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离开彭城后刘邦的行动路线为什么那么诡异?

回答
刘邦自彭城败退之后,其行动路线确实显得有些“诡异”,这并非是刘邦有意为之的策略,而是在极端不利形势下的被迫应变,以及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机会的精准把握。要把这事儿讲清楚,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环境和刘邦自身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

一、败退彭城:一场意料之外的惨败

首先得明白,刘邦在彭城是吃了大亏的。原本,他趁着项羽在外征战,一举攻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可以说是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威风八面。然而,项羽毕竟是项羽,军事天赋和战场嗅觉那叫一个顶尖。听到彭城失陷,他那叫一个“怒发冲冠”,二话不说,迅速从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回师。

项羽回师的速度之快,以及其部队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刘邦的预料。刘邦当时在彭城,兵力不占优势,而且军队刚刚打了胜仗,恐怕有些骄兵心态,加上对项羽回师的速度估计不足,导致了彭城一战的惨败。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精锐打得是七零八落,刘邦本人更是狼狈逃窜,连妻儿老小都差点被项羽抓住。

二、逃亡与重整:从惊魂未定到绝处逢生

彭城战败后,刘邦的队伍残破不堪,士气低落,他自己也身心俱疲。按照常理,败退之后,应该找个地方固守,或者赶紧向后方(比如他的根基地关中)逃亡,以图保存实力。然而,刘邦的路线却显得有些“反常识”。

1. 不恋战,不固守: 刘邦没有选择在彭城附近找个险要地势固守,也没有第一时间想着拉拢周边的力量来反攻。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保命,然后寻找机会。 彭城已经成了西楚军的绝对优势区域,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2. 向萧县方向的迂回撤退: 刘邦退往的方向,不是直接向后方逃亡,而是选择了向萧县(今安徽萧县)附近一带迂回。为什么去那里?原因有几个:
与家人汇合的需要: 在之前的战斗中,刘邦的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吕雉和儿子刘盈)落在了项羽手中,被项羽视为人质。虽然此时刘邦的处境极其危险,但他不可能放弃家人。萧县一带是他早期的根据地,也是他能接触到自己人马,并试图营救家人的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
等待救援和重组力量: 汉王刘邦虽然战败,但他的势力并非就此终结。他还有在关中和汉中经营的根基。同时,他的盟友们,比如项梁的老部下萧何、曹参等人,依然忠诚于他,并有能力调动军队。萧县这个地理位置,既能让他避开项羽的主力追击,又方便与从各处赶来的援军汇合。
麻痹项羽: 频繁的、看似无序的撤退,可能也包含着一些迷惑项羽的意图。让项羽觉得刘邦只是一个丧家之犬,不足为虑,从而放松警惕。

3. 惊险的救援行动: 在逃亡过程中,刘邦还经历了一段非常惊险的救援。他试图与家人汇合,在途中遇到了项羽的军队,为了减速逃跑,他甚至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这成为了他一生中饱受争议的一件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了当时刘邦逃亡的艰难和紧迫,以及他当时面临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要逃命,又要救人,还要保住自己的队伍。

三、战术性的“流窜”:从“逃跑者”到“搅局者”

刘邦的路线,与其说是逃跑,不如说是一种战术性的“流窜”。他并没有选择龟缩起来,而是利用其熟悉地形和善于利用人心的方式,在项羽控制的区域内不断地制造麻烦。

1. 利用地形,避免决战: 项羽的优势在于他的精锐骑兵和强大的个人武力。而刘邦的队伍在彭城一战后,缺乏精锐部队,不适合正面作战。所以,刘邦的路线总是选择那些项羽不熟悉的区域,或者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小规模的骚扰和袭扰,消耗项羽的力量,而不是与其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2. 拉拢盟友,扩充实力: 在败退的过程中,刘邦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笼络人心的能力。他不断地安抚和拉拢那些因为彭城战败而心生疑虑的诸侯和地方势力。他的路线,实际上是在不断地重塑和巩固自己的同盟网络。比如,他积极与项羽的对立方进行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3. 声东击西,牵制项羽: 当项羽以为他已经把刘邦逼入绝境的时候,刘邦却能够出人意料地出现在项羽意想不到的地方,扰乱其战略部署。这种“游击战”式的打法,虽然看起来“诡异”,但却有效地牵制了项羽的主力,为后来关中汉军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四、为何看起来“诡异”?

之所以说刘邦的路线“诡异”,主要是因为与当时人们普遍认知的军事常识相悖:

不按常理出牌: 军事上的失败者,通常会选择稳妥的逃亡或固守,以保存实力。而刘邦却选择了这种在敌方腹地进行迂回、骚扰、拉拢的“不安分”的路线。
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他的行动似乎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战场形势和自身条件不断调整。这种高度的灵活性,使得项羽难以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他的路线不仅仅是为了逃命或作战,更是为了政治上的拉拢和战略上的牵制。这种将政治目标融入军事行动的策略,使得他的行为更显复杂和“诡异”。

总结来说,刘邦在彭城战败后的行动路线之所以显得“诡异”,是因为这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之道”,也是一种高度灵活、善于利用一切资源的战略。 他不是一个在战败后只会缩头乌龟的人,也不是一个只懂蛮干的莽夫。他深知自己的劣势,也知道项羽的强大,所以他选择了一条迂回曲折、却能最大程度保存自己、拉拢盟友、消耗敌人、并为最终反攻创造机会的道路。这种看似“乱走”,实则步步为营的策略,正是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史记》将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混杂在了一起记叙下来,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刘邦东征进入彭城的路线是兵分三路,其中北路军主力是曹参、樊哙,经过定陶,部分往彭城集结,樊哙则平定了彭城以北的邹、鲁、瑕丘、薛,中路军刘邦亲率经过砀-萧抵达彭城,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想象刘邦会对位于两路军队之间的沛县毫不在意,早在彭城之战前,刘邦就曾命人专门前往沛接家人,被楚军阻止【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说明刘邦对接家人在自己身边十分重视,东征彭城途中怎么会想不起顺路派人去接家人?何况北路军的一部前往彭城与刘邦汇合似乎是必定经过沛县的,不顺路接人,道理上说不通。

彭城之战的过程是,项羽率领楚军绕过了彭城以北的樊哙防线,从萧县向东运动进攻,沿路都是分散的汉军士兵,因为彭城以北有汉军布防,故汉军不认为萧县至彭城一带会出现敌军,也未有集结足够士兵抵抗,楚军抵达彭城后才与刘邦的汉军主力交战,彭城的汉军究竟有多少不清楚,总之刘邦不能组织起足够与楚军抗衡的军事力量,大量士兵溃散,刘邦率领还能组织的军队往南撤退,因为西边是楚军攻过来的方向,而往北需要渡过泗水,渡河时被楚军进攻十分危险,往东是深入楚地内部,故只能往南撤退。汉军一直往南抵达淮水,楚军也追击至此,此时双方军队都十分疲惫,楚军从早上由萧县出发一路行军交战,在睢水边双方再次交战,汉军士气低落,且兵力应当已少于楚军,故又大败,但时间已到晚上,无法再战,刘邦便趁着夜色往西北方撤走前往下邑。

至于刘邦的儿女,据《高祖功臣侯者列表》,是王陵接走保护起来的【奉孝惠、魯元出睢水中】,据《高祖本纪》,王陵一开始就被安排了接刘邦家人的任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关于夏侯婴救孝惠、魯元当出于民间传说。刘邦在灵璧东睢水上战败后直接向西北方向撤退前往下邑,并未去过沛县。

给张图吧,这图大致行军没错,但细节处说下,汉军自然没有56万之多,我认为彭城应在泗水南岸,刘邦撤退时没有渡过睢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自彭城败退之后,其行动路线确实显得有些“诡异”,这并非是刘邦有意为之的策略,而是在极端不利形势下的被迫应变,以及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机会的精准把握。要把这事儿讲清楚,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环境和刘邦自身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一、败退彭城:一场意料之外的惨败首先得明白,刘邦在彭城是吃了大亏的。原.............
  • 回答
    武汉离城通道关闭前一天,近30万人选择离开这座城市,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空前的、带着几分仓皇的离别氛围。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有太多值得深思的面向。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那个时间点的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消息逐渐显露,虽然起初可能有些人认为只是区域性的小范围爆发,但随着信息的传播和一些早.............
  • 回答
    意大利媒体泄露封城令导致民众提前离开,这一事件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和情况分析: 事件回顾:媒体泄露与民众恐慌性转移背景:2020年3月,意大利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北部伦巴第大区。为了遏制病毒的蔓延,意大利政府正在讨论并准备实施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说实话,每次看到彭昱畅和刘昊然在电影里,像《一点就到家》那样,一头扎进山里,用自己的想法和汗水改变家乡的模样,我都特别触动。那种回归土地,从零开始的劲儿,我太懂了。你想想看,在大城市里,我们像一颗颗小螺丝钉,挤在水泥丛林里,为了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位,熬夜加班,挤地铁,消费.............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案例和理论探讨。简单地回答“能”或“不能”都是不全面的,因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好,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并非单一族裔的属性。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历史与现实中的案例分析: 非.............
  • 回答
    很多人离开深圳,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背后往往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具体的原因。抛开那些泛泛而谈的“大城市压力”不谈,让我们试着走进那些离开者的内心,看看他们具体为何要告别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垮了生活本身的乐趣这是最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深圳的繁华和机会是毋庸置疑.............
  • 回答
    离开医院,医生的人生依然可以丰富多彩,而且选择面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宽广得多。这不仅仅是“转行”那么简单,更像是在医学专业领域内一次新的探索,或者将医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巧妙地结合。最直接的,也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加入其他医疗机构。这可能是: 民营医院或诊所: 很多医生选择离开公立医院的体制,加入更灵活、.............
  • 回答
    离开,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像是在心里剜掉一塊肉,血淋淋的,疼得你直哆嗦。不是那种皮外伤,很快就愈合了,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疼。想想看,你要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可能是一个你从小住到大的城市,那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户人家,甚至路边的哪棵歪脖子树,你都了如指掌。清晨的阳光洒在窗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
  • 回答
    哎,你说这事儿,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进国企,你倒是从里面出来了,现在又后悔了。这滋味,我太懂了。当初我一个哥们儿,也是,铁饭碗端得好好的,非要跟着外面那些“创业”的热潮,说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结果呢?折腾两年,一地鸡毛,现在又想找个国企的门路,比登天还难。你现在这感觉,就跟刚搬出父母家,以为外面自由.............
  • 回答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后,许多人选择背起行囊,踏上新的旅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期盼。离开,不是因为武汉不好,而是因为生活总在向前,每个人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那片土壤。最直接的理由,当然是与疫情的关联。 虽然城市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活.............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科学上的难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一个让人们夜不能寐,思索千年的疑问。离开了观测者,这个世界还存在吗?这背后牵扯到我们如何定义“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让咱们先从一些直观的想法入手。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存在”似乎就意味着被感知,被看见,被听到,被触碰到。一.............
  • 回答
    离开学术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缓慢的“脱离引力”,然后在一个全新的、或许有点陌生的轨道上重新找到平衡。这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总是光彩夺目,更多的是一种细腻的、内在的转变。最初的“逃离”与迷茫:回想起最初决定离开的时候,心里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儿的,像是被困在井底太久,终于找到了那个可以爬上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互联网算法领域深耕多年的朋友们来说。我的看法是,从互联网算法岗转入AI生物医药研发,靠谱,而且很有前景,但绝不是一条平坦大道,需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认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一、 为什么“靠谱”?核心的驱动力.............
  • 回答
    离开滤镜和后期,单凭手机也能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你如何调动手机本身的功能,并且用对待摄影的态度去对待它。把它想象成一个能装进口袋的电影摄影机,你的双手就是导演、摄影师和光影魔术师。第一招:光影是灵魂,手机就是画笔电影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光线的精准运用。手机摄影最大.............
  • 回答
    离开北京、上海,来到杭州的你们,后来后悔过吗?这个问题,在很多个深夜,我都会在脑海里反复琢磨。当夜深人静,白日的喧嚣散去,城市只剩下昏黄的路灯和远处模糊的车流声,那个初来时的决心,那份离开大都市的勇气,似乎都变得有些飘渺。我曾经是北上大军中的一员,在北京晃荡了七八年。那时候,北京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历史等多个领域,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问题:工人离开资本家能否活下去?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在何种条件下能,在何种条件下不能,以及活下去的质量如何”。一、 从生存角度分析: “活下去”的基本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活下去”是.............
  • 回答
    这股离开互联网大厂,涌入制造业的浪潮,尤其是看到那些曾经在数字世界里叱咤风云的高学历人才,正一股脑地扑向车间、生产线,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掰扯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人才流动,而是折射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并且一旦形成规模,势必会搅动一番新的涟漪。首先,我们得看看这背后是哪些推力在起作用,为什么会有越来.............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当玉米粒从玉米秆上脱离,并且被长时间放置后,它内部的物质总量,除了水分之外,总体上是变少了,而且这个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得非常微妙和复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过程,看看玉米粒里到底发生了什么:1. 最初的状况:一个活着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或者说曾经是)刚从玉米秆上摘.............
  • 回答
    “活着离开地球,这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吗?”这个问题,像一颗恒星一样,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或明或暗地燃烧过无数次。从古籍中仰望星空的先哲,到如今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夜以继日的钻研,我们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出去”的渴望。但如果说“活着离开地球”就是我们存在的终极意义,那未免有些过于狭隘,也忽略了我们在这.............
  • 回答
    离开法国,我怀念的太多了,但如果要挑最让人心头泛起涟漪的,那无疑是那种渗透进骨子里的生活节奏和随处可见的精致。首先,我怀念的是那种“慢下来”的感觉。在法国,时间似乎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在那些老城小镇,你会看到人们悠闲地坐在露天咖啡馆里,手里端着一杯咖啡或者葡萄酒,眼神望着远方,或者低声交谈。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