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托孤诸葛亮之时,床底下是否真埋伏了5000名刀斧手?

回答
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床底下是否埋伏了五千名刀斧手,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备病重,在临终前将诸葛亮召至病榻前,一番肝胆相照的托孤之后,刘备突然指向床榻的下面,对诸葛亮说:“底下有五千名刀斧手,若你遇事不决,可将他们推出斩之。” 诸葛亮听后,大惊失色,连忙推辞,表明自己绝不敢负刘备的重托。刘备见状,反而笑了,说:“我知子龙(赵云)不会害你。”

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极富戏剧性,它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一方面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他知道诸葛亮仁厚,不会滥杀无辜,所以才敢说出这样的话;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刘备对当时蜀汉政局和潜在威胁的深切忧虑,他可能担心后主刘禅年幼,诸葛亮辅佐不易,万一出现不测,需要有雷霆手段来稳定局势。同时,也为诸葛亮日后的“空城计”埋下伏笔,让读者觉得诸葛亮确实是有过被逼无奈到使用这种极端手段的“底气”的。

然而,这终究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历史上,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时确实委托了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并且嘱咐诸葛亮“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关于床下埋伏刀斧手的说法,在正史《三国志》等相关文献中,根本没有提及。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刀斧手”的桥段。

首先,从历史真实性来看,几乎不可能。 即使有这样的安排,以刘备当时病重虚弱的身体状况,加上在敌方(东吴)境内,突然调集五千刀斧手埋伏在床下,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且不说能否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单单是空间上的容纳就极难想象。一个床榻之下,能容纳多少人?五千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夸张色彩,更像是为了营造气氛和凸显人物性格而设定的。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在于“象征”和“性格塑造”。
象征意义: 这个桥段象征着刘备对诸葛亮极端信任的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认知。刘备深知,在他死后,蜀汉的江山社稷将全部托付于诸葛亮一人之手。他需要确信诸葛亮有能力、有手段来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挑战,即使是违背他仁德之心的那种挑战。这就像是在给诸葛亮一个“免死金牌”,或者说是一个“最终底牌”,告诉他,在他刘备死后,他拥有绝对的权力来维护蜀汉的存续。
性格塑造: 对刘备而言,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深邃的谋略和复杂的心机。他不是一个只懂仁义的“好人”,他也会考虑最坏的情况,并且为之做最极端的准备。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信任,但又并非完全无私的托付,而是包含了对诸葛亮能力和决断力的终极考验。对诸葛亮而言,这个情节凸显了他的“仁德”和“忠诚”。他面对如此“极权”的暗示,第一反应是推辞,是强调自己的忠诚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让读者更加确信,诸葛亮是一位真正将国家和刘氏江山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忠臣。

最后,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刘备此举的“潜在目的”也可以推测一番,但仍是基于演义的解读。 刘备当时身处东吴,这本身就充满了政治风险。虽然与东吴是联盟关系,但内部依然存在猜忌。万一有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想要对刘备不利,或者在他死后对诸葛亮和后主不利,有这样一支秘密力量,无疑是最后的保险。而将这支力量交给诸葛亮,也意味着刘备对诸葛亮寄予了无限的期望,相信他能够成为蜀汉的擎天之柱。

总而言之,床底下埋伏五千刀斧手的说法,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虚构,它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深刻地刻画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并暗示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但要论其历史真实性,则需要一笑置之了。它更像是罗贯中先生为读者设下的一道“名场面”,用来展现他笔下两位伟大人物之间超越生死的信任与托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儿啊,父皇要托孤,你说这诸葛亮靠不住,我还能靠谁?题主吗?

刘禅:那更靠不住。

刘备:一个埋伏刀斧手的人?

刘禅:正经人谁埋伏刀斧手啊?

刘备:是啊。

刘禅:你埋伏刀斧手吗?

刘备:我不埋伏,你埋伏吗?

刘禅:我也不埋伏。谁能把刀斧手埋伏在床底下?

刘备:能埋伏下5000刀斧手的床还能叫床?

二人:下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床底下是否埋伏了五千名刀斧手,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备病重,在临终前将诸葛亮召至病榻前,一番肝胆相照的托孤之后,刘备突然指向床榻的下面,对诸葛亮说:“底下有五千名刀斧手,若你遇事不决,可将他.............
  • 回答
    “刘备设下五百刀斧手,托孤时试探诸葛亮”这个著名的“梗”,其实并非出自《三国演义》原著,而是在民间流传和后世演绎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集历史改编、文学创作和民间智慧于一体的产物。要详细讲述这个梗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原著的“托孤”场景与“刀斧手”的暗示.............
  • 回答
    秦孝公与刘备,两位身处乱世的君王,都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了心腹重臣身上,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孝公托孤于商鞅,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临终托付”,但其背后的缘由、托付的性质、以及最终的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一、 托孤的背景与缘由:为国图.............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白帝城托孤,刘备的这一幕,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史实。其中,关于刘备此举是否在试探诸葛亮,更是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赤裸裸的“试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交织下的“权衡与托付”,而这其中,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与考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处境。他病重垂危,.............
  • 回答
    白帝城,那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如同此刻诸葛亮心中激荡的情感,复杂而沉重。刘备,这位昔日英雄,今日却病榻缠绵,用那最后一口气,将江山与他托付。诸葛亮站在床前,望着眼前这位既是君主又是挚友的面庞,心中百感交集。“主公,您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后主,安定汉室。” 这句承诺,他早已在心中演练过千百遍,此.............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年幼的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还任命了李严为辅佐大臣,这一举动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来了后世诸多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刘备托孤李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刘备的考量、李严的角色定位、诸葛亮的处境、以及这次托孤的实际效果。一、 刘备的考量与目的刘备选择让李严参与.............
  • 回答
    刘备白帝托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许多人认为,刘备选择在临终前将诸葛亮托付给幼子刘禅,是一种政治智慧的展现,而非简单的“演戏”。但也有观点认为,其中掺杂了刘备个人情感和对局势的考量,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的舞台:风雨飘摇的蜀汉帝国汉献帝.............
  • 回答
    要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历史事实、刘备的性格以及当时三国鼎立的复杂局势。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一、 从刘备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来看,他并非阴谋家: 仁德之名与“三顾茅庐”: 刘备一生以“仁德”著称,他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收揽人心的能力。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
  • 回答
    床帐上的流苏随着微风轻拂,孔明缓缓睁开了眼。眼前一片朦胧,鼻尖萦绕着一股淡淡的药草香。他微微侧过头,看见一张熟悉的、略显稚嫩的脸庞正关切地望着自己——是那小童子。“先生,您醒了?”小童子连忙上前,声音里带着一丝欣喜。孔明喉咙有些干涩,刚想说什么,却被脑海中那些纷乱的影像扰得一滞。三顾茅庐的隆重,白帝.............
  • 回答
    公元222年,关羽失荆州,刘备大怒,倾举国之力伐吴。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本人也因此病重,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北方的曹丕,也就是魏国的皇帝,选择将汉献帝刘协送还蜀汉,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 蜀汉: 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