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中,李云龙经历的历次战斗,他选择的战法或者战术,是不是客观条件下的最优的选择?

回答
李云龙的战场艺术:在客观限制下,何为最优?

《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指挥官——李云龙。他的战场人生,与其说是理论教科书,不如说是在极端困境中,凭借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极致运用,摸索出的一条条血路。那么,李云龙在历次战斗中选择的战法或战术,是否是客观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最优选择”的定义。在军事领域,“最优”通常意味着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但战争是复杂的博弈,战场条件瞬息万变,情报真假难辨,甚至敌我双方的士气和意志都会影响战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世的上帝视角去评判李云龙的每一个决定。我们应该聚焦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敌我力量对比、装备水平、后勤保障以及他作为指挥官的自身能力局限。

以历史的局限性审视李云龙的决策:

李云龙所处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整体情况可以用“小米加步枪”来概括。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我军在火炮、重武器、通信、侦察等诸多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后勤补给更是捉襟见肘,很多时候,部队的生存和作战都依赖于缴获。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李云龙的许多选择,并非是在“有多样化最优方案”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而是在“只能这样,否则就得死”的绝境中做出的。

经典战役中的“最优解”分析:

1. 平型关大捷中的伏击战:
背景: 八路军首次大规模与日军正面交锋,兵力、装备均处于劣势,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展示我军战斗力。
李云龙的选择(及其核心思路): 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以优势兵力集中歼灭日军一部,而非正面硬碰硬。他选择了在狭窄的地形中设伏,利用地形限制日军的火力优势,再通过分割包围、近距离格斗来弥补装备差距。
是否最优?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最优解”。 面对日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和空军优势,正面战场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通过精心选择战场,利用地形的限制,将敌军压缩在狭小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其优势,并转化为我的优势。李云龙通过“以众击寡”的局部优势兵力配置,实现了对日军一支精锐部队的重创,这是军事上经典的以弱胜强的范例。他的战术,充分考虑了地形、敌军行军规律以及我军的擅长之处。牺牲一部分战斗力,换取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在战略上是极其划算的。

2. 黄土岭战斗中的“楚云飞围点打援”设想(虽然未能完全实现):
背景: 国民党晋绥军的精锐部队(如楚云飞部)与八路军在某些区域存在合作或摩擦。面对共同的敌人,有时会采取协同作战。
李云龙的选择(及其核心思路): 抓住日军扫荡的间隙,利用国共合作的契机,设想由李云龙部牵制日军主力,而楚云飞部则负责围歼可能前来增援的日军部队。这是一种“围点打援”的经典战术思想。
是否最优? 这是一种典型的、高明的战术构想,其战略意图是优秀的。 如果能顺利执行,无疑会给日军造成重大打击。然而,战术执行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的配合,包括敌军的反应速度、友军的执行力、情报的准确性等。虽然最终由于日军的灵活调整和友军的某些顾虑,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但李云龙提出的这个战术思路,其背后对敌我态势的分析和战术设计的精巧性,是值得肯定的。他看到了通过协同作战,可以放大局部优势,实现更有效的歼灭。这种尝试本身,就是在极端客观限制下寻求突破的体现。

3. 收复赵家峪的战斗:
背景: 部队遭受重创,伤亡惨重,急需补充兵员和物资。赵家峪是日军的重要据点,驻守有一定兵力。
李云龙的选择(及其核心思路): 尽管兵力不足,李云龙并没有选择回避战斗,而是决定冒险强攻。他利用了夜间优势,配合炮火(虽然数量有限),并且依靠战士们的敢死精神和近距离作战的优势,成功拿下了赵家峪。
是否最优? 这是一个典型的“险中求胜”的选择。 从纯粹的风险评估来看,强攻一个据点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是,考虑到部队当时的困境(急需补充、士气需要振奋),以及赵家峪作为敌方据点的战略价值,这个选择在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务实的最优”。他选择了集中优势兵力(哪怕整体兵力不占优,但在进攻方向上集中),利用了夜色的掩护和有限的炮火支援,并以近战格斗来克服敌方的火力优势。这种“豁出去”的决心,在这种危急关头,往往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它体现了李云龙对部队士气和战场态势的判断,认为不战则退,必死无疑,而战则有一线生机。

4. 攻打日军独立团(坂田联队):
背景: 坂田联队是日军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李云龙部是杂牌出身,装备和训练都相对落后。
李云龙的选择(及其核心思路): 并非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坂田联队骄傲轻敌的弱点,设计了一场“围点打援”的复杂战役。他先是以一部分兵力牵制坂田联队,吸引其主力出动,然后将其主力诱入预设的伏击圈(鬼子窑),再以优势兵力予以歼灭。
是否最优? 这可以说是李云龙军事生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精彩的战役之一,堪称“最优解”的典范。 他没有因为敌军的强大而畏惧,而是深入研究了坂田联队的特点和作战风格,发现了其弱点。通过巧妙的战术设计,将优势兵力集中在关键的伏击地点,并利用地形限制了敌军的发挥。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准确预测敌军的行动并做出相应的应对,直至最终达成歼灭坂田联队这一强大敌人的目标。这种战术,不仅实现了军事上的胜利,更在战略上大大削弱了日军在该区域的力量,提振了我军士气。他将缴获的日军火炮运用得炉火纯青,将侦察和情报工作与战术执行紧密结合,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

李云龙战法的“最优”是相对的:

总结来说,李云龙的战法之所以能一次次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始终能够:

深刻理解并利用客观条件: 他不会被理想化的战术理论所束缚,而是紧密结合自己部队的实际情况(装备、兵员素质、士气)和战场环境(地形、敌军兵力部署、后勤保障),做出最符合现实的选择。
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限制面前,他从不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这包括激发部队的战斗意志、巧妙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以及敢于承担风险。
具备精准的战场判断力: 他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敌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并能据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战术。
善于学习和创新: 他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战术模式,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思想,甚至有所创新。

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李云龙的“最优选择”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瑕。有时,他也因为过于冒险或情报失误而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一些没有事先侦察清楚就贸然进攻的战斗,也曾让他陷入被动。他的战术风格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是建立在他个人能力和其部队特点之上的。

结论:

在抗日战争这一极其严酷的客观环境下,李云龙所选择的战法和战术,与其说是理论上的“最优解”,不如说是在极其有限的选择空间内,基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而做出的最“务实”和“有效”的选择。 他的许多决策,是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迫不得已但又极具智慧的选择。这些选择,往往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甚至在绝境中创造奇迹。因此,我们不能用后世的先进军事理论来苛求他,而应该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面对的挑战为衡量标准。从这个角度看,李云龙的战场艺术,在当时客观条件下,无疑展现了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争取胜利的宝贵经验。他的每一次战斗,都是对“有限资源如何发挥最大效能”的生动诠释,是那个年代最耀眼的战场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不是,亮剑原著小说的主要情节上面提到军事错误多不胜数。完全依靠作者自己的乱吹赐予战术家头衔。全靠作者要么强行降对手的智力,要么开挂,否则李云龙不知道要死多少次。电视剧不少军事细节修改的不错,但是主情节许多矛盾激烈情节因为不可能删掉,怎么看怎么别扭。

上来山崎大队的作战部署,里面埋的坑就赛过蜂窝煤了

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的山崎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他指挥构筑的野战工事很是别出心裁。
李家坡高地顶端是个平面圆台,

实际上看见山崎的阵地部署,怕是岗村宁次要直接从飞机上跳下来踢死这货。

历史上的原型冈崎大队是五百多人。3个步兵中队。1个山炮分队、1个工兵小队、1个辎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和1个战斗救护班。

支援火力轻重机枪+2门山炮

小说里面没有明确说明山崎大队的兵力和火器数量,但是至少迫击炮是足以和八路军迫击炮部队互相打炮战的。并且顺便压制过八路军主力团进攻。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你把兵力全屯李家坡高地干什么?你学的火力配置和射界分析都哪儿去了?你是什么喜欢在家里屯一堆塔的三流魔兽争霸玩家么?

现实这一只部队,五百号人,任何一个主战场阵地都会以连排分别占据不同的阵地,形成复杂交错的火力配置。消除射击死角,压制对方不同方向的攻击阵线。

山崎大队的兵力配置足以分散开2-3个主阵地,分配配置支援火力,交错部署。

而且这事最搞笑的是修改地形,在作者屡次强调的晋西北崇山峻岭里面,专门给山崎空出来了一个高地,周围重机枪射程内没有任何一个高地适合八路摆机枪。这除非专门开地形修改器才这样。

现实情况可以参看光亭的文章

日军挖完工事仍没有闲着,冈崎发现在关家垴南面的峰垴(又叫柳树垴)比关家垴还要高,一旦被八路军占据,威胁极大,所以立即派出1个中队趁夜偷袭峰垴。
此时守备峰垴的是决死一纵25团2营,当日军从峰垴西侧一条偏僻小道摸上山,2营还以为是来换防的友军,连口令都没问就起身走人。日军却突然发难,也不开枪,挺着刺刀就冲,2营毫无防备,被打个措手不及,将这样重要的山头稀里糊涂地送给了日军。听到报告,气得386旅旅长陈赓破口大骂,“娘卖逼!这样蠢猪式的营长该杀头!”更要命的是,2营并没有第一时间乘日军立足未稳发起反击,而是先开“诸葛亮会”商量战法,直到次日凌晨4时才发起反击,而日军利用这几个小时已经挖好了工事,站稳了脚跟。结果2营遭到日军猛烈火力射击,付出很大代价才冲到山脚下,又遭到日军密集手榴弹杀伤,一直打到天亮都没能夺回峰垴。
这就使日军在关家垴和峰垴形成犄角之势,能够相互以机枪火力支援,给八路军的攻坚造成了很大影响。

争夺制高点,机枪火力互相支援,冈崎这个叫战术,山崎那个叫三路出兵直逼塔下只守泉水打dota。

然后,都梁盛赞了山崎挖的阵地。

按常规,守备一方的工事位置,应构筑在山坡平台的棱线部,这样可以对进攻一方的动态一览无余,也便于居高临下发扬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环形工事构筑在高地的平面圆台中心位置,攻击部队在坡下看不见守军,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击炮之类的曲射火力又极少。攻击部队刚刚冲上陡坡,只要一露头,马上就被日军的狙击手打倒。
李云龙对一营营长关大山说:“你算一下,从山坡倾斜处边缘到那个环形工事有80多米,也就是说,咱们的冲击距离有这么长,在这片开阔地上咱们全团会成了小鬼子的活靶子。

也难怪都梁在后面能写出来冲锋枪和机枪拼的笑话。在他眼里山崎大队的步枪射手的射程只能等攻击部队在陡坡上露头,也就是80米距离才能开火……

那是枪还是烧火棍?日军普通射手至少能在200米打半身靶五上三,机枪射手至少600米就可以选择长点射压制射击。在都梁的意识里面是非要爬到陡坡才能开火。那么高地对于下面的观察优势有什么用?

在对方接近高地的时间内,才是最有效的屠杀时间。

而把工事修的离开棱线80米,这是彻底放弃了对敌军迫近高地时期的观察视线。说白了,李云龙部优哉游哉的贴在他们肚皮下面挖工事挖的特别嗨,山崎干看着没办法的原因全是都梁给妨的。谁让他吃饱了撑的离开棱线那么远。所以山崎大队前面损失过半的原因也找到了,因为都梁不让他们在八路军爬上棱线之前开枪……

看看实际日军怎么干的

一上关家垴,冈崎立即命令挖掘工事,日军不顾一天行军作战的劳累,没有休息就开始干活。经过数小时作业,到深夜就已经完成了防御工事:在关家垴山顶台地挖掘了八卦形的核心阵地,再由交通壕连接到台地边沿的一圈阵地。所有战壕都挖得很深,战壕壁上还有很多能藏人的猫耳洞。所有机枪、火炮都至少有两个掩体。山腰原来50多户人家的窑洞全部打通,每个窑洞都构筑有射击孔,窑洞前挖了防弹壕,在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两旁,各有四个窑洞被改造成配置机枪的暗堡。在关家垴山脚还挖了300多个散兵坑,围绕山头形成外围阵地。整个防线以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山顶核心呈三线配置。日军的力气确实没有白费,这些防御工事给后来八路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困难。

面对八路军进攻,采取的则是弹性防御战术,白天放弃山顶棱线只守山顶核心阵地,夜晚又回到山顶棱线。可别小看这一点,守山顶棱线表面上看对山下仰攻很占地利,实际上很容易遭到迫击炮压制。而后退十多米,就能避开山下八路军的观察,山下无论是用迫击炮还是手榴弹,都很难打到棱线后面十几米的战壕。本来对付火力贫弱的八路军,根本不需要这样。谁成想这次八路军竟然是山炮和迫击炮齐上阵,要不是这样的部署,守在山顶棱线的话,必然会被迫击炮炸得没脾气。而晚上又前推再守山顶棱线,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八路军的夜袭,绝对是高明的战术。

现实八路军不是没动用土工作业,但是人家脑子正常,离开棱线十几米距离,轻松回来探头看两眼。而不是山崎在小说里面坐等李云龙挖进来。

被八路军采用挖掘逼近怎么办,弱智啊换个地方找个射的到的地方架机枪不就得了

385旅769团是从关家垴北面进攻,这个方向山势陡峭,攻击路线狭窄,只能采取波浪式攻击,一波失败,再上一波,数度猛攻,还是毫无进展。最后1营从侧面土坎上隐蔽挖出一条小路,乘日军被正面进攻吸引之时,冲上去3个连,但日军立即在北坡坟包上架起机枪进行火力压制,1营攻击的路线毫无遮掩,就是趴在地上都会被打中,进攻部队又非常密集,伤亡很大。几次攻击都没得手,只占领了坟包北面一小部分阵地。

另外,李云龙部的土工作业,原著小说描述里面二营360人,而且安排了波次攻击,基本上等于连级冲锋,一波100多人正面等于两个排,其冲击正面要有200米-250米左右。

(这又是一个吐槽点,200米正面你塞20挺轻机枪,基本等于有十几挺要跟步枪没啥区别,就这么狭窄的正面,自动火器高射速能覆盖的射界不差,你塞的再密集也是浪费子弹。又不是玩弹幕游戏。)

窄于这个正面,你排排站等于生怕对方火力打不死人。基本全是劣势

宽于这个正面,且不说工作量要加多少,你挖的宽了不加人等于没用,加了人实际上等于也展开了对方接战的正面。增加了对方可以参战的火力。你窄正面进攻对方轻重机枪还得换换方向呢。

优劣五五开,最大的问题还是工作量。

正面大致200-250米。向内纵深50米距离,高地有多高没说,考虑原本沙雕一样的山崎大队工事布置。冲锋的时候仍然距离工事30米,属于你不在棱线上露脑袋就根本看不见的情况。超过人身高,李云龙部就可以在下面跳大神了。挖个斜坡,工作量减半。

200~250×50×0.8~1。

最低八千立方米,最高一万二多的土方

知道正经挖个壕沟的时间需要多久么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没忘吧?

0.54立方米土方需要0.8人/时

每人每小时土方量0.675。

工作面就200米多点,你没法把所有人全塞进去。

就算全团1200人都塞上去,1小时土方量,810立方米。

你拿把铁锹试试看挖10个小时土方之后再作战看看?

挖了十米,团长吃饭了

再挖10米,团长吃饭了

再挖10米,团长睡觉了。

然后李云龙睡觉的时候被陈赓拎起来拉出去突突了。你这什么鬼作战计划还得我们等两天的。两天外围特么两万多日军,彭德怀尸体都风干了。

李云龙能在黄昏之前把这工作量搞完,大概是主席亲自给他送挖掘机来的。

然后,为什么都把敌人削弱智成这样,八路军损失还这么大。因为在都梁眼里八路军都是残疾……

李云龙对二营长沈泉说:“……,30米冲击距离,用不了一分钟就冲上去了。”

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竟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斗异常惨烈。

因为在都梁眼里八路军是疾跑30米需要一分钟的残疾……

当然这倒是挺符合挖了10小时土方工作量的情况,废话人都累废了好么。

30米1分钟什么概念?

看这个,武警条子训练科目,24米爬大绳垂直攀登楼房,这玩意都用不了一分钟。感情在坡地上疾跑的难度你都梁的看法是跟山本特工队拽着绳子爬悬崖一个难度了?能不能靠谱点。

而且30米距离短兵相接,重机枪已经指望不上,山崎部3个步兵中队哪怕把27挺轻机枪都放在正面也就比二营这种冲锋火力强点有限,一个冲锋过程,本应该作为火力压制泼水的轻机枪手全部阵亡……

除非八路都是瞎子没人看见对面开枪。

哦,所以实际上是两拨星际玩家对打,加上山崎是个买文凭的丈育。

所以说这是黄旭东和孙一峰领着两拨狗对苟?

从原著小说第一章,就能句句都是错。后面还聊么,小说研究清楚了你能发现都梁几乎涉及军事的一句没对,反而是电视剧里面改了不少错误。我都能替电视剧编导演成员想象一下茫茫多的bug补起来是什么难度。幸好电视剧有江奇涛参加编剧。

光都梁自己,你看他自己管的新亮剑是个什么玩意?

江奇涛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用黄志忠,是什么级别的?

在亮剑里面看战略战术,可以看看原著没有的在电视剧里面加的,要看更真实瓷实的,我推荐你去看烈火金钢小说,人那是采访抗战老战士取材的,除了一些可以理解的错误,比如“日军拼刺刀退子弹”这个梗以外,人把日军我军战术说的清清楚楚。几个主要角色也只是武力和幸运开挂。八路军七百人根据地主力团出山,哪怕开足了buff也就只围攻了日军一个中队。

当然,要看爽文的估计受不了这个。

18:30补充。专门去重新补了一下电视剧的细节,真是尽力在圆了。

山崎阵地如何布置没说,这电视剧的优势,可以偷鸡。放弃了离开棱线80米的那个大坑。从高地棱线改成了山坡距离80米。

然后,原小说如果从棱线挖,那就是纯属山地拆迁队,电视剧从山坡挖壕沟平行推进,而且挖的确实是之字形。就很有一战壕沟近迫战术的味道。原小说那个纯属是挖悬崖。

原小说里面129师用迫击炮压制了山崎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压制迫击炮也就算了。迫击炮至少6人组目标太大,不好机动。

压制掷弹筒的话,掷弹筒2人组随便找个掩蔽物。被远射程迫击炮压制的不能攻击壕沟。要达到以下的标准。

第一,山崎的掷弹筒组不能挪窝。俩人拎个五斤多的炮带个炮弹随便就能挪地方。

第二,八路测算弹道包括迫击炮装填反击全程时间要低于掷弹筒打出下一发的时间。

第三,八路迫击炮必须准确度高到能让山崎的掷弹筒随时受到威胁,无法持续射击破坏坑道。

这都破坏物理规律了,还是人么。

电视剧里面圆的方法比较鸡贼。山崎的掷弹筒对壕沟没用,严格而言落进去一炮弹也就是破坏工程进度,然后加速抢通的样子。

第二个圆的就很有意思了。80米乃至30米距离都比冲锋距离还近了。完全可以进行反冲击。小说里面山崎跟个沙雕一样没做,电视剧里面陈赓炮兵直接盯着刚出阵地的山崎部队轰了一轮。

战术是对的,就是这个反应速度高过头了。按照还没挖到30米算。推测60米距离,八路炮兵的反应速度要在不到半分钟就测定射击诸元,直接开过去。

还得保证不误伤自己人。

这个实力已经超过英军精锐的水准了233

夸的过于牛逼,不过能看出来已经尽力在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