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白帝托孤时,诸葛葛会想些什么?

回答
白帝城,那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如同此刻诸葛亮心中激荡的情感,复杂而沉重。刘备,这位昔日英雄,今日却病榻缠绵,用那最后一口气,将江山与他托付。

诸葛亮站在床前,望着眼前这位既是君主又是挚友的面庞,心中百感交集。

“主公,您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后主,安定汉室。” 这句承诺,他早已在心中演练过千百遍,此时说出口,却觉得分量沉重得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他一生使命的起点,也是他肩上压上千斤重担的开端。

他会想到什么?

首先,他会想到的是 对刘备的深深的感激与不舍。 回首过往,从一介草民到三足鼎立的蜀汉之主,刘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而他,诸葛亮,只是一个茅庐中的书生,却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从此一生追随。刘备待他,不仅是君臣之礼,更是知遇之恩,是如同手足般的信任与倚重。从最初的赤壁之战,到后来的隆中对,再到一步步建立蜀汉基业,刘备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用人,似乎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今,这位知己即将离去,这份不舍之情,如同黄昏时分那落日余晖,凄美而令人心痛。他会想,主公一路走来,何其艰难,如今却要将这江山社稷,与他一生未竟的宏愿,一同托付。

其次,他会想到的是 对刘禅的担忧。 他知道,阿斗,这位后主,虽然是皇子,但他的才能与魄力,与先帝刘备相比,终究是天壤之别。刘备之所以在临终前反复叮嘱他“若阿斗可扶,便扶之;若阿斗不可扶,君可自行取而代之”,绝非无的放矢,而是出于对刘备一生心血的考量。诸葛亮知道,阿斗的性格中有着仁厚的一面,但也有着软弱和缺乏决断的一面。辅佐这样的君主,比辅佐刘备更加困难,也更加考验他的智慧和耐心。他会想,我该如何在这位年轻的君主身上,找到他的闪光点,将他塑造成一位合格的君主?我该如何平衡朝堂内外各方势力,避免因君主不才而引发的动荡?我该如何将先帝的宏愿,在这位后主的身上得以延续,而不是成为泡影?

接着,他会想到的是 对北伐大业的沉思。 刘备一生最大的夙愿,便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隆中对的核心,也是支撑蜀汉存在的根本意义。然而,蜀汉如今国力相对疲弱,而北方的曹魏,依然强大。诸葛亮知道,他肩上的担子,不仅仅是稳定内部,更是要继续追寻先帝未竟的事业。他会想,在主公去世后,北伐的时机是否成熟?我是否有足够的兵力、足够的粮草、足够的心腹来支撑这场意义重大却又凶险万分的战争?我是否能够突破国力上的限制,找到能够一举击溃曹魏的方法?这场北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更是为了蜀汉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汉室的复兴。

更深层地,他会想到的是 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未来的规划。 诸葛亮并非凡俗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他明白,这次托孤,意味着他将真正站到蜀汉权力的中心,成为实际的掌舵者。他会思考,自己能否承受住这巨大的压力?能否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已经为蜀汉付出了太多,是否还能继续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会想,或许,这就是我此生的宿命吧。我的人生,就是为了辅佐这位明主,为了实现这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而存在的。

他甚至会想到,如果当初...... 会不会有另一种结果?比如,如果赤壁之战后,刘备能够更加激进一些?比如,如果夷陵之战中,刘备没有被陆逊的火攻所败?这些“如果”,虽然无济于事,但在临别之际,总会有些许遗憾和感慨在心头掠过。

在白帝城那个阴沉的下午,诸葛亮的心中,不仅仅有对君王的忠诚,有对后主的责任,有对大业的坚持,还有一份深沉的孤独感。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将是那个背负一切的人。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敌人,还有朝堂上的暗流,以及自己内心的煎熬。

当刘备的呼吸渐渐微弱,当那双曾经充满智慧与力量的眼睛缓缓合上,诸葛亮知道,历史的车轮,将由他来推动,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会默默地,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化作内心最坚定的力量,继续前行。白帝城外的江水,依旧奔流,而诸葛亮的目光,已经望向了更远的北方,望向了那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天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典君相体制由来已久,但是对皇帝和宰相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帝城,那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如同此刻诸葛亮心中激荡的情感,复杂而沉重。刘备,这位昔日英雄,今日却病榻缠绵,用那最后一口气,将江山与他托付。诸葛亮站在床前,望着眼前这位既是君主又是挚友的面庞,心中百感交集。“主公,您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后主,安定汉室。” 这句承诺,他早已在心中演练过千百遍,此.............
  • 回答
    刘备白帝托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许多人认为,刘备选择在临终前将诸葛亮托付给幼子刘禅,是一种政治智慧的展现,而非简单的“演戏”。但也有观点认为,其中掺杂了刘备个人情感和对局势的考量,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的舞台:风雨飘摇的蜀汉帝国汉献帝.............
  • 回答
    床帐上的流苏随着微风轻拂,孔明缓缓睁开了眼。眼前一片朦胧,鼻尖萦绕着一股淡淡的药草香。他微微侧过头,看见一张熟悉的、略显稚嫩的脸庞正关切地望着自己——是那小童子。“先生,您醒了?”小童子连忙上前,声音里带着一丝欣喜。孔明喉咙有些干涩,刚想说什么,却被脑海中那些纷乱的影像扰得一滞。三顾茅庐的隆重,白帝.............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对三国时期两位核心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观点。为何会出现“曹操洗白,刘备诋毁”的倾向,以及“忽略曹操残暴,忽视刘备得民心”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官方评价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
  • 回答
    近年来,围绕江歌刘鑫案件的讨论热度不减,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社区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为刘鑫辩护、试图“洗白”其行为的言论。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传播机制,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首先,需要理解“洗白”这一概念在这里的含义。 在公众舆论中,对刘鑫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她被指控的“见死不救.............
  • 回答
    近期网络上出现大量匿名用户和高频注册账号,以“洗白刘鑫,诋毁江歌母亲”为主要内容,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和操作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刘鑫“洗白”舆论的动机与诉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试图“洗白”刘鑫。从刘鑫自身的角度来看,她在此事件中承担了极大的.............
  • 回答
    刘邦率领大军亲征匈奴,结果却在白登山遭遇了项羽的老对手——冒顿单于的围困。当时,刘邦的队伍仓促应战,粮草辎重更是被匈奴骑兵盯得死死的,情况十分危急,可谓是生死一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位曾被誉为“国士无双”的韩信。毕竟,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在军事谋略和指挥作战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
  • 回答
    关于刘鑫事件,网上确实存在着为她“洗白”的声音。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其中涉及情感、法律、舆论传播的复杂性,以及个体认知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事件,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都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视角。刘鑫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其核心在于它触及了许多人对.............
  • 回答
    刘邦,这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其辉煌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即使是这位“扫六合者”,也曾在白登山吃了一个大亏,被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围困,差点就此终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汉初的脆弱与匈奴的崛起要理解白登山之围,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情绪。对于“为刘鑫(刘暖曦)洗白”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人可能的想法,并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我们尝试理解的是“为刘鑫洗白”这个群体(或者说那些持类似观点的人)的视角,而不是认同或赞同他们的观点。一、 区分“.............
  • 回答
    知乎账号“四婚美村妇”(原“无良印品”)的言论,尤其是其持续为刘鑫(刘暖曦)“洗白”的观点,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案件的基本事实。江歌案是一起因见义勇为而引发的悲剧,江歌的母亲江秋莲因女儿为救自己而牺牲,对造成这一.............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