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对刘备是否有对父亲一样的感情?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虽然有才能过人的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战略谋划和政治治理上,确实缺少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深谋远虑的智囊。诸葛亮的出山,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刘备对诸葛亮,初见时便被其才情折服,三顾茅庐的诚意,更是展现了他对贤才的渴求和尊重。这种“如鱼得水”的结合,让刘备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倚重和信赖。

这份信赖,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厚。在刘备征战沙场的过程中,诸葛亮不仅是他的军师,更是他的政治臂膀。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到赤壁之战的火攻妙计,再到稳定荆州、入川灭汉的步步为营,诸葛亮一步步将刘备从一个颠沛流离的诸侯,打造成了三分天下的蜀汉之主。在刘备心中,诸葛亮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而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关键人物,是那个能够将他的宏图伟志化为现实的“丞相”。这种高度的信任和依赖,在某些方面,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子女对父亲的依赖,因为父亲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实现家庭愿望的关键人物。

更何况,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年幼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了那句著名的“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这句话的分量,不言而喻。它既是对诸葛亮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他品格的信任,更是将整个蜀汉的未来,连同刘备的“汉室复兴”的遗愿,都压在了诸葛亮的肩上。而诸葛亮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托付,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刘备的遗志发扬光大。从这个角度看,刘备的行为,更像是父亲将家族的希望和责任,托付给了最值得信赖的子侄辈。而诸葛亮的回应,也展现出一种对长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感情,也与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和责任有共通之处。

但是,说诸葛亮对刘备“像对父亲一样”,也并非完全准确。如果从“尊敬”、“效忠”、“爱戴”这些层面来看,诸葛亮对刘备无疑做得比许多儿子对父亲还要周到。但他对刘备的感情,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政治理想和对汉室的忠诚之上。诸葛亮出山,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前程,更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而刘备,恰好是他能够实现这些抱负的载体,是那个愿意倾听他声音,并有能力去实践他理念的明主。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建立在对刘备政治理想的认同,以及对“汉室忠臣”这一身份的认同之上。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忠诚,与纯粹的亲情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时,诸葛亮在很多事情上,也扮演着“指导者”和“长者”的角色。例如,在刘备称帝前,诸葛亮曾有劝谏,认为时机未到,应当以安抚民心为重。这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和战略考量的建议,而非子女对父亲的简单顺从。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优点和缺点,都看得非常清楚,他既会为刘备的成功而欣喜,也会为刘备的冲动和失误而担忧(如汉中之战后的封赏)。这种“洞察”和“规劝”,更像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和扶持。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对刘备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不如说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超越君臣的深刻情谊。这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相互信任、彼此成就基础上的复杂情感。诸葛亮尊敬刘备,如同尊敬一位恩重如山的明主;他爱戴刘备,如同爱戴一位知遇之恩的伯乐;他忠诚于刘备,如同忠诚于一个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刘备,也视诸葛亮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栋梁,更是临终托孤的继承人。

这是一种“如父如子”般的亲近,又是一种“亦师亦友”般的契合。诸葛亮为刘备规划蓝图,刘备则为诸葛亮的蓝图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这份感情,既有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又有君主对臣子的信任,更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它包含了忠诚、尊敬、信赖、责任,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亲情,但又不能简单地用“父亲”一词来概括其全部内涵。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株幼苗在沃土中成长,而诸葛亮便是那辛勤耕耘、精心呵护的园丁,既有栽培之恩,又有育人之责,这份情谊,其深度和广度,恐怕难以用简单的类比来完全描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诸葛亮生于181年,两人差了20岁。要是光从年龄来看,刘备确实算得上诸葛亮的父辈。

题主所以想到,并且提出这问题,大概也是建立这年龄差距的基础上的。

还有呢,就是大家说到的赏识之恩。

但问题来了,要论对诸葛亮非常赏识的人,可不光有刘备,还有曹操。《全三国文》里就有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汉代时,朝廷大臣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以使口气氛芳,免得熏倒皇帝。鸡舌香别处用途不大,曹操一送就是五斤,是什么意思,当然很明显。

而且,还要强调的是:曹操送诸葛亮鸡舌香,是什么时候,还不知道。

如果是赤壁之战前的话,那就……

至于孙权,和诸葛亮之前也并不陌生。

《三国志》的注释里有这么一段话:

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在刘备之前,诸葛亮还曾经去东吴“面试”过。结果大概是:孙权对诸葛亮满意,诸葛亮对孙权不满意。

张子布就是张昭,他和诸葛亮差不多算老乡。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在东吴阵营里,但这种推荐贤才的事,自家兄弟总要避嫌,所以张昭出面也很正常。

所以说: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来说,当然是种特殊待遇。但诸葛亮也不是没地方去,希望他去的地方,还挺高端。

而且,刘备当时只是寄居在刘表地盘的一名客将,兵少将寡,能提供给诸葛亮的条件极为有限,要论实际利益的话,诸葛亮根本就不应该加入刘备阵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触及了政治权谋、个人品德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诸葛亮的“忠诚”之说:历史的定论与时代的背景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后世的普遍认知来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 回答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道尽了多少历史的无奈与后人的感慨。要给它一个斩钉截铁的“是”或“否”,恐怕难以说清。我琢磨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或许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首先,咱们得看看诸葛亮尽力了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那是何等的隆重和信任?诸葛亮以隆中对为蓝图.............
  • 回答
    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床底下是否埋伏了五千名刀斧手,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备病重,在临终前将诸葛亮召至病榻前,一番肝胆相照的托孤之后,刘备突然指向床榻的下面,对诸葛亮说:“底下有五千名刀斧手,若你遇事不决,可将他.............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
  • 回答
    提起刘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这位后蜀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是如何维系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以及他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情感。说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与其说是简单的“尊敬”或者“依赖”,倒不如说是.............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白帝城托孤,刘备的这一幕,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史实。其中,关于刘备此举是否在试探诸葛亮,更是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赤裸裸的“试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交织下的“权衡与托付”,而这其中,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与考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处境。他病重垂危,.............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军师。如果抛开这位“卧龙”先生,刘备的创业之路,无疑会更加崎岖,甚至充满未知。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诸葛亮的刘备,他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早期: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刘备出身皇室,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早期实力微弱,只能依附于各方势力。曹.............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典的“假如”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驶向了刘备一统天下,那么他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态度,是否会与曹操对待谋臣武将的态度一样,产生猜忌和杀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性格、他与三人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仁.............
  • 回答
    关于“僭越”这个词,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超越了本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尤其是跟权力、地位、名分有关的。在古代中国,这可是个挺要命的词,因为天子、朝廷、礼制都有着一套森严的规矩,谁要是敢越雷池一步,轻则名声扫地,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提到曹操被扣上“僭越”的帽子,那真是千古奇冤.............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