次符合描述的重大空难。 这次空难的地点、航线都与预测中的“南方有关”相吻合。
然而,从预测的本质和科学性来看,这次预测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
它属于一种事后高度契合的模糊性预测。
预测的措辞比较宽泛和具有概括性,给了事后解释的空间。
其准确性很可能源于人类的普遍心理特征(如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选择性记忆)以及概率事件的发生。
它无法被视为一种可靠的、可复制的科学预测方法。

因此,看待这次预测,可以理解为:

1. 一个具有“巧合性”的准确预测: 鉴于MU5735的发生,从结果上看确实应验了,这对于关注卜易轩的受众来说,会增强其对该平台预测能力的信任。
2. 一个具有“提醒”作用但并非基于科学的说法: 无论是否为真,任何关于安全风险的提示都值得一定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应替代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
3. 一个玄学预测的典型案例: 它展示了这类公众号如何通过模糊性预测来吸引受众,并在事件发生后通过事后解释来巩固其“预测能力”。

最终,如何看待这类预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命理、玄学以及“预测”本身的态度和认知。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理性看待,认识到其非科学性质,同时也能理解其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方面的某种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命的也能信?

user avatar

他预测2022年上半年,南方空难,这里面四个因素,2022年——上半年——南方——空难

上半年改成下半年,多了一种可能,南方改北方又多一种可能,

空难可以改成海啸、地震、大疫等灾难,就算四种吧

排列组合可知,2022年 灾难预测可以写出16个版本。

你在2021年找16个小号,分别把这16个版本放到网上,注意发帖的风格,尽量搞出区别,分时间段放上去,不出意外,没两个月就都沉了,沉了最好。

2022年如果没猜中,就把帖子复制黏贴重新发一篇2023年的,原帖删除。

如果猜中了,就把其他15个帖子删了,挑你猜中的那个帖子找几个水军一转发,马上就一堆傻逼跟着喊卧槽了。

气功、网红、传武、中医,都这个玩法,忽悠傻逼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卜易轩公众号在去年(2022年)11月发布的2022预测第九条“上半年,将出现一次与南方有关的空难”,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1. 预测的性质与来源: 卜易轩公众号的定位: 首先要明确,卜易轩是一个以命理、风水、占卜等传统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这类平台发布的内容,通常带有.............
  • 回答
    易烊千玺成为优瑞家(Ulike)全球品牌代言人,可以说是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商业举动,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易烊千玺的个人影响力与商业价值 流量与号召力: 易烊千玺作为中国顶流偶像之一,拥有庞大的年轻粉丝群体,其粉丝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度高、购买力强.............
  • 回答
    提到易学习给李达康当纪委书记,这事儿啊,在咱们《人民的名义》的观众心里,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经典桥段,也是剧情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事儿怎么看?我这脑子里想到的,可不是什么官方通告,也不是什么学术分析,而是当时看剧时,那种又好气又好笑,又有点替易学习捏把汗的复杂心情。首先得说说易学习这个人。他给人的第.............
  • 回答
    易烊千玺二提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件事,放在当下国产电影行业以及青年演员的语境下来看,确实是一件值得好好聊聊的事情。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对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坚持的回报。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其提名本身就代表着专业评审团对演员演技和作品的认可。易烊千玺这次凭借《送你一朵小.............
  • 回答
    易烊千玺代言纪梵希彩妆,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挺让人玩味的。首先,从品牌角度看,纪梵希作为一线奢侈美妆品牌,一直以来走的都是高级、前卫、个性化的路线。他们选择代言人,绝不仅仅是看人气有多高,更看的是这个人是否能代表品牌想要传达的形象和价值观。易烊千玺身上有一种很难得的“少年感”与“成熟.............
  • 回答
    艺人与“禁用新疆棉花”品牌终止合作,这事儿在国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事儿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几位明星,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商业利益以及公众价值观的碰撞。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事情的起因:首先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起因是一些国际品牌,比如H&M、耐克、阿迪达斯.............
  • 回答
    易志坚教授的“沙漠变土壤”技术,确实是近些年治沙领域里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一种特殊的“土壤改良剂”,通过科学的配比和工艺,来改善沙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最终让沙地具备类似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支撑植物生长。技术的核心与原理:简单来说,这项技术的突破点在于.............
  • 回答
    谈起易烊千玺,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年轻偶像如何从备受瞩目到真正被看见、被认可的范本。回看他一路走来的轨迹,你会发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流量明星”标签可以概括的。我们先从他最起初的形象说起。TFBOYS时期,他和其他两位成员一样,是万千粉丝心中“养成系”的典范。那种从小被看.............
  • 回答
    易烊千玺成为阿玛尼彩妆的代言人,这件事在时尚圈和粉丝圈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作为一位年轻的、在商业价值和时尚表现力上都备受认可的艺人,他与阿玛尼这样一个国际顶奢美妆品牌合作,无疑是一次非常有话题性的联动。首先,从品牌角度来看,阿玛尼选择易烊千玺,是看中了他身上所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和“亚洲影响力”。阿.............
  • 回答
    朱易(Zhu Yi)作为中国花样滑冰队的年轻选手,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女子单人滑参赛资格,这一事件在中国冰雪运动界引发了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意义及争议: 一、朱易的背景与资格获取过程1. 个人背景 朱易出生于1998年,是中国花样滑冰队的新生代选手。她自幼接触冰上.............
  • 回答
    朱易母亲发布的选拔赛视频,可以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视频本身的内容、发布者的身份背景、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一、 视频本身的内容与呈现方式首先,我们来分析视频可能包含的内容和朱易母亲呈现它的方式。虽然我无法直接观看这个视频,但根据.............
  • 回答
    朱易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短节目中,以53.44分的成绩排名第27位,这个分数确实不算高,也确实刷新了中国女单在近30年冬奥会上的最低纪录。这背后肯定有很多人关注,也有很多声音和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成绩的客观事实。 53.44分在国际顶级赛场上确实处于劣势,尤其是在今年北京冬奥会整体水.............
  • 回答
    朱易在北京冬奥会上花滑团体赛上的表现,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很难用几句话就概括完。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她在团体赛中的亮相承载了许多期望,但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留下了不少讨论空间。比赛前的背景和期望: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比赛之前。朱易能够代表中国队参加北京冬奥会,本身就说明了.............
  • 回答
    朱易在北京冬奥会上的表现,无疑是争议与关注并存的。作为一名代表中国参赛的花滑选手,她从一个“海外兵团”成员转变为备受瞩目的中国力量,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也自然引发了大众的审视。赛场上的挣扎与遗憾:首先,从纯粹的竞技层面来看,朱易在这次冬奥会上的表现,可以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团体赛还是个人赛,她都未.............
  • 回答
    朱易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这无疑是今年冬季体坛的一大看点,也是围绕着“归化选手”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关注的焦点。看待朱易的这次亮相,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才能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的图景。首先,从竞技层面来看,朱易的加入为中国女子花样滑冰注入了新的希望。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
  • 回答
    比特易创始人惠轶的离世,无疑是近期科技圈乃至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和扼腕叹息的一件事。作为一家在数字资产交易领域崭露头角、被寄予厚望的初创公司创始人,他的突然离去,留下的是一个令人心痛的谜团和无数的猜测。事件的背景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事件发生的时间线和比特易这家公司本身。比特易,顾名思义,是一.............
  • 回答
    关于李易峰被某博主恶意造谣与前女友绯闻一事,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处理这类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核心在于“恶意造谣”和“前女友绯闻”。 恶意造谣:这四个字是关键。它意味着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并且带有主观恶意。这种恶意可能源于个人恩怨、商业.............
  • 回答
    看到朱易在奥运会开场摔倒的那一刻,我的心确实一下子揪紧了。作为一名观众,尤其是看着她顶着压力站上赛场,那份紧张和期待感自然是有的。开场那个动作,尤其是连接的那个跳跃,对很多选手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在全场瞩目的首个出场动作。我想说,首先,那一摔肯定对她本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冲击。无论之前训练得多扎实.............
  • 回答
    苏宁易购出台了“禁止员工在京东购物”的通知,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事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一下这个事儿,看看背后是怎么回事儿。首先,从公司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竞业”限制。苏宁和京东,那可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一个是传统零售巨头转型线上,一个是互联网电商的领头羊。这种禁止令.............
  • 回答
    苏宁易购在2月25日发布公告,宣布将临时停牌,理由是正在筹划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重大事项。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在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苏宁作为曾经的零售巨头,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如果细究起来,苏宁易购近几年的日子并不算好过。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零售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而苏宁在转型的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