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抹茶为什么唐宋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回答
中国抹茶的式微,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雅的唐宋,感受那抹茶飘香的年代,再步入明清以降的变革洪流。

唐宋:抹茶的黄金时代

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抹茶(当时的称呼更为多元,如“碾茶”、“点茶”、“末茶”等)更是其中的翘楚。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社会环境的烘托: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文人雅士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追求。陆羽的《茶经》问世,将饮茶提升至哲学、艺术的境界,为抹茶的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点茶,即是将碾碎的茶叶末注入茶碗,冲入沸水,再用茶筅快速搅打,形成细腻泡沫的饮茶方式,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风靡一时。这种技艺讲究,不仅是品味,更是一种社交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的制作工艺: 唐宋时期,蒸青制法是主流。鲜叶经过蒸煮(以固定颜色、酶活性),然后干燥、碾磨成细末。这种工艺保留了茶叶的绿色和大部分营养成分,使得抹茶色泽鲜亮,口感醇厚。
经济的支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流通也日益活跃。寺庙作为茶业的重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扮演了推广抹茶的重要角色。精美的茶具、文人墨客的创作,共同营造了一个抹茶文化的繁荣图景。

想象一下,在宋朝的茶馆里,或是文人雅集上,一位技艺娴熟的茶师,熟练地将团饼茶碾碎,细细筛过,用小碗盛好,然后注入滚烫的水,手中的茶筅如同变魔术一般,碗中瞬间升腾起洁白细腻的泡沫,伴随着淡淡的茶香,这无疑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明朝:转折的开始

明朝的建立,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也间接影响了茶文化的走向。

废团兴散:茶叶制作工艺的巨变。 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旨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下令废除进贡团饼茶,改用散茶。这个政策的初衷可能是出于对当时团饼茶制作过程中繁琐耗费人力物力的不满,也可能是出于对当时宫廷内部腐败的警示。然而,这个“废团兴散”的政策,直接宣告了团饼茶制作工艺的式微。失去了皇室的“示范效应”和对最高制作标准的追求,人们开始转向更简单方便的散茶制作,如炒青、烘青。
饮茶方式的简化: 随着团饼茶的消失,以抹茶为代表的“点茶”技艺也逐渐失去了物质基础。炒青、烘青的散茶,主要通过沸水冲泡饮用,这种方式更为直接和简单,也更符合普通民众的日常需求。虽然也有将炒青散茶碾磨成末饮用的尝试,但与唐宋时期精细蒸青的抹茶相比,在色泽、口感和工艺上都有明显的差距。
文化观念的转变: 明朝的社会思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文人雅士依然保持着饮茶的习惯,但对于饮茶的“形式感”和“技艺性”的追求,相较于宋朝有所减弱。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让人们更倾向于高效和便利。

可以想象,当炒青散茶成为主流,人们只需将茶叶放入壶中,冲入热水,静待片刻,便可品饮。这种方式虽然便捷,但失去了那种视觉的享受、嗅觉的诱惑和听觉的惊喜。那些精美的茶碗、独特的茶筅,以及围绕点茶所展开的诗文唱和,也随之黯淡下来。

清朝及之后:抹茶的边缘化

进入清朝,茶叶的品类更加丰富,如绿茶(清明前后的炒青、烘青)、红茶、乌龙茶等都日益成熟并受到市场的青睐。

市场需求的转向: 贸易的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而散茶,特别是红茶,因其易于储存、运输,且口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成为了出口的主力。外销茶的兴盛,进一步挤压了抹茶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
传统抹茶技艺的失传与断裂: 随着点茶的式微,以及以蒸青为主的抹茶制作工艺的衰落,传统抹茶的制作技艺和相关文化也逐渐失传。尽管在一些寺庙和民间,可能仍有零星的抹茶制作和饮用,但已不再是主流。
现代抹茶的“舶来”: 到了近代,当日本抹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并再次传入中国时,我们看到的已经是日本发展起来的,以蒸青为基础,但工艺更为精细化、标准化,且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的抹茶。这与中国唐宋时期的抹茶,虽然同根同源,但在形态和文化内涵上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我们对“抹茶”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日本的抹茶所重塑的。

总结来说,中国抹茶的消失并非简单的“消失”,而是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和式微。

根源在于制作工艺的改变: 从蒸青、碾磨成粉的抹茶,转向了炒青、烘青的散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从复杂的点茶,变为简单的冲泡。
社会文化的选择: 更趋向于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应国际贸易需求的茶叶品类。
关键的历史节点: 明初的“废团兴散”政策是决定性的转折点。

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让曾经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抹茶,在明清之后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段风雅的往事。直到今天,当我们谈论抹茶时,我们更多的是回望唐宋的辉煌,或是品鉴来自东瀛的独特滋味。中国的抹茶,仿佛是一颗被埋藏的珍珠,在经历漫长的沉寂后,才重新被发掘和认识,但它的原始光彩,已非昨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是茶叶世家出身的,我祖辈都是种茶叶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古中国诞生了更先进的工艺,淘汰了抹茶。

抹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很是奢侈,所以后来不被政府提倡——这是客观原因,但只是表象。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发展出了更先进的茶叶制作工艺,使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明百姓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喝茶。

比如紧压茶,撬开泡水就能喝,保质期还很长,所以连蒙古、西藏地区的牧民都喝得起。

比如浙江喝的龙井,福建喝的铁观音,湖南湖北喝的毛尖,不管工艺如何,都是拿开水一泡就能喝。

试问,哪怕你是达官贵人,喝一壶茶最少花一个小时和几分钟就能喝一壶茶,你选哪个?

况且,明朝时期,茶叶的工艺能够在保障便捷的同时,更大限度的保持茶叶的本味、香气、口感,而且在不伤害茶叶形体的同时,确保茶叶的营养价值。

这时候,抹茶除了费人力物力以外,没有任何价值了。

现代人之所以提起抹茶,遗憾抹茶在中国失传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民族不自信。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日本料理上。

中国唐代之前也流行吃刺身,后来到了宋代,铁锅的普及和炼油工业的发展,所以淘汰了刺身,普及了炒菜工艺。

炒菜工艺更健康,能有有效杜绝寄生虫。

从此之后,中国主流上基本绝迹了生食。

可是因为后来中国衰落了,日本的生食反倒成为了小资情调的象征。

试问,难道不讽刺吗?


评论区有些人说我过于偏激,把茶叶的工艺变迁上升到民族情感。

其实真不是我的问题啊。

这些网友并不了解茶叶产业,但是现在的很多的茶叶消费者,真的是把抹茶工艺在中国近乎绝迹(其实中国现在还是有极少数地方保留了一些很早、很传统的茶叶工艺)上升到民族劣根性上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茶叶从业者向政府写报告的呢。

抹茶又繁琐,又不好喝(现代改良的抹茶已经好喝很多了,但普通人仍旧难以接受),成本还高,说优雅、逼格,又不见得有工夫茶高,被淘汰是很自然的现象。可是有些人非要把它上升到民族劣根性,说啥日本继承了唐朝文化,说啥中国人不重视传承之类的,难道不是一种民族不自信?

user avatar

在大吃货国,一种传统食品的失传,大致只有一个原因:不好吃

所谓抹茶的制作基础是蒸青绿茶,由于蒸汽杀青时间短,香气较闷,涩味很重,故而抹茶日常搭配各种作料出场。

以我巨唐为例,通常往茶汤里加的料有盐、酥酪、橘皮、葱姜、大枣、桂皮、薄荷……慢来慢来,这是喝茶还是煲汤?ㄟ(▔,▔)ㄏ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总算茶圣陆羽横空出世,拨乱反正,将此前的所有喝茶配方一概批倒批臭。怎么能在高贵的茶汤里加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呢?太荒唐了,太土鳖了,太暴殄天物了!

明明只需加盐就够了嘛……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茶经》

搁现在,谁要是往狮峰龙井里兑盐……嗯。

当然,不能埋汰茶圣名不副实,委实是蒸青绿茶先天不足。即便当下,有多少国人不往里兑糖兑奶,直接开喝抹茶的?

终于,在我勤劳智慧的大吃货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大萌时代点亮了炒青技能,这可是制茶工艺的划时代进步。有了鲜爽可爱的炒青绿茶,谁还去吃那号沫沫唧唧涩味十足的蒸青绿茶?于是乎上到皇帝,下到贩夫走卒,齐刷刷用嘴投票。大蒸青既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抹茶捎带那套装B工序自然烟消云散了。

在大吃货国,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吃。昔日的LOW货普洱之类现下都能风靡全国,咋没见重拾蒸青工艺,把正港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搞成抹茶?

一想到这个

变成了这个

关于蒸青PK炒青的当代再现,可以参考一下 @矢锋 兄的答案: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点茶失传的?你认为断代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市场在本世纪前十年被中国茶冲得七零八落。那个时候,日本市场上的中国茶从低端到高端一路攻城略地把日本本土绿茶打得一败涂地。最后日本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以非关税壁垒封锁市场了事。
user avatar

弱弱的问一句,这玩意不塞牙吗???

茶叶末子不会塞牙吗???

user avatar

我在这个回答里说过这个问题

饮茶习惯的起源与发展是怎么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