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孙权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与刘备达成湘水议和?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也不是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军事上的“优势”是如何形成的?

关羽的败亡: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关羽在麦城被俘遇害,其残余部队也被东吴悉数歼灭。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是刘备集团的顶梁柱,也是东吴一直忌惮的强敌。关羽的死,无疑为孙权扫除了一大障碍,使得东吴在荆州方向的军事压力骤减。
刘备的进攻受挫: 关羽死后,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自率军进攻东吴。起初,刘备志在必得,但由于战术上的失误(例如,他采取连营拒水的方式,未能有效利用陆逊的火攻),加上东吴大都督陆逊的杰出表现,刘备的夷陵之战最终以惨败告终,损兵折将,自己也几乎丧命。

从这层意义上讲,孙权一方是胜利者,是占据主动地位的。他缴获了荆州,重创了刘备集团的主力。

然而,为何还要议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1. “树倒猢狲散”的隐忧与“赶尽杀绝”的风险:
刘备集团的潜力: 尽管夷陵之战惨败,但刘备集团并非就此覆灭。刘备本人虽然战败,但只要他活着,他身上所代表的“汉室正统”号召力依旧存在。而且,诸葛亮还在蜀地,其政治和军事才能不容小觑。如果孙权不顾一切地追击,试图将刘备彻底消灭,这会面临几个巨大的风险:
蜀汉的殊死抵抗: 已经被逼到绝境的刘备集团,可能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进行殊死搏斗。这会给东吴带来巨大的消耗,甚至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挫折。
曹魏的趁虚而入: 当东吴倾尽全力攻打蜀汉,其北方防线必然空虚。而当时统治北方的曹丕(魏文帝)并非等闲之辈,他正积极图谋南征。一旦东吴与蜀汉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曹魏很可能会趁机南下,吞并荆州,甚至威胁吴都建业。孙权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
“战之必亡”的教训: 历史上有太多“赶尽杀绝”反而招致更大灾难的例子。孙权需要权衡,是将一个残破但还能牵制曹魏的刘备,还是冒险去消灭他,结果却可能引来更强大的敌人。

2. 战略目标的回顾与调整——“守成”的智慧:
收复荆州是主要目标: 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其根本目的并非是要灭亡蜀汉,而是要夺回被刘备占据的战略要地——荆州。荆州对东吴而言,是北伐曹魏的跳板,也是拱卫江东的屏障。关羽的死,意味着荆州已经成功收复。在这个战略目标实现后,继续冒着巨大风险与蜀汉决战,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
“制衡”的战略: 孙权一直奉行的是“联刘抗曹”的战略。虽然在荆州问题上与刘备闹翻,但从大局来看,东吴依然需要蜀汉作为制衡曹魏的重要力量。一旦蜀汉被灭,东吴将独自面对强大的曹魏,其压力可想而知。孙权虽然占据了军事上的优势,但他更看重的是东吴的长远发展和生存。与刘备议和,保持蜀汉的存在,实际上是维护了“三国鼎立”的均势,这符合孙权的根本利益。

3. 军事上的“优势”并非全面胜利:
刘备尚未被彻底击溃: 尽管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但他残余的兵力,加上蜀汉本土的兵力,仍然不可小觑。刘备本人也成功撤退,虽然狼狈,但并未被俘或被杀。
东吴的消耗: 陆逊虽然大胜,但这场战争也耗费了东吴大量的资源和兵力。继续深入进攻,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消耗。在已经达成主要战略目标(收复荆州)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战果的边际效应可能并不高,反而会增加风险。

4. 对陆逊的信任与“功成身退”的安排:
陆逊的功绩: 陆逊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刘备。孙权对陆逊的信任也达到了顶峰。
避免“居功自傲”: 孙权也深知“功高盖主”的风险。在陆逊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后,如果让他继续穷追猛打,可能会让陆逊的权势进一步膨胀,这对于皇权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适时收手,将陆逊的功劳定格在“击败刘备”,是明智的。

湘水议和的具体情况: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回永安。此时,东吴军队虽然占据优势,但并没有急于彻底消灭刘备。孙权派使者前往永安,与刘备进行谈判。双方在湘水一带达成协议:

荆州问题: 实际上,孙权在关羽死后就已经控制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议和的实质是承认东吴对荆州的占领,并重新划分了荆州的界限。虽然具体的界限划分在史书中记载得不甚详细,但可以推测,荆州(主要是南郡、零陵、桂阳等)成为了东吴的实际控制区域。
蜀汉的生存: 刘备得以保全蜀汉的残余力量,并继续占据益州。
暂时的和平: 双方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总结来说,孙权在绝对优势下选择与刘备达成湘水议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他看到了军事胜利所带来的机会,更看到了过度追击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他的目的是“守成”,是确保东吴的长期稳定和发展。通过议和,他实现了收复荆州的主要目标,维护了“三国鼎立”的均势,避免了被曹魏渔翁得利的可能,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这并非软弱,而是“以退为进”、“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谈“关羽擅取湘关米”的时候,蜀粉可是不承认有湘水之盟的。基于湘水之盟不成立,才喊“孙权背刺关羽”。否则就是,关羽背盟抢粮食,孙权出于报复,杀了关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
  • 回答
    关于孙权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能臣、有远见的君主,到现在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评价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而且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他“现在特别差劲”,但相较于以往,现在对他评价更倾向于审慎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不少负面解读,这是可以肯定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 回答
    要说桓阶为何在孙坚去世后没有继续辅佐孙策和孙权,这其中牵涉到不少历史背景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桓阶的身份和立场。桓阶,字公谋,是东汉末年一位颇有才干的谋士。他最初效力于袁术,后来转投刘表。当刘表在荆州势力渐盛之时,孙坚在.............
  • 回答
    孙悟天实力在《龙珠Z》后期未能跻身顶尖行列,这个问题在龙珠粉丝群体中一直是个讨论热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结合他自身的潜力、成长环境、以及剧情发展的需求来分析。一、天生的潜力与基因优势: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悟天与特兰克斯两人与生俱来的强大基因。作为孙悟空和贝吉塔的儿子,他们.............
  • 回答
    这确实是赛场内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只是单纯地说“孙颖莎打得好”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陈梦夺冠了,大家反而更热衷于讨论孙颖莎。首先,赛前大家的期待值就不一样。陈梦作为奥运冠军,世界第一,大家对她的期望本来就是“必须赢”。这种期待就像是你去看一场你最爱.............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太对了!相信很多观众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大木博士明明是小智的爷爷,怎么感觉他对那个来自真新镇的小屁孩小智,比对自己那个天资聪颖的孙子小茂还要上心呢?这事儿啊,细细一品,还真有不少门道。咱们先说说小茂。小茂这孩子,怎么说呢,从小就聪明伶俐,跟小智那是完全两个路子。他起点就高,目标明确,一心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王者荣耀》里很多女玩家偏爱这几个辅助英雄,背后原因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这里面有很多门道。我给你们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四个英雄,大乔、瑶、蔡文姬、孙膑,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辅助”。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在这个游戏中,“辅助”的定位就决定了她们.............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孙权一生中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有“万兜鍪”之称的孙权,后来会让人觉得“拉胯”。首先,得说清楚“万兜鍪”是怎么来的。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时候,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几岁。他接手的这份基业,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是个不折.............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孙权称帝这件事,与其说是“晚”,不如说是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并且在权衡了多方因素后做出的决定。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鼎立的那个大背景下,理解孙权的心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曹魏的压力始终是孙权称帝最大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在的东吴,是三国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北方的曹魏,军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