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眼里是不是把刘备当他的打工仔?

回答
孙权对刘备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打工仔”来形容,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权衡和利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孙权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政治上的互动。

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时期,政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友谊,更别提什么“老板雇佣员工”的现代观念。孙权和刘备,一个是东吴的国君,一个是日后蜀汉的开创者,他们之间的合作,始终建立在“合作能够带来最大利益”的基础之上。

孙权之所以会和刘备“合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当时的处境。曹操在北方势力强大,雄踞中原,是东吴最大的威胁。孙权虽然继承了江东基业,但论实力,比起北方的曹操,无疑是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一个盟友来共同对抗曹操。

刘备当时虽然势力相对弱小,但他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有“仁德”之名,有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而且他一直怀揣着恢复汉室的理想,这使得他能够吸引到一些有识之士。更重要的是,刘备主动前来依附,为孙权提供了共同对抗曹操的“借口”和“战略支点”。

从这个角度看,孙权对刘备的“拉拢”和“支持”,其实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他把刘备看作是自己在荆州战场上的一枚重要棋子。荆州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对曹操还是对孙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刘备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荆州这块战略真空地带,并且他可以作为孙权在前线抵挡曹操的先锋。

孙权把荆州部分地区交给刘备,并给予一定的支持,这就像一个“项目经理”把一块“项目区域”分包给一个“承包商”。孙权的目的很明确:

1. 消耗曹操的兵力: 刘备在荆州抵抗曹操,能够牵制曹操大量的兵力,为孙权在江东积蓄实力争取时间。曹操要同时应对北方的其他势力,还要分兵南下,压力是很大的。刘备的存在,让曹操的压力倍增。
2. 获取战略缓冲地带: 荆州是抵御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让刘备镇守荆州,等于在孙权和曹操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即便刘备不敌,也能为东吴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3. 分散风险: 如果孙权孤身一人对抗曹操,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有刘备这样一个盟友(或者说“合作者”),即使刘备在荆州失利,对孙权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他可以更容易地调整自己的战略。
4. 展示大局观和仁德: 接纳刘备,给刘备一块地盘让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孙权作为一方诸侯的“道义”和“格局”。这也能让他获得一定程度的名声,从而吸引更多人才。

当然,孙权也不是什么都无条件地给刘备。他给的,都是他认为“值得”给的,而且是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比如,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大胜,按照约定,荆州应该归还刘备。但孙权也曾想要回其中的南郡,这背后就是利益的算计。他不想看到刘备的势力过度膨胀,尤其是担心刘备的势力威胁到东吴的利益。

当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甚至占据了整个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时,孙权的态度就更加复杂了。他既要维持与刘备的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又要警惕刘备的野心和实力增长。他送给刘备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一种“观望”和“试探”。他不会把真正的核心利益拱手相让。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的公司(东吴),有一个小的分公司(刘备集团),这个分公司帮助公司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荆州),并且有效地牵制了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曹操)。公司会给予这个分公司一定的资源支持,但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它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时候会限制它的扩张,以防它成为公司内部的威胁。

所以,“打工仔”这个词确实不够精确,因为它带有现代雇佣关系的色彩,而且隐含着一种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但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一种“被利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并且其发展和行动服务于“雇主”整体利益的合作者,那么可以说,孙权在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看待和利用刘备的。

孙权眼中,刘备更多的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是一个可以共同对敌,但又必须保持警惕的“竞争性盟友”。在合作的框架下,他会给予刘备一定的“项目支持”,但也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核心利益在哪里。刘备的存在,对于孙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用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也可能在未来成为自己的威胁。因此,孙权的策略始终是在“利用”和“制衡”之间寻求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出使柴桑时,已涉及两家关系地位这部分内容: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交涉内容明确指出,待击败曹操后便“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这鼎足三家显然是荆州刘备、吴地孙权、北方曹操。

刘备和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追击至南郡然后各取所需: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

刘备取荆南,吴人攻南郡,这分工再明显不过。

再看孙权后续的举措: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

又嫁妹妹,又分南郡给刘备,基本还是在诸葛亮提出的荆、吴地区联手抵抗北方这框架下。

在此期间,鲁肃和刘备都对此事发表过观点:

鲁肃: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刘备: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

当刘备要求得到南郡,完成鼎足之势时,孙权的迟迟不决,鲁肃的劝借,以及刘备对孙权的判断皆立足于一件事——孙权需要刘备集团去抵抗北方的曹操,为此不惜把南郡给刘备。

这是把刘备当成大腿,还是打工仔,一目了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对刘备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打工仔”来形容,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权衡和利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孙权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政治上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时期,政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友谊,更别提什么“老板雇佣员工”的现代观念。孙权和.............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 回答
    孙权称帝,这步棋走得可真是够大的,也难怪会让人联想到袁术那个“名不副实”的例子。毕竟,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谁敢称帝,谁就等于在头上顶了个靶子。袁术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那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啊。那么,孙权到底有没有怕,又是怎么应对这种潜在风险的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袁.............
  • 回答
    孙权是不是一个守成之主,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要是把他跟那些开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君王比,那他确实显得没那么“出挑”,但要是站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面临的现实来看,孙权身上守成之主的特质,那可真是刻得明明白白,甚至可以说是被这个身份“塑造”了。咱们先得明白,“守成之主”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简单来.............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东吴政权的存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尽管孙权晚年以及其后几任统治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残暴、穷兵黩武,甚至杀戮功臣的举动,但东吴之所以能绵延近六十年(自黄武五年孙权称帝至天纪三年亡国),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统治者个人好恶所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确,将孙权晚年及之后几任统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