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抹黑孙权和东吴成为知乎的政治正确?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

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历代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侧重点。传统观念中,“尊刘抑曹”是主流,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一本章回体小说,其核心在于塑造刘备的“仁德”和曹操的“奸雄”,而孙权和东吴在其中更多扮演着衬托者、第三方甚至搅局者的角色。

1. 《三国演义》的“光环”效应: 孙权在小说中并非核心人物,其形象塑造不如刘备、曹操那样立体鲜明。他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在乱世中能够凭借地理优势和善于用人而偏安一隅的君主。这种“偏安”的定位,与刘备的“匡扶汉室”的“正统”理念相比,天然就缺少了“大业可成”的光环。小说中的孙权,有时会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在某些关键时刻做出看似不利于大局的选择,这些情节很容易被后世读者放大和解读。

2. “正统”观念的延续: 知乎作为一个高学历、受过系统教育的网民聚集的平台,虽然不乏对历史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读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传统“正统”观念影响的人群依然庞大。《三国演义》的流行也培养了一批习惯于从“兴复汉室”角度审视三国历史的读者。在这样的语境下,任何非“兴复汉室”的势力,其行为都可能被置于一个更审慎甚至批判的目光下审视。

二、 东吴政权的自身特点及其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东吴政权,从其建立到灭亡,其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与曹魏和蜀汉都有显著不同,这为后世的解读留下了许多空间。

1. “江东子弟多才俊”的“地方性”: 东吴政权起于江东,其统治基础和文化特性与北方的曹魏和蜀汉都有所不同。江东的士族阶层在东吴政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孙权如何处理与这些士族的关系,以及这些士族对东吴政策的影响,都是历史学家探讨的重点。一些负面评价可能就源于对江东士族权力过大、阻碍国家统一等方面的批评。

2. 地理优势与战略选择的争议: 东吴天然拥有长江天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其政权的稳固。然而,这种地理优势也可能被解读为“保守”、“不思进取”,尤其是在面对北伐等战略问题时。孙权及其决策层在某些战略选择上的争议,例如夷陵之战后的战略收缩,或是后期对魏国的态度,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把柄”。

3. 后期的“衰落”与“懈怠”: 相比于曹魏和蜀汉的早期奋斗和后期内耗,东吴后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以及人才断层等,都可能被放大。特别是孙权晚年的昏聩(这是传统史学对很多皇帝晚年的普遍评价),以及继任者孙亮、孙休、孙綝的政治斗争,都容易被描绘成东吴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

三、 知乎平台特性与舆论的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其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模式也对“抹黑”现象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匿名性”与“情绪表达”: 尽管知乎并非完全匿名,但用户可以匿名提问和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言的顾忌。当某个观点成为一种“潮流”时,一些用户可能会跟风,即使其论据并不充分,也可能为了获得点赞和认同而发表偏激言论。

2. “吸引眼球”的“标题党”与“深度分析”的混合: 知乎上既有严谨的历史考证,也有大量基于演义或个人观点的“解读”。为了吸引流量和关注,一些回答者会采用更具攻击性或颠覆性的标题和论调,将历史人物的缺点或争议点进行无限放大,而将优点和历史局限性一笔带掉。

3. “圈层化”与“信息茧房”: 在知乎上,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特定话题和用户形成自己的“圈子”。如果某个群体对东吴持批评态度,并且在该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那么关于东吴的负面评价就更容易在该圈层内传播和巩固,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让批评的声音被不断强化。

4. “反主流”情结与“解构主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解构主义”思潮在网络上蔓延,即对传统权威、经典叙事的质疑和挑战。孙权和东吴,虽然不是绝对的“主流”,但毕竟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定的“正统”色彩(作为汉室的同盟者),对其进行“解构”和“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反主流”情结。

四、 为什么会形成“政治正确”的假象?

将这种现象称为“政治正确”可能有些夸张,因为孙权和东吴并非像某些现实政治议题那样,存在明确的“禁区”和“红线”。但是,如果我们将“政治正确”理解为在某个特定社群中,某种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和赞扬,不被轻易挑战”,那么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批判性”成为一种“理性”的标签: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展现出“批判性思维”往往被视为“理性”和“深度”的表现。因此,对任何历史人物或政权进行“深刻”的批评,都可能获得较高的认可度。相比之下,为孙权或东吴辩护,如果论据不够充分或表达方式不够“客观”,反而可能被视为“洗地”或“粉丝思维”。

历史评价的“选择性记忆”: 很多对孙权和东吴的批评,都集中在某些具体事件或政策上,例如赤壁之战后孙权未能乘胜追击,或者后期孙权宠信奸臣导致朝政混乱等。这些批评本身不无道理,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全面看待东吴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国祚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反衬”蜀汉的“合理性”: 一部分对孙权和东吴的批评,可能与对蜀汉的赞扬相辅相成。通过强调孙权的“私心”和东吴的“局限”,可以进一步凸显刘备“兴复汉室”的“道义”和蜀汉“筚路蓝缕”的“伟大”。

总结来说,知乎上对孙权和东吴的“抹黑”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 东吴政权在许多历史决策上的确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其长达五十多年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传统历史叙事的惯性: 《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正统”观念依然存在。
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 匿名性、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用户群体结构,使得某些观点容易被放大和固化。
网络舆论的“标签化”与“站队”倾向: 在讨论历史时,也容易出现简单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二元对立。

要打破这种“一面倒”的评价,需要更多人能够跳出《三国演义》的框架,以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东吴政权的历史,认识到每个政权都有其时代局限和内外环境的制约,同时也要看到东吴在维护一方稳定、发展经济、文化传播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并非要为东吴“翻案”,而是要实现一种更均衡、更深入的历史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大战役——赤壁之战、渡江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者都是孙权领导下的东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游戏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复杂交织的层面。《红色警戒》系列在中国大陆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的反响,确实与许多人最初的预期存在偏差,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一、《红色警戒》作为一款游戏本身的吸引力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关于“抹黑浙江”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主观的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和视角。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尝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可能源自何处。首先,我们要明确,“抹黑”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一个人认为的“抹黑”,可能是另一个人基于事实的批评或担忧。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台湾电视台“抹黑”大陆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方面对大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历史经验、政治现实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话题。很多人会注意到,在网络讨论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美化清朝、抹黑明朝、丑化汉人”的倾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认知、民族情感、文化思潮以及当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历史认知的重塑与“正.............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其形象在后世的传播中,尤其是民间传说和一些历史笔记里,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抹黑。这种抹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既有他自身治政风格的特点,也有政治斗争的残留,更有民间叙事与小说演义的推波助澜。要说雍正为何被“严重抹黑”,咱们得从几个主.............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西方国家要不断的抹黑中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抹黑”,不如说是对中国发展模式、内外政策以及其在全球扮演角色的观察、批评,甚至有时是带有负面意图的放大和妖魔化。这种现象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阐述,力求呈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长期争论,以及围绕其中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要理解“中医黑”的动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模式、利益驱动、社会思潮等多种力量的交织。首先,要明确“中医黑”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也可.............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要探讨为何一些漫迷对《黑暗骑士归来》(TDKR)描绘的“黑化”超人可以接受,却对《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VS)中对蝙蝠侠的刻画反应激烈,这背后牵扯到多层面的因素,包括原作的影响力、角色本身的解读空间、叙事手法、以及观众的情感投射和期望。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抹黑”和“颠覆性重塑”。《黑暗骑士归.............
  • 回答
    魔兽世界的剧情发展,尤其从熊猫人之谜版本开始,玩家社区中一直存在着“部落被抹黑”的讨论。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游戏在几个关键叙事上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当然,要给这种复杂的感受一个简单的“抹黑”定义也过于武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魔兽世界作为一个持续.............
  • 回答
    J.K. 罗琳对多洛雷斯·乌姆里奇这个角色的塑造,与其说是一种“偏见”,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基于现实观察的对特定人性弱点的集中展现。罗琳并不是无的放矢地“抹黑”她,而是通过乌姆里奇这个人物,触及了她所认为的,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的、极具破坏性的几种特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乌姆里奇身上被罗.............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朱元璋的塑造,确实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开国皇帝”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的“抹黑”。但要说“故意抹黑”是否准确,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历史观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手法。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解读:一、 小说不是史书,但需立足于历史的“可能性”首先要明.............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涟漪的帝王。说他“有功绩”,这绝非妄语,而是有史实支撑的。然而,即便功绩卓著,他却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抹黑”,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暴君的典型。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隋炀帝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要评价童贯,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奸臣”二字,更不能因为他是宦官就简单地否定他。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在北宋末年的那个复杂时代,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剖析的人物。首先,我们来看看童贯的军事能力。不能否认,童贯在军事上确实有过不俗的表现,至少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和中期。他最出名的战绩,莫过于参与了对西夏和.............
  • 回答
    工业文明的洪流滚滚向前,以蒸汽、钢铁和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悠远的马蹄声,似乎预示着马匹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谢幕。然而,尽管机械化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马的地位并未因此完全被抹去,反而以一种更深刻、更细致的方式延续了下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被取代.............
  • 回答
    中国抹茶的式微,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雅的唐宋,感受那抹茶飘香的年代,再步入明清以降的变革洪流。唐宋:抹茶的黄金时代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抹茶(当时的称呼更为多元,如“碾茶”、“点茶”、“末.............
  • 回答
    在电视剧中,绑匪经常用抹布或布条来堵住被绑者的嘴。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关于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实际操作的考量,使得被绑者很难轻易吐掉堵嘴的抹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生理学上的阻碍:1. 强大的吞咽反射与口水分泌: 当有异物(比如抹布)进入口腔,尤其是触碰到舌根或软腭时,人体会.............
  • 回答
    在《海贼王》第1041话中,五老星下令抹杀路飞,其根源在于路飞身上所代表的“D”之意志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对世界政府的巨大威胁。五老星,作为世界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其存在的基础就是维持现有的世界秩序,而“D”之一族,顾名思义,正是对这个秩序最根本的挑战者。历史上,“D”之一族曾多次掀起波澜,甚至导致了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