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设下五百刀斧手,托孤时试探诸葛亮”的梗出自哪里?

回答
“刘备设下五百刀斧手,托孤时试探诸葛亮”这个著名的“梗”,其实并非出自《三国演义》原著,而是在民间流传和后世演绎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集历史改编、文学创作和民间智慧于一体的产物。

要详细讲述这个梗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原著的“托孤”场景与“刀斧手”的暗示

首先,我们得回到《三国演义》本身。在第七十八回,“苦肉计成施计,甘露计就,孙刘联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的情节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刘备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临终托付”,也是他对诸葛亮无条件的信任和期望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著中,并没有明确写刘备设置五百刀斧手来试探诸葛亮。原著中描述的托孤场景是这样的:

> 刘备自知大限将至,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当时刘备病势沉重,卧于床上,召诸葛亮到榻前,令后主刘禅拜见诸葛亮为丞相,并说:“我与你,情同父子。你不能够背弃。”又对诸葛亮说:“我与你情同父子,待你,也如同爱护我的亲生儿子。你我君臣,情同鱼水,你可尽心竭力辅佐孤儿,若他有半点不是,你可取而代之。”

这里,刘备表现的是一种极度的信任和授权,甚至到了“可以取代”的地步。这种信任的深度,加上刘备临终前的虚弱,本身就营造了一种非常紧张和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氛围。

那么,“刀斧手”这个元素是怎么出现的呢?这就要说到《三国演义》的“演义”二字了。

2. “刀斧手”的心理学暗示与戏剧张力

“刀斧手”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后世作者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心理刻画而进行的“加戏”。这个设定,恰恰击中了人们对这种重大政治时刻的几种心理:

对权力交接的担忧: 古往今来,君王临终托孤是最考验臣子忠诚的时刻。人们总会担心,在君王逝去后,臣子是否会挟持幼主,篡图天下。刘备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虽然信任诸葛亮,但在生死关头,留一手以防万一,也是人之常情。
对诸葛亮能力的考验: 诸葛亮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忠诚闻名,但“绝对的信任”有时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如果诸葛亮真的没有一丝怀疑,那也未免过于“完美”得有些不真实。设下“刀斧手”,实际上是给诸葛亮一个“选择”的机会。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他的反应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其心性。
对刘备“明察秋毫”形象的强化: 如果刘备真的能够巧妙地通过这种方式试探出诸葛亮的心性,那么将更加凸显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智慧”和“老辣”。他不是一个只会相信别人的人,而是一个懂得如何考察和提拔人才的君主。

3. 民间传说与文学改编的推波助澜

“刀斧手”这个细节,很可能是在《三国演义》流传过程中,被说书先生、戏曲作者以及后来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评书、戏曲、甚至是早期的小说改编)不断地添加和丰富起来的。

说书人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最初是以说书的形式广泛传播的。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往往会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增加更具画面感和冲击力的细节。设置“刀斧手”,就能立刻将场面推向高潮,让听众感受到那种生死一线、君臣博弈的紧张感。
戏曲的舞台呈现: 戏曲讲究冲突和高潮,舞台表演也需要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在戏曲改编中,为了将这场戏演得更精彩,加入一些视觉化的冲突,如“刀斧手”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事情。
后世小说的续写与演绎: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大量的《三国》同人小说或二次创作。这些作品往往会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更丰富的想象,其中就可能包括了“刀斧手试探”这样的情节。

具体的流传过程可能如下:

起初,可能只是在某个说书人或者戏曲演员的表演中,为了增加戏剧性,加上了刘备在病榻旁对身边的亲卫(可能是禁军,但被夸大为“刀斧手”)下达一些隐晦的命令,或者在诸葛亮拜见时,突然出现一些身披铠甲的武士。

这些场景因其紧张刺激,获得了听众的喜爱,于是被口口相传,逐渐固化下来。到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可能有人直接将其写进了作品,比如一些杂剧、评话,或者一些不太严格的民间小说。

例子:

虽然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首发”作品,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过程:

某个说书人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入帐。此时刘备口不能言,只是用手指了指账外。帐外早有五百刀斧手,严阵以待!诸葛亮知晓,刘备这是在考验他,他若有异心,这五百刀斧手便会立刻将他碎尸万段!”

这种说法,比原著单纯的对话,无疑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就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

总结来说, “刘备设下五百刀斧手,托孤时试探诸葛亮”这个梗,它并非是《三国演义》原著的直接内容,而是源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和对人物性格的解读,并经过民间说书、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加工与流传,最终形成的、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于它巧妙地捕捉了“信任”与“考验”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君臣之间最极端条件下的政治博弈,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以刘备要死的情况和诸葛亮当时已经大权在握的情况来说

有能力设下五百刀斧手的人是······诸葛亮

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是,诸葛亮在刘备身旁设下刀斧手试探自己

假如自己说的话有什么不对那么,自己就摔杯为号,五百个刀斧手冲进来把自己给绑了

留下刘皇叔一脸黑人问号的看着诸葛亮被人拖走了


刘备:不愧是顶级谋士,做的事情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啊,等等!阿亮!你还没答应我呢,喂!阿亮!阿亮!!

---------------------------------

诸葛亮:是不是完全猜不到我会做什么?

刀斧手:丞相牛逼(破音)

阿斗:相父好厉害

user avatar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后汉书·孔融传》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红楼梦·第三回》

user avatar

我认为提出“五百刀斧手”的人应该对室内面积没什么概念,也对诸葛亮本人的战斗力没什么概念。

这么多人在刘备病房这种狭小的空间里,难道不怕诸葛亮快速打满无双条,发射激光炮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设下五百刀斧手,托孤时试探诸葛亮”这个著名的“梗”,其实并非出自《三国演义》原著,而是在民间流传和后世演绎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集历史改编、文学创作和民间智慧于一体的产物。要详细讲述这个梗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原著的“托孤”场景与“刀斧手”的暗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司马懿出现在刘备的阵营,并且像历史上那样,他的儿子司马昭策划了“禅让”给魏晋,那么关于阿斗(刘禅)的命运,确实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如果”的前提。司马懿虽然是曹魏的核心人物,但他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在历史上是死对头,斗了几十年。如果他“投靠”.............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陶谦那会儿说起。刘备初到徐州,那是在公元194年,那时陶谦刚接替曹操当上徐州牧没多久,日子也过得不算安稳。当时徐州这地方,说起来是个好地方,地肥人多,但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北边有曹操,东边有袁术,西边还有吕布时不时要来插一脚,这帮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陶谦作为徐州牧,得考虑怎么守住这.............
  •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
  • 回答
    要给出一个关于蜀汉人口增长率的确切数字,恐怕难度不亚于在三国演义里找出一条真正史无记载的细节。这是因为,尽管我们有《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但对于古代政权的详细人口普查和增长率的精确记录,尤其是像蜀汉这样一个相对短暂且在战乱中起伏的政权,信息是极为有限且模糊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社会经济.............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三国游戏里刘备的风评,说实话,确实挺微妙的。你要是问为什么把他“设得那么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得看具体是哪款游戏,以及你觉得“差”体现在哪儿。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为什么很多三国游戏在塑造刘备这个角色时,会呈现出一些玩家不太满意,甚至觉得“不行”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刘备这个人物本身就挺复杂的。.............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