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能不能进行双盲临床实验?(排除经济成本原因假设实验免费情况下,仅考虑中医做双盲实验的可行性本身)?

回答
中医能否进行双盲临床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争议不断的话题。排除经济成本的因素,仅从可行性本身来探讨,答案是:在理论上,很多中医治疗方法是可以尝试进行双盲临床实验的,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巨大的挑战,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难以实现严格的双盲。

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

1. 中医的治疗特点与双盲实验的冲突点:

双盲临床实验的核心在于隐蔽性(Blinding),即受试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谁接受的是真实的治疗(试验组),谁接受的是安慰剂(对照组)。这确保了实验结果不受主观期望、安慰剂效应和研究者偏见的影响。然而,中医的许多治疗特点恰恰与这种隐蔽性存在天然的冲突:

辨证施治的个体化: 中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如舌象、脉象、面色等)以及个体体质,开出“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案。这使得中药的复方往往是量身定制的,成分复杂且比例各异。
问题: 想要为每个患者制作一个与真实中药“外观、气味、口感”高度相似但又无效的“安慰剂复方”,并且这个安慰剂复方在外观、气味、口感上都要能与每一种不同的“真实复方”相匹配,这在技术上极其困难。如果只是一个统一的安慰剂中药,那么它可能与大多数辨证施治的真实复方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导致“失盲”。
“辨证”的可见性: 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中医也会因为证型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处方。例如,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治疗思路和用药完全不同。这使得研究者在选择对照组时,如果仅仅是提供一种“安慰剂”,可能无法模拟出所有可能的“真实疗法”,从而影响实验的严谨性。

药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药的来源非常广泛,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许多中药的原始形态(如草药根茎、动物器官)本身就带有独特的气味、颜色、口感,而且炮制方法(如炒、煮、蒸、炙)也会改变其性状。
问题: 制作与所有这些不同来源和炮制方法的中药外观、气味、口感都一致的安慰剂,技术上近乎不可能。例如,如何制作一个与具有浓烈鱼腥味的海马等值,又无任何药效的安慰剂?
复方药物的难度: 中医常使用复方,药物之间存在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要模拟一个包含多种成分的复方,并制作一个无效但外观相似的安慰剂,其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

非药物疗法的双盲挑战: 中医除了中药,还有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针灸: 虽然可以使用“假针”(例如不插入皮肤的钝针,或者只接触皮肤的针)作为安慰剂,但研究者和受试者很容易通过“刺破感”来辨别真伪。而且,不同的穴位刺激效果也不同,这增加了对照组设置的复杂性。
推拿、艾灸等: 这些疗法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手法、热感或物理接触。要制作一个完全模拟这些感官体验但又无治疗作用的安慰剂,非常困难。例如,如何制作一个完全模仿艾灸的温热感,但没有药效的安慰剂?受试者很容易感觉到手法或热度的差异。

“证”的可量化与客观化难题: 中医的“证”是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它包含了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虽然现代医学尝试通过生物标记物来量化一些中医的“证”,但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很多“证”的客观化程度不高。
问题: 如果“证”的客观化不足,那么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就难以精确匹配“真实证型”的特征,从而可能影响实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2. 理论上可以尝试的“双盲”方法与现实限制: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并非所有中医治疗都完全无法进行双盲。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策略和其局限性:

标准化复方与“外观/气味/口感”相似的安慰剂:
策略: 选择一些临床使用较为普遍且相对固定的复方,将其进行标准化生产(例如制成颗粒剂或胶囊)。然后,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出外观(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可能需要掩蔽)、口感(例如用淀粉、葡萄糖、食用香料等)与真实复方高度相似但完全无效的安慰剂。
局限性:
掩蔽效果: 即使外观相似,中药特有的味道和残留的药性(如微弱的甘苦味)也很难被完全掩盖。
成分的复杂性: 即使是标准化复方,其成分数量也可能不少。要完全复制其整体相似性,难度很大。
安慰剂的有效性: 即使外观相似,受试者仍然可能从其他细节(如药汤的清澈度、味道的残留感)推测出自己是否在服用真药。
失盲率: 即使做了最大努力,失盲率(受试者或研究者猜出分组情况)可能仍然较高,这会削弱实验的效力。

单味药的实验:
策略: 研究特定的单味中药(如人参、黄芪、甘草等)时,双盲实验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因为单味药的成分相对单一,更容易通过加工制作出外观、气味、口感相似的安慰剂。
局限性: 即使是单味药,也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掩盖的特征,例如某些单味药的特殊味道或口语。

某些特定症状的对照:
策略: 对于一些症状表现较为局限且客观性较强的疾病(例如,某些皮肤病、胃肠道紊乱引起的腹泻等),可以设计针对这些特定症状的对照实验。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外观和气味的颗粒剂,对照组使用外观和气味相似但无药效的颗粒剂。
局限性: 即使是针对特定症状,辨证的细微差异也可能导致对照组与真实治疗组的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客观化”与“半盲”实验:
策略: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双盲。可以退而求其次,进行“半盲”实验,即只对受试者进行隐蔽,研究者知道分组情况(尽管这会引入研究者偏见,但可以通过严格的访谈记录和数据收集来尽量减少)。或者,更进一步,在一些难以辨别的环节,依靠“客观化”指标来辅助判断,例如通过仪器检测(如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糖等)来评估疗效,而不是完全依赖受试者的主观感受。
局限性: 半盲实验的效力不如双盲实验,且研究者偏见难以完全消除。

安慰剂本身可能产生效应:
一个有趣的悖论是: 中医强调“心身同治”,许多中医治疗是通过整体调节来发挥作用的。而安慰剂效应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果制作的“安慰剂”在外观、气味、口感上与真实中药非常相似,那么受试者对中医治疗的良好预期可能会让安慰剂也产生一定的疗效。
问题: 这使得区分真实疗效与安慰剂效应变得更加困难,对实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目前中医双盲临床实验的实践情况:

进展: 在中国和国际上,确实有一些中医临床研究在尝试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尤其是在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症状客观性较强的疾病领域。例如,一些关于中药复方对慢性病的疗效研究,或者针灸特定穴位对疼痛的缓解作用研究。
挑战: 大部分研究仍然面临上述提到的挑战。许多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失盲率”较高、安慰剂难以制作得足够逼真等问题,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替代方案: 除了严格的双盲安慰剂对照,中医研究也常常采用其他对照方法,如与西药对照、与最佳支持治疗对照、与不同疗法方案对照等,这些方法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盲,但也能提供重要的临床证据。

总结:

中医能否进行双盲临床实验?

理论上可行性: 对于一些标准化程度高、成分相对简单、疗法特征不那么容易被辨别(例如某些单味药制成胶囊或片剂,以及某些特定穴位的针刺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尝试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
实际操作挑战: 对于中医辨证施治的个体化特点、复方药物的复杂性、以及许多非药物疗法的感官体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双盲(即保证受试者和研究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并且对照组与真实治疗组在所有可感知方面都无明显差异)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关键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制作一个能够完美模仿各种复杂、个体化中医治疗(特别是中药复方)的安慰剂,并且在感官上(外观、气味、口感)以及其他可感知特征上与真实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从而确保实验的隐蔽性。

因此,虽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医完全不能做双盲实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固有的挑战和局限性。在设计中医的双盲临床实验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用最适合的对照方法,同时也要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持严谨的态度。这需要中医界和现代医学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研究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能。

不止中医能双盲,只要程序设计合理,吃土、跳大神都可以双盲。

双盲真不是什么高科技的玩意儿。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不相干的因素排除,然后只看A对B有啥影响以及A是不是真的对B有影响。

你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倒在同样的杯子里,然后找几个人蒙上眼尝一尝,让他们说哪个是可口可乐。这就是一次简单的双盲实验了。

从逻辑上说,如果说因为辨证施治所以双盲实验没有意义的话,那么市面上就不应该出现任何非处方中成药——不看医生,你买药不就是在瞎吃么?如果一个非处方中成药厂商还动不动就说“辨证施治”,那这人100%是在谋财害命。

另外,这几天全国有很多媒体都在报道“中医冲在疫情一线,免费给复工人员发放XX汤剂”的消息,甚至湖南某县中医院一次性发放的数量就达到了4万。这时候咋直接就把药给人了?怎么一群中医都在夸这如何NB,没有人说这不是“辨证施治”来清理一下门户?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这纯粹是个智商检验题……


稍微对双盲有常识性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当然可以双盲,别说中医,就是跳大神,烧符水,运气功,一阳指都可以双盲


能不能和做不做,想不想,成本以及伦理问题都没有关系。

如果明确的就是问,能不能,那肯定是能的。



问题压根儿不在能不能。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双盲到底是要验证什么。很简单,双盲就是要排除安慰剂效应和实验者效应。

如果中医做双盲实验发现效果不显著,那么说明的是,中医在排除安慰剂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之后效果不显著

但是谁说安慰剂效应不是一种治疗方案呢?广义的来说,只要是有正向效用的手段,都可以认为是治疗方式。


我这个人没那么极端,事实上我认为中医药不至于在排除安慰剂效应后完全没有任何效果。顶多说效果肯定不如很多人想的那样显著,相较于副作用来说并不适宜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至于什么一人一方怎么双盲的这种质疑,我真的觉得你们知道双盲到底是什么意思么?

要做双盲很简单啊,中医给所有人开方子,但是实验组中医开的方子熬药,对照组用电脑随机开的方子熬药,两个组一对照不就完了么?

你怕吃死人可以用无害的随机中医方来代替电脑随机开的方子啊。


所以我说跳大神都可以双盲,你找个真跳大神的,找个舞蹈系的学生模仿跳大神的动作,把动作的次序和细节略微做调整。如果跳大神组疗效不会显著高于舞蹈系的学生,说明只要跳个舞就有效果,至于动作的次序和细节没有关系。


烧符水双盲,拿茅山道士的符水和美术系临摹的符水给人喝。运气功双盲,实验组用真气功大师,对照组用表演系的。一阳指双盲,实验组用真一阳指,对照组乱戳。



只要你想,不考虑伦理问题,有些手术都可以给你整双盲。

本质上,我只是觉得双盲没啥必要罢了……

user avatar

不是不能,是不可以,因为一旦开启了中医药有效性验证这个口子,中医药将全军覆没,最终结果和日本汉方药差不多,占日本医药市场的2%左右,而且这2%还是包含了卖给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而现在我们的中医药占国内医药市场的40%左右,所以,所有支持中医中药的人,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如果不脑C的话,都不会支持中药进行有效性验证。

再次强调,不是不能,是不愿意!

user avatar

理论上还是可以做的。

关键是双盲试验怎么设计?

中医诊断是个人标准,缺乏统一,要双盲,找一类病人。怎么定义这个一类?

是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的一类,还是中医某个人诊断的一类,还是中医某些人诊断的一类。

要设计试验设计的靠谱。


选定某中医(因为中医诊断是个人主观),找100个现代医学检查属于一类(譬如高血压)的病人让这个中医诊断。

然后,他诊断把这个100个病人,又分成10类。最多的一类20人吧,他认为这20个人都属于气滞血瘀导致的高血压,应该用一个药方加减。

然后把这20个人分组,一组服用某中医的药方,一组用安慰剂。

试验周期,让中医诊断来决定,他诊断中医这一组治好了或者明显改善了。安慰剂这组停药。

然后,某中医用他自己中医的诊断,对两组病人做出诊断。

现代医学,用现代医学的检查,对两组病人进行比较。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中医,在治疗现代医学属于高血压,这个中医自己诊断属于气滞血瘀的病人20人。

通过中医治疗,治疗组指标是什么,对照组指标是什么。

如果有效,可以证明某医生,对于西医诊断高血压,他自己诊断气滞血瘀的病人治疗有效。

反之,可之,安慰剂一组和治疗组差不多,可以证明这类病人,这个医生的药方无效。


你看明白了,双盲试验不是不能做,而是按照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中医理论的要求来做。

最后能证明的东西,就是证明某个中医师有水平,或者没水平。

如果,这种双盲试验很多人都搞。

譬如全国验证1000个中医师,治疗他们气滞血瘀类型的高血压。每个人双盲测试,这些双盲测试累计起来统计,证明1000个中医师,大部分都有良好效果。

那么,这1000个双盲试验综合起来,可以证明靠谱的中医师治疗他们诊断的气滞血瘀型高血压有效。

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中医师诊断气滞血瘀的病,找中医靠谱。

如果这1000个中医师开的方子,都差不多。那么可以总结这些方子,选用,做为中医诊断气滞血瘀,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人的中成药。

看明白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西医开中成药这个事情不太靠谱。

不是中成药不好,而是没有中医理论去诊断,就用中成药,属于蒙,西医认为一个病,中医不认为是一个病。紧急情况下推广一个药方,认为适用于大部分人只是应急。

靠谱还是一个人的病,一个人看,一个人开一个人的方子。

中医应该欢迎双盲试验,但是不欢迎完全背离中医理论基础的不靠谱双盲试验。

中医认为不是一个病的东西,强行用中成药双盲。

等于现代医学,把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都去拿抗生素双盲。

如果某次进组的都是病毒感染,会得出抗生素和安慰剂一样,对发烧无用的结论。而忽略抗生素对细菌感染的发烧有效。

user avatar

不管你是双盲,还是独眼龙,都要努力活着!

中医很能!

user avatar

知乎算是中医无脑黑大本营,整体就事论事的能力约等于零。

但如果真能就事论事的话,中医早就做过临床双盲,直接去知网搜“中医 双盲”就有了。

包括许多中医黑最爱的FDA,我所知的至少有两款,复方丹参滴丸过了二期在做三期,连花清瘟在做二期。

这就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至于中医为什么没有开展普遍的、大规模的双盲临床,其实从复方丹参滴丸和连花清瘟这两个例子就能看出来:

1,大多数中成药是古方,大家都能造,那谁来出钱出力做双盲、造福同行呢?只有连花清瘟这种企业独有的新方,或者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这种在同品类里有统治地位的,自己做了双盲自己得利,才有动机。

2,真正大规模的临床双盲实验,周期长,投入大,一旦无效,投入全部打水漂,没有巨量资金支持做不下来。瑞德西韦就是个例子,其前药是兽药,用来治猫的,后续开发成用来治疗埃博拉的药物,在FDA闯关多年未遂,吉利德也因此亚历山大,新冠对于瑞德西韦,甚至可以说是绝处逢生的机会。

既然投入大,加上第一条所言收益不为自己所有,中药厂商对此就更没劲头了。

(顺便说一句,瑞德西韦正在做的所谓临床双盲,其实也只有200来个样本,按照你乎对中药的标准,200例的双盲大概等于没做吧,但是瑞德西韦在你乎的声望嘛,我只能说双标哦呵呵呵)

3,中医目前的情况,新方太少,中成药主体都是老方,而一旦验药,一些老方必然遭到淘汰,而靠生产老方产品活下去的企业就被断了生路。你想当雷锋免费为业界验药,也要问问同行同不同意。

所以说,现在着力提的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其实正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化意味着科学验证,产业化意味着知识产权清晰,这样才算迈出第一步。

user avatar

当然不能。

中药有没有效是一个客观问题,

要不要证明中药有效是一个政治问题。

客观问题可以实事求是。

政治问题。。。

何况一旦双盲临床后

真要是安慰剂还好说

问题是如果发现连安慰剂都不如,直接肝毒性肾毒性一起来,那怎么办?

证明药物无效不是什么大问题,大问题是发现不但无效而且有毒。。。

这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安慰剂顶多是要钱,毒药可是要命啊。

所以哪怕为了逃罪,豁出命来也要反对双盲的。

user avatar

要搞清规律和特例的区别。

如果说,因为病人都是特例,所以不能双盲。那等于承认自己不能掌握规律。如果说掌握了规律,那就不能以辨证施治来拒绝双盲。

user avatar

看了许多答案,没搞明白两个问题:

1、到底什么叫中医?或者说,题目里的中医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做双盲测试?双盲测试是否是验证中医有效最科学的方法?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承认针灸是有治疗作用的。那针灸是否全属于中医的内容?正骨中医也有,这个是否和针灸一样?中草药和西草药有什么区别?


再举个例子,如果中医的范围确认了,那么到底要验证什么?比如说根据某些中医理论,即便同一个病也要千人千方。我们是要验证这个理论,还是要验证其治疗结果?


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中医?

user avatar

通过了也没用,因为中医黑有一个万能膏药:因为双盲测试是西医,所以通过双盲测试的中药,就变成了西药。中药还是无效的。证毕!先例见青蒿素。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可能会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段弯路!

为什么要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因为安慰剂效应。那么安慰剂效应就是说,病人因为主观上相信这个药有效,于是病就好了。所以要排除这个安慰剂效应,研究这个药是不是真有效。

看似合理,但仿佛看到了蔡桓公的影子:医之好以治不病以为功。当然,其实蔡桓公只是那次求医比较倒霉,任何决策都有失误的概率,这种怀疑本身还是很合理的。

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既然病人靠自己主观力量就好了,说明这病不严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吧?

还有另一个问题:如果药品和糖水、巧克力豆的疗效都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才能区分,那就证明这个药的效果实在不怎么样!如果是在通常意义下来说可以称为“有效”的药品,治疗通常意义下来说可以称为“严重”的疾病,实验很明显是不需要对照组的!例如,如果某药治疗癌症,一天之内99%的病人痊愈,那么这个药显然是有效的,对照个头啊!癌症一天之内好不了这个结论难道还需要做实验不成?也就是说,只有药效不怎么样,和喝糖水区别不大,或者不是什么大病的情况下,要从巨大的安慰剂效应中分离出微弱的疗效来,这个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才有用武之地。

结论1: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只能拯救一些和安慰剂区别不大的失败药品,让它们找到上市的理由。

那么还有第二个问题。众所周知,药物相互作用普遍存在,药物的作用还受到环境影响,这样的话,在有n种旧药和1种新药的情况下,如果还有k种不同的环境,那么要彻底研究这1种新药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就要按照 种情况分别实验,这样的话,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的规模显然会指数级扩大,甚至因实验规模比病人总量还多而失去意义。

为了让大样本双盲实验显得有意义,医学界往往强行认为药物的影响是线性叠加的,这早已被证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例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被”中医黑“引证为中医无效有害的证据,但日本人的研究最终证实,小柴胡汤只有在和干扰素同时使用的情况下,产生了相互作用,才是有害的!

小柴胡汤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得后者TNF表达水平上调——发出信号“把库房装满”(对应图B)
干扰素上场,与小柴胡汤共同作用,使中性粒细胞在患者肺内聚集——库门开始关不上了。(对应图C)
随着时间推移,TNF表达超过正常水平,激活肺内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出自由基等物质对肺组织造成损伤——炸了。(对应图D)


作者:骑车的叉烧
链接:zhuanlan.zhihu.com/p/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数学上优美,似乎一劳永逸的大样本双盲实验,这样看来,就完全无法应对现实世界了。

结论2: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实验由于无法应对药物相互作用和环境作用的问题,没有办法保证结果正确。

那么还有一个非科学问题:如何保证实验数据没有造假?据说,我国有大量的中成药通过了大样本双盲实验!

哎?不是说中医不能双盲吗?原来居然这么多都双盲实验过了?

实际上,我国药品管理法规规定,只有“经典名方”是可以不做三期临床实验的,其余药物,即使是中成药,也是必须做这种实验的:

古籍显然没有记载注射液,那么岂不是中药注射液都经过大样本双盲实验?但这种实验,谁信谁是傻子!

为什么?因为根本没有配套的,保证实验数据是真实数据的法规!虽然郑筱萸被判了死刑,但是如果制度不建立起来,自然是无法防止新的大老虎小苍蝇的出现的!所以,中医黑此说有理。

那么美国有这种法规,所以FDA比CFDA可信,声誉好。但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大型医药集团的政治游说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科学》杂志指出,某药品通过FDA审查的时候,8名审查员中居然有4人接受了药厂各种名义的赞助!

在Science的统计中,仅2008年到2014年,参与批准28项新药的107名医生中,仅有41人在事后分文未取。剩下66人在药物获批后都从药企处得到了“赞助”,26人收到超过10万美元的“赞助”,其中7人超过100万美元。收入最高的17名专家,一共收到了高达2600万美元的“赞助”。

“FDA是可信的”这句话如果是“科学真理”的话,它也并没有比“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世俗真理,以及“FDA是美国政府机构,最优先的是服务美国国家利益而非科学”这个政治真理更可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FDA信誉的崩塌也只是时间问题吧?

那么有哪些药品可以解决“数据真实性”问题呢?经典名方可以!伪造古籍并且同时伪造古籍的知名度,简直是地狱级难度,因为是古籍所以也得不到专利权,所以经典名方是真正能够解决腐败问题的!但是话说回来,经典名方也只是古代医生认为有效,沿用至今而已,是否真的有效,也不是那么确定的!那么,我们用药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腐败问题严重的时候,就用经典名方,腐败问题被抑制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新药。

结论3: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本身是无法防止数据造假的,因此在官僚系统腐败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能发挥作用。

user avatar

中医可以。中药也可以。

都可以。

真金不怕火炼。

但是标准必须公平。不能洋大人一个标准,土医生一个标准。

user avatar

西医和中医是两种思维体系,西医也是经验经验医学,西药和仪器才是科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打比方,A城突然房价升高,百姓苦不堪言,那种怎么治理呢?

一种方案,找到房地产,勒令降低房价,直接行政罚款。

第二种方案,找到原因,原来是国内发电行业使用进口煤炭,导致国内煤矿行业不景气,煤老板撤出资金来A市炒楼。

那就通过调节关税,煤矿行业减税,限制煤老板进入楼市,等组合拳来给A市楼市降温。

一就是西医思路,西医会根据患病部位,寻找发病机理来进行治疗。

二是中医,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环境,某个部位出问题,那就是大环境失衡,通过调理大环境然后达到治理病患的目的。

这是两种思路,中医需要医生首先有一个逻辑观,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环境,然后才能根据人体大环境的变化,查找出病因,调理环境因症施药。

第一种思路好比是培养一个城管局局长,第二个思路好比是培养一个国家总理,城管局长容易培养,谁有手段谁就上。而国家总理需要各种培养才能培养出来。

而西医现在已经和制药工业还以医疗器械行业牢牢捆绑在一起。西医的进步,每一次的都是制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的进步。

一名优秀合格的中医,必须有自己的逻辑观才能成医,而拥有如此的逻辑观,必须要经历经验丰富后,逐渐形成,一旦成医后一人即可面对疑难杂症。但是能真正形成自己逻辑观的中医少的很,大部分中医一生都未能形成自己逻辑观。

一名合格中医确诊疾病的过程是,考量病人自身阴阳平衡,考虑病人本身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身体失衡,施药时考虑调整身体平衡与病患处如何施药,一剂中药里有调理身体平衡的,有根据病患施药的,然后治病。

西医本身分为确诊和医药两部分,确诊本身就是经验行为,西医则是通过仪器检验身体指标的高低缺失,和前人总结症状,综合的出结果,然后开出治疗方案。前人总结的经验,非常容易通过文字传达。

而中医描述的是阴阳平衡这些理念,这些理念必须有自己一套逻辑观才可以,而且就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一样,完全依靠自身见解才可以。但是现在我可以很负责的说,中医里绝大部分人没有建成自己的中医逻辑观。

但这并不太表中医无效,只是要寻找那些有自己比较难,这些成功拥有自己逻辑的的中医,可以称为大医。可是目前中国中医大医太少。可是每一个中医大医都可以针对不依靠庞大的医学体系,自己就可以针对病症做出最优方案。

而西医在今天,已经开始必须依托于那个庞大的系统了,西医一直在用自己的理论治病救人,但是从未有人让西医按照中医的方法

中医与中药理论是一体的,两者存在理论统一的关系。让中医按照双盲实验,那不就是西医吗?有什么可以改的,西药制药厂不就是在干这件事情吗?

中医去做双盲,那么中医就不用传统理论了,直接用西医理论不就行了吗?

中医向来是讲人体环境,就好像市场经济那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为什么看不见,为什么却有无数人,去用各种看起来很玄的手段去调节市场经济。

中医也是如此,他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药有人在吸取西医可用的精华,大家不用操心,中医药现代化双盲也有人在做,不用担心。

真的操心想打到中医,拜托,请先去看看黄帝内经,然后回来已经据典打到中医。

不要用另一种自以为理解的理论来批判自己不理解的理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