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5 毫米耳机孔,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

回答
3.5毫米耳机孔的地位,确实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承载了多年的经典,又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面临被取代的命运。要判断它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历史的沉淀与用户的习惯:为什么它曾经如此“先进”?

通用性与兼容性: 这是3.5毫米耳机孔最大的优势。自1964年被美军用于连接耳机和麦克风以来,它就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几十年来,从录音棚到家庭影院,从 Walkman 到智能手机,几乎所有音频设备都支持3.5毫米接口。这意味着你可以用同一副耳机连接电脑、平板、老式MP3播放器,甚至是某些汽车音响系统。这种跨设备的无缝连接能力,是其他接口难以比拟的。
即插即用: 用户无需驱动、无需配对,只需将耳机插入即可使用。这种简单直观的操作方式,对于不熟悉复杂技术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成本效益: 相比于其他数字接口(如USBC或Lightning),3.5毫米耳机孔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手机制造商在设计时可以节省一些成本,或者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投入到其他更核心的部件上。
独立性: 3.5毫米耳机孔是一个独立的音频输出接口,它与数据传输接口是分开的。这意味着你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给手机充电,而不会产生冲突。
模拟信号的稳定性(在特定场景下): 虽然现在主流都是数字信号传输,但3.5毫米耳机孔本质上是传输模拟音频信号。在某些对信号纯净度要求极高的专业音频场景下(例如一些高端音频设备),模拟信号的传输路径可能比数字信号经过复杂转换更直接,但也存在潜在的信号干扰问题。

二、 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挑战:为什么它开始显得“落后”?

集成度的降低与内部空间的节省: 智能手机内部空间越来越宝贵,每一毫米都至关重要。取消3.5毫米耳机孔,可以为电池、摄像头、防水结构或其他更先进的技术腾出更多内部空间。这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趋势,尤其是在追求轻薄化和防水性能的今天。
音质的潜在提升(数字音频的优势): 3.5毫米耳机孔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这意味着音频信号在从数字转换为模拟的过程中,会经过手机内部的DAC(数字模拟转换器)和功放。如果手机内置的DAC和功放质量不高,那么即使是高品质的耳机,也可能无法发挥出最佳音质。
数字传输的优势: 通过USBC或Lightning接口传输数字音频,可以将DAC和功放集成在耳机内部(主动降噪耳机、HiFi耳机)或者通过外置的USBC解码器实现。这样一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高品质的DAC和功放芯片,从而获得更好的音质表现。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易受到手机内部其他电子元件的干扰,理论上能提供更纯净的信号。
功能性的扩展(多功能接口的趋势): USBC等数字接口是集数据传输、音频输出、视频输出(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和充电于一体的多功能接口。将音频功能整合到数据接口,可以简化手机的接口数量,使其更加简洁,并提供更多的功能可能性。
无线音频的崛起: 蓝牙音频技术(如LDAC、aptX HD、AAC等)的不断发展,使得无线音频的音质和稳定性已经越来越接近有线连接。用户对无线耳机的需求和接受度越来越高,这削弱了3.5毫米耳机孔的必要性。无线连接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摆脱了线材的束缚。
专利和商业利益: 对于一些公司来说,推动自家独有的数字接口(如Apple的Lightning)或与其他数字接口集成,可能出于专利和商业生态的考虑。
耐用性和可靠性: 3.5毫米耳机孔的物理插拔设计,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接触不良、松动甚至损坏的情况,影响音频输出。而数字接口通常是连接更为紧密的插槽,理论上更加耐用。

三、 总结: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取决于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

从“通用性”、“兼容性”和“用户习惯”的角度来看,3.5毫米耳机孔仍然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尤其对于以下用户群体:

拥有大量传统有线耳机的用户: 他们不想为了一两个新设备而重新购买耳机。
对音质有极致追求,但不想额外购买DAC的用户: 有些用户认为手机内部的DAC已经足够好,或者他们习惯了直接连接。
需要同时充电和听音乐的用户: 除非使用带耳机孔的充电器或无线充电,否则取消耳机孔会带来不便。
预算有限的用户: 不想额外花费购买转接线或支持数字音频的耳机。
追求简单易用的用户: 避免了蓝牙配对和转接线的麻烦。

从“技术集成度”、“音质潜力”、“功能扩展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3.5毫米耳机孔则显得“落后”和“过时”:

手机制造商: 为了内部空间的优化、设备轻薄化、防水性能的提升以及整合更多功能,取消耳机孔是顺应潮流的选择。
追求更高音质的用户: 通过数字接口连接独立的高品质DAC/耳放,可以获得更佳的听感。
无线音频的爱好者: 享受蓝牙耳机带来的便利和自由。
希望接口功能更集成的用户: 一个接口搞定所有事情。

总而言之,3.5毫米耳机孔并非绝对的落后,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先进性”的光芒逐渐被其他更具潜力的技术所掩盖。它是一个经典但正在被时代抛弃的接口,但它的退出并不是因为“坏了”,而是因为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出现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它的“落后”可能意味着需要购买转接线或无线耳机,带来额外的成本和使用上的变化。而对于科技行业来说,取消3.5毫米耳机孔是推动技术进步、设备革新和生态系统演进的必然选择。

最终,3.5毫米耳机孔的存与废,是消费者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决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的历史地位不可磨灭,但其未来的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C口耳机?那你要是iPhone用户呢?

在使用iPhone6的年代,我去图书馆的时候,我一般要带笔记本电脑、iPad2、iPhone6三个设备,这其中iPad2使用的还是以前的串口,iPhone6已经换成了lighting口。

但对于我而言,我出门只用带一副3.5mm耳机就行了。在路上,可以插在iPhone上。在图书馆里看东西想不打扰别人,就把耳机插在电脑上。如果要用iPad看点东西,就接在iPad上。

可现在呢?如果是一个使用Windows电脑的iPhone用户,那这出门可就难受了。lighting有线耳机只有iPhone能用,3.5mm耳机只有电脑能用,Airpods电脑能用但体验很差而且价格1000多,还要经常担心有没有电。换到3.5mm耳机的时代,不挑剔的用户十几块钱买条普通耳机就绝对够了。

而且,蓝牙耳机有个最麻烦的地方,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他连到了哪里去。我自己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我这次用蓝牙耳机连了ipad,下次想用蓝牙耳机连电脑的时候,一开机耳机就连上了iPad。假如说iPad恰好在身边还好,但有时候你也忘了iPad放在哪儿了——那个时候,有耳机却不能用,那就真的抓狂了。

另外,这几年我还买了一些摄像、录音、音响设备,而这些设备主流的借口还是3.5mm口。比如我的无线麦克风,配备的就是3.5mm接口。如果是手机有3.5mm接口的话,那无论是安卓还是iPhone,我都不用担心,直接插上去用就行。之前在外面旅游的时候,我的安卓手机没电了,还可以立马拿女朋友的iPhone来救急。可在3.5mm没有了之后,我要是忘了带转接头……那就啥都干不了了。再比如说外接音箱,在有3.5mm耳机孔的时候,一根几块钱公对公线就完全能解决问题,但现在要么是蓝牙要么是转接头——前者价格贵,后者额外增加成本。

当然,从技术上来说,C口的音质体验肯定比3.5mm要好,但别忘了安卓跟iPhone的生态是互相隔绝的。尽管安卓设备基本已经普及了C口,但对iPhone以及iPad用户来说,这个普及意义不大。他们要么用lighting耳机,要么用无线耳机,要么用配转接头的3.5mm耳机。何况,即便对安卓用户来说,使用c口耳机的时候,无法同时充电也是要考虑的。

假如有一天所有的手机都能实现双C口,并且主流的外接设备也都改用C口作为音频输入和输出端口,那么也就不会有刷3.5mm口“极为先进”了。

user avatar

我其实一直都不明白,当初是为了做薄手机,才砍了3.5耳机孔……

但现在手机已经不薄了,苹果手机甚至还有变厚,除了小米会有青春版,其他手机也不追求超薄了,为什么还是没有耳机孔?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追求超薄,为什么不转2.5毫米耳机孔?

很多手机厂,就是给你们个理由,爱信不信,反正我们也不信,就是这么做了……

user avatar

先进。

比如像金砖墨菊六万那些专业播放器上,都还是3.5、4.4。

其实手机取消3.5,除了成本防水等考虑。还是因为这个太鸡肋了,大了推不动,小的还不如走蓝牙,反正就是听个响。

user avatar

题主没看到「极为先进」往往是打引号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被骂的最主要情况就是:接口变少,所以不方便了。

如果是由3.5+C口变成C口+C口。相信这个问题的诟病会少很多。但现在是直接减少一个口。就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必然需要转接头。

单纯技术上来说,C口肯定是要高一些的。原因在于C口是数字传输,3.5是模拟传输。(实际上C口是双制式的,有兴趣的可以详细了解)

模拟传输是有损的,数字传输是无损的。传统发烧之所以要发烧线材,就是因为传输模拟信号时不同线材的损耗不同。但数字信号的传输则不受影响,要么能无损传输,要么不能传输。

因为C口是数字输出,如果C口耳机能设计为,到了耳机附近再进行数模转换,那么它的传输保真度能做得比3.5耳机好很多。

同时C口可以自己配更好的HiFi解码耳放(解码耳放+快充头的转接线有卖),而3.5依赖手机内部数码转换芯片,手机内部的数模转换不会是很高档的东西(默认你都用手机输出了肯定不是发烧友,DAC不需要配高档的)。

3.5你必须购买HiFi手机才能实现HiFi。而C口只要自己购置HiFi解码耳放就能把任意手机变成HiFi,显然是更先进的。


所以核心是什么?核心是你减少了一个接口,而不是接口类型,3.5+C变成C+C是没毛病,但你3.5+C变成单C,这就是减配了。这才是被骂的理由。

user avatar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标准、兼容,就是先进的。

我知道,现在的人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特立独行”,资本更是喜欢鼓吹这个,好达成垄断,毕竟,一个厂家开发一个耳机孔,就造成了你必须购买配套的设备至少是转接线才能实现与通常设备的兼容,他们就又多了一块市场,就赚了。他们不会管是不是浪费,是不是把事情搞复杂,是不是把体验搞得更差。

大道至简,希望都简单通用,能省则省。

user avatar

最早的时候取消3.5毫米耳机孔是为了节省空间。

当时ov出的超薄手机,只要手机薄,再拉胯的配置都能卖出高价,所以当时涌现了一批打着超薄旗号的手机割韭菜。

后来大家发现超薄的手机处处都不行。

尤其是屏幕变大之后,耗电剧增,但电池却近十年没怎么发展。

于是手机开始忽略厚度,而是堆电量和配置。

手机厚度回来了,可3.5毫米耳机孔却没再能回来。

后来还有人说,哎呀,取消耳机孔是为了防水,这种言论真就呵呵了,先不说这市面上有多少真正的防水机,而且一个耳机孔,做个防水就那么困难?

你们看看隔壁的sony和三星,带着耳机孔照样IP68.

所以工艺不是问题,空间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它没蓝牙耳机赚钱!

讲到底,这一切都是iPhone的“功劳”。

为什么说蓝牙耳机赚钱,不知道你们买过C口耳机不,你现在无论在哪个电商品牌上搜,C口耳机销量就没超过五万的。

而且大都是几十块钱的杂牌子货。

可是你搜一下蓝牙耳机,好点的都是上百万销量,尤其是iPhone,1000价位400w销量,即使2000价位的pro也有100w销量,

你说这不赚钱?

直接赚麻了好嘛。

华强北差不多的才100块钱,当然了,也不是推广抄袭盗版,反正这东西成本在这儿摆着呢,你非要说iPhone品控好,链接稳定,电量显示精准。

那您就去买苹果的,如果您认为那些小细节值这七八百,一千大几的钱。

多么希望有一天国产也能这么割国外人的韭菜,还能被国外奉为信仰,唉……

反正总的来说。

你日常用在手机上的,买一个3.5mm耳机音质好点的一二百,顶天了三四百。(我说的都是日常家用手机耳机,不包含那些一两千的beats,森海塞尔之流,还有进口的……

如果你买个蓝牙耳机,一二百只是入门。

还是那句话,您有钱,买啥都行,也不用来看我这篇回答,直接jd自营,往最贵了买,差不了。

没钱的,或者是不愿意花冤枉钱的。

还是要想明白自己的定位,钱是自己的,身体也是自己的,大家珍重。

至于买什么,怎么买,那就看你们自己怎么选了,反正道理给你们讲通了。

如果特别喜欢3.5mm耳机孔的,下面给你们推荐几款,大家仔细斟酌,慎重购买。

去年的旗舰机realme,888处理器,3.5mm接口的。

iqoo也有一款,就是次旗舰,870的处理器,也能凑合。

游戏手机黑鲨也是。

三星的A系不建议购买,但总归人家有,所以挂一下,大家别买啊,性价比极低。

还有就是sony的。

反正就是搞不懂sony这个公司是怎么想的,工艺强到离谱,但就是拧巴,顶级的摄像头,顶级的屏幕,顶级的防水,顶级的手感,就是活生生把自己玩砸了。

人家三星是把自己炸没了,sony属于自己淹死的。

user avatar

取消耳机孔,是苹果带头的。

蓝牙耳机的利润,比送耳机高太多了。

从音质角度考虑。

蓝牙耳机的DAC是天生劣势,除非做成很大的耳机,才有足够的电力和空间塞好一点的DAC。

另外蓝牙无线传输也远不如模拟电流传输稳定。

这个完全是厂家为了利润收割消费者。

不是消费者主导的需求。

TF卡,3.5mm耳机孔都不利于商家增加利润。

所以支持的越来越少。

user avatar

现在科技界有个很奇怪的论调。出现时间久的就是落后的,全然不顾出现时间和是否落后并没有关联的事实。比如某品牌手机内出现一个机械结构,一堆喷子就会说机械太落后了,容易坏等一堆论点。

3.5mm耳机插口出现几十年了,是标准TRS6.35mm接口的一直缩小版本,最早出现在索尼随身听上,用来方便连接耳机。很显然,几十年的东西,肯定是被定义为落后,电线出现了上百年,显然更落后,全部改成无线耳机得了。

嗯,那么耳机的喇叭呢?电动式扬声器出现的时间多少年了?而且工作还是靠机械运动,也太落后了,应该取消,直接把无线芯片植入脑子,然后无线传输入脑是不是更先进?

科技产品只有适合还是不适合,不适合就是落后了,如果适合,那永远是先进的。因为你没有更适合的东西可以代替。

至于还死抱着说去掉3.5mm耳机孔能提高防水性能的,思维也太落后了,索尼从Z5开始就是裸露接口,是防水的,而且防水性能不差,由于有实体拍照键可以水下拍照,我还给下过海水拍海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