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新一代女性的观念是否被自己束缚?

回答
中国新一代女性的观念是否被自己束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新一代女性在解放思想、追求自我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文化、家庭以及自身的一些束缚。

首先,我们来分析“束缚”可能存在的方面,以及新一代女性是如何应对的:

1. 传统观念的惯性与挑战:

婚姻与生育的压力: 尽管新一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着“晚婚晚育是不正常”的观念,尤其是在父母一辈和一些保守的社会群体中。女性可能面临催婚、逼婚的压力,被期望在一定年龄完成婚姻、生育,然后回归家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女性选择晚婚甚至不婚,她们更看重个人的成长、事业发展和精神契合,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社会期待而匆忙进入婚姻。她们也开始质疑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希望在婚姻中实现更平等的合作。她们会通过社交媒体、亲友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婚姻观和生育观,争取理解和支持。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尽管女性在职场上的比例在增加,但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仍然存在隐形或显性的性别壁垒,女性可能在晋升、薪资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一些公司在招聘时仍然会倾向于男性,或在生育后给予女性更少的职业发展机会。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她们积极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在更多新兴行业和领域寻求发展,如科技、金融、创业等。她们也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更好福利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同时,一些女性开始组织女性互助社群,分享职业经验,相互支持,共同对抗职场歧视。
外貌与身材的焦虑: 媒体、广告和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对女性外貌的过度强调和刻板化审美。这导致许多新一代女性,即使不自觉,也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价值与外貌挂钩,产生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甚至为此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倡导“身体自信”、“多元审美”,强调健康、快乐和内在美的重要性。她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真实的自己,鼓励其他女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些人也会选择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生活方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上。
家庭责任的分配不均: 即使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和育儿责任依然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这不仅消耗了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挤压了她们个人发展和社交的空间。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她们更愿意与伴侣进行坦诚的沟通,争取更公平的家务和育儿分工。一些女性会主动提出分担家务的建议,或者要求伴侣更多地参与其中。她们也更愿意寻求外部支持,如家政服务、专业的育儿机构等,以减轻个人负担。

2. “内在束缚”——自我设限与心理认知:

受过往经历的影响: 尽管当下环境有所改变,但许多女性从小接受的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经历,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些自我设限的观念,例如认为女性应该温柔、顺从,或者在某些领域不如男性擅长。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通过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思想和多元文化,她们开始反思和挑战这些内化的观念。阅读女性主义著作、参与心理成长课程、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都有助于她们打破“我认为我不能”的思维模式。
完美主义倾向: 有些新一代女性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可能因为社会期望和自身追求而产生过度的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过高,害怕失败,从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或承担更大的风险。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她们逐渐学会认识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她们也会鼓励自己进行“小步快跑”,先尝试,再优化,而不是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动。
情感需求与自我价值的混淆: 有些女性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的认可和情感支持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导致她们在关系中过于迁就或丧失自我。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她们更加注重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体系,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能力、品德、成就而非他人的评价上。她们也学习如何建立健康的界限,在关系中保持独立和尊重。

3. 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经济压力与竞争: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高企的生活成本、激烈的就业竞争,仍然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压力。女性在这种竞争中可能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处于不利地位。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她们更加注重经济独立和理财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她们也更懂得通过社群的力量,集思广益,共同应对经济压力。
网络舆论的放大与极化: 网络空间中的一些言论,例如性别对立的观点,可能加剧女性的焦虑感,或者让一些女性因为害怕被攻击而选择沉默。
新一代女性的应对: 她们学会辨别信息,不被极端言论裹挟。许多女性也在网络上发声,用理性、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抗负面舆论。

总结来说,中国新一代女性的观念并非完全被束缚,但也不能说完全自由。这是一个在不断碰撞、反思和成长的过程中。

“束缚”依然存在: 传统的性别角色、社会 expectations、以及某些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挑战。
“自我解放”在进行: 她们在努力挑战这些束缚,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自由、个性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内在束缚”需要警惕: 同时,她们也需要警惕来自自身心理的设限,学会接纳不完美,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这是一个过程: 观念的转变和束缚的打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人努力、社会进步和文化革新共同推动。

可以说,新一代女性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她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自我表达平台,也面临着新的社会压力。她们的观念是既解放又受限的,关键在于她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并不断地为打破更深层次的束缚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中国女性更多的是被制度束缚。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很多女性讲自己在中国就业被歧视的故事。女性在中国工作时并没有被平等的对待。通过自身努力来晋升对女性来说也更加困难。

但是在中国现行的制度下面,企业这样的选择总体而言是理性的。(理性的意思在这里并不是指正确,而是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我在这里选产假当做一个切入点。主要介绍不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中国女性的产假是98天。这98天必须由雇主支付工资,期间雇主也必须要另外找人来完成员工的工作。而且通常女性在生育后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家庭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雇主在同等情况下选择男性员工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一些外驻岗位。工作时间更长的男性也在同等条件下得到了更多的升职机会。

但是这并不正确。因为女性的生育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通过妇女生产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怎么办?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男性也有权利休分享女性的产假。举例德国,女性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假与丈夫分享。然后通过政府补贴生育来弥补企业的损失。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政策执行需要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工作必须稳定。类似的产假政策虽然好,但是本质上是以牺牲企业效率为前提的。所以在现实的执行中一定会受到企业的抵制。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绩效评定来设定工资标准。要是员工休产假的时间过长,员工就会丧失涨薪升职的机会。比如德国规定父母双方在生育后可以获得三年的不带薪假期,可是这样的假期很少会被人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牵头大公司,在企业中实施了Frauenquote政策。这个政策本质上就是妇女配额制度。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的基层员工有10%是女性,那就可以规定公司必须要在管理层中配置20%,甚至30%的女性。这样一来女性的升职机会就大幅度的提升了。而且公司为了更好更有效率的运营,也会在工作中优先招录女性,让公司的基层员工的性别比例也达到20%。来给管理层的升迁提供更多的选择。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女性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工作。

但是这样的政策在短期当中也有其他的问题,比方说会降低妇女的生育愿望。尤其是一些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比女性不愿意生育更可怕的事情了。

我在这里还想补充一点,所有的政策都面临着取舍权衡。比如上文提到的妇女配额政策,在绩效相同的情况下,女性会优先得到升职机会,这对男性来说本身也是一种逆向歧视。但是对于社会总体来说,这样的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女性的就业弱势地位,所以依旧是总体公平的。

制度的改变,真的可以改变人的观念。一个相对更公平的游戏规则长期来看对所有人都是利好的。

不过这样的政策在中国非常难以推行。因为中国的职业市场相对流动性较高,工作并不稳定。中国的就业市场处于一种长期直接竞争状态。在这样的直接竞争中,女性总体是明显弱势的,很难有直接的政策能够改善这样的状态。

user avatar

曾经有人讲,美国妇女显然比中国地位更平等,因为她们想不工作就能选择不工作。

而在这个问题下面,一位匿名用户也提到“在我看来,真正的女性自由平等就是女人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被judge。选择努力事业还是嫁个好老公这两者都是个人选择,没有哪种生活要高一档之说。就算后者有不劳而获之嫌,但这毕竟也是她们个人追求与选择,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看到宣扬女性自由和两性平等的人居然也持有如此的看法,实在是令人感到悲哀。

因为持有这些观点的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

“工作生活上被平等对待”和“只要嫁个好老公就可以”,是完全矛盾的。只要中国的女性还存在显著的比例认同“只要嫁个好老公就可以”,那么中国的女性就不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平等对待。

——————————————————————————

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

假定你是一个部门主管。你手里的机会和资源总是有限的。你手下有一大堆员工。假如说你手下有这样两个人,如果不考虑亲疏远近,你会把机会给谁?

这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其中一个的存在10%“找个好配偶”和90%“努力工作”的可能性。另一个大概有0.1%“找个好配偶”和99.9%“努力工作”的可能性。

作为主管,我会把机会和资源给第二个人。因为他/她浪费这些机会和资源的概率更小。即便我要做保险处理,也是给第二个人多一些机会和资源,给第一个人少一些。

假定你是一个招聘人员,现在你面前放着两份简历A和B。品性之类都不清楚,但根据社会文化,你可以判断出:

A:各方面都很普通,有10%可能在婚后离职。

B:各方面都很普通,有30%可能在婚后离职。

你会倾向于招聘哪一个呢?

——————————————————————————

只要社会里有显著比例的女性认为“只要嫁个好老公就可以不用努力工作”、“结婚后做个家庭主妇也不错”,那么女性在职场竞争中就一定处于劣势。如果女性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就会看到女性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会处于劣势。如此一来,自然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不可能被平等对待。仅仅是非常冷酷的经济原理就已经决定了这一点,这还不必提社会中已有的偏见,以及各国政府都希望克服的怀胎十月对女性在职场竞争中的不利影响(有些国家在通过男性产假来抹平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

所以如果你是个女权主义者,支持男女平等,就不要认为女性能够享受那种在“努力工作”和“嫁个好老公”之间的自由选择。要想男女在工作和生活中平等,只有将“嫁个好老公就可以了”变得和“吃软饭”一样,使之成为一种社会上整体鄙夷的行为。否则就算就算大家都相信男女平等,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可能给予女性真正的平等。

————————————————————————————

有一件比较搞笑的事情是很多人分不清“实然”和“应然”。我说“实际上会是这样”,有的人却理解为“实际上应该这样”。这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怎样并不见得从道德判断上也应该这样。

还有一些人把“嫁个好老公”和“努力做全职家庭主妇”对等起来。说起来好像两者是一回事,然后以“喜欢家庭”、“为家庭投入”来为前者正名。这完全是两件事情。真正需要全职在家,是在结婚生子后根据实际收入情况和生活压力决定的,而不是预先就能确定“我的目标就是找个好男人然后做家庭主妇”。后者这种思维,其核心并不在于愿意更多地维护家庭,而在于不愿意参与社会竞争。“努力事业”和“嫁个好老公”,两者不是对等的。“努力事业”和“努力做个全职主妇/煮夫”才是对等的。如果没有一种嫁个好老公就可以不必参与社会竞争的想法,其实嫁不嫁好老公都可以选择努力事业,也可以选择努力做个全职主妇。之所以现在“努力事业”和“嫁个好老公”是对立的,是因为后者带有隐含的意思:“找个好老公就可以退出社会竞争享清福了”。

为什么“嫁个好老公/吃软饭”和“努力做个全职主妇/煮夫”截然不同呢?后者其实也是一种事业。事业就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努力做个全职主妇/煮夫”,就要在婚后会不断学习烹饪、插花、园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急救、基本医疗。有几个“嫁个好老公/吃软饭”真正做到了呢?当孩子都上学走了以后,家庭负担轻了,没必要全职在家了。如果打算比较公平的分摊生活压力,那么自己也要重新进入社会就职。有多少“嫁个好老公/吃软饭”的人会为此做准备呢?

————————————————————————————

有的人说,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不要去评判他人,要让社会普遍接受“嫁个好老公”和“吃软饭”的行为。这样让男性也能够选择“找个好老婆来吃软饭”。如此一来,男女的努力工作的比例就拉平了。

这各种思路的问题在于,“嫁个好老公(从而回避社会竞争)”本身是一种自居弱势的行为,在人身上形成依附关系。未来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是一个两性都会自立的社会。自居弱势,并寻求人身依附,这显然是与女权和社会发展都相抵触的思路。这显然不能和“努力做个全职主妇/煮夫”等同。

究竟是否需要全职在家,男女双方谁全职在家,取决于双方收入、时间安排、替代方案的成本。这往往是在怀孕/生孩子以后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全职在家,实际上是做出个人牺牲。交际圈也很容易急剧缩小。因为没有收入,花钱就要受到更大的制约。未来再就业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如果替代方案的成本比较低,全职在家实际上还增大了家庭的生活压力。所以这并不应该是一个在婚前就可以确定的事情。

user avatar

谢邀。农村的情况我不太熟悉,不过其实就中国城市而言在中国追求事业并成功的女性比例比很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要高。当然,女性在全球范围都有一定程度上题主提到的问题。下面放几个数据来说明:

1. 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


2. 参加2014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女性比例:

3. 女性高层的比例

希望这些数据可以给在中国的女生一些信心。

ps. 貌似就我周围的朋友而言,富裕家庭的孩子又比较努力的,是女生的比例比较多。不过貌似女生之间抱团共同合作事业的不能算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