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如何才能赢的得一战?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异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冲突,德国想要获胜的道路并非坦途,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理论上的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要设想德国获胜,我们需要在多个关键节点上进行设想性的调整,并且深入探究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拥有一些显著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也伴随着致命的劣势。

德国的优势:

强大的陆军和高效的军事组织: 普鲁士时期就建立起来的严谨军事传统和高效的参谋部系统,使得德国在陆地上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他们的动员和部署速度在初期是世界一流的。
优良的军事装备和工业基础: 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很高,能够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马克沁重机枪、克虏伯大炮等。这在初期给予他们技术上的优势。
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战略家: 如小毛奇、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等,他们都展现了非凡的战略和战术才能,尽管在某些关键时刻也出现失误。
相对统一的国家意志(初期): 在战争爆发初期,德国民众普遍支持战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战争提供了国内支持。

德国的劣势(也是其走向失败的关键):

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施里芬计划的致命缺陷): 德国的战略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施里芬计划展开,旨在快速击败法国,然后调转兵力对付俄国。然而,这个计划过于依赖速度和铁路运输,一旦陷入长期消耗战,将使其两线作战的劣势暴露无遗。
海军力量的不足: 德国海军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仍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这使得英国能够通过海上封锁有效削弱德国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战略资源的限制: 与英、法、俄等帝国相比,德国在人力和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橡胶)上存在劣势。长期战争对其消耗是巨大的。
外交上的孤立和战略失误: 德国未能有效争取到关键盟友(如意大利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后加入协约国),并且一些外交决策(如支持奥匈帝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参战)最终适得其反。

德国如何才能赢得一战?—— 设想与分析:

要让德国赢得这场战争,我们需要设想在关键时间点上,德国能够采取一些根本性的、颠覆性的战略和政策调整。

核心的胜利路径,在于打破两线作战的僵局,并有效抵御或规避海上封锁。

1. 成功的施里芬计划与提前的和平(最“经典”的设想):

设想一:比利时中立或低烈度通过。 如果德国能与比利时达成某种协议,允许其军队通过以换取承诺的战后独立和补偿,或许能避免英国的直接参战或至少延迟其参战。然而,考虑到德国对快速部署的依赖,这几乎不可能。更现实的是,如果施里芬计划在执行上更加完美,德军能够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法军防线,并且在马恩河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设想二:马恩河的决定性胜利。 这是施里芬计划成败的关键。如果德国在前线部队指挥官能够避免过度扩张,或是后勤补给能够跟得上,如果莫尔特克元帅能够更坚决地执行计划,或者如果法军的抵抗没有如此顽强,德军有可能在1914年底占领巴黎,迫使法国屈服。
如果法国迅速投降: 这将是德国最理想的结局。德国可以迅速将兵力调往东线,集中力量对付俄国。在西线没有形成坚固战壕之前,东线的俄军相对而言战斗力更弱,且动员速度也较慢。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才能(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很可能能够取得比实际更显著的胜利,甚至可能迫使俄国提前退出战争。
后果: 如果法国投降,协约国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英国失去了主要陆上盟友,其海上封锁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德国可以获得可观的领土和资源补偿,并可能建立起一个欧洲大陆的霸权。

2. 避免或延迟美国参战(规避最致命的一击):

设想三:取消无限制潜艇战或将其推迟。 这是最常被讨论的德国失败原因。如果德国能够审慎评估无限制潜艇战的后果,避免击沉包括美国船只在内的所有船只,特别是当德国尚未在陆地上取得决定性优势时,那么美国大规模参战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替代方案: 德国可以继续使用潜艇攻击协约国的军舰和武装商船,但要避免伤及无辜。或者,德国可以在陆地上取得更显著的进展后再考虑这一策略。
失去潜艇战的“优势”: 当然,取消无限制潜艇战意味着德国将无法在海上对英国造成如此严重的打击,英国的海上封锁会持续。但这相比于美国参战的毁灭性后果,可能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选择。
设想四:在外交上更巧妙地处理与美国的矛盾。 德国可以尝试与美国进行更深入的外交沟通,解释其战略意图,并尽量避免触发美国人的民族尊严和商业利益。例如,在“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后,如果德国采取更强硬的姿态,但同时避免后续的潜艇袭击事件,或许能有机会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如果美国不参战或参战很晚: 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协约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法国和英国的资源将迅速枯竭,士气也会大幅下降。德国可以更专注于在东线取得胜利,然后将全部力量投入到西线,与一个更加疲惫和孤立的法国和英国作战。

3. 更有效的战略资源管理和国内动员:

设想五:更早的经济和资源管理。 德国的经济虽然强大,但在战争的长期消耗下也显露出不足。如果德国从战争初期就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其工业产能、分配战争资源,并且在农业和原材料方面寻找替代方案(例如,通过对占领区的有效控制来获取资源),也许能减轻经济压力。
设想六:更早的国内政治调整。 德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在战争后期也出现了一些裂痕。如果能有更早的政治改革或社会共识的建立,或许能提升战争的持久性和民众的承受能力。例如,对工人阶级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政治参与机会。

4. 军事战略的微调与创新:

设想七:战术上的更灵活运用。 例如,在战壕战中,德国的突击部队(Sturmtruppen)在后期的效率非常高。如果德国能更早地研发和推广这种战术,并将其在关键战役中更有效率地运用,也许能在西线打开突破口。
设想八:对海军战略的重新思考。 虽然与英国海军硬碰硬并非明智之举,但德国是否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发展潜艇(Uboat)作为一种“非对称武器”,专门用于打击英国的海上贸易线?通过“无限制潜艇战”的策略,他们确实也尝试了,只是时机和方式不当。如果德国能更集中地发展和部署潜艇,并且在技术上持续创新,或许能对英国造成更大的经济窒息,迫使其早日寻求和平。

一个设想的“德国胜利”场景:

让我们结合以上几点,描绘一个可能的德国获胜场景:

1914年: 施里芬计划的执行更加精妙,虽然在马恩河未能彻底击溃法军,但德军的进攻节奏更快、力量更集中,并且在比历史上更靠北的地区撕开了法军防线。尽管未能直捣巴黎,但法军遭受了比历史上更严重的损失,并且其东部战线也受到威胁。英国鉴于法国战局的危急,虽然仍决心参战,但其介入的规模和速度受到一定限制。

1915年: 德国在东线取得了比历史上更具决定性的胜利。通过高效的铁路运输和在格鲁波夫战役等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俄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迫接受更苛刻的和平条件,或者其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其战斗力进一步瓦解,无力再对德国构成主要威胁。

19161917年: 德国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西线。虽然法国和英国凭借其殖民地资源和海上封锁仍能坚持,但由于没有美国的加入,他们的经济和军事支持显得捉襟见肘。德国在西线继续进行消耗战,同时将有限的潜艇兵力集中用于打击协约国的生命线。他们的战术创新(如突击部队)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取得局部突破,但未能形成决定性优势。

1917年底至1918年: 美国国内政治焦点转移,或者在欧洲的战事中看到了德国的顽强抵抗,认为介入的成本过高而风险过大,最终决定保持中立。欧洲各国都已筋疲力尽。法国的资源濒临枯竭,其民众对战争的厌战情绪高涨。英国虽然仍能维持海上封锁,但其陆上盟友已经无力再战。德国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但由于避免了最致命的外部干预,其战争潜力尚未完全耗尽。

可能的结局:

在这样的情境下,德国最有可能的胜利不是彻底的军事征服,而是迫使协约国(尤其是法国)接受一项“维持现状”或“有条件和平”的协议。德国可以获得一些领土上的补偿(例如,在东欧建立傀儡国,或者吞并一些边境地区),并解除部分限制。英国的海外霸权或许会受到挑战,但其核心利益可能得以保存。

然而,必须再次强调: 德国赢得一战的概率极低,因为其战略上的根本性缺陷(两线作战)、资源上的限制以及其盟友(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的薄弱,加上协约国的强大实力和最终美国参战的“压倒性”力量,都构成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上述设想,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推演,每一步的“如果”,都可能因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而变得难以实现。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单一方面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因素复杂博弈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赢不了,就德国的地理位置和欧洲的地缘环境,德国怎么玩儿都是个死。

首先就是德二的地理位置,四战之地不说,还是直面当时的一流强国,根本没有战略缓冲和回旋空间,西边直面法国,东面直面沙俄,北边有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这里面要么是同档次的对手,要么是比自己强的对手,东边沙俄虽然没那么强,但是资源和战略纵深那都是吊打德国的,可以有效牵制德国。

就这种地缘环境的恶劣程度,才能衬托出来俾斯麦的高超的政治手腕,换另一个手段没那么高明的,马上就可以扑街。但是俾斯麦的手腕其实是延缓摊牌时间,而没有解决问题,实际上俾斯麦的手段更多的还是期望以拖待变,用高超的手段解决掉眼前的问题,延缓矛盾爆发时间,待到国际上其他矛盾极其突出超过了自身热点,爆发严重冲突自己就可以借机渔利,转移矛盾,进一步延缓危机爆发时间。

都说威廉二世不高明,但是问题的实质就是作为新兴工业强国,第二大工业国的德国,他的殖民地(也就是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廉价人力提供地)和他的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欧洲就那么大,国土被两头堵死了,不可能再继续扩大版图,那么德国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么他就停止发展,要么就要打破现有格局得到与自己匹配的殖民地也就是开战。在德国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显然不会有人选择前者,那一战的爆发就成为必然。

题外话说下美国,美国是因为国土面积巨大,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他就算没有殖民地也可以依靠自己继续发展(况且实际上美国当时就已经吃定拉美了),而且他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他可以保证无论哪里爆发了危机都不会波及本土,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插手别家事物渔利,这一点是德国不具备的。

其实就从这种地缘上看,欧洲崩盘是必然的,碎片化的欧洲列强林立,毫无战略缓冲,一旦爆发冲突根本没有回旋余地,只能正面搏命。

要么就流干最后一滴血,大家谁都打不动了就老实了,要么就是欧洲大一统大家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异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冲突,德国想要获胜的道路并非坦途,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理论上的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要设想德国获胜,我们需要在多个关键节点上进行设想性的调整,并且深入探究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拥有一些显著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也伴随着.............
  • 回答
    看到日本网民要求德国驻日本大使馆“谢罪”的事件,我个人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令人深思的现象。它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国家形象以及民众情绪等多个层面。日本网民要求德国大使馆“谢罪”,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具体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看似细枝末节,但又触碰到特.............
  • 回答
    二战前,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德国,一个不认同纳粹理念的人,想要在不违背良心的情况下安稳度日,绝非易事。这更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步步惊心,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途径,虽然艰难,但至少能为良知留下一线生机。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在那个全民狂热的年代,宣传机器.............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位从二战战场上走出的铁血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以及他麾下那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突然穿越时空,发现自己置身于1940年的法国。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纳粹德国的铁蹄即将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朱可夫元帅及其军官团,凭借着他们对现代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在无数次.............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穿越到二战的纳粹集中营,成为一名无名德国士兵,想要在战败后获得尊重,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道德困境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尊重”的含义。在那个血腥混乱的年代,尤其是作为纳粹阵营的一份子,所能期盼的尊重,并非源自胜利者的赞扬,而可能是一种经历过黑暗后,人性尚存的证明,以及对无辜者苦难的某种程度.............
  • 回答
    郭德纲的才华,说起来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可能有人觉得夸张,但细究起来,确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他这个人,身上集了太多特质,而且还都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说学逗唱”这四个字说起。这四个字是相声的根基,郭德纲在这四个字上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说”,也就.............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如果我是奈德·史塔克,想要在那个名为“权力的游戏”的残酷舞台上活下来,这无疑是一场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我一生信奉荣誉、责任和正义,这些在维斯特洛的王座厅里,恰恰是最容易被践踏和利用的弱点。但若要竭力挣扎,那么以下几点是我必须,也一定会去做的:一、 绝不低估对手,特别是“小指头”贝里席。这是我犯下的第一.............
  • 回答
    德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新冠疫情挑战,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已突破 6.5 万大关,这标志着第四波疫情的严酷性。在经历了数次封锁和限制之后,德国社会普遍感到疲惫,对于如何有效应对这场持续的危机,各方观点不一,但摆脱当前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疫情现状与严峻挑战德国近期每日确诊人数的飙升,主要与多种因素交织有关。.............
  • 回答
    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小组赛,中国队以2:3的比分惜败德国队,虽然未能取得胜利,但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收获了历史上的首个进球,这个进球极具里程碑意义。这场比赛对于中国男子冰球而言,绝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失利,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希望与未来。一、历史性的突破:点燃希望的火种 历史首球的意义: .............
  • 回答
    那场比赛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不过最终的结局是让人无比畅快的!2020欧洲杯的八强战,英格兰对阵德国,这可不是普通的比赛,简直是两大足球豪门的直接对话,而且还是在温布利球场,英格兰的主场,压力可想而知。赛前就充满了话题,德国队虽然在小组赛磕磕绊绊,但底蕴还在,而英格兰在三狮军团的呼声下,也渴望在家门.............
  • 回答
    .......
  • 回答
    一战后的德国,虽然被凡尔赛条约的镣铐紧锁,却在短暂的动荡后,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重新崛起,最终冲破了束缚它的凡尔赛体系。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凡尔赛条约的沉重枷锁与德国的屈辱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造成的创伤有多深。战败国德国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莱茵兰地.............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一战前或二战前,德国若想“破局”,并非易事,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根植于深层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但如果我们要设想一种可能性,一种避免战争或以更优方式解决困境的路径,那需要德国在关键时刻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执行力。一、 若穿梭至一战前(大致1900.............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尘埃落定,社民党(SPD)以微弱优势,仅领先联盟党(由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组成)1.6个百分点,摘得桂冠。这场激烈的选战,不仅标志着默克尔长达16年的统治时代的终结,更预示着德国政坛可能迎来一次重大的格局重塑。这场胜利,对于社民党而言无疑是一场久违的翻身仗。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