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一战真的是近在咫尺了吗?

回答
关于“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一战真的是近在咫尺了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严格来说,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濒临崩溃的边缘。

尽管在1918年春季,德国确实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攻势,并且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战术胜利,但从整体战略和资源上看,德国已经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离“打赢”的“近在咫尺”相去甚远。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德国在1918年春季攻势(代号“米歇尔行动”/“皇帝行动”)的初步成功:

背景: 在俄国于1917年退出战争后,德国得以将东线的大量兵力调往西线。同时,美国在1917年4月才正式宣战,其大量的军队和物资尚未充分抵达欧洲战场。德国认为这是打破僵局的“最后机会”。
战术胜利: 德国的攻势确实在西线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他们采用了新的战术,如突击部队(Sturmtruppen)的使用、精确的火炮准备和渗透战术,成功突破了协约国(主要是英军)的防线,推进了数十公里,逼近了巴黎。
心理影响: 这些战术胜利在德国国内和军队中造成了一时的乐观情绪,让人们一度认为战争可能即将结束,并且是以德国胜利告终。

2. 为什么说德国离“打赢”远在咫尺(甚至濒临失败):

尽管有初步的战术成功,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德国的战略和资源状况已经摇摇欲坠:

战略上的不可持续性:
目标过于宏大和分散: 德国的春季攻势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突破,将协约国军队分割开来,特别是将英法联军分开,并最终迫使英国寻求和平。然而,攻势的目标过于分散,试图同时在多个地点取得重大突破,这消耗了德国有限的精力和资源。
无法达成战略目标: 尽管推进了数十公里,但德军未能达成其核心战略目标——彻底摧毁协约国的抵抗力量或迫使英国屈服。协约国迅速填补了防线上的缺口,并进行了有效的反击。
“最后一搏”的本质: 这场攻势更像是德国在资源耗尽前的“最后一搏”,而非一个可持续的战略。

资源上的枯竭:
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人力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连续多年的战争,以及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经济封锁,导致德国的人力资源(兵源)和物质资源(弹药、粮食、燃料、原材料)都极度短缺。春季攻势消耗了大量储备兵力和弹药,之后几乎无法补充。
经济的崩溃边缘: 英国的海洋封锁对德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德国无法获得必要的原材料来维持工业生产和军事供应。国内民众也普遍忍受饥饿和物资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德国战争的持续能力。
美国参战的影响: 虽然美国军队尚未完全投入,但其参战本身就意味着协约国将获得几乎无限的兵力、工业生产能力和财政支持。德国知道自己无法在与美国工业潜力的长期消耗战中取胜。

士气和内部稳定的动摇:
民众的疲惫和不满: 长期战争带来的物资匮乏、伤亡和经济压力,导致德国国内民众的士气普遍低落,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军队的疲劳: 参与了多年残酷战争的德国士兵已经筋疲力尽。虽然春季攻势的初期胜利带来短暂的士气提升,但随后的艰难推进和巨大伤亡又迅速削弱了士气。
政治动荡的加剧: 经济的恶化和战争的看不到尽头,加剧了德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工人罢工、国内抗议以及对战争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

协约国的反攻(百日攻势):
美国增援的到位: 到1918年夏季,大量的美国军队已经抵达欧洲并投入战场。这些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新兵,以及强大的美国工业支持,极大地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反渗透战术的有效性: 德国在春季攻势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渗透战术。然而,协约国也迅速学会并改进了反渗透战术,特别是通过使用大量的机枪、坦克和空军协同作战。
协同作战的优势: 协约国在1918年下半年开始了反攻(被称为“百日攻势”),这次反攻的特点是其步坦协同、空地协同的强大火力优势和机动性。与德国在春季攻势中“孤注一掷”不同,协约国的攻势是可持续的,并且在不断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
德军防线的崩溃: 面对协约国持续和强大的攻势,以及自身兵力弹药的枯竭,德军的防线开始全面崩溃。他们已经没有能力阻止协约国的推进,也没有能力发起新的大规模攻势。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德国在1918年春季攻势中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局部胜利,但它并非“近在咫尺”地接近胜利,而是以一种极其危险和不可持续的方式,将国家最后一点资源投入到了一场早已输不起的赌博中。

春季攻势的失败,标志着德国战略上的彻底破产。紧随其后的协约国反攻,特别是美国增援到位后发动的百日攻势,让德国军队节节败退,国家资源枯竭,国内士气崩溃,最终导致了政治危机和德国的投降。

因此,准确地说,一战末期的德国不仅没有离打赢近在咫尺,反而是在全面走向失败和崩溃的道路。 那个春季的攻势,虽然一度让人们看到一丝希望,但从根本上说,它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截至1917年末,德国在事实上已经耗尽了有限的人力储备和必要战争资源。

1917年的冬天也被称为「芜菁之冬」,这是令德国人记忆深刻的一年——除了从俄国抢的萝卜之外,几乎什么也没有。

而在美国参战后,协约国不论是工业力量还是战争资源....都已呈现绝对优势。

法国、英国也绝非彻底筋疲力尽了,他们依然有能力与德国展开大规模会战。

到1918年初,德国武装力量已经遭受了近500万人的损失,这对于只有6500万人口的德国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代价。

所谓「背后一刀」导致战败,只是那些不甘最终失败的德国人所找的借口。

user avatar

我给你们推荐我写的德国1918春季大攻势,你们读了后会发现,德国根本没有赢得战争的机会,从1917年美国参战后,这个机会基本就消失了。只不过是鲁登道夫的执念和兴登堡自身的惰性,牵着德军又磕磕绊绊走了一年。


user avatar

1918年末的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随着第二次进军马恩河的行动演变为彻底的军事失败,连傻子都能知道要输了。

9月-11月保加利亚、奥斯曼、奥匈帝国相继投降,怎么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一战真的是近在咫尺了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严格来说,一战末的德国离“打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在1918年春季,德国确实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攻势,并且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战术胜利,但从整体战略和资源上看,德国已经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离“打.............
  • 回答
    要说一战的德国和二战的德国谁更厉害,这就像问一个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一个是初出茅庐但潜力无限的少年,谁更能打。答案其实挺复杂的,得看从哪个角度去比较,以及你衡量“厉害”的标准是什么。咱们先聊聊一战的德国。那时候的德国,可以说是在欧洲大陆上一个令人敬畏的军事强国。从政治体制上讲,德意志帝国刚统一不久,勃.............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将一战前期的德国与当下中国进行类比,这个说法确实颇具启发性,也容易引起一些讨论。理解他这种“像”的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当前中国的一些发展特征,然后找出其中的共鸣之处。一、 当时德国的“像”在哪里?高晓松提到“像”,通常不是指完全复制,而.............
  • 回答
    一战时期,德国皇帝的“皇帝攻势”(Kaiserschlacht),也被称为1918年春季攻势,无疑是德国在战场上最后一搏,也是一场极具野心和风险的赌博。要评估其“成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和协约军的态势、攻势本身的战略与战术,以及最终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因素。攻势的背景与德军的绝望:到了1.............
  • 回答
    关于一战战败后,犹太人在德国放高利贷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因为它往往与反犹主义叙事纠缠不清,缺乏可靠的实证支持,并且被用作煽动仇恨的工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被指控向战败后的德国放高利贷,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 这是一种基于宗教或民族身份的概括性指控,将一个庞.............
  • 回答
    关于一战和二战德国军官的培养方式,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不那么广为人知的领域。它们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军事学院那样流程化,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且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咱们先从一战说起。一战时期:普鲁士传统的延续与“贵族军官团”的余晖一战时的德国军官,尤其是陆军军官,很大程度上还是继.............
  • 回答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最终战败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尽管他们被认为是德意志帝国在战争末期的“幕后皇帝”,在军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正是他们的战略决策、政治影响力以及对现实的脱节,将德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首先,从军事战略层面来看,他们最显著的失误在于1918年的“春季攻势”.............
  • 回答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说法,如同悬在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中。这种论调的根源复杂,既有历史的沉重阴影,也有现实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地缘政治博弈的驱动。要探讨它是否会成为现实,以及两国能否实现像法德那样的宿敌和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维度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是中日.............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对德国(以及轴心国)投降条件的巨大差异,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简单来说,协约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方式,最终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因此在二战中,同盟国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为严厉和彻底的手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战协约国接受德国的“有条件投降.............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国的制裁是否合适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至今仍在争论其合理性和长远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战胜国对德国施加制裁的背景与目的: 复仇情绪与责任追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许.............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到德国最出色的坦克,那一定非 A7V 斯托尔姆潘策瓦根(Sturmpanzerwagen A7V) 莫属了。虽然它的数量不多,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并非决定性,但作为德国在一战中为数不多、也是唯一一种真正投入实战的坦克型号,A7V 绝对是那个时期德国坦克制造能力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令.............
  • 回答
    一战时期德国士兵的头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斯脱林”(Stahlhelm)上的尖铁,也就是那个突出的尖端,是不是普遍都带着?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说“普遍”带尖铁,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德国在一战初期确实普遍装备了一种带有尖铁的头盔,那就是著名的 M1916型(或称“斯脱林”.............
  • 回答
    一战对德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尤其是在年轻一代身上留下的创伤,可以用“透支”这个词来形容,它并非夸张之辞。这场战争,从最初的狂热激情,到最终的血肉磨坊,将一个时代的青壮年,特别是那些响应号召奔赴沙场的热血青年,以一种残酷而不可逆转的方式消耗殆尽。让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这场战争是如何一步步“透支”了德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简单地说,虽然将一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是过于简化的说法,但德国在外交、军事和国内政治方面的某些行为,确实导致它在国际舞台上相对孤立,支持不如协约国广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战争的导火索与责任划分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战的爆发是.............
  • 回答
    一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德国人民便再次卷入战火,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历史悲剧。要理解为何同一代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被一战的创伤所塑造,却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裹挟的因素。首先,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匮.............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异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冲突,德国想要获胜的道路并非坦途,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理论上的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要设想德国获胜,我们需要在多个关键节点上进行设想性的调整,并且深入探究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拥有一些显著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也伴随着.............
  • 回答
    要理解希特勒如何让德国在战后经济萧条时期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德国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并细致地分析他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重塑之上,其背后也有着其特定的目标和驱动力。一、 一战的创伤与魏玛共和国的困境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