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亮剑》中李云龙说的「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

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
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
3. 解放军以少胜多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罕见战例。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反驳或者说补充李云龙的论断:



一、 关于“60万吃掉80万”的兵力数字,需要更精细的界定和考量

1. “吃掉”的定义:

“吃掉”通常是指全歼、俘虏或击溃溃散的部队。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的损失是巨大的,阵亡、被俘、投诚的数量都非常庞大。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方数据,国民党军参战部队约60万人(另有说总兵力约80万,但实际投入作战的可能略有出入),伤亡、被俘和投诚约55.5万人。解放军的伤亡约为1.3万人。
反驳点: 即使是“吃掉”了绝大部分,但国民党军的总兵力是否就是固定在80万,而解放军的总兵力就是固定在60万,这个数字本身在不同的史料和统计口径下可能存在差异。而且,这场战役是一场战役群,持续时间长,兵力调动和补充是动态的。说“吃掉80万”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说法,但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解放军以约60万的兵力,通过歼灭战,重创并瓦解了国民党军约80万的作战力量。

2. 兵力数字的动态性和组成:

“60万”和“80万”是战役的总兵力还是实际投入作战的兵力? 战役的兵力是动态的。国民党军在战役的不同阶段有兵力增减,解放军也同样如此。特别是被围困的部队,其战斗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勤的断绝而迅速下降。
国民党军兵力构成: 国民党军的80万(或接近这个数字的兵力)并非全部是精锐部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二线部队、非战斗人员(如勤杂兵、宪兵等)、以及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而解放军的60万兵力,虽然装备技术不如国民党军,但其政治思想动员、指挥协同以及部队的精锐程度相对较高。
反驳点: 如果我们把“80万”理解为国民党军在华东野战军作战区域内总共的兵力部署,而解放军投入了60万兵力进行主要作战,那么“60万吃掉80万”的说法就显得不够严谨。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解放军以约60万的兵力,通过战役的部署和分割,最终歼灭或俘虏了国民党军的约55.5万人,而这55.5万人的来源,是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部署的约80万总兵力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

3. 作战区域和参战部队的界定:

“吃掉”是指歼灭所有被围困部队吗? 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国民党军在黄泛区、徐州、海州一线布防。战役的范围非常广阔。一些国民党军在战役中被歼灭,一些则被调离战场,一些则因为指挥失误而溃散。
反驳点: “吃掉”的语境需要明确,是指在战役中被完全消灭,还是指被击溃、俘虏、投诚等所有失去作战能力的单位。如果是指将国民党军的80万全部变成解放军的俘虏或阵亡,那是不准确的。但如果是指解放军以60万兵力,通过战略和战术手段,使国民党军80万(或接近这个数字的)兵力失去了战斗力,其中绝大部分被歼灭或俘虏,这在表述上是可以接受的,只是不够精确。



二、 关于“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的说法,是在强调以少胜多的罕见性

1. 以少胜多是相对概念:

军事史上的“以少胜多”并非没有先例。 从古代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战役,到近现代的许多战役,都有以少胜多的例子。例如,拿破仑的一些战役,在质量上(士兵训练、战术素养)解放军的优势可能不明显,但在数量上以1:1.33(60万对80万)来衡量,严格来说并不算“悬殊”的少胜多。
关键在于“战例”的定义: 李云龙强调的是“战例”,意在说明解放军的战术运用、战略部署、政治动员等综合能力,使得在兵力相当(或略劣)的情况下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才是其核心含义。
反驳点:
数量上的悬殊并不够“惊人”: 如果严格按照60万对80万的比例来看,这并非一个以绝对数量“压倒性”少胜多的战例。许多战役的兵力对比可能更加悬殊,例如3:1甚至更高。
“质”的因素: 军事胜利不仅看数量,更看质量。国民党军的指挥系统混乱、士气低落、部队衔接不畅、后勤补给困难等问题,使得其“80万”的有效作战兵力可能远低于数字本身。而解放军的整体素质(政治觉悟、组织纪律、基层指挥员的灵活应变能力)在当时普遍更高。因此,真正“罕见”的不是数量的悬殊,而是解放军在装备相对劣势、兵力数量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役胜利。 这是一种质量优势转化为数量优势(或抵消对方数量优势)的胜利。

2. “打听打听”的夸张和情绪化表达:

李云龙是军人,但更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他的话语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夸张成分。在作品中,这句话是为了突出解放军的胜利之辉煌,以及李云龙对这份辉煌的自豪感。
反驳点: 从军事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应将文艺作品中的台词当作绝对的军事史实和精确的统计数据。军事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但淮海战役的特殊性在于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并且解放军在其中展现了高超的战略运筹和战术执行能力。



三、 更深入的学术观点和历史解读

1. 战役的性质和优势的来源: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军在战略上、政治上、组织上和战术上全面优势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兵力上的“以少胜多”。
战略优势: 解放军利用国民党军“重心北移”的战略失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
政治优势: 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提供兵源、粮草、情报、运输等全方位的支援,这是解放军能够以少胜多的根本保障。这一点,国民党军是无法比拟的。
组织和指挥优势: 解放军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严密的组织纪律,基层指挥员具备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国民党军的指挥层级多、矛盾重,中央和地方、各派系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战术优势: 解放军善于运动战、分割围歼的战术,以及坑道作业、爆破等技术。

2. 历史上的“以少胜多”战例比较:

如果严格按照兵力数量的悬殊程度来比较,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兵力对比(约1:1.33)确实不如一些其他战例那样悬殊。例如: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约5万人对曹操约20万(或更多)的北方军队,兵力对比悬殊。
巨鹿之战: 项羽2万兵力对秦军主力(约40万或更多),也是以少胜多。
古代一些局部战役: 如汉尼拔的一些战役,也存在兵力悬殊的胜利。
反驳点: 李云龙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强调在那样一场大规模、决定性的战役中,解放军能够做到这一点,其难度和精彩程度在现代战争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他说的“满世界打听打听”,更多是一种对胜利的赞美和自豪,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统计。



总结反驳的几个关键点:

1. 兵力数字的精确性: “60万”和“80万”是模糊的概括性数字,实际作战兵力、损失统计口径都有差异。更准确的说法是解放军以约60万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军约55.5万人。
2. “以少胜多”的定义: 如果单纯从数量比例来看,60万对80万并非绝对的悬殊(约1:1.33),但解放军的胜利在于装备和质量上的劣势,以及战略、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全面优势,将数量劣势转化为胜利。
3. 文艺作品的性质: 李云龙的话是带有艺术加工和个人风格的表达,意在突出战役的辉煌性,不宜作为纯粹的军事学术论断来苛求其精确性。
4. 战役的复杂性: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兵力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军的内部问题等,都极大地影响了战役的走向。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淮海战役,解放军以约60万的兵力,通过高超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执行,有效瓦解并歼灭了国民党军在华东战场上的主力部队约80万(或总兵力),其中大部分被俘或阵亡。虽然从纯粹的数量比例上看,1:1.33的兵力差距并非绝对悬殊,但这在如此大规模、决定性的战役中,解放军在装备和质量上存在劣势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压倒性的胜利,其战略运筹、战术指挥和政治动员的成功,确实是一场极为辉煌且值得深入研究的战例,足以让世界军事史专家为之侧目。”

这样一来,既肯定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解放军的卓越能力,也对李云龙那句带有“吹牛”和“自豪”色彩的话语进行了更符合史实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捷这种和联合国军交过手的将领就不会讲这种井底之蛙的说辞。

user avatar

所以说亮剑是意淫小说呢,看个乐子对了,不扯国外什么哈尔科夫战役了,基辅战役啥的,就说国内,1937年的淞沪会战,果脯70万人,被日军30万打败;1938年徐州会战第二阶段,国军50万多人,被20万日军击败;武汉会战,国军110万人,被30万日军击败。

再比如1944年豫湘桂战役,日军50万人对战国军120万人以上。从1944年4月中旬爆发至1945年1月为止,八个多月时间里国军损失50万人,丧失国土20万平方公里,包括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掉了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中小城市,七个大型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

抛开国仇家恨,只说军事和战果,这战绩跟徐蚌会战比如何。虽然说抗日早期,我们国力不如日本人,几乎是被日本人降维打击,但是1944年,相当部分国军精锐部队已经开始接受美械装备,国际形势上,也今非昔比,果脯拥兵600万以上,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几近崩溃,已经是强弩之末,就算国军仍然不如日军,但是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

从1939年开始,日军基本上就已经停止了大规模进攻,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等,都属于“短切突击”的扫荡式作战,也就是重创国军部队、破坏所到区域后,打了就跑。

尤其是1942年以后,这种态势更加平常,各战区大体上平安无事,所以抗战基本上进入相持阶段,没有什么大仗可打。

国军像陈诚、汤恩伯和胡宗南等人,都在大量扩军,像汤恩伯和胡宗南基本上都是从一个集团军扩充到四个集团军,分别拥兵四五十万以上,装备了相当多的新式武器,尤其是胡宗南,除了守备潼关和山陕黄河防线以外,基本上都是没有战事的状态。

像汤恩伯在河南基本上也是纵兵为祸,水、旱、蝗、汤,河南四大灾荒,而日本人来了,汤恩伯四个集团军一溃既散。日本人已经挺进西南了,胡宗南的主力还萎缩在关中,武装保卫陕甘宁边区,这一点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美国人抛开委座,跟苏联人签订《雅尔塔密约》和希望苏军后来出兵东北。

一个看似强大的国军,被快死的人给揍趴下了,丢人不丢人。

补几句,很随意一答,我发现留言的朋友很多,还有个人狗急跳墙,乱骂人,结果被封了,我觉得很奇怪,又不认识,至于不至于,谁踩你尾巴了?有朋友说果脯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如何如何,我还是那话,中华儿女,国军将士卫国尽忠,无论胜败,作为后辈都要尊重,没有这些先烈的牺牲,只能说抗战只会更糟,正是有无数先辈的牺牲,抗战才将将打成这样,如果没有,你知道还能多惨,果脯上下已经没有下限了。

至于22次会战,胜了几次?在我看来大多以惨败而告终,还是那句俗话,不谈结果只说过程,耍流氓罢了,22次会战的结果是什么?半壁江山沦丧,上亿民众陷于敌手;到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还能在几个月时间内丢失了4个省会、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6000万民众;到日本宣布投降时,正面战场的大部分战线还未开始反攻,甚至还在失地。

这还是国军将士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情况下,将士用命,不代表将帅就有功,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天佑天朝,亏了三军用命,要不然,我辈只会更惨。

说到这,我想顺便问一下?有几个朋友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李云龙是谁?有什么历史功绩?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聊什么民国。

至于吃掉,全歼,重大伤亡,战损,扣字眼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损失就是损失了,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你再扣字眼,有意义吗?

本来就是随口一答,没想多啰嗦,既然大家喜欢,就多说几句,其实我觉得无论虚拟还是现实,亮剑的李云龙也罢,现实的淮海也罢,歼灭八十万也好,吃掉六十万也罢,根本不值当一提,历史上消灭国军最多的,不是共军或者日寇哪个将校,恰恰好是果脯高层自己。

抗战中果脯征发了1400万壮丁,这其中有至少700多万人在尚未抵达战场的情况下,就死亡或逃亡了。而被补充到国军部队的壮丁中,也被果脯将帅克扣军饷、层层盘剥,致使军纪不振、体力不足,成为在抗日战场上大量伤亡的一个因素。

700多万死难壮丁,比内战的伤亡如何?比抗战战场的战损如何?

照例讲几个段子,以驻印军为例,在国军空运印度时,运输机只能载三十五到四十人,高层却指令挤进五十个人。所有士兵只穿短裤,因为上级认为在印度可以领到新军服,把旧衣服穿走是浪费,结果有的士兵在高空被活活冻死。

以1942年国统区发生大规模灾荒为例,国军很多部队口粮短缺,而委座却说:现在军队里面最大的毛病就是浪费,现在一个士兵每天发二十六两面粉,大家还说吃不饱,这个话我想实在说不过去……从前我在敌国日本联队实习的时候,每天所吃的不但没有二十四两米,恐怕连二十两米都不足,所以我们中国人患病,多半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吃得太饱的缘故。

你说委座一个上海滩混青帮出身的人,说这种话?委座又不是小六子,深闺大少爷,何不食肉糜,我只能说,委座被蒙蔽了,装X有罪啊。

很多人说战场上负伤不代表损失,负伤的军人,最终会伤愈返回部队,这一点我认同,尤其是对美苏英法德意日,这帮列强军队没一点问题,可是对国军实用吗?抗战时期,国军前线作战伤亡惨重,然而撤下来的伤患却难以得到有效医治,比如武汉会战期间,后方的伤兵医院甚至不能保证每人拥有床位,不少官兵席地而眠,负伤官兵缺医少药,因为得不得有效医治,不少人轻伤变成重伤,重伤变成死亡,请问国军有多少军人可以得到有效医治,返回前线?国军将校抛弃了多少伤兵,让自生自灭,这是假的?

抗战开战前,国军约二百一十万人,抗战期间一度扩编至六百五十万,抗战结束时,国军尚有五百七十万,期间征兵一千四百万,不考虑空响,不考虑战损了多少,阵亡了多少,被果脯高层整死了多少,这些损失的兵员都返回部队了?如果伤愈官兵都归队了,为什么还要征兵这么多?

在我看来,国军军政管理混乱,贪污腐败横行,高层把士兵当作一次性消耗品,军人待遇得不到保障,是士兵大规模损失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说歼灭国军最多的,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共军,恰恰好是国军高层自己。

抗战时期,国军高层对广大士兵毫无感情,很少体恤,弃之如草芥。比如某次,宋三夫人来医院劳军,士兵每人发罐头一个,众人皆以为可以改善伙食了,结果发现不过是黄豆罐头,人人大失所望。

宋三夫人这送的温暖,跟现在鼓吹吃素的那帮明星有什么区别?何不食肉糜?委座好歹起于草莽,纵横江湖几十年,是处于什么心态,能说出来,国军将士是吃饱了撑的,这种话?

实际上,作为果脯最强的,空运到印度准备补充驻印军的士兵,经过美国军医体检,普遍营养不良,降低标准后还是有不少人被淘汰,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士兵尚且如此,其他几百万国军会是什么状态?

所以史迪威说:只要中国兵,不要中国军官,尤其不要中国高级将领。

我之前在其他回答中说过,为什么驻印军在印缅战斗力强,在东北就是垃圾,是因为美国人不克扣驻印军的弹药粮饷。国军高层克扣军饷的恶习名闻中外,所以美国人在训练驻印军时,为了杜绝补给上的腐败,完全不让国军军官插手,同时采取供应到人的策略,以公开点名的方式将每份军饷发到每个士兵手中,驻印军战斗力得以大大提高。

当然有人会质疑我举的例子,那我再引用一下时任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军事报告中曾提到,抗战国军伤亡病废情况,抗日期间国军在战场上总共损失二百五十多万人,但同时期征调了壮丁一千一百万,补入部队八百万。

据此来看,国军总兵力理应净增五百多万,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那么兵都损失到哪里了,还是老习惯,继续举例子,时任军令部长徐永昌在日记中谈到,某师原有战斗兵六千,经过战斗伤亡八九百,逃散三千人,结果只剩两千。

所以很多人说国军没有被全歼过,其实说的也对,因为人都跑光了,没有被全歼的机会。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些名单上的士兵,是不是真的逃亡了,还是牺牲了。

继续举例子,还是徐永昌在日记写的,国军各师平均缺额在三千上下。如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每师平均仅五千人。不过战斗力下降对果脯将校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徐永昌概括指出,国军将领兵额在七八成以下,粮饷、服装却永远要十成,从中便可大饱私囊。

所以我不知道委座是真的何不食肉糜,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以才能说出来士兵们是吃饱了撑的,这种话?

按照《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的说法:

国军士兵口粮定量是每人每天二十五盎司(大约一斤半)大米,外加一些盐水或红辣椒腌的咸菜,其营养价值甚至比想象的还要低,因为咸菜的腌制把维生素全部破坏掉了。

发的粮食一般都是两、三年前的陈粮,维生素和蛋白质已丧失殆尽。士兵们每天吃两顿饭,大伙用一个锅,吃饭的时间往往只有三分钟。食物不经咀嚼就囫囵吞下,很难消化,结果身强力壮的人吃去大部份,身体较弱的人则体质更弱。

士兵的月饷平均为十六到十八块钱,而伙食费要扣掉八到十块钱。由于通货膨胀,士兵们不能象过去那样买点豆腐、脂肪、青菜或偶尔买点鱼肉改善自己的伙食了。就连一个月挣一百四十五到一百七十五块钱的上尉和少校也买不起足够的营养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条件所致,因为西南本就不富裕,很难提供足够的粮食、肉类;但更重要的方面原因是人为的。

当时大量的军粮和布匹被高官用于黑市倒卖,师一级军官普遍吃上千人的空饷,即便吃了大量空饷,还克扣基层军官和士兵们的口粮,致使吃不饱饭的情况普遍存在。据美国人的观察,当时医院中绝大多数的病员是患饥饿浮肿病。

黄埔一期生黄维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当时任土木系第二主力54军的军长,但是他发现士兵们是根本吃不饱饭的。于是这位脾气很倔的将军吃起了空饷,空饷所得不是揣在自己兜里,而是加强官兵的伙食;另外组织士兵们种地、养猪改善副食。

黄维指挥作战的能力虽值得商榷,对部下不错却是事实,但是他吃空饷的原因实在太不合群,于是被人告发后反倒不能再担任54军军长。

而颇为讽刺的是,当时大把大把吃空饷揣到自己兜里的高级军官和倒卖美援物资的人却相安无事。

黄埔一期的宋希濂曾回忆第一次入缅失利后的情况:

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

正因为如此,在印度,史迪威亲自安排驻印军的后勤,史迪威不信任国军的中高级军官,发放的军饷和药片都是由美军顾问监督直接发到官兵个人手中;饮食方面,驻印军可吃三顿饭,平时饮食由英军负责,战时则发放美军野战口粮。

所以能吃饱饭的驻印军才能打好仗,才能多杀日寇。至于国军在抗战中的历次会战的战损,唉,真的没啥可说了,大家想怎么理解吃掉这个字眼随便吧。

我只能说小说里头的李云龙不看军史,如果按照某些人对吃掉的定义,首先徐蚌的国军并没有八十万人,这个数字不过是个概述,国军真实兵力待商榷的。

另外就是徐蚌战场上的国军各兵团各军,也有大量突围或者逃亡的人员,这个数字也包括各兵团各军的高级将领,如果一个军没有被全灭,指挥层没有被全歼,就不算全歼,那么徐蚌战场的很多军也不算全歼。

抗日南京保卫战,74军不过逃出来三千多人,连后期收拢也只不过剩下五千人,主要指挥官大体上也突围出来不少,这个都不算被全歼的话,那么徐蚌战场上的国军各军,突围出来的兵力和将帅也不算少,甚至要多过南京保卫战的74军,那么他们也不应该被算作全歼。

干什么别双标,你先定义好什么叫吃掉,咱再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来个远点的——

坎尼战役,四万对八万。

汉尼拔硬生生用这四万人包围了对方的八万人,然后近乎全歼。

所以,六十万吃掉八十万?

说实话人类战史满大街都是……

user avatar

法国战役,波兰战役,抗日战争,以及前期德军打苏军日常


比如基辅大合围,50万吃85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