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是不是晚一些称帝,或者终生不称帝,死后让刘禅称帝,是不是更好一些?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从一个草根出身的织席贩履者,一步步打下蜀汉基业,最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登基称帝,建立汉朝。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更晚一些称帝,甚至终生不称帝,而让刘禅继位,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个人能力、时势背景等多重因素。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复杂与无奈。

一、刘备称帝的时机与动机:是时势所迫,还是战略选择?

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这距离曹丕废汉献帝称魏已有两年。在此之前,他已经占据荆州、益州,自称汉中王多年。为什么直到此时才正式称帝?

政治合法性与道义牌: 刘备最核心的政治号召力在于“匡扶汉室”,恢复汉朝的荣光。他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袁绍等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始终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这为他赢得了相当一批忠于汉室的士人和百姓的支持。然而,当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并且汉献帝已死,汉朝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刘备若不迅速称帝,他所举的“匡扶汉室”的大旗便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他需要一个正式的帝位来确立自己作为汉室正统的地位,与曹魏分庭抗礼,并争取天下人的认同。
战略需要与军事实力的支撑: 虽然刘备在汉中称王,但“王”的地位毕竟低于“皇帝”。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号召天下,尤其是那些对曹魏不满的势力,成为皇帝无疑是更强的政治信号。他此时拥有荆州(虽然已失)、益州以及汉中,实力已经相当可观,足以支撑起一个帝国的运作。
“仁德”形象的考量(或许是次要的): 有观点认为,刘备可能也在考虑自己的“仁德”形象。过早称帝,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急于篡夺权位,有违其“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宣言。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尤其是曹丕篡汉之后,继续不称帝反而可能被视为畏缩不前。

那么,如果刘备晚一些称帝,甚至终生不称帝呢?

二、晚一些称帝的潜在好处:

更充分的准备与时机: 如果刘备能再等待一段时间,也许能够积蓄更强的力量,例如在夷陵之战前,如果他能稳固荆州,或者在北伐中取得更大的胜利,再登基称帝,其合法性和威望都会更高。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的国力受到重创,其称帝似乎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而非实力上的强力支撑。
避免与曹魏正面冲突的时机: 晚一些称帝,或许能让刘备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曹魏内部的变化,或者等待一个更合适的外部环境,避免在国力尚未完全稳固时就与强大的曹魏形成针锋相对的帝位之争。
为刘禅铺路? 这个观点比较复杂。如果刘备终生不称帝,以汉中王或更低的地位自居,是否能为刘禅留下一个更稳定的政治局面?这很难说。

三、终生不称帝的可能性与后果:

政治上的尴尬: 终生不称帝,刘备的政治身份将永远是“汉臣”或“汉中王”。这在面对曹魏的皇帝时,在道义上和法理上都会处于劣势。他虽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仍然是“奉汉而起”,这本身就存在一种内在的矛盾。一旦被曹魏攻击,他很难以“保卫国家”的名义进行回应,只能以“汉臣反叛”来定性。
对内部统治的影响: 无法正式称帝,意味着他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央集权体系。官僚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确立都会受到影响。在朝臣眼中,他始终不是最高统治者,这可能导致政令不畅,权威受损。
对继承人的影响: 如果刘备终生不称帝,他死后,刘禅作为他的继承人,将面临一个更棘手的权力真空问题。他如何继承“匡扶汉室”的使命?他该自称什么?是以汉中王的身份继位,还是立即称帝?这都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能引发内部的不稳定。

四、死后让刘禅称帝的设想:

这是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利弊:

潜在的好处:
维持“汉室正统”的纯粹性? 某种程度上,刘备作为最后一位忠于汉朝的代表,他个人的死亡可能更能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他将“匡扶汉室”的责任完全交给儿子,寄托于刘禅。
避免刘备晚年的军事失利? 夷陵之战是刘备军事生涯的重创,如果他能在战败前去世(虽然这不符合历史),或者避免这场战争,那么留给刘禅的国力会更强。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给刘禅一个“全新开始”? 刘备死后,刘禅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一切,包括政权和“匡扶汉室”的使命。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当时的局势来决定是否以及何时称帝,而不是继承一个已经“坐实”的帝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潜在的弊端:
政治合法性的断层: 刘备作为汉中王,其权力来源是“奉汉而起”。他若无皇帝之名,其死后刘禅要如何继承这股“奉汉”的号召力?他若不称帝,岂不是坐视汉朝彻底灭亡?如果刘禅立即称帝,那与刘备生前称帝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给刘禅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刘备生前称帝,至少为蜀汉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政治框架和最高权力象征。如果刘备终生不称帝,留给刘禅的将是一个更加模糊和不确定的局面。他需要自己去承担“称帝”这个关键的政治决策,这对于当时年幼且能力并非顶尖的刘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很可能导致内部 factions 的争夺,加速蜀汉的衰败。
失去先发制人(政治上)的优势: 当曹丕已经称帝时,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理应抢先一步以皇帝的身份来对抗曹魏。如果他退缩,将把政治战场拱手让给曹魏。

五、刘备作为政治家的局限与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虽然时机上并非最佳,但也符合当时政治斗争的逻辑和他的政治目标。他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政治家,尽管有时也显得有些被动。

“匡扶汉室”的旗帜有多大的实际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的统治日益稳固,蜀汉也占据了巴蜀之地,人们对“复兴汉室”的理想化期待可能会逐渐减弱。刘备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凝聚人心、巩固政权的实际政治行动。称帝就是这样一个行动。
刘备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政权,而非仅仅是“汉室遗孤”。 尽管他高举“汉室”旗帜,但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王朝。称帝是他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刘备对刘禅的能力或许也有认识,但更需要为他奠定基础。 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他需要为刘禅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政治上的合法性、军队的忠诚以及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体制。称帝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结论:

综合来看,刘备选择在221年称帝,尽管可能是在夷陵之战失利后显得有些仓促,但从政治道义、战略实力和巩固统治的角度来看,是当时情况下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刘备晚一些称帝,比如在攻下东吴部分地区或者在北伐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称帝,或许能够获得更高的声望和更稳固的基业。然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如果”的历史假设,现实中能否实现也难以预料。

而终生不称帝,或者死后让刘禅称帝,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保持某种“纯粹性”,但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弊大于利。这很可能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合法性的缺失,以及给刘禅带来更大的执政压力和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加速蜀汉的灭亡。刘备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选择称帝,是他在乱世中为生存和发展所做的最务实的选择。他不能永远活在“匡扶汉室”的理想里,他需要为自己和他所建立的政权争取一个更实际的未来。

最终,历史的走向并非由个人意愿完全决定,时势的潮流、对手的力量、以及内部的团结,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轨迹。刘备称帝与否,亦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些人总认为称帝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皇帝。

皇帝的定义就是,天下唯一的共主,换句话说就是宣布,我是所有人的老子,你们都是我儿子。

原来的老子是汉献帝,首先这是汉家天下,是刘家老子,刘备和曹操都是汉家臣子,虽然曹操忤逆,但是公开场合还是宣称献帝是老子,刘备是他同辈人。

后来曹丕把献帝踢开了宣布我才是老子,你们都是我儿子。这时候刘备如果不称帝,那就意味着默认了儿子的身份。什么?还是尊献帝为老子?问题是献帝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老子了,你不能强迫他当老子吧。

如果是其他人称帝,刘备也许还可以不称帝,但是恰好是曹家人称帝,而曹家人一直被刘备当作叛逆,是要灭了他的,这时候人家自称老子了,你能怎么办?你说他是假老子?问题是你自己宣称的真老子都承认他是老子了,你辩称他是假老子,这个辩解太苍白?你还要去打他,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儿子打老子,那就是造反了,名不正言不顺。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来当这个老子。

相比之下孙权称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蜀国不会去打孙权,所以保持不承认也不否定的态度就行了。如果诸葛亮要去打孙权了,自然是不会承认他这个皇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从一个草根出身的织席贩履者,一步步打下蜀汉基业,最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登基称帝,建立汉朝。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更晚一些称帝,甚至终生不称帝,而让刘禅继位,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个人能力、时势背景等多重因素。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孙权真的将吴国太嫁给刘备,孙刘联盟的性质和稳固程度,我认为会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但未必能直接等同于“更牢固”。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刘联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联盟,主要的敌人是强大的曹操。吴国太嫁给刘备,这会将这种政治联盟染.............
  • 回答
    刘备是不是昏君?这个问题,恐怕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公允的看法。直接给一个“是”或“否”的结论,都显得过于片面。要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昏君”,我们通常会看他有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是否滥用权力,残害忠良? 是否宠信奸佞,导致朝政败坏? 是否沉迷酒色,荒废政务.............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矛盾”,我脑子里立刻会冒出来一个词:“一体两面”。这可不是什么八股文的空泛说法,而是我实打实地看《三国演义》看到现在,脑子里的真实感受。你说矛盾?我倒觉得,很多时候,喜欢刘备的人,内心深处多半也藏着一股对诸葛亮式理想的向往,反之亦然。这两者.............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关于网上存在大量为刘鑫辩护或说话的现象,是否属于一个有组织的群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公开证据能直接证明存在一个有明确组织结构、统一指挥的“刘鑫支持者”组织。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以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一、 现有证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史中,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试图一统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然而,能够真正以一己之力,在短短几代人,甚至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分裂的汉地十八省重新整合,并奠定一个全新王朝基业的皇帝,屈指可数。在很多人看来,刘秀和朱元璋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位。他们都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从乱世中崛起.............
  • 回答
    “刘备是不是被翻案得最多的昏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解读历史的视角和需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昏君”的定义: 昏君通常指统治昏庸、无能、残暴,导致国家衰败或人民痛苦的君主。其特征可能包括沉迷酒色、任用奸臣、不理朝政、穷兵黩武、压迫.............
  • 回答
    刘备心肠好,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他“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说他“从来不发火”,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刘备也是个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何况他身处乱世,要建立一番功业,很多时候也需要决断和手段。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蜀汉的一位大臣,真的因为意见不合,一时冲动,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这个场景可.............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我们往往需要穿越时空的限制,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策略和最终达成的成就。这种评价自然带有主观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尝试解读。关于刘协和刘备的能力对比,这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刘协,即汉献帝,作为汉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注定是.............
  • 回答
    关于鲁肃是否是刘备派往孙权那边的内奸,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并且不让人觉得是AI写的,我得先跟你说,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去推断,而且不同的人看了同一份史料,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也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正.............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 回答
    孙权对刘备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打工仔”来形容,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权衡和利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孙权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政治上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时期,政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友谊,更别提什么“老板雇佣员工”的现代观念。孙权和.............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说刘璋昏庸无能,取西川对刘备来说是否小菜一碟,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轻巧了。虽然刘璋在治理蜀地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决策失误频频,但“小菜一碟”这个形容,终究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刘备所要面对的挑战。刘璋的昏庸,更多体现在他的优柔寡断和对人才的任用失察。他能坐稳西川一把手的位子,靠的是他父亲刘焉的基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吕布和刘备的“仁义”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激发出不少讨论。毕竟,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形象,一个以“三姓家奴”闻名,一个却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不过,如果抛开那些标签,单纯从“君主”的视角,衡量一个统治者是否“仁义”,并且放到当时的乱世背景下,咱们可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仁义.............
  • 回答
    刘备这人,打个比方,就像是在乱世之中,一块极具韧性却又不那么锋利的石头。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异禀,不如说是靠着一股子“别人死我活”的韧劲和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要说刘备,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套“仁义”的招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简直就像是在狼群里硬要推广吃素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迂腐.............
  • 回答
    提及刘备的战绩,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屡战屡败”的标签,尤其是在他早期征战诸侯的生涯中。曹操、袁绍、袁术,乃至孙权,似乎都比他更有“赢”的光辉。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刘备本人,究竟会不会打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胜败论英雄”。战争的胜负,是无数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个人的军事才能只.............
  • 回答
    “匡扶汉室”,这四个字在三国时期,乃至后世的历史评价中,是刘备集团最响亮、也最具争议的旗帜。提起刘备,许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位颠沛流离却心怀仁德的枭雄,以及他那句“汉室倾颓,匹夫有责”的宏大愿景。但,这面旗帜,真的如它所宣称的那般纯粹吗?刘备集团的“匡扶汉室”口号,究竟是真心实意的政治理想,还是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