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为什么要亲征合肥?

回答
孙权为何要亲自出马攻打合肥?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包含了多重考量,既有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对自身战略的坚持,更掺杂着一些个人因素的推动。要把这事儿说透了,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

首先,得明白当时合肥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光景。合肥可不是个普通的小城,它当时是曹魏在江淮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你说曹操打过来,那合肥就是他进攻的桥头堡;孙权要是想向北扩张,收复中原,那合肥就是他必须越过的一道天堑。守住了合肥,就能稳住江淮,窥伺北方;丢了合肥,那长江防线就可能岌岌可危。所以,合肥在当时,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它,谁就能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孙权当时面临的情况也很复杂。自从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元气大伤,但整体实力依旧远超江东。他稳固了北方,并且还在不断地加强对淮南一带的控制。而孙权呢,虽然守住了江东,但想向北扩张却屡屡受挫,其中最让他耿耿于怀的就是合肥。历史上记载,他不止一次地想要攻打合肥,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甚至在濡须口之战中,他还亲临一线,却也未能彻底解决合肥问题。

那么,为什么非要“亲征”呢?

一、战略上的迫切需要。

你想啊,合肥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江东的北面。只要曹魏还守着合肥,孙权就时刻担心敌人会从这里出兵,威胁江东腹地。特别是当曹魏的主力北上对抗其他势力时,对于孙权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趁虚而入,一举拔掉这颗钉子。但是,过去的几次尝试,比如逍遥津之战,东吴方面吃了不少亏,甚至连大将张辽都能以少胜多,这让孙权意识到,攻打合肥并非易事,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更强大的决心。

所谓“亲征”,在那个时代,并非仅仅是君王御驾亲临前线,它更是一种信号,一种决心的宣示。孙权亲自出马,意味着他把这次战役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调集了江东最精锐的部队,并且会亲自指挥作战。这不仅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也能够让前线的将领们感受到主君的重视和支持,从而放下顾虑,放手一搏。

二、挽回战略主动权。

要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曹魏占据了地广人多、国力雄厚的优势。孙吴虽然偏安江东,但一直是以一种“守势”为主,寻求的是自保和有限的扩张。要打破这种格局,孙权就必须主动出击,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改变战略态势。攻破合肥,不仅能够削弱曹魏的力量,更能为东吴向北扩张打开局面,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

如果能成功拿下合肥,就可以将战线推到淮河以北,这对于东吴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意味着孙权不再是被动防守,而是真正地具备了挑战曹魏的实力。

三、提升自身威望和凝聚力。

孙权虽然是东吴的开创者之一,但他继位后,也经历过不少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内部的猜忌和外部的压力时,更需要通过一场漂亮的胜仗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提升在朝臣和民众中的威望。亲征合肥,一旦成功,无疑会成为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之一,能够彻底打消任何质疑的声音,让江东上下万众一心,更加信服他的领导。

更何况,当年关羽失荆州,对于孙权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虽然是与曹魏的合作,但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对东吴的战略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如果能在合肥取得重大突破,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荆州失陷带来的战略损失。

四、历史经验和个人坚持。

孙权并非第一次尝试攻打合肥,在他早年的统治时期,就曾多次派遣大将攻打,但都未能成功。像濡须口之战,虽然最终逼退了曹操,但合肥这个威胁依然存在。一次次的失败,反而可能激发了孙权想要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他可能觉得,只有他亲自坐镇,才能调动全国之力,才能真正地突破过去的障碍。

而且,合肥这个地方,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著名的战斗,比如曹操攻打濡须口时,周瑜成功守住了江东,也让孙权看到了希望。这种历史的经验和对胜利的渴望,也会促使他做出更勇敢的决定。

总结一下,孙权亲征合肥,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对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深刻判断。

战略上的必要性: 合肥是曹魏在江淮地区的核心据点,不拔掉它,江东就寝食难安,也无法向北发展。
打破僵局的渴望: 长期的对峙让孙权意识到,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手段来改变战略态势。
提升统治合法性: 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是巩固权力和凝聚人心的最佳方式。
历史经验的驱动: 过去的失败更激励他想要一雪前耻,彻底解决合肥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孙权个人性格的影响。他年轻时就以勇猛果敢著称,敢于冒险。亲征合肥,也可能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君王,不愿屈居人后,渴望通过一场宏大的军事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东吴的实力。

所以,孙权亲征合肥,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是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和自身利益所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一次对三国格局的一次大胆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荆州独立指挥那也是吕蒙威胁掀桌子的成果。

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

原本算计着让孙皎分权来着,末了吕子明火线撂挑子,总算得意了一回。

按着吕蒙举的例子往前看,赤壁之战及其后的南郡之战用程普与周瑜分权,以致于大敌当前闹内讧也很诡异。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周公瑾情商高,与同僚都很合得来,唯独与程普不对味。末了孙仲谋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找了个冤家与周郎搭班子,要说此公是选择性失明,我是不怎么相信的。

捎带周瑜要五万人,孙权推说没准备齐,才给了三万,谁想这儿赤壁之战刚打完,孙权立马带着十万大军跑合肥去游行,真不知此公的薛定谔之准备速度闹得是哪出。

孙权是继位者而非创业者,对于权力的掌控天然有不安全感,沉迷于直接掌握军队,对于宿将不肯独任也就不难理解了。到了吕蒙、陆逊这波,都是经他一手培养的新生代,权力也便逐渐扩大,尤其是陆逊,出自孙权幕府,更是铁铁的嫡系,权力可谓空前,当然,一旦不合拍,下场也最惨。

总之,在孙权这儿,听话受控是第一位,因此,不但动辄赤膊上阵,连不具备军事指挥才能的诸葛瑾也屡屡委以重任。无他,诸葛子瑜曾为孙权长史。嫡系,嫡系的事懂不懂?不懂可以问问一千八百年后孙权的老乡,另一位沉迷微操不能自拔的大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为何要亲自出马攻打合肥?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包含了多重考量,既有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对自身战略的坚持,更掺杂着一些个人因素的推动。要把这事儿说透了,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首先,得明白当时合肥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光景。合肥可不是个普通的小城,它当时是曹魏在江淮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据点.............
  • 回答
    孙坚之所以坚持传国玺不逃回封地长沙,而是选择直奔江东,或者派手下亲属接管长沙,这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战略考量、政治权谋以及孙坚个人性格的综合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孙坚的处境以及他对未来的规划来深入剖析。一、 时代的洪流:群雄逐鹿,生死一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专权,残.............
  • 回答
    谈到《亲爱的》这部电影,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名字:符建涛和孙卓。他们都是电影的原型人物,都经历过被拐卖的痛苦,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寻亲之路。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公众视野里,孙卓的名字似乎比符建涛要响亮得多,她的故事也更常被提及,频频登上热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其中,既有故.............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提起三国时期的孙坚,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员勇猛的战将,被誉为“江东之虎”。而他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为日后的孙权建立东吴打下基础,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就是他依附于袁术。这段关系,绝非简单的强弱依附,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需求。话说当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之中早已没了.............
  • 回答
    孙立之所以跟着顾大嫂他们去劫狱,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好几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他觉得这是条“该走”的路。首先,得说孙立的性子。他这个人,你看他平时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但骨子里却是个重情重义、又颇有胆识的汉子。顾大嫂他们,虽然是山贼出身,但与孙家兄弟,特别是孙新(孙立的弟弟),关系一直不错。孙新在.............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
  • 回答
    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其中自有其缘由,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简单的历史记载,更像是一种带有戏谑和无奈的民间评价。要理解这个绰号的由来,得从当时东吴的国情和孙权的个人经历说起。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个“十万”并非一个精确的数字,而是指一种战略上的困境和一种政治上的压力。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东吴虽然占据.............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关于孙权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能臣、有远见的君主,到现在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评价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而且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他“现在特别差劲”,但相较于以往,现在对他评价更倾向于审慎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不少负面解读,这是可以肯定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