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孙权逍遥津败一场被黑的那么惨?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8年,曹操打败了刘备和孙权联军,但还没完全坐稳江山,又来找孙权的麻烦。这时候的孙权,年轻气盛,刚继位不久,也想干点大事,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曹操那边,那是如日中天,百万大军南下,声势浩大。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但那只是暂时的喘息。紧接着,曹操并没有放弃,而是把目光又盯上了孙权。而逍遥津之战,就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对东吴的一次重要进攻。

“黑”得惨,首先是因为“败”得不够体面,甚至可以说有点丢人。

逍遥津,现在在合肥附近。当时是曹操的地盘,但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觉得曹操元气大伤,是个偷袭的好机会。于是,他亲率大军去攻打合肥。本来,孙权是想打个漂亮的胜仗,扩大战果,收复失地。

结果呢?曹操虽然主力在别的地方,但派了张辽、乐进、李典这几个猛将在合肥驻守。这三位加起来,兵力可比不上孙权。孙权一开始也挺顺利,确实打下了一些城池,让合肥守军有些焦头烂额。

但是,关键的转折点来了。孙权亲自领兵攻打逍遥津,但不知道是战略失误,还是情报不准,或者是运气不好,他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守军,而是张辽。

张辽这个人,那真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虎将。他以不到八千的兵力,面对孙权数万大军,居然敢主动出击!而且,出击的还是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凶狠打法。当时张辽还穿上了他的盔甲,脸上涂了红色的颜料,像个战神一样冲锋在前。

你想想,一支兵力悬殊的军队,在对方的攻势下,而且对方的将领还这么拼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孙权这边,士兵们一看对方将军都这么勇猛,而且张辽还直冲着孙权本人的方向杀来,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了。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孙权,虽然年轻,但毕竟是吴国的国主,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军队的士气。在张辽的猛烈冲击下,孙权身边的亲卫也被冲散,他自己也陷入了险境。有人说,孙权当时吓得连胡子都掉了。 这个细节,虽然是野史或者后人添油加醋,但却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孙权狼狈逃窜的景象。

为什么这个“丢人”的场景会被反复拿出来说?

1. 对手太强,衬托出“丢人”。 张辽以少胜多,而且打得孙权军队溃不成军,这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战例。而孙权作为主帅,被对方的副将打得如此狼狈,自然就成了被拿来对比的“反面教材”。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在古代战争史上总是特别引人注目,而孙权恰恰成了那个被衬托的对象。

2. 孙权“大意失荆州”的前车之鉴。 孙权这个人,虽然在建立东吴的过程中功勋卓著,也确实是一位有能力、有远见的君主。但他也有缺点,比如有时候过于自信,甚至有些冒进。逍遥津之战,他冒然深入,结果被张辽抓住机会,差点全军覆没。这个教训,对于后来的东吴统治者来说,就是一次血淋淋的警示。所以,后世在评价孙权的时候,总会把这场仗拿出来,提醒他“不要得意忘形”。

3. “黑”出经典,成了“梗”。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战役和人物,都会因为某些标志性的事件而“被定型”。逍遥津之战,孙权那句“为子报仇”的口号,加上张辽那“以八千破孙权”,还有那“胡子掉了”的传闻,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梗”。一旦有了“梗”,就很容易被后人拿来调侃、放大,自然也就“黑”得更惨了。

4. 《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对历史事件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三国演义》里,这场仗被描绘得更加戏剧化。孙权被张辽追杀,狼狈逃命,差点被擒,这些情节在小说里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小说作者为了突出张辽的勇猛,往往会“牺牲”一下对手的颜面,而孙权刚好就是那个被牺牲的对象。

5. 对手的胜利者的“话语权”。 史书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或者是由当权者的意志来影响的。虽然《三国志》等史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客观的,但对战败方的描述,往往会带有胜利者的视角。曹操一方在这次战役中是胜利者,他们自然会把孙权的失败描绘得更惨,以彰显自己的功绩。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孙权就完全是个“窝囊废”。

首先,这场仗虽然孙权吃了亏,但他的主力并没有被歼灭。他及时收拢残兵,退回了江东。而且,在那之后,孙权依然是东吴的国主,继续抵抗曹操,并最终和刘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孙权真得那么不堪,他也不可能在东吴建立起那么稳固的统治。

其次,很多人诟病孙权“大意”,但你也要想想,当时孙权刚刚击败曹操,士气正旺,想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这本身也符合当时的战略考虑。只不过,他低估了张辽的勇猛和曹操的应变能力。

总而言之,孙权在逍遥津吃亏,而且吃亏得有点“丢人”,这让他在后世的评价中,多了一个“软肋”。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以及后人对“以弱胜强”战例的偏爱,这场仗就成了他“黑历史”里最突出的一笔,被反复拿来“鞭尸”,自然也就“黑”得那么惨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蜀吹找不到蜀汉击败东吴的战绩,无能狂怒。也就编些张八百,刘亡灵之类屁用没有的段子,编了这么多段子孙权爽到71善终。编段子就编些有实际杀伤的:

关十余:指关羽兵皆解散,尚十余骑。几万人就十几个愿意跟他。

张万人:指万人军营中送人头如探囊取物的张飞。

宋五屯:指杀蜀五屯将领的宋谦。

黄用手:指黄权的江北军妻儿分离下半辈子用手。

杜穷逼:指杜路刘宁穷逼请降。

马白送:马良白眉?不,去武陵白送。

冯四十,张授首:指冯习张南的四十余营全军覆没加自己人头。

沙水漂:刘备用来拉拢沙摩柯的金银全打水漂。

傅蜀狗:指刚骂吴狗没多久自己死了不说,蜀汉还去二帝并尊。

程拖沓:指程畿。自不量力,被追上来的大量吴军斩杀。

王秭归:指王甫评论人物头头是道,自己上战场就死在秭归。

李永安:指李朝,字伟南。跟着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成了痿男,死在永安。

曹擒女:指曹纯活捉刘备两个女儿。

曹人妻:指曹操徐州暴锤刘备,虏其妻子。

孙十万:指孙权襄樊、夷陵两战斩杀、收编刘备军不止十万。刘备无能狂怒,绝命永安。

诸葛京观:指邓艾在绵竹被诸葛瞻率领的蜀军野战能力震惊。表示这么能野战就别入土了,在野外作为蜀军的野战丰碑吧。

user avatar

袁绍官渡打输了,被塑造成志大才疏漂亮的草包啥能力没有。

曹操赤壁打输了,被人编出群英会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一大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段子,甚至搞出在船上写诗乐极生悲被火烧的搞笑剧情嘲讽。

刘备更是惨,明明是兵力大致相当的攻防战,硬是被传送成七十万大军被一把火烧干净的超级丢人大戏,这就好比中国国足输给菲律宾被国足黑传播成中国男足在对方被罚下三个人的情况下还输给菲律宾国青。

孙权输给张辽这点事儿,也就是魏国诏书黑一黑,你说,他是被人写成最火折子戏天天唱啊,还是被人编出孙权百万大军被张辽一个人打跑的故事了?

user avatar

孙权在跟刘备划定荆州分界线后,想趁着曹操主力远征汉中而合肥兵力空虚捞一把:“太祖征张鲁,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user avatar

输没问题,当年曹操被吕布偷家,只能呼叫最好的老大哥袁绍帮忙。输的惨也没问题,当年刘备当阳之战打的是妻离子散(还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人家干回来了啊。吕布最后被曹操打到了白门楼。刘备最后汉中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干翻了曹操。而十万那?江东名画孙十万在合肥,大魏吴王还在合肥,吴大帝还是在合肥。。。。。。

user avatar

本战孙权的指挥确实相当拙劣,在拥有相当的兵力优势(号称十万,实际兵力也应该有5-7万,对方只有七千)的情况下,两次野战都能陷入局部劣势变成以少打多,最终到了惨痛的失败,这可不能仅仅用东吴军制过于松散来解释,这和作为统帅的指挥也是分不开的。

诸将皆劝作土山,添攻具,蒙趋进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脩,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第一战孙权明显在效仿前一年皖城之战的经验,把部队四面散开准备携带简单攻城器具一鼓作气四面齐攻破城(理由是吴军并没有立营,他们是第一天战败后才回去修的营垒。也就是说吴军就不认为需要第二天就能破城)。不过由于这个战例已经发生过一次,朱光就是因为消极死守被一齐围攻一鼓而下,张辽乐进李典等人显然是看到了皖城的下场,他们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然而吴军自恃拥有巨大兵力优势,把守军当成木头人以为他们不敢出来只会困守城池被动挨打,不仅仅是散开兵力保持一个非常薄的纵深,孙权本人甚至还冲在前面把自己孤立出来,这样的情况对方要不知道出来突袭一次那就是傻子了。

孙权身边的兵力太少导致被一击即破,张辽的成功的突击把孙权本人的亲卫队和大部队割开,导致他们不得不缩在坟包上猬集防守,侧面的吴军发现统帅被分割不得不放弃既定路线前来救援,并反包围张辽的突击队,但被对方成功冲出,只围住了部分人,然而张辽居然还能再冲入救出被围士兵后一起冲出,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只能说明吴军的阵线宽度过宽,而纵深太薄,正面容易突破,翼侧支援缓慢。而且,似乎没有准备预备队,否则即使孙权本人遇险也不至于F2A一样的放弃既定路线来救孙权。

由于既定方针失败,士气也大幅度受损,吴军不得不先修筑营垒,准备攻城器具,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攻城。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

士气不足、发生疾疫,加上畏惧对方的援军,在攻击了十几天后吴军被迫选择撤退,然而撤退中孙权的指挥又出漏子了。

孙权在撤退中自己殿后,大部分部队已经过河走出一段距离了,孙权这才开始渡河,此时他身边只有一千多人。(个人看法是魏军的步兵此时已经出城,但距离孙权所部还较远,并且应当是驻足不动的情况,孙权自己估计等所有人过桥的时间内他们无法追上,走出来大约只是确认吴军是否已撤退以及清理可能的散兵及遗留物资的,因此他们也开始大摇大摆的过桥),由于要过桥,部队大约排成比较薄的纵列,而且拥挤在河边。这个时候魏军的突袭部队(从他们抢到吴军之前冲到桥边并且破坏了桥梁的情况看,应该是骑兵)从侧翼切进来,直接冲开了吴军薄弱的阵线(击其半渡),并且破坏了桥梁,再配合后面赶上来的魏军步兵,形成了一个锤砧式夹击(只不过这次骑兵是砧,步兵是锤),以局部优势重创孙权的亲卫队车下虎士们,孙权本人被迫骑马跳过河,凌统更是重伤之下不得不游过去,可以说狼狈至极。

由于吴军大部队已经撤退出了一段距离,得到消息返回援救就比较慢了,直到孙权逃到南岸贺齐的援军才赶到,魏军见无法完成全歼目的,才选择撤退(贺齐追上去将江北的诸军救回)。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的逍遥津之战的全程,孙权中间的指挥失误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自身两次以少数兵力孤立这一点相当的糟糕,被对方轻易的抓住斩首攻击的机会,然后引发全军的混乱,这些方面确实值得诟病。当然也不必完全归咎于主将的指挥问题,东吴的军制本身就有大问题,军队机动也过度依赖水道和船只,再加上魏军方面对战机把握确实非常得当(抓住了孙权本队孤立的稍纵即逝的时机),这样几个因素配合才能打出这种史诗级胜利。

补充说明一下大兵团作战中军不适合前置的原理。首先中军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如传令兵、旗手、金鼓手、作战参谋等人员(原本还要负责看护随军辎重,不过吴军的物资都放在船上,这方面的责任倒是省掉了),这些人战斗力有限,但损失不起。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就不可能只靠主帅用旗语直接指挥了(因为看不到,理论上说挥动帅旗倒是可以,只不过帅旗通常很高很粗是挥不动的),很多时候需要用多种传令方式接力来传达命令,全军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中军的调度,这种时候指挥部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待在后面,履行好自己的指挥全军的职责(另一方面,突前的指挥部无法观测到全军的动向,也不利于调度)。

再者,中军亲卫队很多时候需要充当预备队,去补充漏洞救火,也就是哪里阵线松动就往那边补上,不管是补漏还是督战都是重要的工作,然而这一次是孙权本人的中军成了最大漏洞,其他人不得不过来补他的漏子不说,正常的调度指挥和信息联络也受到很大影响(中军大部分人都受到生命威胁),被斩首行动攻击导致指挥失灵本身就是合淝第一场战斗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已经给有了昆阳之战的王邑王寻和白马之战的颜良这两个中军贸然出击导致指挥部被摧毁而失败的典型案例,然而孙权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能两次把中军置于以少敌众的境地,确实是非常糟糕的指挥。当然相对于前面那两位,孙权又似乎表现还算可以,起码他并没有被真的被斩首导致指挥部崩溃而全军溃败,整场战役吴军损失的兵力是不算多的,两场野战魏军的斩获也就一千多,加上攻城战的损失实际上数量是不算严重的,某种程度上,孙权需要感激陈武和凌统这样的亲卫将领的奋战,至少他们避免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崩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