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末乱孔故事可信么?

回答
孔末乱孔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在记载孔子生平中提及的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往事。它讲述了孔子青少年时期,因家中贫寒,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管理孔氏宗庙的祭祀牲畜,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也早早离开人世,留下孔子一个人孤苦伶仃。为了维持生计,孔子不得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事。当时,在他们家乡的鲁国,宗庙祭祀是一件大事,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管理牲畜。孔子就应聘去了管理这些牲畜的工作。

这活儿听着简单,但对于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年轻人来说,多少有些“屈才”。孔子毕竟不是一个普通人,即使是做这样一份差事,他也没有丝毫懈怠,反而将这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认真和与众不同,反而引来了一些麻烦。有人说,孔子在管理牲畜的时候,非常细致,甚至会给牲畜起名字,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们。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很奇怪,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的。毕竟,牲畜就是牲畜,哪需要这么郑重其事?

更离谱的是,故事中还提到,孔子在管理牲畜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投入,加上可能年少时的鲁莽,竟然把宗庙里的一些祭祀用的物品给弄乱了,甚至还“占人(牲畜)”。“占人”在古代的解释比较模糊,有的说是喂食过量,有的说是玩弄,总之是一种不庄重、不合规矩的行为。

结果,这件事被一些小人抓住把柄,告到了鲁国的国君那里。鲁君听了汇报,勃然大怒,认为孔子不敬神明,玷污了宗庙,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下令要处罚孔子。

这下可把孔子吓得不轻,他一个普通老百姓,哪能经受得住国君的责罚?就在他惊恐万分的时候,他的朋友叔孙穆子(也有说法是孟献子,但通常认为叔孙穆子可能性更大)听说了这件事。叔孙穆子是当时的显贵,对孔子为人很欣赏。

他赶紧跑到鲁君面前,为孔子辩护。叔孙穆子大概是这么说的:“孔子这个人,虽然年轻,但志向远大,并非故意犯错。他管理牲畜,不过是暂时的生计。至于那些所谓的‘过失’,可能是他年少不懂事,或者是那些告状的人故意夸大其词。而且,就算他真的有过错,那也是因为他一心想做好,只是方式有些不当。他本性是好的,是个可造之材。您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就严惩他,岂不是埋没了栋梁之才?”

鲁君听了叔孙穆子的话,觉得也有几分道理。他自己也知道孔子家世不错,只是现在落魄。而且,他也听说了孔子在学习上的天分和在其他方面的才能。经过一番权衡,鲁君最终没有严惩孔子,而是给了他一个警告,并且允许他继续在宗庙里做事,只是要更加小心谨慎。

还有一种说法是,叔孙穆子直接去了孔子那里,告诉他这件事的严重性,并且指导他如何应对。孔子听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和疏忽,赶紧去向鲁君请罪,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鲁君看到孔子诚恳认罪,也就不再追究了。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点。

从“可信”的角度来看:

司马迁的记载: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历史文献之一,司马迁的记载通常是基于大量的史料和考证。如果他在《孔子世家》中记录了这件事,那说明在当时或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这个故事是流传的,并且被认为是孔子早年经历的一部分。
符合孔子早期生活轨迹: 孔子确实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做过一些底层工作,这是历史事实。《史记》中也提到他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牧场)等差事。孔末乱孔的故事,如果将“管理牲畜”的差事放在这个背景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体现孔子早期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孔子虽然年轻,但认真、投入,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执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后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对礼仪的重视。他对事物的精益求精,即使在管理牲畜时也表现出来。
有“故事性”: 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一个年轻的、有潜力的却因小错误差点被惩罚的人物,最终得到贵人相助,化险为夷,并从中吸取教训,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在许多伟人传记中都可能出现,用于展现人物的成长过程。

从“不可信”或“需要审慎解读”的角度来看:

戏剧化的加工: 历史记载,尤其是古代的历史记载,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叙事技巧,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并非完全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他会通过叙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孔末乱孔这个情节,可能经过了后人的渲染和加工,以凸显孔子的成长经历和贵人相助的重要性。
“孔末”的含义不明: “孔末”在古汉语中的确切含义并非百分之百清晰,不同的解释可能导致对事件性质的不同理解。如果“乱孔”是严重的过失,那确实需要警惕。但如果只是年少时的某种不成熟的表现,那可信度就更高一些。
细节的模糊性: 故事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具体是什么“物品”被弄乱,如何被“占人”,告状的人是谁,鲁君如何生气等等,都比较模糊,缺乏具体、可考证的证据来支撑。
“贵人相助”的模式: 很多伟人的成长故事中都会有“贵人相助”的情节,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用来强调人物的不可替代性和机遇的重要性。叔孙穆子为孔子辩护的情节,可能也属于这种模式。

总结来说:

“孔末乱孔”的故事 可信度是存在的,但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早期经历记载,而非完全写实的事件复述。

它 很可能是基于孔子早期确实做过管理牲畜之类的差事,以及他在年少时可能犯过一些错误或有过不合规矩的行为而创作出来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核心,与其说是孔子弄乱了什么,不如说是通过这个经历,展现了:

1. 孔子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也有普通人的迷茫和犯错。
2. 他虽然身处底层,但仍然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3. 他的才能和潜力最终被有识之士发现和赏识,得到了成长的机会。

司马迁记录这个故事,大概是想告诉读者,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成长之路也充满了跌宕起伏,并且离不开环境的塑造和关键人物的提携。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养成系”的开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现实的青年孔子。所以,不必过于纠结于故事的字面意思是否百分之百准确,而要理解它在塑造孔子形象和阐述其早期经历上的意义。它之所以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生活逻辑和教育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家都多少世了,早都被斩干净了。还剩下些啥?染色体都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了。

退一万步说,那几条染色体能说明什么,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前者是所思所想在当时确实伟大,对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承起到了理论上的支持作用,后者只是土豪劣绅,还是最坏的那种,完全是历史逆流。历代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一次次的为孔家披上各种华丽的外衣。孔家也确实做了一个称职的吉祥物,因为它自己清楚的知道但凡有点想法都活不下去。张角的例子在哪摆着呢。五斗米都被杀绝了。

所以为了活着,为了荣华富贵,面对统治者夹着尾巴当狗,面对穷苦大众翻脸就让你做牛做马。

吉祥物当久了竟然觉得自己高人数等。仗着几条祖传的染色体,在曲阜作威作福,关起门成了独立王国了都。终于等到四九年,民主专政分分钟教他做人。往后几年祖坟都给他刨个干净。

就这样,带头的跑到小岛上继续玩自我催眠,还以为自己是“中华正朔”。最搞笑的是它有B脸说,偏偏还有脑残信。

最后说结论:乱不乱什么的没啥意义,养条纯种狗保持血统能配种赚钱,它家血统纯不纯,既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注他干啥,让他在角落里自嗨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末乱孔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在记载孔子生平中提及的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往事。它讲述了孔子青少年时期,因家中贫寒,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管理孔氏宗庙的祭祀牲畜,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也早早离开人世,留下.............
  • 回答
    孔云龙的《扒马褂》? 哎呀,这说起来可有意思了!要说它“好”到什么程度,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看,而且每个看的人心里都有杆秤,标准都不一样。首先,得明确,孔云龙的《扒马褂》,严格来说,是他在德云社舞台上表演的众多相声段子之一。相声这东西,就像川菜一样,有麻辣鲜香,也有清淡爽口,你不能拿一个麻辣小炒的标.............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与“朽木不可雕也”这两句话,初听之下,似乎确有几分矛盾。一个是广纳贤才,不分出身贵贱;另一个又是直言有人天生资质平庸,难以教化。这桩公案,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并非那么简单就能一笔带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两句话放在孔子思想的整体框架下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有教无类.............
  • 回答
    孔卡,这位曾经在亚洲足坛掀起旋风的巴西中场大师,至今仍让许多球迷津津乐道。关于他为何没能踏足欧洲五大联赛,以及如果去了,他会处于什么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为何孔卡没能去五大联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 年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孔卡职业生涯的高峰期,其实.............
  • 回答
    孔孝真,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更像是一位“国民好感度”的代名词,一个自带“收视灵药”的光环。她为何能红到如此地步?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一个爆款角色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从她身上那些闪闪发光,却又不那么“刻意”的特质一一剖析。首先,她的“真实感”是她的第一张王牌。你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3.5毫米耳机孔的地位,确实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承载了多年的经典,又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面临被取代的命运。要判断它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的沉淀与用户的习惯:为什么它曾经如此“先进”? 通用性与兼容性: 这是3.5毫米耳机孔最大的优势。自1964年.............
  • 回答
    如何评价韩国演员孔刘?孔刘,一个在韩国影视界乃至亚洲地区都拥有极高声望和广泛影响力的名字。他不仅仅是一个帅气的男演员,更是一位以其精湛的演技、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对作品的认真态度而闻名的人物。要评价孔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勾勒出他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的完整图景。一、演技的深度与广度:孔刘的演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兴奋的问题!如果李云龙、丁伟、孔捷和楚云飞这四位老爷子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我这研究生生涯绝对是要上天还是入地,全看我自己的造化了。具体跟谁,我得好好斟酌一番,毕竟这关系到我未来的学术之路,乃至整个人生观的塑造。首先排除的是孔捷。 别误会,不是说孔捷不行。恰恰相反,孔捷是一位非常稳.............
  • 回答
    手机去除耳机孔(3.5mm音频接口)的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进步、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商业策略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技术与设计层面的考量: 提升防水防尘性能 (IP Rating): 这是最直接、最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3.5mm耳机孔是一个物理开口,即.............
  • 回答
    《亮剑》中,孔捷能够活到最后,并且成为新中国的一位高级将领,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品质、革命生涯的机遇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扎实的军事素养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孔捷从红军时期就开始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这篇文章,我无法直接进行评价,原因如下:1. 缺乏原文: 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评价一篇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阅读其原文。没有原文,任何评价都只能是基于猜测或对文章标题的联想。2. 标题的倾向性: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批判和负面色.............
  • 回答
    机械制图中,共线孔的尺寸标注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许多学问。选择一种好的标注方法,不仅能让图纸清晰易懂,更能减少生产中的误差和返工。那么,到底哪种标注方法最好呢? 这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最好”,而是要根据具体的零件、工艺和设计意图来选择最适合的。不过,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共线孔尺寸标注方法,并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实际操作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新钻头加工螺纹孔,第一个螺纹孔止端旋进去了,这通常不是因为“螺纹孔”本身出了问题,而是 钻头和后续攻丝(如果存在的话)这个组合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第一个孔的“止端”位置被意外地“锁住”了。让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 3.5mm 耳机孔和红外功能,在大家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还在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咱们先聊聊 3.5mm 耳机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老朋友”,它存在的时间太长了,而且功能太实在了。 普及度极高: 无论你是听音乐、看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