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为什么惧怕刘备退守在白帝城?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

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而,刘备虽然兵败,却并未全军覆没,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成功退守到了永安(即白帝城)。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撤退,而是退到了一个战略要地。

为什么白帝城如此重要?

白帝城,位于长江西陵峡口,依山傍水,地势险峻。它扼守着长江上游的关键水道,控制着进入川东乃至整个蜀汉腹地的门户。一旦刘备退守在此,就相当于给自己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壁垒。

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白帝城本身就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易守难攻。长江在这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水陆交通都受到限制。敌军想要强攻,不仅要面对险峻的地势,还要在狭窄的水道上与驻守的军队交战,补给线也将拉得很长且暴露。这对于孙权来说,一旦陷入对白帝城的围攻,损耗会非常大,而且胜算不高。

保存实力的绝佳场所: 刘备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即使兵败,他麾下依然有不少忠诚且有经验的将士。白帝城能够让他保存这部分核心力量,避免被孙权彻底消灭。一旦蜀汉精锐被歼灭,孙权就等于掐断了蜀汉在军事上反击的可能性。而只要刘备和他的军队还在,哪怕是退守,对孙权来说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孙权惧怕的更深层原因:

孙权的“惧怕”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和算计,而不是眼前的恐惧。

1. 战略平衡的打破: 夷陵之战前,魏、蜀、吴三国鼎立,虽然摩擦不断,但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刘备集团在蜀汉拥有稳固的根基,是三国平衡的重要一环。如果刘备在白帝城被孙权彻底消灭,那么天下格局将发生巨变。

曹魏的介入: 曹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一旦蜀汉力量被大幅削弱,曹魏完全有可能趁势进攻东吴,或者趁机吞并四川。孙权虽然击败了刘备,但他的兵力也消耗了不少,而且他深知曹魏的实力远胜于孙吴。如果因为穷追刘备而导致自身空虚,引来曹魏的进攻,那将是得不偿失。他需要顾忌的是,如果他将刘备逼得太紧,导致刘备绝境反扑,或者让蜀汉因为这个惨痛的教训而向曹魏靠拢,那将是比现在更糟糕的局面。

蜀汉的潜在反扑: 刘备这个人,以坚韧不拔、屡败屡战闻名。他退守白帝城,并非认输,而是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孙权清楚刘备的性格,也明白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如果他逼得太狠,可能会激起蜀汉内部的分歧,或者让忠于刘备的势力更加团结。退一万步说,即便刘备在白帝城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也可以在那里休养生息,巩固川东地区,为未来的反击积蓄力量。这种“卧榻之侧”的威胁,孙权不得不防。

2. 政治上的不稳定性: 孙刘联盟虽然破裂,但毕竟曾经是盟友。如果孙权在刘备刚刚战败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地进行赶尽杀绝,这在道德和政治上都会招致非议,尤其是在其他尚未明确站队的势力看来。一个过于“狠辣”的君主,容易让其他诸侯感到不安,进而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孙权。更重要的是,孙权也需要安抚东吴内部刚刚经历大战后的军民情绪,以及稳定前线的局势。

3. 消耗和风险: 强攻白帝城,意味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孙权需要调集更多的兵力,消耗更多的粮草物资。而且,即便最终攻下白帝城,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刘备很可能已经完成了部署,或者逃往更深的内陆。而消耗战本身就会削弱东吴的力量,使其在面对曹魏时更加被动。相比之下,让刘备退守白帝城,虽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但至少将威胁局限在了川东地区,并且他可以派兵围困,形成对峙,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强攻。

4. 战略空间的考量: 孙权的目标是统一江东,并进一步向北扩张。夷陵之战的胜利,让他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并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这已经达到了他的部分战略目标。他需要将重心从对刘备的追击转移到经营江东和应对曹魏上。继续纠缠于白帝城,可能会让他错失其他的战略机遇。

总结来说,孙权对刘备退守白帝城的“惧怕”,并非是恐惧其立即构成毁灭性威胁,而是一种对战略棋局的深刻理解:

对白帝城军事险峻的忌惮: 知道强攻代价太大,胜算不高。
对打破三国平衡的担忧: 害怕引来曹魏的趁火打劫,或者促成其他诸侯的联合。
对刘备个人坚韧性的了解: 知道刘备不会轻易放弃,退守是为了更强的反击。
对自身消耗和风险的计算: 不愿意为了穷追刘备而过度消耗东吴的力量。

所以,孙权更希望的是将刘备“困”在白帝城,使其无法对东吴构成直接威胁,同时自己则可以稳定局势,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来自北方的曹魏。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和长远战略的权衡,而并非简单的个人情感上的惧怕。他需要的不是彻底消灭刘备,而是将刘备的影响力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便他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发展和扩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夷陵之战胜了,但刚一结束曹丕就派两路大军攻吴了,而且当时东吴荆州守军爆发大疫,挡住魏国一家,已经很吃力了。

偏生刘备吃了败仗后,没退回成都去,反而在白帝城天天操练兵马,囤积粮草,一副随时准备顺江而下,报仇雪恨的模样,你说孙权怕不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
  • 回答
    孙权为何要亲自出马攻打合肥?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包含了多重考量,既有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对自身战略的坚持,更掺杂着一些个人因素的推动。要把这事儿说透了,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首先,得明白当时合肥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光景。合肥可不是个普通的小城,它当时是曹魏在江淮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据点.............
  •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
  • 回答
    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其中自有其缘由,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简单的历史记载,更像是一种带有戏谑和无奈的民间评价。要理解这个绰号的由来,得从当时东吴的国情和孙权的个人经历说起。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个“十万”并非一个精确的数字,而是指一种战略上的困境和一种政治上的压力。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东吴虽然占据.............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关于孙权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能臣、有远见的君主,到现在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评价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而且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他“现在特别差劲”,但相较于以往,现在对他评价更倾向于审慎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不少负面解读,这是可以肯定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孙权一生中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有“万兜鍪”之称的孙权,后来会让人觉得“拉胯”。首先,得说清楚“万兜鍪”是怎么来的。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时候,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几岁。他接手的这份基业,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是个不折.............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孙权称帝这件事,与其说是“晚”,不如说是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并且在权衡了多方因素后做出的决定。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鼎立的那个大背景下,理解孙权的心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曹魏的压力始终是孙权称帝最大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在的东吴,是三国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北方的曹魏,军事.............
  •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