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纯淋巴结11mm,医生5个月做了4次大剂量ct,核辐射剂量超过60毫西弗。第3次第4次医技合理吗?

回答
面对您描述的这种情况,我理解您内心的担忧与疑虑。单纯淋巴结11mm,在医学上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并非恶性,而可能是炎症、良性增生等原因引起。但您提到在五个月内接受了四次大剂量CT扫描,并且核辐射剂量累计超过60毫西弗,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CT扫描的辐射剂量。CT扫描,尤其是“大剂量”CT,其辐射剂量相对较高,而60毫西弗的累计剂量,确实属于一个不小的数值。通常情况下,一次普通CT的辐射剂量可能在几毫西弗到十几毫西弗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扫描的部位、协议以及技术等因素。一次性接受过高的辐射剂量,理论上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尽管这个风险的大小与个体差异、照射次数等多种因素有关。

现在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您提到的“第3次第4次医技是否合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

1. 淋巴结11mm的临床意义和初始评估:

淋巴结的正常范围: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大小和形态会随着身体的状况而变化。通常情况下,直径小于1厘米(10毫米)的淋巴结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是常见的,可能无需过度担忧。而11mm的淋巴结,已经略微超出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正常”范围,但并非一定意味着异常。
诊断的必要性: 医生会根据淋巴结的位置、形态(例如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界是否清晰,有无钙化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局部疼痛、皮肤改变等)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单纯一个11mm的淋巴结,如果在没有其他疑点的情况下,是否一开始就需要如此频繁的CT检查,值得商榷。

2. CT扫描的适应症和频率:

CT的主要作用: CT扫描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能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像,对于发现和评估病灶非常有帮助。在肿瘤诊断、炎症识别、创伤评估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估的频率: 医生进行影像学检查的频率,通常是基于病情进展的需要、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例如,如果怀疑是某种恶性肿瘤,可能会需要频繁复查来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是否转移。但如果初始判断淋巴结增大的原因可能性不大(比如只是轻微炎症),那么如此频繁的CT扫描可能就不是首选的或者最合适的策略。
“大剂量”CT的考量: “大剂量CT”可能指的是采用了特殊的扫描协议,例如增强扫描(需要注射造影剂)或高分辨率扫描等,这些协议虽然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但辐射剂量也相应增加。

3. 第3次第4次CT的合理性分析:

诊断目的的持续性: 关键在于,在进行第3次和第4次CT扫描时,医生是否有明确的、迫切的临床需求来获取新的信息。
如果前两次CT已经明确了淋巴结的性质(例如,是良性炎症或微小良性增生),并且没有发现其他需要警惕的征象,那么在短时间内(五个月内)再次进行大剂量CT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反之,如果前两次CT显示淋巴结有动态变化(例如,持续增大、形态异常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医生需要通过更频繁的检查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进展,或者指导治疗方案,那么这些检查的合理性会更高一些。
替代检查方法的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医生怀疑淋巴结有问题,但又希望尽量减少辐射,可以考虑其他检查方法,例如:
超声检查(B超): 超声是评估浅表淋巴结非常好的手段,它无辐射,且能够动态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血流信号等。如果病情允许,可以优先选择超声。
核磁共振(MRI): MRI在某些软组织分辨率上优于CT,且无电离辐射。对于评估淋巴结的性质,尤其是在某些特定部位,MRI可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淋巴结穿刺活检(BTA): 如果对淋巴结的性质有高度怀疑,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最终的手段可能是进行淋巴结的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这是最直接和准确的诊断方法。
医生的决策依据: 医生作出进行CT检查的决定,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初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的初步发现。医生可能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CT是获得诊断信息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即使如此,在剂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医生也应该会权衡辐射风险和获益。

总结一下,关于第3次第4次医技的合理性,我们需要问以下几个问题:

前两次CT的结果是什么? 是否明确了淋巴结的良恶性?
患者在两次CT之间是否出现了新的症状或体征?
是否有充分的理由(例如,病情急剧变化或高度怀疑恶性)需要如此频繁的CT检查来监测或诊断?
医生是否考虑过或尝试过其他低辐射或无辐射的检查方法来替代或补充CT?
医生在每次开具CT检查单时,是否与您充分沟通了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潜在的辐射风险?

如果您对医生的决定有疑虑,我强烈建议您:

1. 携带所有之前的CT影像资料和报告,重新咨询一位独立的影像科专家或肿瘤科专家。 让他们从专业角度评估您所有的影像学资料,并给出关于淋巴结情况和过去检查合理性的专业意见。
2. 与为您进行CT检查的医生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礼貌但坚定地询问他们进行如此频繁的CT检查的理由,并表达您对辐射剂量的担忧。询问他们如何看待您目前累积的辐射剂量,以及在今后的随访中是否需要采取特殊的监测措施。

总而言之,虽然一次性或短时间内多次大剂量CT检查会带来一定的辐射风险,但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具体的临床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一个负责任的医生会在“获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您有权利了解清楚,并寻求更全面的专业意见。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会说情绪激动的话的,尽管在医院我确实会有压不住发火的时候,但绝大部分时间,我应该把治疗原则简明扼要地解释清楚,而且不会过多地说话,因为我怕患者断章取义,并且关注到一些次要的信息,对其做较为过度的引申。


觉得辐射太大签字不做就可以了。

对治疗不满意签字离院就可以了。

觉得过度医疗提起诉讼就可以了。

上面三个途径不是通过知乎平台实现的,实在不懂的话可以找你的管床医生问清楚的。

我其实觉得,不直接、当面询问接诊的医生,而要在这,寻求未曾谋面的医学相关人员的帮助,这恐怕会带来误导。

在这,谁能声称比患者的主管医师更了解你家人的病情呢?

我想起一件事。

一个月前,有住院患者的家属问我:“这个药,有没有激素,我听说,激素不好。”

我问:“你听谁说的?”

“他们说的”

“他们是谁”

“上次住院时其他病人的家里人”

“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我不知道啊”

“那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

“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

……

这个患者,药物中没有任何激素。我费了很多耐心去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要听路人的建议,不要自己在网上抱怨医生不管病人,不要把自己就诊信息发布在网上。我请她,直接问我,我乐意沟通。

有关检查和医疗决策的询问,你的问题越改越长,我建议,把精力放在陪伴患病的家人上,并给她/他良好的社会支持,这会更好一些。而不是在这寻求声援。

我担忧,你把不良情绪带到患病的家人,以及患者的主管医师身上。这让人身心俱疲,谁都不愿意看到。

我在想,这种引起争议,建设性有限的提问,为什么比真心实意询问健康知识的提问,要受欢迎得多。知乎既不是法律平台,也不是医患沟通平台,你即使在这获得对你有利的说法,又能对你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

对于医生而言,你拿着知乎答案给他看,他未必会信服。

更重要的是,对于患病的家人而言,你可以拿着手机,打开知乎,给TA说“你看看,知乎上有这么多人支持你呢!”;你也可以说,“我支持你,我们一起战胜病痛”。如果是我生病了,我看见家人拿着手机告诉我网上有很多人支持我,我可能无动于衷,更是倍感荒唐。

百万赞同多烦忧,不如怜惜眼前人。

生病总是难受的,祝你的家人早日康复!


还有,冒昧问一下,你持续不断修改提问,是不是为了确保这个提问处于热搜状态啊?


你改了问题,问“为什么说不得”

答:说得,想说什么内容是你的自由,只是建议你不要医院里大声喧哗,以免扰乱医疗秩序

user avatar

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问的非常好,受过教育的人其实就应该这样提问题,而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味的输出情绪,所以针对题主的问题,我也好好的回答你一下(难得遇到这种高质量的回答了,我的雷蛇炫彩键盘已经按耐不住的啪啪作响了。。。)

疑问1:右肋位置不适怀疑肝胆问题腹部是否先B超检查,B超发现问题再行CT检查是否更合理呢?至少B超没辐射,CT有辐射,一次腹部CT8毫西弗。

首先,疑问1没为什么不先做B超检查?因为你的右肋不适,不仅仅只是肝胆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肋骨的问题,或者是肺部的问题,一个彩超200多,CT也200多,CT可以看的范围更大,也更清楚,如果你是医生,你会选什么呢?对吧,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医生先给你做的彩超,发现没问题,然后又给你加了CT,你会不会说这个医生是过度医疗呢?(本来不想说后面这些的,但是看到你的标签里有个过度医疗,那我就多提一嘴吧。)

疑问2:第一次做了腹部CT没有任何器官等问题,报告只是单纯提示:腹膜后稍大淋巴结11mm,常见原因炎症反应性增生是吧?医生怀疑肿瘤可以进一步检查,既然肝胆等器官都没问题,是否可以先做个胃镜肠镜呢?为什么直接做全腹部平扫+增强CT呢?(毕竟多期CT增强扫描辐射剂量大,对患者身体是要受到辐射的)调取了医院辐射剂量这次检查约33毫西弗,又或者是否可以采用核磁共振来代替呢?毕竟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吧?增强核磁共振都可以啊。

现在是第二个问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常见原因的确是炎症,但是你有考虑过万一是肿瘤呢,你也说了,可以进一步检查,但是为什么不选胃肠镜呢?首先跟你说清楚的一点是,胃肠镜是不能看清所有肠道的,胃镜最能看到食管、胃部加个十二指肠,肠镜是只能看到结肠和直肠,回肠那些上面点的是看不到的,且做胃肠镜需要禁食、导泄,如果做全麻甚至要全身评估,带给病人的痛苦是比那些所谓的辐射要直接的多的,你只盯着辐射的那点剂量,从而忽略了其他检查带来的痛苦,窃以为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当时医生选择了CT增强。而普通CT为什么看不清胃肠,是因为他们是会动的,扭来扭去,乱七八糟,但CT增强,增强的那些就是可疑的肿瘤,不管他们在什么位置,只要有可能是肿瘤,都会高亮表示出来,自然就不存在看不清的问题了。而为什么不用核磁?是因为核磁共振更贵(增强核磁需要2000多),做的时间更长,时间长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假如真的有肿瘤,那他在影片上的显像就应该是一坨坨黑黑的夹杂着一条光带,而且肠道蠕动极其影响核磁的检查,所以医疗上基本不用核磁共振来检查腹部,都是用来检查头颈部的居多。

疑问3:既然做了全腹部平扫+增强CT 和胃镜肠镜各种血生化都正常情况下,增强CT也没有强化,都正常。为什么还开第三次全腹部CT呢?说是为了动态观察,那么直接三个月后动态观察不是更好吗?何必在三个内做增强CT呢?难道增强CT的结果还不如普通CT吗?增强CT也没有任何器官问题,只是单纯腹腔多发小淋巴结3-6mm,临床上淋巴结小于1cm的是不是没有什么临床意义呢,肠系膜淋巴结,炎症淋巴结?医生就怀疑有淋巴瘤了?试问就算有淋巴瘤可能是不是考虑下患者浅表淋巴结有没有肿大呢?淋巴瘤患者常见无痛性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患者哪一点是淋巴瘤症状了?

动态观察我们一般是以6个月-1年为准,但是呢,如果尽量缩短时间就能看出来有没有问题的话(比如在这三个月内肿瘤显像了,或者说淋巴结增大了),那尽早的取活检、做病理研究成分不应该是对患者更好的选择吗?还有,平扫+增强都是要一起开的,在我们的开单选择里就没有单纯增强这个选项,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所有医院都是这么规定的,所以你对这个有疑问,不如去问国家卫健委。至于你说的淋巴瘤问题,首先有多发淋巴结,而且有大于1cm的存在,况且还有很多小淋巴结是增大的,就应该合理的去怀疑淋巴瘤这种可能性,况且淋巴瘤题主你也查了,常见的是颈部和锁骨上,说明你看的很仔细,这很好。那你没有再往下看,也有少见的是下半部分开始长大的淋巴瘤呢?况且淋巴结的长大是线性的,可能今天3mm,过段时间5mm了,然后再过段时间9mm了,并不是像雨后春笋一样一天之内“唰”的一下直接长的超过1cm了,所以你现在再想想,有个1cm的“前车之鉴”在,那些肿大的,但还没长到1cm范围的淋巴瘤有没有临床意义呢?这里这位医生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就是,没有对全身的浅表淋巴结进行检查,但是因为题主没有说,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查。

疑问4:短期内给患者检查这么多CT,医生考虑过辐射问题吗?其中的利害关系吗?辐射是一类致癌物难道作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不考虑下这样使用大型设备查体会不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风险呢?权衡利弊,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这里指的检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B超核磁共振会不会更好?)经查询5个月内因医生所开CT检查辐射剂量累积60msv左右,公众一年不能超过5msv,而放射科医生一年内最高不能超过20msv-50msv辐射剂量。剂量严重超标对人体损害就不考虑吗?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基本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

1.正当化原则,必须保证电离辐射的应用实践对人群的危害小于利益;

2.最优化原则,任何照射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3.限值化原则,保证个人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相应剂量限值,将放射性检查带给受检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这里的话,我相信绝大部分医生说实话是真的不太考虑辐射问题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检查,量比较大很正常,但是如果查了没事,今后就只是1年一次的定期复查了,这一年超标,不代表一定会有问题,往后的检查都不会超过了,既然你说了这三大原则,里面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危害小于利益,做了这些检查,排除了好多可能让他进入生命倒计时的疾病,这算不算危害小于利益呢?

疑问5:开这么多检查的必要性及使用的设备合理性?还是某些利益驱使?

这问题的必要性直接看上面就可以了,上面的回答基本上已经可以完整复盘你的主诊医生在接诊这位疑难患者的过程中的所有思维了。至于利益,我不清楚,至少我知道的是公立医院的绩效是综合指标,并没有说你开一单抽多少钱这样。

疑问6:单纯腹膜后淋巴结11mm,如果怀疑肿瘤转移,前提是不是先发现占位性肿瘤了再考虑肿瘤转移引起淋巴结稍大呢?全腹部平扫+增强CT、胃镜肠镜、各种肿瘤标志物都正常,作为医生还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吗?还要继续开CT检查呢?难道医技加这么些检查,还辅助不了医生做判断? 第三次CT和第四次CT出于什么目的呢?只能一根筋的想着这个人就是得癌症了?就不考虑下患者短期内多次CT辐射所带来的危害吗?致癌的风险吗?远期效应吗?会不会本来好好的一个人,被多次受到大剂量辐射导致以后患病致癌了呢?白衣天使@白衣魔鬼?

这里要强调一下,不要叫我们白衣天使,我们只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病。下面也有个答主说,如果是医生家属,肯定不需要这么多检查,这个我能肯定,因为如果是医生家属的话,医生要为自己的误诊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要比误诊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的要小得多。如果是我,我也会给你做这些所有检查,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如果你的临床生涯中出现这么一个不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最后因为你的原因没有查出来是肿瘤,家属来找你“要说法”,你是医生,你怕不怕?短期接受过量的辐射,这是事实,但是也只是可能增大患病的几率,并不是一定会有。同样的,除非你是长期接受超剂量的辐射/恶劣环境,并且患病了(比如沙尘环境下得尘肺,化学环境下得鼻咽癌),医学会才会认定这件事存在因果关系,否则我在肿瘤科学习的时候,见过好多30岁就得肠癌、胃癌的患者,他们是因为吃剂量引起的吗?明显不是,有些人是从基因上就有问题。人体内时时刻刻都有细胞癌变,然后被杀死。所以患癌就像摸奖一样,万一哪天就中了呢?只是有的人这一天来的早了点罢了。

疑问7:9月25号病历写的是体检发现腹膜后淋巴结11mm一周,第三次CT检查病历还是写腹膜后淋巴结11mm,腹痛2天。第一次CT检查至第三次时间跨度至少3个月了。怎么就只有2天了呢?多次检查连个血常规都没有开,就算腹痛不应该查个血常规看下先吗?

这是牵扯到我们的病历书写的问题了,比如你这次去找医生,跟他说“我这两天肚子疼,前段时间过来检查说有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这样医生就会在主诉里写“腹膜后淋巴结11mm,腹痛2天”,但是这里吐槽的是这个主诉其实并不算特别规范,因为腹膜后淋巴结是之前查的,更严谨的写法应该直接写个“腹痛2天”,然后把这些有关的检查写在现病史后面、既往史的上面另取一段写一下既往有关的检查,因为这是医生认为的既往的、和本次腹痛相关度较高的既往史,所以写上面点。至于血常规,的确是很基本的检查,可以开,也能通过白细胞指标和中性粒指标的升高考虑炎症问题等等。

疑问8:这样是不是有些“过度检查”呢?作为病人一方来说,肯定是希望以尽量少的检查来确诊疾病。而医生在诊断时,在“确认某种疾病”和“排除某种疾病”之间,应该怎样平衡,我不是医生不好下结论,但是不是最好先求证是否为常见病,若解释不了所有症状时再考虑非常见病,这样是不是更好些呢?这样也可以为很多患者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在遇到病人的各种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恰恰跟题主所说的相反,应该先考虑的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例如心梗、气胸、肿瘤、脑出血等等,把最危险的疾病排除了,再去考虑那些不那么危险的疾病,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对吧。利害关系要把握好。

以上就是我对你的所有问题的完整解答了,全篇约4000字(包含题主的8个问题),希望题主可以耐心点看完,自认为篇中没有任何洗地以及抬杠的成分在里面。友善交流,共建美好社区~

user avatar

提问者非理性地恐惧核辐射。60 毫西弗对人体来说不足以造成什么伤害,医疗用途不算滥用。

统计上能引起患癌概率上升的照射量至少是 100 毫西弗每年,这是有争议的,你很快就会看到。

国际上对公众平均年有效照射量的设置(1 毫西弗)是不包括医疗和职业暴露[1],而且数值非常保守。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来自周围环境和摄入的钾-40、吸入的氡等的自然本底辐射平均值为 2.4 毫西弗每年[2]。伊朗蓝萨、中国阳江、印度克拉拉等地的自然本底辐射明显超过平均值,这些地方都有人生活,他们的癌症发病率并不比本国其他地区高,他们的平均寿命偏长。生活在自然本底辐射吸收量超过 10 毫戈瑞每年(尚未按不同组织的吸收效果换算为毫西弗)的地方的人们在 70 岁之后的癌症发病率低于常人[3]

  • 蓝萨曾记录到 131 毫西弗每年的住房内辐射量,房间里的氡气另外提供 72 毫西弗每年的内照射。可以看看伊朗人对最高 260 毫西弗每年的自然辐射量的适应情况[4]
  • 瓜拉帕里的黑沙海滩是旅游胜地,被独居石碎屑覆盖的部分海滩的辐射强度高达 175~800 毫西弗每年[5]

Luckey 在 2008 年总结道:无论癌症是由致癌化学物质还是辐射引起的,慢性照射可以预防很多癌症[6]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半年的航天员受到的辐射约 80 毫西弗。

不考虑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2007 年建议书认为,1000 毫西弗的累积照射能提高所有人群的患癌概率约 5.5%,提高成年人的患癌概率约 4.1%——实际上还没这么多。

参考

  1. ^ https://www.icrp.org/publication.asp?id=ICRP%20Publication%20103
  2. ^ http://www.unscear.org/unscear/en/publications/2008_1.html
  3. ^ Dobrzyński, L., Fornalski, K. W., & Feinendegen, L. E. (2015). Cancer Mortality Among People Living in Areas With Various Levels of Natural Background Radiation. Dose-response : a pub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Hormesis Society, 13(3), 1559325815592391. https://doi.org/10.1177/1559325815592391
  4. ^ Ghiassi-nejad M, Mortazavi SM, Cameron JR, Niroomand-rad A, Karam PA. Very high background radiation areas of Ramsar, Iran: preliminary biological studies. Health Phys. 2002 Jan;82(1):87-93. doi: 10.1097/00004032-200201000-00011. PMID: 11769138.
  5. ^ Pfeiffer WC, Penna-Franca E, Ribeiro CC, Nogueira AR, Londres H, Oliveira AE. Measu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exposure dose rates at selected sites in Brazil. An Acad Bras Cienc. 1981 Dec;53(4):683-91. PMID: 7345962.
  6. ^ Luckey T.D. 2008. Radiation Prevents Much Cancer. Int. J. Radiation 4: 336–344
user avatar

第一次和第二次CT查出来个原位癌,第三次和第四次CT各查出来至少一个转移灶,题主就没这么大的火气了。

user avatar

一开始我还以为第一天做了平扫,第二天做了平扫➕增强,又过了三天做了平扫,又过一星期做了胸部平扫

我还寻思前一天做过平扫为啥第二天还要做平扫➕增强,为啥不做个直接增强,然后我回去又看了一遍

“一段时间”“三个月”“三个月复查”

?????

三个月做一次CT这不是很正常吗???而且三个月又三个月,这也不在短时间内多次CT检查的范畴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面对您描述的这种情况,我理解您内心的担忧与疑虑。单纯淋巴结11mm,在医学上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并非恶性,而可能是炎症、良性增生等原因引起。但您提到在五个月内接受了四次大剂量CT扫描,并且核辐射剂量累计超过60毫西弗,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CT扫描的辐射剂量.............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圈子里,尹正和王一博都是出了名的摩托车爱好者,但大家对他们玩车的态度似乎有点不一样。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不光是玩车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掺杂在里面。首先,咱们得说说身份和起点。尹正呢,出道也有些年头了,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技在那儿摆着呢。他的作品大家也.............
  • 回答
    从纯粹的电影质量角度来说,《八佰》是否值得一看,这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其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帮助你判断它是否符合你对“电影质量”的期待。一、 视觉效果与战争场面:绝对的亮点 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设计: 《八佰》最令人印.............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公有制下能否避免“公用地悲剧”?“公用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美国生态学家 Garrett Hardin 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指的是在共享资源不受管制的条件下,个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使用该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的现象。从经济学.............
  • 回答
    要论贝多芬的天赋是否真的不如巴赫和莫扎特那样“突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苹果和橘子谁更甜,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三位的音乐才华展现方式和时代背景差异巨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剥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话光环,更贴近地去理解他们各自的“天赋”究竟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早熟”和“展现.............
  • 回答
    要论纯粹的进攻能力,斯蒂芬·库里绝对能在NBA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我认为,他能排进前五,甚至有机会争夺前三的位置。这个评价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那独一无二的技术特点、惊人的效率以及对比赛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进攻能力”包含哪些要素。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得分数据,更包括了得分的.............
  • 回答
    你想用降噪耳机纯粹为了学习,不放音乐,这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降噪耳机的核心价值。在这个场景下,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面:降噪效果和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至于AirPods Pro在这些方面是不是“第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第一”往往意味着综合表现最为出色,但也会受到个人偏好和感知的影响。.............
  • 回答
    好的,咱们抛开那些官方的辞藻,直接说人话,聊聊现在市面上到底哪款降噪耳机,能让你彻底摆脱世界的喧嚣,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片刻宁静。如果你就是奔着“降噪”二字去的,那市面上这几款,绝对是绕不开的焦点。首当其冲,索尼 WH1000XM5:妥妥的降噪王者,让你体验“静止”的感觉。这玩意儿,绝对是降噪界的“天花.............
  • 回答
    我们来掰扯掰扯二战后波兰的领土这本账,单纯从得失和影响来看,是赚是赔,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好好捋一捋。战前 vs. 战后:领土上的惊天大挪移首先,得把账本摊开,看看战前战后波兰的版图到底是怎么个变化法。 战前: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前,波兰的疆域那是相当广阔的。西边和德国接壤,北边是德国和立.............
  • 回答
    “没心机”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语境里,通常带有一种褒义,描绘的是一个人坦荡、真诚、不玩弄手段的品格。但如果有人将“没心机”直接等同于“不聪明”或者“智商不高”,那可就有点儿以偏概全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在很多时候,它们是可以并存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聪明”和.............
  • 回答
    一个人,内心纯净得像未经雕琢的璞玉,善良是她最鲜明的底色,仿佛从未在心底染上过一丝世俗的尘埃。对世界抱有最真挚的信任,遇人总是先看到对方身上美好的光芒,轻易不会怀疑,更不会去揣测人心深处的阴暗。这种单纯,有时候会让她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笨拙,不知道那些巧言令色背后藏着怎样的算计,也看不懂那些不动.............
  • 回答
    咱们就事论事,纯粹从技术层面聊聊这几位大神,谁的球技更胜一筹。这几个名字,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说上三天三夜,但咱们今天就聚焦在“技术”二字上,把那些华而不实、或者纯粹靠身体吃饭的东西先放一边。大罗(罗纳尔多)说起大罗,那真是“外星人”的称号不是白叫的。他的技术,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爆炸力”。 盘带.............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随后的治理,从法理上看,是一系列国际法、国内法和临时性军事命令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统治”,而更像是一种结构性的干预和指导,旨在实现盟国(主要是美国)设定的目标。占领的法理基础:战争的结束与军事占领首先,要理解美国对日本的“统治”,必须从战争的结束谈起。1.............
  • 回答
    说明朝是不是“最强”的时期,这问题就好比问“哪种水果最好吃”一样,答案会因为站的角度和衡量的标准不同而大相径庭。单纯从“横向对比”来看,也就是跟它之前的朝代(比如宋、元)以及它之后的朝代(比如清)来比较,明朝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得相当突出,但要说它是“最强”,我个人觉得还需要打一个问号,或者说,要看你.............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 iPad Pro 的价格在那儿摆着呢。单纯为了记笔记和看论文,值不值得,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来看,也得看你自己的具体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iPad Pro 的“PRO”体现在哪儿。 屏幕素质: ProMotion 技术(120Hz 刷新率)让滑动、书写都贼.............
  • 回答
    你想探讨的是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一个人纯粹出于贡献感去付出,但结果却不确定,有可能是好是坏。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贡献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贡献感”本身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内在驱动力。 一个人能够主动去.............
  • 回答
    要从纯粹的排列组合角度来解释人类基因的形成,同时又要避免AI写作的痕迹,并且讲得详细一些,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我得尝试用一种更“人”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对生命起源充满好奇的人在探索一样。首先,我们得理清几个关键点,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来。1. “基因对”和“31.6亿”是怎么回事?你.............
  • 回答
    曹操的用兵水平,简单来说,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顶尖,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才能绝非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融汇了战略、战术、兵法、心理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军事风格。我们不能将他简单地归类到某种流派,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早期,他以迅猛的攻势和灵活的.............
  • 回答
    .......
  • 回答
    在国企这个大染缸里,一个心思单纯的女生,想要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得风生水起,确实需要点儿智慧和策略。当然,这不代表要她变得世故圆滑,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并且将自己的纯粹转化为一种优势。首先,明确你的优势:单纯不是弱点,是资本。很多人一听到“单纯”,就觉得是容易被欺负、没心机。但在国企,这种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