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临床医学跟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在哪里?

回答
中国的临床医学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再到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逐一分析:

一、 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

这是中国临床医学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最核心的体现。

原创性突破的稀缺性: 世界一流的临床医学发展往往伴随着重大的基础研究突破,这些突破能够深刻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开创全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例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现,都源于扎实的基础研究。相比之下,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仍处于追赶阶段,原创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发现相对较少。
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很多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子生物学基础、免疫学调控等核心理论,往往由欧美国家的科学家率先提出并得到验证。中国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提出和引领方面还有待加强。
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对于许多复杂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某些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深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进步,但距离国际前沿的系统性、深入性认知还有差距。
新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新药研发和治疗策略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现和验证新的疾病相关靶点。中国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或跟随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研究方法论的先进性: 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往往能率先应用最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如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多组学联用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等。中国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面也在努力,但整体掌握和灵活运用水平仍需提升。
跨学科融合的深度: 临床医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中国在学科壁垒的打破和跨领域合作的协同性上,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大型队列研究与长周期随访: 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往往依赖于长期、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这些研究能够揭示疾病的自然病程、危险因素、预后以及不同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中国在建立和管理高质量的大型队列研究方面仍面临数据标准化、伦理审查、资金支持和持续性等挑战。

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率:
科研经费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中国科研投入总额不断增加,但经费的分配结构、评审机制以及使用效率仍有待优化。更多倾向于原始创新、长期探索性研究的投入可能不足。
“唯SCI”导向的负面影响: 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可能导致研究的重复性、浅层化,而忽视了具有长期价值但发表周期较长的研究。

二、 临床实践与技术应用

在临床实践层面,中国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诊疗模式的先进性:
精准医学的落地: 世界一流的医疗机构在精准医学方面走在前列,能够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信息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结合,实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中国在精准医疗的推广和应用上虽然进步迅速,但仍然存在样本检测的标准化、数据解读的专业性、医生的接受度和培训以及医保支付等多个环节的挑战。
多学科协作(MDT)的规范性与深度: 对于复杂的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MDT是国际公认的有效诊疗模式。虽然中国许多医院也在推行MDT,但在MDT的组织、成员的专业性、讨论的深度、决策的执行力等方面,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循证医学的应用深度: 循证医学是现代临床实践的基石。虽然国内医生普遍了解循证医学,但在将最高质量的证据转化为日常临床决策、批判性评估医学文献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实践。

医疗技术的创新与转化:
新技术的早期应用和本土化: 中国在引进和应用国际上成熟的医疗技术方面做得很好,但对于一些前沿技术(如新型手术机器人、先进的放疗技术、新一代细胞疗法等)的早期获取、本土化改进和创新性应用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医疗器械和药物的自主创新: 很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的研发,往往由欧美国家主导。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快速提升,但在高端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制剂、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方面的原创性研发能力仍需加强。
技术应用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即使是成熟的技术,在不同医院、不同医生之间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确保医疗技术应用的高度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实现整体临床水平提升的关键。

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
全程管理与人文关怀: 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更加强调患者的体验和全程管理,包括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康复指导以及心理支持等。中国在提升服务细节、人文关怀和患者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医患沟通的质量: 高效、坦诚、富有同情心的医患沟通是良好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情况下,国内医患沟通的质量仍有待提高。

三、 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

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国际交流是拓展视野、吸收新知的关键。

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导向: 尽管中国每年培养大量医学博士和硕士,但在培养模式上,尤其是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仍需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科研能力,而非仅仅是技术操作的熟练度。
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 世界一流的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治疗理念。中国的继续教育体系仍在发展,如何建立更加系统、有效、有激励性的继续教育机制,鼓励医生不断深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专科医生的培养: 在一些细分专科领域,如罕见病诊断、介入治疗、微创手术等,高水平的专科医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的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仍需完善。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 虽然中国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快速增长,但原创性、突破性研究的比例仍需提高。
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参与国际大型、高水平的临床试验,是检验新药和新疗法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本国临床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中国在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规模、深度以及主导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高端学术会议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高端学术会议,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医学界的声誉和影响力,促进思想的交流碰撞。
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如何吸引更多国际顶尖医学人才来华工作和交流,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本土医学人才,是提升整体水平的关键。

四、 医疗体系与管理

一个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体系是支撑临床医学发展的土壤。

医疗资源的分配与均衡:
城乡、区域差距: 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区域差距,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导致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世界一流的医学发展需要整体水平的提升,而非仅仅少数几个顶尖医院的闪光。
医疗机构的层级与分工: 如何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建立更加顺畅的分级诊疗体系,减轻大型医院的压力,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是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医疗保险与支付体系:
医保对创新的支持: 医保支付政策是影响新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创新性治疗、但同时又能控制费用的医保体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也在探索中。
支付方式的改革: 探索DRG、DIP等支付方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鼓励医疗机构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服务,但这需要与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数据化与信息化建设:
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标准化与互联互通: 虽然中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电子病历的标准化、数据质量的保证以及跨机构的互联互通方面,仍存在挑战。高质量的医疗数据是支撑科学研究和临床决策的基础。
大数据分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如何将海量的医疗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疾病预测、风险评估、疗效监测和公共卫生管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五、 政策导向与监管环境

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医学发展至关重要。例如,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的长期性支持等,都会影响创新的活力。中国在这些方面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监管体系的成熟度: 完善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是保障医疗安全和有效性的前提。中国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

总结来说,中国临床医学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是系统性的,而非单一环节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

原创性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能力不足。
新技术的早期应用、本土化和创新性应用有待加强。
高素质、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
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分级诊疗体系的有效运行是挑战。
高质量的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应用尚在发展中。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临床医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在某些领域(如心血管介入、微创外科、部分肿瘤治疗等)已经达到甚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中国的医疗体系庞大,医疗需求旺盛,这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独特的机遇。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医疗健康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优化,中国在追赶世界一流水平的道路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未来,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激发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活力,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并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健康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种问法就不对,让人觉得中国临床医学只是在“某些地方”和世界一流有差距。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种说法:中国的临床医生,开刀看病的水平决不比发达国家医生差。

有道理吗?有。但说这话的没有告诉你:开刀看病的临床经验,是中国医疗几乎唯一一个可与世界一流竞争的领域,而且仅限于顶级三甲医院。

而除去“顶尖医院的临床大拿们的临床经验”,其他几乎所有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新技术新药物新思想的原创性不足

分级诊疗的形同虚设

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差

护理行业完全依附于医生的病态畸形

临床操作用药的常识严重落后且不规范

医疗文书的负担过重

优质医疗高度依赖进口药物和器械

医务人员的待遇与工作强度地位不匹配

医保政策的不合理

临床用血缺口大

急诊资源严重不足

院外急救宣教和资源配置极少

医院行政管理的落后

商业贿赂的限制差

医院硬件条件不足

临床医生科研要求不合理

药品器械招标的流程和监管缺位

医事司法的不规范

………………

都是肉眼可见的落后。说句难听的,中国除了少数头部医生可以当世界一流的开刀匠,其他东西,真的只是发展中而已。

user avatar

经验流程化,流程产品化,产品商业化,医疗产业化。

背后的生理学生物学基础仍不够厚,对症的药物研究不够强。

过程中,成本极易失控,宁愿慢慢来,好处是市场池子大得太好了,坏处是腐败无孔不入。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国内长大,在国内读完7年医学院的同时考了美国执医资格证,现在在美国规培的临床小医生,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

不是我有意抹黑国内的医学教育,只是客观地来说,美国的医学教育水平真的是世界一流,国内的医学教育跟它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啊。。。。

在准备美国执医考试的过程中,我很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国人能够很神奇地将基础医学学科跟临床很紧密,也很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你在做题时直呼过瘾。。。。

举个例子吧!

这是一道美国执医考试里考生化知识的题目。为了照顾医学英语水平不够的小伙伴,逗逗将上题翻译为中文:

一位72岁的老奶奶4小时前突发呼吸困难与头昏,现血压为88/56mmHg,体格检查示双下肺湿罗音与第三心音奔马律,且四肢末端发凉。实验室检查示尿素氮2.5 mmol/L(15 mg/dL),血肌酐88.3 mmol/L(1 mg/dL),血乳酸6.4 mmol/L (正常为< 2 mmol/L)。未吸氧状态下血气分析示:pH 7.27、pCO2 36 mmHg、HCO3- 15 mmol/L。心电图示心前区导联ST段升高。以下选项中哪一项最能解释患者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A. 儿茶酚胺刺激糖酵解作用

B. HCO3-重吸收减少

C. HMG-辅酶A裂解酶活性增加

D.线粒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缺陷

E. NADH的囤积

虽然这道题考的是生化里面糖代谢的知识,但是为了解答这道题,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的知识有:

1. 糖的有氧酵解与无氧酵解里的关键步骤和相关酶与辅酶

2. 诊断学里面生命体征与体格检查的异常现象以及其临床意义

3. 尿素氮、肌酐、乳酸、血气分析的正常值以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4. 心电图里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5. 儿茶酚胺类激素的作用、肾小管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等等其他知识点

因此仅凭这一道题目,出题者就能考察医学生好多方面不同的知识点,而医学生要解答这道题,也必须学会将临床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相结合!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医学院在生化期末考试时考察糖代谢的题目是这样的:

如此简单粗暴的考试题目,与临床实际完全脱离,也难怪大家都觉得生化学了没啥用。。。。

虽然国内各大医学院近几年都在推行“CBL/PBL教学”(case-based/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但是从学生们的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逗逗觉得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仅仅模仿了PBL教学的上课形式,并没有真正将它跟考试和绩点挂钩。以逗逗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PBL课程每学期仅占1-2个学分;而其他的传统课程仍然占n多学分,且它们的考试方式仍然以死记硬背为主。所以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学生们也不可能愿意为了这1-2个学分而花多少经历在PBL学习上。

所以,国内的医学教育想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真的是任重道远啊。。。。


答案更新:

感谢大家如此关注这个回答!对于评论里面大家的一些共同问题,逗逗来统一回答一下:

1.很多人都以为我没考过国内的执医,但其实我在大六那年考过了。当时是考完了美国执医的step 2后,没复习直接裸考的国内执医笔试,最后分数是480+。当时考完的感受是:国内执医题目虽然很多案例题,但是案例的复杂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要求都不及美国执医

2.我确实没考过研,不是很了解考研的题目。但我身边有一些先考了研再考U的小伙伴,他们同样需要从头开始慢慢复习,并不是可以达到随便看看书刷刷题就能去考U的程度(学神除外。。。)

3.我在回答里选的例题属于USMLE step 1里很基础的题目,比它难的题目多着呢。。。想体验一下的可以去刷一刷usmle的题库

4.我并没有觉得国内医学水平不行,相反,我觉得国内顶级医院的医生们水平都相当高。想当年我研究生所在的医院是省内顶级的三甲医院,那里的医生真的都是临床水平十分高,并且实践循证医学的。。。。我选择出国的原因主要是国内的医疗制度不适合我

5.我写这个答案的初衷,仅仅是希望能让大家吸取国外医学教育的长处,来补己之短。。。。把人家的好东西学过来为己所用,才能不断成长啊。。。。

user avatar

就外科手术,包括介入,中国顶尖和美国顶尖差距不大。大概80对90的样子。甚至某些领域,中国可以拿到95以上。这里可以吹下中山医院周平红的内镜手术,是可以让国外顶尖瞻仰的水平。

如果用下田忌赛马的策略,国内大三甲的医生出去看看,总是可以找到某些优越感的。只要不是针尖对麦芒。

但看下手中用的这些器械,不管是内镜显微镜,还是哪些缝合器,等等。大多数是进口的。即使贴个国产牌子,核心技术也多来自国外。这些事实总是让人丧气的。

至于内科,顶尖的医生可以"遵照"指南进行诊治,但指南大多是先有英文的,再有中文的。而要用到的新药,也多是国外大型药企研发的。

以上,中国的上限虽然创新略差些,但治病救人的效果差不太多,也就是国外能治的,中国大多也能治,中国治不了的国外也大多没救(前提当然是你找到了中国最好的医生)。

但如果比较中美的下限的话,可能就惨不忍睹了。即使是些省级的大医院,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最新的指南,还按着几十年前的老法子看病。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体育。我们可以拿到奥运会奖牌榜第一,但基层的体育普及上,我们还远当不上""体育大国"。

user avatar

手术技术而言,国内一线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三线技术是不入流的。

手术器械、设备、耗材只能靠进口,近年来国产设备靠各种逆向工程,已经做了很好了,但是高精尖方面仍然缺乏拳头产品,进步程度可以理解紧跟在手机、汽车之后。

其他管理、薪酬、人事等方面只能呵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就拿前交叉韧带重建这个手术来说,美国是以自体肌腱为金标准的,原因并不是自体肌腱有多好,而是自体肌腱用的钉子和带袢钢板厂的市场营销做得好。我们一直被老美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后来发现人工韧带疗效比自体肌腱的手术效果好太多。有多好?

举个例子,两个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差不多的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一起由同一个医生手术,一个做自体,一个韧带做人工。自体腱通常要45-60分钟搞定,而人工韧带20-30分钟不到就做完了。

术后当天,自体腱疼得哇哇叫;人工韧带很淡定,都能扶拐下地走了。

术后第三天,自体腱不敢弯腿,伸直又痛,勉强扶拐走走;人工韧带可以弯腿超过90°了

术后1周,自体腱刚刚开始扶拐走得比较好了;人工韧带已经开始脱拐了,上班挣钱了

术后1月,自体腱刚刚脱完拐,人工韧带跑步已经跑得很麻溜了

术后3月,自体腱终于敢慢跑了,人工韧带已经去球场上撒野了

术后1年,自体腱可以踢踢养生球了,人工韧带已经不鸟医生了

康复机构看到自体腱的病人最开心了,因为康复周期长,可以长期康复消费,最夸张的可以花掉10万块。

而人工韧带跑去康复,买了个套餐,没做几次发现没什么可做的,满血复活,退款走人了。

为啥好东西没人呢?营销不行,人工韧带是法国一个公司的产品,那个公司很佛系,很傲娇,你要拿去,我卖给你,你不要,我也不睬你,爱用不用,从来不做营销(日常乳法),别人说他产品不行他还从来不反驳。国内网上有很多关于人工韧带的谣言,说有排异、会磨坏、会骨质疏松、有寿命限制,其实都没有这回事,要以正视听啊,我拿去问过原厂,原厂很淡定,说我们不在乎。

那咋办呢?在我导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开发出国产的人工韧带和全套配套器械,我参加了前期动物实验和后期临床试验,现在临床试验都做完了。结果都很完美,国产人工韧带比法国的还强一些,剩下的,就看市场反馈了,医生敢不敢用,病人能不能接受?

如果反响很好,变成主流,那么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方面,中国的水平就是超一流的。

疫情之前老美的访问学者每次来我们这里参观交流,都要点名看人工韧带手术,看了之后都惊呆了,偶买噶,还有那么快那么神奇的手术,非常羡慕,可惜我们美国做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