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蜀吹找不到蜀汉击败东吴的战绩,无能狂怒。也就编些张八百,刘亡灵之类屁用没有的段子,编了这么多段子孙权爽到71善终。编段子就编些有实际杀伤的:
关十余:指关羽兵皆解散,尚十余骑。几万人就十几个愿意跟他。
张万人:指万人军营中送人头如探囊取物的张飞。
宋五屯:指杀蜀五屯将领的宋谦。
黄用手:指黄权的江北军妻儿分离下半辈子用手。
杜穷逼:指杜路刘宁穷逼请降。
马白送:马良白眉?不,去武陵白送。
冯四十,张授首:指冯习张南的四十余营全军覆没加自己人头。
沙水漂:刘备用来拉拢沙摩柯的金银全打水漂。
傅蜀狗:指刚骂吴狗没多久自己死了不说,蜀汉还去二帝并尊。
程拖沓:指程畿。自不量力,被追上来的大量吴军斩杀。
王秭归:指王甫评论人物头头是道,自己上战场就死在秭归。
李永安:指李朝,字伟南。跟着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成了痿男,死在永安。
曹擒女:指曹纯活捉刘备两个女儿。
曹人妻:指曹操徐州暴锤刘备,虏其妻子。
孙十万:指孙权襄樊、夷陵两战斩杀、收编刘备军不止十万。刘备无能狂怒,绝命永安。
诸葛京观:指邓艾在绵竹被诸葛瞻率领的蜀军野战能力震惊。表示这么能野战就别入土了,在野外作为蜀军的野战丰碑吧。
袁绍官渡打输了,被塑造成志大才疏漂亮的草包啥能力没有。
曹操赤壁打输了,被人编出群英会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一大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段子,甚至搞出在船上写诗乐极生悲被火烧的搞笑剧情嘲讽。
刘备更是惨,明明是兵力大致相当的攻防战,硬是被传送成七十万大军被一把火烧干净的超级丢人大戏,这就好比中国国足输给菲律宾被国足黑传播成中国男足在对方被罚下三个人的情况下还输给菲律宾国青。
孙权输给张辽这点事儿,也就是魏国诏书黑一黑,你说,他是被人写成最火折子戏天天唱啊,还是被人编出孙权百万大军被张辽一个人打跑的故事了?
孙权在跟刘备划定荆州分界线后,想趁着曹操主力远征汉中而合肥兵力空虚捞一把:“太祖征张鲁,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输没问题,当年曹操被吕布偷家,只能呼叫最好的老大哥袁绍帮忙。输的惨也没问题,当年刘备当阳之战打的是妻离子散(还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人家干回来了啊。吕布最后被曹操打到了白门楼。刘备最后汉中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干翻了曹操。而十万那?江东名画孙十万在合肥,大魏吴王还在合肥,吴大帝还是在合肥。。。。。。
本战孙权的指挥确实相当拙劣,在拥有相当的兵力优势(号称十万,实际兵力也应该有5-7万,对方只有七千)的情况下,两次野战都能陷入局部劣势变成以少打多,最终到了惨痛的失败,这可不能仅仅用东吴军制过于松散来解释,这和作为统帅的指挥也是分不开的。
诸将皆劝作土山,添攻具,蒙趋进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脩,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第一战孙权明显在效仿前一年皖城之战的经验,把部队四面散开准备携带简单攻城器具一鼓作气四面齐攻破城(理由是吴军并没有立营,他们是第一天战败后才回去修的营垒。也就是说吴军就不认为需要第二天就能破城)。不过由于这个战例已经发生过一次,朱光就是因为消极死守被一齐围攻一鼓而下,张辽乐进李典等人显然是看到了皖城的下场,他们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然而吴军自恃拥有巨大兵力优势,把守军当成木头人以为他们不敢出来只会困守城池被动挨打,不仅仅是散开兵力保持一个非常薄的纵深,孙权本人甚至还冲在前面把自己孤立出来,这样的情况对方要不知道出来突袭一次那就是傻子了。
孙权身边的兵力太少导致被一击即破,张辽的成功的突击把孙权本人的亲卫队和大部队割开,导致他们不得不缩在坟包上猬集防守,侧面的吴军发现统帅被分割不得不放弃既定路线前来救援,并反包围张辽的突击队,但被对方成功冲出,只围住了部分人,然而张辽居然还能再冲入救出被围士兵后一起冲出,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只能说明吴军的阵线宽度过宽,而纵深太薄,正面容易突破,翼侧支援缓慢。而且,似乎没有准备预备队,否则即使孙权本人遇险也不至于F2A一样的放弃既定路线来救孙权。
由于既定方针失败,士气也大幅度受损,吴军不得不先修筑营垒,准备攻城器具,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攻城。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
士气不足、发生疾疫,加上畏惧对方的援军,在攻击了十几天后吴军被迫选择撤退,然而撤退中孙权的指挥又出漏子了。
孙权在撤退中自己殿后,大部分部队已经过河走出一段距离了,孙权这才开始渡河,此时他身边只有一千多人。(个人看法是魏军的步兵此时已经出城,但距离孙权所部还较远,并且应当是驻足不动的情况,孙权自己估计等所有人过桥的时间内他们无法追上,走出来大约只是确认吴军是否已撤退以及清理可能的散兵及遗留物资的,因此他们也开始大摇大摆的过桥),由于要过桥,部队大约排成比较薄的纵列,而且拥挤在河边。这个时候魏军的突袭部队(从他们抢到吴军之前冲到桥边并且破坏了桥梁的情况看,应该是骑兵)从侧翼切进来,直接冲开了吴军薄弱的阵线(击其半渡),并且破坏了桥梁,再配合后面赶上来的魏军步兵,形成了一个锤砧式夹击(只不过这次骑兵是砧,步兵是锤),以局部优势重创孙权的亲卫队车下虎士们,孙权本人被迫骑马跳过河,凌统更是重伤之下不得不游过去,可以说狼狈至极。
由于吴军大部队已经撤退出了一段距离,得到消息返回援救就比较慢了,直到孙权逃到南岸贺齐的援军才赶到,魏军见无法完成全歼目的,才选择撤退(贺齐追上去将江北的诸军救回)。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的逍遥津之战的全程,孙权中间的指挥失误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自身两次以少数兵力孤立这一点相当的糟糕,被对方轻易的抓住斩首攻击的机会,然后引发全军的混乱,这些方面确实值得诟病。当然也不必完全归咎于主将的指挥问题,东吴的军制本身就有大问题,军队机动也过度依赖水道和船只,再加上魏军方面对战机把握确实非常得当(抓住了孙权本队孤立的稍纵即逝的时机),这样几个因素配合才能打出这种史诗级胜利。
补充说明一下大兵团作战中军不适合前置的原理。首先中军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如传令兵、旗手、金鼓手、作战参谋等人员(原本还要负责看护随军辎重,不过吴军的物资都放在船上,这方面的责任倒是省掉了),这些人战斗力有限,但损失不起。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就不可能只靠主帅用旗语直接指挥了(因为看不到,理论上说挥动帅旗倒是可以,只不过帅旗通常很高很粗是挥不动的),很多时候需要用多种传令方式接力来传达命令,全军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中军的调度,这种时候指挥部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待在后面,履行好自己的指挥全军的职责(另一方面,突前的指挥部无法观测到全军的动向,也不利于调度)。
再者,中军亲卫队很多时候需要充当预备队,去补充漏洞救火,也就是哪里阵线松动就往那边补上,不管是补漏还是督战都是重要的工作,然而这一次是孙权本人的中军成了最大漏洞,其他人不得不过来补他的漏子不说,正常的调度指挥和信息联络也受到很大影响(中军大部分人都受到生命威胁),被斩首行动攻击导致指挥失灵本身就是合淝第一场战斗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已经给有了昆阳之战的王邑王寻和白马之战的颜良这两个中军贸然出击导致指挥部被摧毁而失败的典型案例,然而孙权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能两次把中军置于以少敌众的境地,确实是非常糟糕的指挥。当然相对于前面那两位,孙权又似乎表现还算可以,起码他并没有被真的被斩首导致指挥部崩溃而全军溃败,整场战役吴军损失的兵力是不算多的,两场野战魏军的斩获也就一千多,加上攻城战的损失实际上数量是不算严重的,某种程度上,孙权需要感激陈武和凌统这样的亲卫将领的奋战,至少他们避免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崩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