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回答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人数上确实已经相当可观,一度达到七千人,这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团的建制规模。然而,他却在团长的位置上待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能力不足。

以下是对李云龙久任团长且未被提拔的详细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军队建制特点:

抗战时期的特殊性: 电视剧《亮剑》的故事背景主要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那个全民抗战、生存是第一要务的年代,军队的扩编和人事变动往往受到战争进程、战役胜败、兵员补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规模的集中提拔和职务调整,尤其是在一线作战部队,并非易事。
部队的实际情况: 即使李云龙的独立团达到了七千人,这支部队的性质和建制可能与后来的正规军有所不同。当时八路军的部队规模和组成并非完全标准化,很多部队都是在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七千人的规模可能是一种“超编”或者是一种特殊编制,未必完全符合标准的“团”的晋升体系。
缺乏明确的晋升通道和评价标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是在早期,军队的晋升体系可能不如和平时期那样清晰和系统。更多时候,提拔是基于战功、政治表现以及领导的信任。李云龙虽然战功赫赫,但也并非完全符合所有“规定”。

二、 李云龙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

桀骜不驯、不服管教: 这是李云龙最显著的特点。他脾气火爆,喜欢骂人,对上级如果有不同意见,常常会直言不讳,甚至顶撞。虽然这在某些时候能够展现他的果断和魄力,但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中,这种行为无疑会得罪一些领导,成为他晋升的阻碍。
特立独行、不受约束: 李云龙做事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喜欢自己制定计划,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例如,他擅长打“歪招”,不拘泥于战术上的条规,这使得他在战场上常常出奇制胜,但也可能让一些注重规矩的领导感到棘手。
“土匪”出身的影响: 李云龙早期有过“土匪”的经历,虽然经过改造,但在骨子里仍保留了一些江湖习气。他的部队也因此被称为“土匪团”。这种背景虽然让他具备了野性、勇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但可能在一些更讲究政治纯洁性和正规化建设的领导眼中,存在一些“历史问题”或者说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性因素。
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的相对不足: 相较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政治思想更加成熟的干部,李云龙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相对不高。在那个年代,军队的提拔不仅看重军事能力,也看重政治上的成熟度和思想上的先进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的晋升空间。
得罪了不少人: 李云龙直率的性格和有些粗鲁的言行,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一些同僚和上级。在军队这样一个复杂的人事环境中,得罪人就可能意味着失去支持者,甚至招致打压。

三、 组织结构和政治考量:

领导层之间的制衡与考量: 在任何一个层级的组织中,领导的任命和晋升都涉及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派系平衡。即使李云龙能力突出,他的晋升也可能受到一些更高级别领导的个人好恶、政治立场甚至派系斗争的影响。
需要更高级别的机会: 晋升是层层递进的。成为一个副旅长或旅长,需要更高级别的指挥机关(例如军区或总部)的任命。李云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更高层领导的青睐,或者说,即使他的团规模很大,也还没有达到被调往更高级别指挥岗位所需的整体能力或政治影响力。
“帽子”的限制: 即使兵力达到了七千人,如果他的部队仍被定性为“团”,那么在编制上就存在一个“帽子”的问题。如果他的部队编制仍然是“团”,那么即使兵力再多,也可能无法按照正规的“旅长”或“副旅长”级别来提拔。这可能需要根据战局和部队整编情况来决定。

四、 “特立独行”的价值与局限性:

对他的需求: 尽管李云龙有种种“缺点”,但他却是战场上的“搅屎棍”,是能打硬仗、恶仗的急先锋。他的存在,对于打破僵局、啃下硬骨头至关重要。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军队更需要的是这样能够带来胜利的将领,而不是一个完全符合所有条条框框的模范。所以,尽管他“不听话”,但组织上仍然需要他,并且会容忍他的某些“个性”。
保留他作为团长的目的: 有观点认为,组织上可能也希望将李云龙留在团长的位置上,是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指挥一个相对独立的、有高度自主性的单位。一旦他被提拔到更大的编制,需要承担更多的行政和政治责任,反而可能束缚他的军事才能。他更适合在他熟悉的战术层面发挥最大作用。
“宝贝疙瘩”的特殊待遇: 某种程度上,李云龙成为了一个“宝贝疙瘩”。他能够带来胜利,但他的缺点也让他难以被“驯服”到高级别的管理岗位。组织上可能采取了一种“保留”的策略,让他继续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看管”着他。

总结来说, 李云龙之所以能够率领七千人的部队却多年担任团长而未被提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的个人性格、处事方式、军事才能的独特性,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军队的编制和政治考量,都构成了他晋升道路上的障碍。他是一位优秀的战术指挥员,但可能在战略层面的统筹能力、政治上的成熟度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不足,或者说,他更适合在“团”这个层级发挥他最强大的战斗力。他被保留在团长的位置上,既是组织对他能力的认可和战略上的需要,也是对他“不听话”性格的一种“管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查一查就可以知道的资料: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

总政治部,任弼时任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

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辖第343、第344旅,陈光、徐海东分任旅长。

120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辖第358旅、第359旅,张宗逊、陈伯钧分任旅长。

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辖第385旅、第386旅,王宏坤、陈赓分任旅长。

咱老李要是再提一级,亮剑就得改名叫陈赓大将传。再提两级,就得改名春天的故事。

好像有这么一个说法:涉及军史的文学作品,中将以上不得使用虚构人物。

实际上即便没有类似的规定,非纪实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通常也到不了那个级别。因为一旦涉及的人物达到一定的级别,就会产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世界线扰动的问题。

八路军旅级以上的将领,有不少人在重大历史事件里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履历动一动,历史就得改写。

所以虚构一个平安格勒战役,并不影响抗日战争大局,整个故事还能正常展开。要是给咱老李提个师长,他敢打太原。这可让作者怎么圆回去。

user avatar

因为李云龙一个团七千人,本就是个错误的设定。

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一下问题中提到的八路军的团和旅两个编制。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团一级编制最为复杂,有主力团、基干团、地方团,有大团、小团,有甲种团、乙种团、丙种团等区分。

八路军改编之初,3个师下辖6个旅,每旅辖2团,全师共12个标准团,也就是带有三位数字番号的团。另外,每个师还有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例如李家坡战斗时因为主攻而被李云龙怒骂的的程瞎子七七二团,就是这12个标准团之一。之后,因为队伍不断扩充,八路军增编了不少团,但有些团人员、武器都不齐全,和标准团没法比。李云龙就和赵刚说过,自己刚接手新一团的时候,人员不足新兵蛋子还多,作战经验欠缺,武器全是老套筒汉阳造,两个人还分不到一杆枪。

百团大战时,整个八路军部队已经达到170多个团。但人数多少不等,少则千把人,多则两三千人。1942年,八路军进行精简整编,出现了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为3营9连制;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丙种团为5(4)连制。甲种团也被称为大团,丙种团称为小团,是当时两种常见编制,乙种团介于二者之间。

依据《亮剑》中提到的,独立团有三个营,所以独立团应为甲种团,也就是大团。大团是主力部队满编的标准团,人数在两千以上。据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日),提到团的编制:辖3个营,每营534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特务连456人。全团共2053人。虽然和李云龙部不是一个战区系统,但相差应该不大。

小团,取消了营一级建制,团直接辖连,规模缩小,机动灵活,以适应游击战争。小团一般为5个连,也有4个甚至3个连的。据聂荣臻等《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7日),小团的编制为:5个步兵连,1个侦察连,1个特务连,全团1180人。剧中,独立团在反扫荡战斗突围时伤亡较大,分兵时只有一千多人,其后全团以连为单位开展游击战。这时的独立团应该已经为小团,攻打平安县城前,通讯班也是主要通知各连。但是,各部队集结时还是有营长,例如著名的那句“二营长,你XX的意大利炮呢?”。在此可以认为,独立团在改为小团进行游击战时,依旧保留了大团的架子,保留了营一级的干部,为以后重新改编为大团做储备。

在精简整编之后,除了1945年8月八路军各部将小团恢复了营一级建制外,八路军基本上对团一级再没有更大的改动。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八路军在对旅团级进行精简整编时,连队一级反而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根据资料看,八路军精简整编后,大团的步兵连的规模平均在一百三十人左右,小团的步兵连在一百五十人左右,甚至能达到一百六十人以上。

八路军刚改编时有6个旅: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之后,每个旅又增加一个团,改为三团制旅。1938年1月20日王震《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中提到:“现三个团已编制就绪,七一七团三千二百人,平山团二千五百八十人,崞县团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随着部队的发展,除了这6个有番号的旅外,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1941年12月,八路军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所谓甲种旅,就是三团制,七八千人;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被认为是李云龙原型的王近山将军,就曾经担任过三八六旅旅长和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

关于八路军具体的编制问题,可以参考中国军网上的这篇文章:


说完这两个编制,我们回到问题。假如李云龙所部真的达到了七千人的规模,那么不管是太岳军区还是一二九师,都要开始有所动作。七千多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甲种旅的规模,作战范围都要扩大,再称团不合适。

此时,独立团有两个命运。

第一,升格为旅。七千多人的规模已经是一个甲种旅了,那么可以直接原地升格,团部变旅部,营部变团部。

第二,拆分为N个团。如果上级没有增加旅一级部队的计划,那么独立团会被拆分,至于数量,如果是大团就是三到四个团,小团就是六到七个。

我个人认为,第二个的可能性更大。在当时,更多的团级部队,有利于部队的发展壮大,能更好地同敌人作战。

所以,我认为,这块李云龙一个团有七千人,是个错误的设定。

说回李云龙。如果第一种,李云龙有可能当个副旅长,但更大的可能还是原地踏步,继续当他的团长。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犯的错误太多,容易感情用事。而且,刚刚因为擅自调兵得了个功过相抵的他,不可能这么快晋升。加上后来,他又手刃山猫子而受到降职处理,能在拆分或者升格后借这个机会重新担任团长就算不错的了,副旅长甚至旅长,想都不要想。

《亮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与现实不符的,例如李云龙丁伟孔捷号称“晋西北铁三角”,而实际上他们所属的太岳军区的作战范围并不在晋西北,而在太岳山一代,属于晋西南或者晋南;攻打平安县城后被陈赓敲打时,李云龙称呼其为旅长,实际上此时陈赓已经不担任三八六旅旅长,他的身份是太岳军区司令员,当时担任三八六旅旅长的是王近山。


有朋友对李云龙称呼陈赓为旅长认为没错,这点是我疏忽。不过,在攻打平安县城时,机关的参谋干事也叫旅长。

user avatar

更应该问的是红军时期结束时只是团长的李云龙为何能在抗战一开始就在129师当上了团长。

八路军改编初期各团长在红军时期的资历

115师343旅

杨得志:2师师长

李天佑:4师师长

115师344旅

张绍东:73师师长

陈锦秀:75师师长

115师独立团

杨成武:1师师长兼政委

120师358旅

王尚荣:96师师长

宋时轮:28军军长

120师359旅

刘转连: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模范师师长

文年生:81师师长

120师直属团

彭绍辉: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参谋长

129师385旅

陈锡联:11师政委

张才千:12师师长

129师386旅(这个旅的旅长就是陈赓)

徐深吉:91师师长

叶成焕:93师政委

129师直属团

张贤约:12师师长

这十五个团长,在红军时期至少都当过师长,除了两个牺牲的一个叛逃的,剩下的12个人,后来授衔时六个上将六个中将。

相比之下李云龙这么个红军时期最高团长抗战时期八年都当团长,解放战争时期长时间当师长,授衔时是少将的奇葩履历,只会出现在小说里

user avatar

首先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抗战后期发展到了8个营之众,兵力达7000多人,这在抗战后期的八路军正规团中是不可能的。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小说就是小说,按现在的标准来看,亮剑也算得上标准的爽文了,虽然有很多出彩的地方,但是终归是虚构的艺术作品,看个乐子就行了,非把小说当历史,就不合适了。

亮剑中比如八路军缺乏弹药给养,穿着破烂,装备简陋,这些确实贴合事实,但是像李云龙式的无法无天,随意扩军,这就比较假了。

抗战初期,八路军有3个师,每个师辖2旅4团,番号团一共有12个。其实除了这12个团外,115师有1个独立团、120师和129师各有1个教导团,另外八路军总部还有个特务团。

每个团的基本编制是3个营12个步兵连制,外加营属的机枪连排和团直属的特务连等分队,整个团的兵力在2000人到3000人之间,像各师独立团、教导团这样的部队兵力稍少些,只有1700余人。

这时期能当上八路军团长的人,除去战场牺牲和后期历次运动失势的人外,建国后,凭战功、资历,职务,基本上,上将军衔没有太大问题,八路军各级军官,基本上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没点资历本事,当不上团长,像李云龙的情况,这个时候,最多也就是营连长的职务。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说,按小说或者电视剧的描述,李云龙在红军的时候一直是团长的级别,而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基本上方面军首长为师长,101是主力军团长,属于特例,各旅旅长,基本上红军时期都是军团长或者主力军长的级别,团长基本上都是军长或者主力师师长,营长大体上都是师长或主力团长居多,李云龙本身并非中央红军主力团的团长,所以按实际情况,李云龙在1937年红军改编时期,没有职务或者大概率只是连长,营长也有可能。

以前面举例的115师独立团来说,其是由红1军团红1师改编的,其中红1团改编为1营、红13团改编为2营、红3团改编为3营。所以四方面军团长出身的李云龙,在八路军改编的时候当营长都有点危险,个人认为连长的概率更高点。

此外,由于红军当时的编制大但兵力少,因此115师独立团最初只有1500余人,后来补充了200多名陕甘籍新战士后,也才1700多人。不过115师独立团是大名鼎鼎的红1师改编的,是实打实的主力团,团长是杨成武,是开国的上将,年龄比亮剑的李云龙小四岁,参加革命还晚了两年,但是明显杨成武比虚构的李云龙进步的要快的多。

杨成武参加革命两年(1931年)17岁就是团政委,但是李云龙在长征期间的1935-1936年才当上的团长,而1935年杨成武已经是红1师的师政委了,对了顺便一提,红1师的时任师长正是后来的旅长陈赓,而国内战史号称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杨成武指挥击毙的,杨成武的资历和战绩,都是李云龙不能比。

八路军进入华北后,正值国军主力连连溃败之际,到1937年底,八路军作战的区域内,国军建制部队已经无多,而在抗日大环境下,沦陷区的大量民众参加八路军,八路军实力扩充很快,但此时的八路军又受正规编制所限,所以新扩编的部队大多以支队、独立部队、新编部队等名号存在。

这一时期,往往一两个主力连撒出去,就能扩编出一个团出来;一个团出去,就能扩编出几个团。比如刚刚提及的115师独立团,一开始只有1700余人,几个月后兵力便增加至7000余人。这个倒是符合《亮剑》中独立团的兵力变化。

但从军队作战的情况考虑,一个团有7000余人是不利于作战指挥的。所以扩军后的独立团便一分为三,扩编为了八路军独立第1师,辖第1团、第2团、第3团,另有特务营、骑兵连、通信连、炮兵连、工兵连。

而在其他部队,也同样是如此,当一支部队扩军扩到一定程度后,便会精简整编或是分流出新部队。或者从一开始,便是以组建新的战斗团为目的的,而这个战斗团的基本编制往往都是3营9连或12连制,兵力在1000人到3000人不等。

所以八路军名义上的编制是3个师不假,一个师可能就好几万人,但具体到团一级作战部队上,其编制却并不夸张。由于全面抗战初期,各战略区的扩军情况不一,为了理顺编制,八路军在1939年和1940年进行了大规模整训、整编,将新成立的团队统一编制,以便于指挥。

到1940年,八路军的总兵力发展到约40万人,其中作战团的数量大约是160个到170个,平均每个团的兵力就是2000多人。当年的百团大战,参战的团有105个,参战总兵力其实就是20多万人。

如果我们看百团大战的具体战斗,便会发现其实主要打硬仗的还是那些老团,新编成的团主要承担辅助作战任务。以《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来说,实际上在1940年的整编过程中,就应该授予数字番号。

比如在真实历史上386旅当时所辖的4个团中,772团是老团,这个不解释;其余的16团,之前番号是新1团;17团,之前番号是补充团;18团,之前番号是补充大队。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所部没有被授予数字番号,那么只能说连升格到正规军的资格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主力呢?

到1941年和1942年,日军对我根据地实施疯狂“扫荡”,国府也加大封锁和摩擦力度,加之根据地天灾频发,给八路军造成了极大困难,部队规模也从40万人缩小到30万人。以386旅来说,1941年11月,该部的4个团合计只有6000余人;到1942年冬,兵力数进一步下降到了4700余人。

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八路军化整为零,主力旅合并到了军分区中,主力团缩编。有的团依然保持3营制,有的则是2营制,有的则直辖数个连,还有的主力分散到了地方军中。《亮剑》中对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有所着墨的,但是请注意,主力军地方化是在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的,而不是某个部队自己的决策。

而八路军虽然武器装备差,但军事制度和思想水平却并不差,部队分散化整为零,并不意味着上级首长失去了对下属部队的掌控,更不可能不清楚其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的朋友看电视剧觉得,部队都散下去了,那上级肯定不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低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军事体制和纪律性。

抗战时期八路军有主力军、地方军、游击队之分,部队是要定期进行实力数统计的。下属私自隐瞒本部实力数,这在正规军队中是严重的问题。由于当时残酷作战的限制,上级允许因特殊情况汇报不及时的情况,但决不允许瞒报或不报的情况。如果大家认为瞒报很正常,那也只是在国军中很正常,而不会出现在八路军中。

抗战后期,陈赓的部队都在太岳军区,由于主力旅已兼军分区,所以下属主力团也在军分区中。

1943年夏季,太岳军区各部的实力数为:直属部队2200余人,一分区约6400人,二分区约4500人,三分区约3500人,四分区约4300人,总兵力为2万多人。

《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在抗战后期有8个营,7000多人,那显然不会发生在1943年。

1944年11月,太岳军区再度进行实力数统计:直属部队有2400多人,一分区约8200人,二分区约4700人,三分区约3500人,四分区约5600人,五分区约2500人。

可见,一年多之后太岳军区大部分军分区实力数都有增长,还扩出了一个第五军分区,总兵力约27000人。

当时的军分区相当于是旅级,以实力数最强的一分区为例,下辖有25团、38团、洪赵支队(59团也在内)及各地方武装。

人家这8200人的部队可是包含了好几个主力团在内的。当然了,在1945年八路军的总兵力增加到了100余万人,但请注意这百万之众其实是主力军、地方军、游击队的合计。

如果单纯看主力部队的话,其实兵力占比并不多。既然《亮剑》是以陈赓麾下所部为基础创作的,我们还是讲讲太岳部队此时的情形。抗战胜利前后,八路军将各军军区、军分区主力汇合起来,编成野战军。太岳军区主力军编成太岳纵队。

参加上党战役时,太岳军区主力出动了6个团,合计才7000余人。这说明,其实到抗战胜利时,太岳军区的主力团平均仍然只有1000多人,虽然基本恢复了三营制,但尚远不及全面抗战之初时步兵团的充实程度。

到1945年11月初,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编成时,陈赓在电文中更是列出了各团的兵力数。其中25团、38团各1700余人,屯襄团400余人,17团、独1团各1500到1600人,772团、20团各1800余人,21团1200余人。上述各团没有一个兵力数超过2000人的,头号主力772团也不过1800人。

那么在这个编制体系之下,有哪个团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展到了8个营,7000余人之众呢?

实际上《亮剑》小说中如此安排,主要是烘托李云龙跟楚云飞的对手戏,因为就连楚云飞5000人的358团在真实历史上的晋绥军中也是不存在的。

以上就是李云龙所谓七千兵力的可能性,为什么解答问题之前,先要说兵力,是要先明确,李云龙不可能有七千人,按照题主的思路,有兵自然要当大官,所以实际上李云龙不可能有七千人,也就不可能有提升的职务的机会。第二点,抗战期间,李云龙并非没有晋升,应该是从连长、营长一路晋升到团长,只是到了团长级别后,同级别的人太多了,八路军中的团长,很多人战绩战功未必比李云龙差,甚至在李云龙之上,他们都没有晋升,作为一个连番号都没有的独立团的团长,晋升可能性就更低了。第三,抗战期间陈赓手下才七千到一万人,李云龙再能行,能能行过旅长?兵能多过旅长?官能大过旅长?

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中这么安排也就罢了,大家看看即可,但以此当真那就不太合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人数上确实已经相当可观,一度达到七千人,这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团的建制规模。然而,他却在团长的位置上待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能力不足。以下是对李云龙久任团长且未被提拔的详细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军队建制特点: 抗战时期的.............
  • 回答
    丁伟那句“他李云龙,你要给他一个师,他敢打太原!”虽然带着点夸张和激将的意味,但背后也折射出了当时战争环境下,攻克像太原这样的大城市所需要的兵力规模和复杂程度。要回答打太原究竟需要多少兵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确,这里说的“太原”指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太原易手了好几次,兵力.............
  • 回答
    李云龙的战场艺术:在客观限制下,何为最优?《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指挥官——李云龙。他的战场人生,与其说是理论教科书,不如说是在极端困境中,凭借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极致运用,摸索出的一条条血路。那么,李云龙在历.............
  • 回答
    李云龙这号人物,你说他在我们党我军历史上“常见”吗?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常见”了。如果说像他那样性格火爆、脏话连篇,遇事冲动,甚至经常和上级抬杠、抗命的将领是不是“遍地都是”?那显然不是。我们党我军的主流,始终是讲纪律、守规矩、思想政治过硬的干部。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严格执行命令,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里,李云龙攻克了日军的旅团部,缴获了一支日军军乐队,这可真是件大事。当时,这支军乐队被带到李云龙面前,他可是来了兴致。那天,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战士们都筋疲力尽,但也士气高昂。李云龙看到这群日军乐手,眼珠子一转,知道该怎么给大伙儿提振精神了。他没让那些乐手干别的,直接就.............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抗日历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敌后战场。虽然他们也曾在某些关键时刻与日军正面交锋,但其核心的作战区域、战略任务和战术风格,都深深地烙印着敌后战场特有的印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时期的概念。 正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亮剑》里李云龙那句“就是个娘们,也能把手榴弹扔三十米”是怎么回事。这句话,糙得很,但也糙得很实在,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战场背景下,它其实反映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得明白这句话的直接语境和李云龙的性格。李云龙这人,你懂的,嘴里从来就没干净过,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而且特别能见.............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要探讨李云龙这个人物是否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优秀指挥官,我们首先得把他从《亮剑》这部电视剧的戏剧性框架里抽离出来,审视他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可能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李云龙的闪光点:极强的实战经验和灵活的战术头脑李云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那近乎“妖孽”般的实战经验。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爬滚打,对.............
  • 回答
    这大概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相遇,充满了火药味、狡黠和一点点,甚至可以说不少的,无可奈何。首先,李云龙这个人,他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狼,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野劲儿。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得不能再丰富,打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粗暴,但又总能抓住最关键的要害。他嗓门大,脾气臭,但对兄弟却讲义气,是个真正的血性汉子.............
  • 回答
    在《亮剑》剧照中,李云龙持刀时刀刃朝向虎口(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连接的手掌部位)的现象,虽然在某些时刻可能偶然出现,但通常并非是李云龙刻意为之的常用或最佳持刀方式,而更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非专业格斗或实战背景的艺术表现: 戏剧化的表现力: 《亮剑》作.............
  • 回答
    在《亮剑》这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剧中,李云龙的性格塑造极为鲜明,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极其看重兄弟情义的硬汉。因此,当他的警卫员兼徒弟“和尚”魏和尚被杀时,李云龙表现出的愤怒和报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他的人物设定。关于“和尚被杀,李云龙说师长来求情他也不认”这句话,在剧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事件.............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楚云飞和陈赓的见面,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握手和客套,而是一场两位绝世枭雄在历史洪流中的碰撞,一次对彼此赫赫威名的巅峰对决。时间节点设定的猜想:首先,我们得有个大致的时间点。如果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比如1947年左右,那时候楚云飞已经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而陈赓也已经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兼兵团司.............
  • 回答
    《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收编他们早晚得出事”,绝对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是对黑云寨这群人的深刻洞察。如果孔捷真的顺利把黑云寨收编了,而且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场面,我想起来都觉得头疼,估计得是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都还不小:1. 内部矛盾激化,新兵打老兵黑云寨这群人,骨子里还是习惯了“老子.............
  • 回答
    《亮剑》中的田墨轩,作为李云龙的岳父和田雨的父亲,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角色。他并非传统意义上战场上的英雄,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军人的担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一个父亲的爱与挣扎。一、作为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田墨轩是一名有着丰富学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