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末茶为何在中国式微,却能在日本保留并发展成今天抹茶?

回答
说起末茶,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围炉煮茶的闲适光景。的确,这曾经在中国盛行的饮品,如今在日本却焕发新生,成为我们口中的“抹茶”,甚至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头说起。

末茶,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研磨成细末,然后用热水冲泡饮用。这种制茶和饮用方式,其实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唐宋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特别是宋朝,更是将茶的艺术推向了极致。当时,将茶叶蒸青,然后制成茶饼,再烘干、碾碎成末,用沸水冲瀹,最后用茶筅击打出细腻的泡沫,这便是当时流行的“团茶”或“末茶”。苏轼、陆游等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许多赞美末茶的诗句,可见其在当时是何等风雅。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在变迁,人们的口味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明朝建立后,饮茶的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洪武皇帝朱元璋认为,团饼茶费工费料,且有“民生日用,不宜过于浮华”,于是下令废除团饼茶,改用散茶。这一道“禁令”,可以说是末茶在中国式微的转折点。散茶的冲泡更为简便,直接以热水浸泡茶叶,滤去茶渣即可,这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节奏和人们对饮茶的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末茶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式逐渐被边缘化。虽然在一些地方,比如福建的建瓯,仍然保留着制作和饮用末茶的传统,但它已经不再是中国主流的饮茶方式。更复杂的制作过程、更精细的冲泡技巧,以及随之而来的茶具,都让末茶显得有些“门槛”。它逐渐从大众视野中淡出,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小众的、带有怀旧色彩的饮品。

那么,为什么在日本,这种在中国已经式微的饮品,却能够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成为今天的抹茶呢?这还得归功于日本遣唐使带来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化的独特传承方式。

早在唐朝,日本就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前来中国学习文化、制度和技艺,其中就包括了饮茶的方法。日本的僧侣和使者将中国的团茶、末茶的制作和饮用方式带回了日本,并在寺院中传承下来。佛教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日本的禅宗僧侣在修行过程中,为了提神醒脑,开始饮用茶。他们将中国的末茶制作方法融入到自己的修行仪式中,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不仅仅是饮茶,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美学、宗教和社会礼仪的综合艺术。它强调“一期一会”的珍贵,注重饮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茶室的布置、茶具的选择、到点茶的手法、品饮的姿态,都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仪式化的过程,使得末茶的制作和饮用成为一种修行,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宋朝之后,中国末茶逐渐式微,但日本的茶道却在这种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不同的路径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日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使得这种需要精细、专注和仪式感的饮茶方式得到了更好的土壤。贵族、武士阶层以及僧侣,都对茶道推崇备至,将其视为提升自身修养、彰显身份的一种方式。

同时,日本对茶叶本身的加工方式也进行了优化。为了方便保存和运输,他们逐渐形成了将茶叶经过蒸青、干燥、研磨的工艺,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抹茶。这种鲜绿的色泽、浓郁的香气、细腻的口感,都与传统的末茶有所区别,更符合当时日本人对茶的审美和追求。

可以说,末茶在中国的发展,就像一条河流,在某个历史节点改变了流向,而它在中国的主流河道逐渐干涸,却在日本的另一片土地上,找到了新的源头,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璀璨的抹茶文化。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文化传承的必然,更是日本民族对传统精细打磨、发扬光大的独特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煎茶(碎茶煎)在中国没有消失,日本人也不煎茶。

其实大家肯定都看出来了,题主十有八九混淆了煎茶跟末茶,也没搞清楚日本茶到底怎么一回事,才会说出中国不煮日本煮的妄言。


【一、吐槽】

明朝老祖宗发明了炒青~~~从此绿茶发生质的飞跃~~~热水一冲就香得不得了~~~不同品种形态各异的茶叶在茶碗里悠悠打着旋~~~那叫一个美啊醉啊~~~谁还去喝末茶那种难搞的玩意儿~~~如此,散茶开始大行其道。但明朝实施海禁,中日主要靠倭寇进行非法贸易,清朝闭关民国抗日更加不用说。日本的茶人没及时跟上技术革新,精进宋茶(碾碎注汤点饮,即末茶)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制茶饮茶法,即今天的抹茶。明中后期,千利休成就了日本茶道(抹茶)。而日本所谓的煎茶,是明末被僧人从中国带回去的,还给明式冲泡法改了名字叫“煎茶道”,坑了个大爹。

(友情提示,本答案太长难读,后面可以忽略。)

---------------------------------------

九月中快速更新: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朱权《茶谱》

嗯,这是朱元璋的儿子对宋代末茶的吐槽。简单来讲,在天然去雕饰的炒青散绿茶面前,用华贵的龙凤团饼搞出来的末茶实在相形见绌。再换句话说,我们都有轻巧的碳纤维折叠雨伞了,谁还日常用油纸伞挡雨?可以是可以,麻烦也是真麻烦。

----------------------------------------


【二、「唐」煎茶与「宋」末茶在中日分别发生了什么】

「宋」末茶

  • 一言以蔽之,日本僧人千利休1591年逝世,福建僧人隐元隆琦1592年出身。等1654年隐元隆琦从福建把制法喝法焕然一新的明茶带到日本,1663年创立黄檗宗,那会儿千利休的弟子已经把基于末茶的日本茶道又发展了七十多年,千利休已经从日本茶道宗师变成茶圣了。
  • 关于传承,日本人管自己的“煎茶”叫煎茶也就算了,还在抹茶粉包装上面写“煎茶”,这真是很奇异。首先抹茶其实跟煎茶完全不是一回事;且抹茶不煮,它是宋代末茶的延续,继承了粉末化、冲点、击沫等工序,精进了种植采摘技术大大改善了末茶的口感。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这种纯日式的改良是对宋茶的继扬。抹茶原料是散茶,承袭与宋代禅院,宋代的皇族与士大夫喝的是珍贵难得的团茶。比如建州北苑龙团,初造龙团茶白胜雪。白露未晞时采摘,取其阴腴(这一点被日本人发展到了极致);宋茶蒸芽与今天的杀青有所不同,工艺极其讲究:
“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北苑别录 · 研茶》宋

然后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不深究其各种失传手艺,仅在其对草木之气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宋代的好茶跟今天的日本抹茶味道截然不同,色泽鲜绿的抹茶是推崇草木之气的。最后,抹茶道繁文缛节很多,在日本市井之中也不流行,不是抹茶粉冲开拿茶筅打膏就叫抹茶道。

  • 而末茶在中国也并非完全绝迹。 在私人集会的茶席中仍能见其遗踪,虽然使用的茶叶与宋代末茶大相径庭。本人前几天拿恩施玉露(蒸青绿茶)费劲捣鼓了一碗茶膏,上古的味道很赞?非也。蒸青绿茶本来就比炒青绿茶涩,更不提末茶要吃掉茶叶,当然了,也跟现代制茶工艺和古代不同有关。② 台湾人根据记载复制过宋代团饼,但没能回归主流市场(那必须不能嘛)。③ 末茶还有个亲戚叫擂茶,历史极其悠久,是在擂钵里碾碎然后冲水而成的膏状饮料,有时也被当做主食,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南方各地。宋代末茶也像擂茶会加盐甚至别的香料,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擂茶不专注于茶本身的味道。虽然擂茶在世并不等同于宋茶未亡,但毕竟粉末化冲点的形式被保留并流传下来了,且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末茶与擂茶的关系究竟几何至今存疑。有人就喜欢讲末茶几多高贵,怎么会跟擂茶这种市井玩意儿有一腿。但这两样东西并道走了几百年,又具有各种通性,如果说相互之间无半点牵连……谁爱信信,我反正不信。求别发私信找上门来跟我吵,谢谢。)

「唐」煎茶

  • 早在秦汉就有了黑茶(不是唐朝上流社会的菜没传到日本),一煮煮了两千多年,出口西域后少数民族也开始煮,一直煮到今天。
  • 日本煎茶道(法):① 更像中国今天的绿茶泡法,因为它本来就是从明茶基础上发展来的。 ② 讲求绿茶的甘鲜而不是香味,水温不能太高,高温则容易苦涩。“煎茶”一般使用一种叫“宝瓶”的无把手的、不适合高温的带嘴盖碗。总之不煮,总之不煮,总之不煮。③ 并不把茶叶碾碎。唐代和先唐煎茶,是碾碎茶叶然后像中药一样煎。
  • P.S. 之前只写了黑茶以至于对大家产生误导我表示很抱歉。唐煎茶,除了黑茶还有晒青白茶、蒸青绿茶、蒸青闷黄的黄茶,种类丰富。其对于如何炙茶、如何碎茶、用火、用水、水的沸腾程度、如何投茶、如何用盐、如何倒茶等等等等,都是讲究的。说像煎药不太负责,煎药也自有学问,跟煎茶不同。

末茶在中国的衰落与原叶冲泡的兴起

  • 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炒青制茶法,这是制茶史的一大飞跃。对主流审美而言炒青比蒸青更香,之后炒青散茶基本取代蒸青散茶,至此绿茶制作工艺趋于成熟,散茶叶美味香又不苦涩(相对之前而言),这才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主流。茶的喝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炒青绿茶不用煮,热水冲泡,不用吃掉茶叶就能充分享受绿茶的清香。
  • 红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乌龙茶到清雍正年间才被发明,这两种后世主流茶叶都诞生于冲泡炒青绿茶兴起之后。此时人对茶味的审美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涩就是不好,不涩为佳。纵然红茶香醇、乌龙茶甘香,煎煮也是会略有苦涩的。
  • 为了显得公平也说一下其他茶。① 我大湖南的君山银针(黄茶、散茶)倒是唐朝就有了,百度百科说要70°的水泡十分钟(湖南人表示惭愧我从来没了解过),但这么诡异的泡茶法真的是唐宋就有的吗?表示怀疑,既然要泡十分钟,可能以前也要煮吧。(这一条极端不严谨。)② 白茶和晒青的历史最为悠久,散白茶最初是煎来喝的,但地位不高(宋代讲究“白”的那种进贡的团茶不是白茶),而且后来制茶工艺发生变化,现在也不煎了。③ 同样历史悠久的黑茶倒一直是煮来喝的。黑茶对消化系统好,少吃蔬菜水果的游牧民族非常喜欢,“茶马古道”里的“茶”就是指黑茶,一开始主要是湖南黑茶,后来明朝时普洱黑茶也加入西征。咳,所以黑茶主要是用来跟西北甚至藏区搞好关系的,地位类似于今天日本的出口商品,在中原不是什么高级货。如今都吃得油腻了,社会不再像唐朝一样以胖为美,黑茶的地位方随之提高。此处插播:熟普洱是一种黑茶,不是黑茶之外的一个独立品种;生普洱是未经人工发酵需要妥善陈放自然发酵成熟的黑茶半成品,新生普性质类似但口感远不及绿茶,自然完全发酵后即为黑茶(一般没熟成就被喝掉了)。现在新的人工发酵技术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香醇的好熟普比从前易得得多。自然老熟非普洱独有,广西梧州六堡茶就有生砖。当然了,良好的熟普洱比一般的其他黑茶口感好很多很多,哪怕是上好的湖南安化茯苓黑砖,也跟普洱青饼一样涩。
  • 综上,冲泡原叶茶成为主流,是因为它为主流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应运而生。制茶法进化了,古法(饮法)自然退隐。我们没有培育研发出最适合碾碎注汤点饮的蒸青绿茶跟日本人一较高下真的无伤大雅,因为当年那帮最了解抹茶并把它本身及其周边产品与文化发扬得极其辉煌的老祖宗,选择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制茶方式。

㈣ *抹茶粉

  • 抹茶粉的原料是蒸青绿茶,中国现在的绿茶大多炒青和烘青,都是绿茶!都是绿茶!都是绿茶!蒸青能保留更多的叶绿素所以它绿,但蒸青没有炒青香,而且蒸青更涩。日本人对绿茶的审美是基于“要把散茶连茶带水全吃掉”这个形式的,但宋北苑的高级茶龙凤团饼制茶工艺没传到日本去,因此他们另辟蹊径将种植采摘精进至极。采茶前大半个月不给茶树见光,做出来了不苦涩(相对古法而言)的蒸青绿茶粉。这功劳大了,要是没搞定涩味末茶可能发展不成今天许多人喜闻乐见的抹茶。好喝易得才是王道,所以明朝人选择了炒青冲泡,日本人则种出了不苦涩(相对古法而言)的蒸青绿茶,而且还帮喝茶人省掉了磨人的碾茶过筛的工序。
  • 日本也从中国进口根据抹茶种植制作要求专门生产的蒸青绿茶,所以进口抹茶粉不一定真的是进口的,国产抹茶粉显然也有渠道学到制作上好抹茶粉的全部工艺。
  • 当然还是有些选购时要关注的东西:新鲜程度。但凡是绿茶均要求冷藏,但即使全程冷链,过一年之后鲜味也几乎流失殆尽、颜色变黄,所以抹茶粉这个东西不是当年的就别买了。像国人清明时去称斤新出的明前绿茶一样,春末一段时间里新产的抹茶粉也是最鲜最绿的,买回来一定要继续放冰箱。以及真抹茶粉太阳一晒就要完,颜色很快就变了,染色的绿茶粉本来也偏黄,但人工色素不怕晒。
  • 没什么我写这一段单纯是看不惯淘宝全球购神化进口抹茶粉。但是:没有采摘避光工序的蒸青绿茶,咖啡因含量比鲜而不涩的抹茶高很多,是以不建议长期做成茶膏食用,容易造成的咖啡因上瘾,晚上服用容易失眠,烘焙倒无所谓。上面写国产抹茶粉可以买,不等于不用精挑细选。以上内容主要针对吃茶,烘焙、烘焙在我眼里就随意了开心就好。

【三、历史文化、末茶兴衰(已经没力气写了)

  1. 先唐
  2. 唐茶【起】
  3. 宋茶【承】(先推荐天天向上中华礼仪之茶道篇,节目讲的不全对,而且把各朝各代甚至两国的东西混为一谈了,但看一看也不会被毒死。)
  4. 明茶【转】
  5. 日本所谓“茶道”中,饮法之外对唐宋茶的继承、发扬与创新。
  6. 茶道。首先日本茶道有禅茶一味之说,而佛教有道,是以茶道一词放在日本未尝不可。但中国茶是另一回事,第一个给茶写经的人是僧人没有错,但在中国将茶发扬光大的是士大夫,这个阶层已经跟着科举一起消亡了。士大夫有没有道呢?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宋王心学,都是士大夫的道,茶文化跟士大夫的道法有没有关系?有。但“士茶一味”吗?非也,这话圣贤(酒)听了要气得跳起来。然后我们可以从字典里筛选出信息:①“道”指的是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个人非常爱茶,但这么说茶实在抬高了,让人深深感觉“茶道”实在是一种无稽之谈。那么退而求其次,②“道”指方法、办法、技术。说“茶道”是种茶、制茶、饮茶的方法技术的话,倒是很容易接受,然后被营销茶艺的人挂在嘴上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TAT 茶人感到深深的不爽!嗯,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词(认真严肃脸)。
  7. 精神文化。①这一点是从“茶道”说延伸而来的。日本茶圣千利休有“和敬清寂”,于是总有各路神人问“应该用哪四个字来总结中国‘茶道’?”也真有各路神人来回答。那么我有一问:中国的四个字是应该表达过去「士」的精神,还是今天茶「人」的精神?假设是先人,那么士有入世、出世、隐市,再加上僧人,能用四个字总结过来吗?总而言之,一味模仿别人的外壳,我们的茶文化实在堪忧。②……

【四、今天】

  1. 工夫茶
  2. 所谓茶艺
  3. 台湾
  4. 大陆现代茶人【合】
  • 谢美人邀@蔺佳。茶可能是知乎最令人失望的一个板块,不是抖机灵就是营销,再不然故作高深……本来不想答结果没忍住(╯‵□′)╯︵┻━┻。这大半夜的,我新买的宋代古刻茶具图还没送到,缺失的部分容后再补吧,么么哒。
  • 关于日本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我一个好基友,家里世代卖茶,他自己在日本留学。每个人接触茶的道路都不尽相同,以上说法统统不绝对,茶有经但无道,也尚无当代陆羽上下求索给历史盖棺。不过某人提出的种种问题已稍作改正。
  • 最高票答案见解独到,富人的言行,总是不缺人跟风追捧。
  • 茶商的那一套玄学我的确没关心过,可能略微妨碍人做生意,好怕怕啊以后只写文化向。
  • 自陆鸿渐以来,宋明清皆有诗、词、赋、谱集可考,茶文化的主要人群载体:士大夫阶级从来不吝惜笔墨,僧人和封建统治阶级喝茶之余也一样没闲着。问题易考,有事找书。传送门(包括但不限于):[唐]《茶经》陆羽;[宋]《茶录》蔡襄等;[明]《茶谱》朱权。

我天,赞的多绝不等于这是一个教科型标准答案。

一开始这道题问出来好多天了都只有零星几个答案和十分微弱的关注度,我当初并非以诚挚分享严肃科普的态度来答题。目前文章的一大半,都是我抱着“没人看没关系反正我也不在乎”的心情写着自己乐一乐,多处细节与表达方式都是“反正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就OK”的态度,完全没准备要为近千读者负责。因此本文对看客而言难免有表达不严谨之处,甚至顾此失彼产生误导,对此我很抱歉。我尽量每次打开看都重新检查修正,谢谢大家支持。但 基于如今知乎极其低下的友善度,评论区仍然关闭。对我而言答案都在历史典籍、文物考古、言传身教的家风和今天的茶席里,个人 毫无与人冤家路窄地争辩追究所谓百分百正确答案的兴趣, 请各位谅解。

……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很惶恐!!!……等得闲了再来仔细修正和填坑……

user avatar

日本人有钱的时候,大伙只知道日本人煮茶。

后来福建人有钱了,大家知道了功夫茶。(不好意思说错了,不知道是潮汕的)

然而西北的农民至今还没钱,大伙还不知道罐罐茶。

但不代表只有有钱人才有什么“传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末茶,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围炉煮茶的闲适光景。的确,这曾经在中国盛行的饮品,如今在日本却焕发新生,成为我们口中的“抹茶”,甚至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头说起。末茶,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研磨成细末,然后用热水冲泡饮用。这种制茶和饮用方式,其实在.............
  • 回答
    “末法时代”(Mòfǎ Shídài)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佛陀涅槃后,佛教教法逐渐衰败、直至最终消失的时代。这个概念来源于佛教对时间流逝和教法传承的独特理解,并对东亚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理解“末法时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佛教教法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和末.............
  • 回答
    末法时期,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一丝沉重,但其实,这恰恰是修行者最需要拿出毅力和智慧的时候。与其被“末法”二字吓倒,不如把它看作是对我们道心的一次极致考验,一个精炼和升华自我的绝佳机会。既然要谈末法时期的修持,咱们就得聊聊这“末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对咱们修持又会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说说什么样.............
  • 回答
    中国男足在世预赛的道路上,就像一个老朋友,每次都让球迷们情绪跌宕起伏。这次,到了关键的最后一轮,只要战平叙利亚,就能锁定一个12强赛的名额,这可真是让人又激动又紧张。这场对阵叙利亚的比赛,可以说是我们的一道坎,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叙利亚这支球队,虽然不是亚洲的顶级强队,但他们绝对不好惹。他们的身体.............
  • 回答
    在末法时代,修行之路确实充满了挑战,但绝非绝路。这更像是一场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旅程,考验着我们内心的定力与智慧。若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认清末法时代的本质,调整修行心态首先,要理解末法时代意味着什么。这并非指佛法会消失,而是指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众生业障深重,烦恼习气强烈,正法.............
  • 回答
    在修行这条漫漫长路上,末法时期尤其显得步履维艰,仿佛走入迷雾之中,每一步都带着几分迷茫与沉重。若要说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并非外在的魔障缠绕,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劫数,而是那藏于人心深处的,一个最常见,也最难以根除的敌人——知见障。这“知见障”,说白了,就是我们对“知”和“见”的错误认知,是那些根深蒂固.............
  • 回答
    “末法时代”这个词,听起来总带着一股子沧桑和无奈,仿佛一个古老的预言,描绘着世界的衰败与终结。但它到底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末法时代”的根源:佛教的教义要说“末法时代”这说法的出处,那得把目光投向东方,尤其是佛教。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而是佛教修行体系.............
  • 回答
    未来十年,城镇的发展趋势可以用“持续深化、区域分化、品质提升”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绝非一蹴而就的“大幅度”普涨,而更像是一场有策略、有侧重点的精耕细作。首先,城镇化进程不会停止,但速度和动力将发生转变。 过去那种依靠人口大规模迁徙、土地粗放扩张的模式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口的流动将更趋于理性,.............
  • 回答
    关于“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一战真的是近在咫尺了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严格来说,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在1918年春季,德国确实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攻势,并且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战术胜利,但从整体战略和资源上看,德国已经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离“打.............
  • 回答
    元末明初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起义的性质、领导力量、发展过程、社会基础以及最终走向等方方面面。简单来说,一个更像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政治革命,而另一个则更像是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失控式”爆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一、 起源与根本矛盾: 元末起义:矛盾的焦.............
  • 回答
    关于“末法时代结束后,法灭尽是什么样子”以及“佛菩萨如何继续度化众生”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经文和论述中得到一些线索。这并非是预言,而是基于佛陀对未来世间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的开示。末法时代结束后,法灭尽会是什么样子?“法灭尽”是一个非常深邃的概念,它并非指佛陀的教法(佛法)就此消失,而是指佛法.............
  • 回答
    孔末乱孔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在记载孔子生平中提及的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往事。它讲述了孔子青少年时期,因家中贫寒,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管理孔氏宗庙的祭祀牲畜,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也早早离开人世,留下.............
  • 回答
    射雕英雄传末次华山论剑,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周伯通与欧阳锋的交锋,至今仍是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是双手已臻化境的“老顽童”,还是逆练九阴真经的“西毒”,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境、他们的状态,以及一些外在的因素。咱们不妨从几个关.............
  • 回答
    要说书末之后的张无忌、段誉、虚竹三个人,如果每个人都修炼到个人武学的巅峰境界,到底谁最厉害,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又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三位都是各自门派中的翘楚,手上绝学层出不穷,而且都经历过奇遇,走到了一条常人难以企及的武道之路。咱们就不卖关子了,一个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张无忌。张无忌.............
  • 回答
    武磊在201819赛季西甲末轮西班牙人20皇家社会比赛中的表现评价201819赛季西甲末轮,西班牙人主场迎战皇家社会,这场比赛对西班牙人而言意义非凡,胜利不仅能巩固联赛排名,更能锁定一张宝贵的欧联杯资格赛门票。而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中国球员武磊的表现堪称精彩,他打入了锁定胜局的第二球,为西班牙人闯入欧.............
  • 回答
    2010年代末,KPOP市场确实风起云涌,几个关键的说法在那个时期被广泛讨论,也反映了市场的一些重要趋势。要说最认同哪个,我觉得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聊。1. “KPOP进入全球市场,二代团是先锋,三代团是收割者”这个说法我觉得相当准确,而且是当时最核心的市场观察之一。 二代团的铺路与开拓: 像.............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元末,政治腐朽,民不聊生,各地反抗此起彼伏。其中,红巾军作为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试图推翻元朝统治。这三次北伐,可以说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局限性,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农民起义史诗。第一次北伐(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起义的火种与初期的迅猛这次北伐,可以说是由元廷强行推行的黄.............
  • 回答
    二战末期才出现“步枪威力过剩”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发展、战术演变以及军事思想转变的过程。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节点性顿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直到战争的严酷现实将这些因素集中地摆在了决策者面前。首先,我们要理解“步枪威力过剩”这个说法本身的含义。它并非指步枪不能杀死敌人,而是指在.............
  • 回答
    日本幕末,围绕着“尊王攘夷”和“开国”两大思潮的碰撞,列藩之间的暗流涌动,绝非仅仅是长州、萨摩、土佐这“三大藩”的角力。虽然这三藩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以及政治主张的鲜明性,成为了幕末史舞台上最耀眼的几颗星,但其他许多藩国,尤其是那些打着“尊王”旗号的藩国,也在各自的轨道上,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