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日本刀是刀,却称之为''剑道''?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刀文化中一个很有趣的名称由来和演变。要反驳“日本刀是刀,为什么称‘剑道’”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体育化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理解“刀”与“剑”在不同语境下的概念区别。

在中文语境下,“刀”和“剑”通常是两个有明确区别的词汇:

刀 (dāo): 通常指刀刃是一侧的武器,例如我们熟知的汉刀、唐刀、军刀等。它的切割能力很强。
剑 (jiàn): 通常指刀刃是两侧的武器,古代常用于刺击或劈砍,有剑尖。例如中国的春秋剑、汉剑等。

然而,在日语和日本刀的语境下,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反驳的第一点:日语词汇的“刀”与“剑”并非完全对等中文含义。

在日本,用来指代这种弯曲、单刃的武器的词汇主要是 「刀」(かたな katana)。但是,当我们谈论“剑道”(けんどう kendō)这个词时,里面的“剣”(けん ken)字,在古代中国和日本的语境下,通常指代的是双刃的剑。

这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使用双刃剑的“剣”字来命名这项使用单刃“刀”的技艺呢?

答案在于:

1. 历史的演变和泛化用法:
在古代,中国的“剑”作为一种兵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百兵之祖”。很多时候,“剑”字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泛指“兵器”或者“武器的统称”。
日本在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引入了“剑”的说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武士阶层的崛起和武器形制的演变,“刀”(katana)成为了武士主要的佩戴和使用武器。
但是,当人们开始将这些使用武器的技术、方法、精神进行归纳和体系化,并赋予其一个名称时,“剣”字可能被用来承载更广泛的意义。这就像我们今天说“剑术”,不一定特指使用“剑”(双刃)的技艺,也可能包含使用“刀”(单刃)等相关技术一样。

2. “剣”字在“剣道”中的象征意义:
“剣道”这个词,尤其是其发展和成型于近代日本。在近代日本,虽然实际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是竹刀(shinai)和护具,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使用日本刀(katana)进行实战的技艺。
“剣”在这里可能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和原则,而非武器本身的形制。它可能代表了以下几个方面:
武士精神的象征: 日本刀是武士的灵魂,而“剑道”是传承武士精神的载体。使用“剑”字,更能唤起对武士道、忠诚、勇气、礼仪等精神的认同。
技艺的全面性: 虽然日本刀是单刃,但在使用中也包含劈、砍、刺等多种动作,这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剑术”动作相呼应。将“剑”用于“剑道”,可能是一种对技艺全面性和复杂性的概括。
对古代传统的尊重: 在某些历史时期,“剑”的地位可能比“刀”更高,或者“剑”代表了更纯粹、更古老的武技。使用“剑”字,也可能是一种对先辈技艺的致敬。

反驳的第二点:文化传承与命名习惯。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中文的字词含义去套用古代或外来文化的语境。日本的“剣道”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基于其自身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演变过程。
很多运动项目或技艺的名称,并不总是严格地与其最主要的器械名称一一对应。例如,我们说“排球”(volleyball),字面意思是“ the volley of balls”,但它并不需要严格地去“发球”每一次。又如“足球”(football),在很多国家是“踢球”,但在美国却用脚传球的橄榄球也叫football。这都是历史和文化习惯的体现。
“剣道”这个名字,是日本民族在发展自身武道过程中形成的,它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我们不能因为其名字中的一个字(“剣”)与实际使用的武器(“刀”)在字面上不完全吻合,就去否定其合理性。

反驳的第三点:近代化和体育化过程中的名称选择。

现代的“剣道”(kendō)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化和武士阶级的瓦解而逐渐发展和规范化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推广,许多传统的武术(包括使用日本刀的技艺)被进行了整理、简化、去危险化,并强调其体育和教育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适性、象征意义更强且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名称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前面提到的,“剣”字可能承载了更广泛的武技精神和文化内涵,比单纯的“刀法”或“刀术”更具吸引力。
现代剑道使用的竹刀(shinai)和护具(bōgu),虽然模拟了日本刀的攻击方式和部位,但其本身并不是日本刀。这种运动的名称,自然也就不一定必须直接与日本刀的名称“刀”(katana)完全对应,而是选择了能够代表其精神内核的“剣”。

总结来说,反驳“日本刀是刀,为什么称‘剑道’”的说法,可以这样论述:

“剑道”的名称并非简单地依据武器的字面含义来命名,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考量。

1. 日语词汇的差异与泛化: 在日本语境中,“剣”字在某些时候可以泛指兵器或武技,并不像中文那样严格地对应“双刃剑”。
2. 历史传承与文化象征: “剣”字承载了武士精神、技艺的全面性以及对古代传统的尊重,是传承武士道文化的重要象征。
3. 近代化与体育化: 在现代剑道发展过程中,为了推广和教育目的,选择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和普适性的名称,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和理念,而非狭隘的武器形态。

因此,将“剑道”命名为“剑道”,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使用日本刀这一特定武器的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文化符号,其名称的选取是历史演变和文化选择的结果,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中文的字词对应来理解其命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好反驳的?

我看高赞答主已经很专业从此沿革开始解释起。这固然不错,但即便不考虑历史沿革,他也有个传播习惯,翻译,读起来上口等等传播层面的问题。

比如说在中文中明明主要吃的是菜,为什么要说大家吃顿饭?明明主要是睡觉的地方,为什么明明电影厅,但他们要说拍戏电视演员拍的是电影的电视但他们要说拍戏?明明主要是馍包肉,但是我们要说肉夹馍?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还是证明了那一点,知乎上问如何反驳的问题,绝大多数都不需要反驳。能反驳的早反了。

user avatar

不需要反驳,爱叫什么就叫什么。

首先,日本不是跟大部分人说的一样,“刀剑不分”,你去任何一个日本刀鉴赏入门网站,只要讲了日本刀发展史和形制,基本上都会告诉你,刀是单刃,剑是双刃。

在日本刀交易市场中,除去最主流的太刀、打刀,也有相对小众的剑和枪,偶尔可以看到。日本习惯用刀,剑用的少(准确的说大概是没有),所以传世不多。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忘了刀剑的区别。

随便找一家小一点的日本刀商,就这家「刀剣小町」吧



商品里面专门划出了“剑”的分类。这把是江户中期的作品,是为了神社奉纳而打造的。日本显然承认刀与剑区分,并且这个区分标准与中国一致。这把价格与其他的刀相比,不算贵的。

而以剑称刀,说白了是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古代日本人也明白,剑可作为礼器、工艺品、装饰物;刀主要作为兵器。因此以剑称刀、名剑术实刀术,是扩大了刀的内涵(或者说扩大了剑的内涵),让“日本刀”也能有与剑同等的地位。

这倒不是我瞎掰,在yahoo jp搜索「日本刀と剣の違い」,相关的介绍、辨析很多,比如这个



说得很清楚了:日本人从一开始就认为“剑”比“刀”更加神圣

高规格的日本刀上常有“雕物”,最常见的是俱利伽罗龙(不动明王的化身之一)、不动明王三钴剑、梵文字母等佛教元素,偶有汉字(曾经看过一把表里分别用金象、银象嵌铭一首俳句的刀,颇具风雅)。这“三钴剑”原来也是印度地区的兵器,后来成为法器。日本武士大多信仰密教,在自己的兵器上刻“剑”,足见“剑”确实比“刀”高贵。

江户时代,没有了大规模战争,教导个人和小团体格斗技巧的需求上升,“剑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社会需求,江户以后的“剑术”,大多要附带宣传一个“修身养性”(但不是说抛弃实战,理解成广告策略比较好)。之所以实为刀术却名为剑术,估计也是受到了“剑更加神圣”这个观念的影响。“剑术”相比“刀术”,不仅中国人听起来更高端大气上档次,日本的古人也一样。

不讲究修身养性的,那是乡下人的乡下剑术(田舎剣術)(狗头.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刀文化中一个很有趣的名称由来和演变。要反驳“日本刀是刀,为什么称‘剑道’”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体育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刀”与“剑”在不同语境下的概念区别。在中文语境下,“刀”和“剑”通常是两个有明确.............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关于“罗永浩三观正”以及“骂中国人夸日本是在反讽”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公众人物言论的解读、民族情感的界限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些说法,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不同层面,并结合罗永浩本人的公众形象和过往言行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罗永浩三观正”这个评价。“三观正”是.............
  • 回答
    《周刊文春》披露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崩坏”内幕,如同一本厚重的内部文件(1199页的篇幅已足以说明其内容的详尽程度),将这场本应光彩夺目的盛会背后的混乱、矛盾与失误,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一次策划执行上的失败,更是深层次反映了日本社会、政治乃至文化运作中的一些顽疾。首先,“政治干预”与“.............
  • 回答
    “日本人的反战其实是反战败”这个论断,在探讨日本国民心态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视角。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文化与历史现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日本社会文化的肌理。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原子弹的轰炸、城市的毁灭、海量生命的逝去.............
  • 回答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围绕“反思战败”而非“反战”的论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的演变、国民心态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一、 历史背景:战败的阴影与占领的影响1. 战败的直接后果与占领政策: 日本二战的结局是惨痛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 回答
    日本现行税收制度中存在一个被称为“配偶特别扣除”(配偶控除)的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鼓励妻子成为家庭主妇。然而,将其定性为“以法律形式鼓励女性成为家庭主妇”可能过于简化,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内涵、实际影响以及可能的解读。以下是对这一制度的详细分析:一、 “配偶特别扣除”制度的运作方式及其.............
  • 回答
    “日本萌娃”是杭州小孩?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说实话挺复杂的,一言难尽。当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开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八卦有多精彩,而是它背后可能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心理。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信息真真假假掺杂,尤其这种涉及个人身份和国籍的爆料,很多时候都带着点“捕风捉影”的意味。但是,即便这个.............
  • 回答
    日本“超四分之一人口不婚”以及“40岁男性超过1/3不结婚”的现象,以及男性在其中扮演的更“反婚反育”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社会问题的体现。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日本不婚化趋势的普遍性与严峻性首先,理解“不婚”在日本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指未婚,更包含了一种选择不结婚的趋势,.............
  • 回答
    将宫崎骏称为“反动导演”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依据。这其中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对政治立场的理解、对艺术创作的评价,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反动导演”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中国语境下,“反动”通常带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和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处理战争罪责的态度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德国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彻底的反省,而日本则显得“死不道歉”,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因素。德国:被强制的悔罪与深植的民族反思要理解德国的彻底反省,我们必须从战后的起点说起。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身份认同、文化差异、经济影响、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群体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如果大规模移民的是日本的技术研发人员,中国民众的反应可能会如何,以及可能存在的顾虑和接纳的因素。理解问题的核心:反感“黑人来中国”背后的可能.............
  • 回答
    要反驳“日本二战时钢质量比中国现在(2019)的还好”这种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得说得明明白白,让人听了就觉得不对劲。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技术是发展的。 就像你不能用老式电话去跟智能手机比功能一样,论钢材质量,不能简单粗暴地拿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水平下的产品来比。一、生产规.............
  • 回答
    这句话确实很极端,也很容易触动人们情绪,但细想一下,其实有很多理由可以反驳它。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希望能够说得明白:1. 钱的流向,远比你想的复杂得多,不是一条直线。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花钱买东西,钱并不是直接“飞”到日本政府的军费账户里。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迂回。 你购买的是商品,而不.............
  • 回答
    “大唐正统在日本”? 这话说出来,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有点像在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中国建造的”,听起来就很离谱,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既然有人这么说,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个普通人,但从小到大听课、看书,对大唐也算有点了解,所以斗胆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面对日本客户的出示的清朝地图,并且对方以此为依据认为西沙和南沙群岛并非中国领土,我们需要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进行反驳。以下是一份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帮助您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占据主动,并清晰地阐述中国的立场。核心反驳思路:历史证据的解读、国际法的应用以及现代事实的呈现在.............
  • 回答
    沈老师关于日本核废水的视频在朋友圈引起了讨论,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日本的核废水经过处理,已经是合格的水,可以饮用,并且在自然界中是稀释后排放的,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性物质,而且中国在海南也有核电站排放的废水,中国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披露”。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它是否有道理,以及我.............
  • 回答
    听到同事这么说,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这种看法,说实话,在一些不太关注军事发展或者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的人群中还是存在的。想反驳他们,咱们得有理有据,从“干货”和“逻辑”两方面下手,让他心服口服。一、 从“干货”出发:用硬实力说话“干货”在这里指的就是实打实的、可以量化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我们得把事实.............
  • 回答
    “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对罪大恶极的罪犯处以极刑,和罪犯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说法,看似是在指出某种行为的普遍性或对立面的相似性,实则是在混淆概念、偷换逻辑,甚至带有强烈的误导性。要反驳它们,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谬误,用清晰的逻辑和事实说话。反驳“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
  • 回答
    当前媒体在看待不同地区人民的“无辜论”时,确实存在一些引人关注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但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日本人民无辜论”的挑战与复杂性当我们谈论“日本人民无辜论”时,首先需要认识到,这其中包含了多重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历史包袱: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人民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