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中孔捷的一个军没有全歼美军一个营,换做李云龙会怎么样?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

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

1. 绝不轻易放弃全歼敌军的决心:

这是李云龙最核心的特点。他是一个目标明确、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指挥员。对于他来说,打仗就是要“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消灭敌人”绝不仅仅是击溃,而是尽可能地歼灭,特别是能缴获敌人装备、俘虏敌人的时候。

对比孔捷的“守住阵地”: 孔捷在那场战斗中,更侧重于守住阵地,防止美军的反扑和增援。这是一种稳妥的打法,也符合他作为独立团团长的责任。
李云龙的“全歼”目标: 如果是李云龙,他的第一目标肯定也是守住阵地,但绝不会止步于此。一旦敌人被击溃,李云龙会像饿狼一样扑上去,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势必将他们彻底消灭,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他会想方设法切断敌人的退路,围追堵截,榨干敌人身上每一分价值。

2. 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不拘泥于条条框框:

李云龙的战术风格可以用“鬼”字来形容,他脑子里总是装着各种稀奇古怪、出人意料的招数。

可能采取的战术:
诱敌深入与伏击结合: 李云龙很可能不会正面硬攻,而是会先派部队佯装撤退,将美军吸引到预设的伏击圈内,然后突然发动猛攻。
迂回包围: 他会利用一切地形条件,不惜派少量部队进行长途奔袭,从侧翼或敌后发起攻击,切断敌人的联系和退路,形成合围。
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 李云龙非常懂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道理。他会找到美军防御的薄弱环节,用重兵突破,然后分割包围。
炮火的运用: 虽然独立团的炮火资源有限,但李云龙总是想方设法获取和运用炮火。他可能会利用缴获的美军火炮,或者通过其他友邻部队支援,形成压倒性的炮火优势。
特种作战的雏形: 李云龙也善于利用小股精锐部队(比如他手下的侦察兵)进行袭扰、破坏和侦察,为大部队的行动创造条件。

3. 不怕牺牲,敢于冒险的魄力:

李云龙打仗不讲究“兵贵胜,不贵久”,他更看重的是能否达成目标,即使代价大一些,只要能“吃掉”敌人,他都愿意冒险。

个人冲锋精神: 李云龙自己也常常身先士卒,在他的鼓舞下,部队的士气会异常高昂。
敢于承受一定损失: 为了全歼敌人,他可能会付出比孔捷更多的人员伤亡,但他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缴获的装备和俘虏的士兵可以弥补这些损失,并且能够极大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4. 善于利用缴获的战利品:

李云龙对缴获敌人的装备有着近乎贪婪的渴望,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战斗力,更是他“占便宜”的天性。

美军装备的诱惑: 美军的装备精良,火力强大。如果能全歼一个营,那意味着大量的机枪、冲锋枪、火炮,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迫击炮和车辆。李云龙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改造和使用: 李云龙不仅会缴获,还会想办法利用这些装备。他会把缴获的美式装备装备给自己的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5. 强烈的个人好胜心和荣誉感:

李云龙是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他不喜欢被看轻,更不愿意输给别人。对阵美军,而且是以一个营的规模,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自己的机会。

证明中国军队的实力: 在那个年代,与美军这种现代化军队交手,能够取胜并将其全歼,无疑是对中国军队实力的一次巨大展示。李云龙会以此为荣。
与楚云飞的较量: 虽然不一定直接相关,但李云龙和楚云飞是两个同样优秀但风格迥异的指挥官。如果楚云飞曾与美军交手,李云龙很可能也会在心里暗自较劲,想做得更好。

具体到那个战例,李云龙可能会怎么做?

假设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敌人(一个美军营),李云龙接手指挥:

1. 侦察与情报: 李云龙会比孔捷更重视侦察,派更多的侦察兵去摸清美军的部署、兵力、火力以及地形的每一个细节。他会寻找敌人的弱点,比如防御的疏漏、补给线的暴露、或者可能存在的后备力量。
2. 诱敌与设伏: 他不会直接发起强攻,而是会先用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甚至佯装不支,吸引美军出动一部分兵力进行追击,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在预设的伏击地点将其分割包围,进行歼灭。
3. 夜间突袭: 李云龙不忌讳在夜晚作战,他会选择一个有利的时机,利用夜色的掩护,发动突然袭击,打乱美军的阵脚。
4. 火力协调: 他会想尽办法协调团属炮兵,或者向上级争取炮火支援,在关键时刻形成炮火优势,压制敌人的火力,为步兵的进攻打开通道。
5. 近战与白刃战: 一旦进入近距离作战,李云龙的部队就更有优势了。他会鼓励部队发挥近战和白刃战的特长,用最原始但最有效的方式消灭敌人。
6. 切断退路: 在战斗进行到关键阶段,一旦美军开始溃败,李云龙会立即调集预备队,封锁一切可能的退路,不给敌人一个逃跑的机会。他会不惜代价也要将敌人留在战场上。
7. 缴枪不杀?: 到了最后关头,如果美军真的陷入绝境,李云龙的命令很可能不是“缴枪不杀”,而是“给我往死里打”,直到最后一个人被打死,或者被俘虏。即使敌人想投降,他也会先评估投降的价值,如果俘虏了他更想要,那自然会“优待俘虏”,但前提是这个俘虏能够带来价值。

结论:

如果换成李云龙指挥,他很可能不会满足于“守住阵地”,而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要将这个美军的一个营彻底歼灭,将其打成“狗熊”。他会用他的“不讲理”和“鬼”一样的战术,让美军付出惨痛的代价,并且很可能因此收获一大批珍贵的美式装备。这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李云龙个人风格和中国军队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动体现。他会把这仗打得比孔捷“更亮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家老爷子是1951年春天入朝的,正值第四次战役前夕。他在志司后勤部一分部任侦察参谋,先后在三登和阳德工作过。他曾经给我讲过三登被美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相:储存在三登的粮食、车皮、被服、弹药基本被炸毁,后勤人员伤亡很大,很多牺牲的干部战士都是被凝固汽油弹炸的面目全非,就连山坡背阴处的积雪都是黑的。

父亲和他幸存的战友们就在这一刻领略了什么是现代化的战争,什么是不分前线与后方的作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彭总提出了仗打胜了,后勤占51%的功劳的说法。

我想,李云龙如果赴朝参战的话,他会从感性上理解现代化战争的含义。如果他从朝鲜回来再去南京学习,他绝对不会在课堂上给常乃超教员捣乱。

user avatar

《亮剑》里李云龙有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就是总爱当突击队长

虽然都梁本人可能没觉得这个是毛病,反而是他勇烈汉子的表现,但实事求是讲,当团长的时候亲自带队冲锋也就罢了,毕竟当时八路军条件有限,团级指挥官身先士卒者不少。但当师长的时候贸然带警卫连突袭,脱离指挥岗位,明显就不合格,赵刚让他做检讨没有任何毛病,电视剧里要不是赵刚及时接过指挥权还不知道会咋样。赵刚走后老李显然没把赵刚的话当回事,结果被一炮炸进医院。

如果到了朝鲜战场上这个毛病还没改,老李十有八九是要送命的,美军连级单位就可以快速呼叫师属火炮支援了,营级叫个空军也是家常便饭。105榴和500kg航弹可不会给老李进医院抢救的机会。综合全剧来看,老李大概在去军事学院进修之前这个毛病都没改,显然他没觉得自己挨了一炮是个教训。

再在老李脑子没瓦特当突击队长的前提下,回到对付美军一个营的问题上来

美军一个营可以随时呼叫师属火炮和空军,反之志愿军团级都未必叫的动师属火炮。也就是说无论是上老李还是孔捷,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营,至少是一个步兵营+一个师属炮兵团+半个空军大队

回到战场环境,志愿军打美军主要是靠迂回穿插造成美军恐慌,让美军撤退然后在撤退途中截击,美军原地固守时志愿军是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所以如果老李动动鬼点子,不像孔二愣子那样猛打猛冲,可能会选择放一个口子让美军撤退,或许可以消灭这个营,但如果战场形势不允许,美军不上当或者出了包围圈迅速和主力部队汇合,那就没辙了。

user avatar

简要的讲,志愿军早期运动歼敌大多没有身管火炮支援。砥平里志愿军只要有一门122毫米火炮带四五个基数的弹药抵达前线,美军就得完蛋。

举例来说,阵地战时期志愿军120师358团打美军陆战一师陆战五团驻守的马踏里西山。此战中志愿军集中了“优势”火力-火炮数量没有被美军领先一个数量级。战役的结果是美军损失了1000多人,陆战五团失去战斗力被迫后撤休整,丢失了主要阵地。志愿军损失200多人,敌我伤亡比达到5:1。这一战伤亡悬殊的几个主要原因有:

1,志愿军用连级部队进攻美军排级阵地美军基本上没有抵抗能力。

2,美军在阵地上构筑了坑道工事,但是美军一个排窝在坑道里竟然抵挡不住志愿军半个班的进攻。

3,志愿军夺取阵地后也是一个排驻守,但是美军需要集中营级兵力才可以将部队投送到志愿军阵地上,原因是美军进攻路线和集中地常常被志愿军炮火覆盖,导致大量部队刚一出发就要遭受严重伤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