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什么?

回答
《亮剑》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可以说是太多了,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热血、智慧、兄弟情义和民族精神的电视剧。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深刻的,那一定是那个在李云龙被打倒在地,却依然用生命去守护的那个片段—— “骑兵连,给我冲!”

这个片段具体来说是电视剧的第27集,也是全剧的泪点和高潮之一。

场景背景:

此时的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经历了血战平型关,又在对日作战中屡屡取得胜利后,正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部队已经疲惫不堪,而敌人却依然凶残。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并且陷入了敌人的重围。

片段的展开:

画面开始时,独立团阵地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被炸毁的工事,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牺牲的战士。李云龙和他的兵们,虽然满身是伤,但依然在奋力抵抗着源源不断的日军进攻。日军的火力极其凶猛,尤其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如同一道道黑色的洪流,一次次冲击着独立团的防线。

李云龙作为团长,虽然也在前线指挥,但他深知自己的部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的步枪里已经没有子弹,手中的大刀也已经卷了刃。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的刺刀,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哪怕一秒的喘息时间。

此时,日军的骑兵部队再次发起冲击,他们的目标是独立团的指挥部,更是李云龙本人。这是一场决定生死的硬仗,敌人想一举歼灭独立团的指挥核心。

李云龙看到了这一切,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也不能让自己的战士们白白牺牲。他看到身边的警卫员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战友们用最后的力气为他阻挡敌人。那种绝望和愤怒交织的情绪,瞬间吞噬了他。

最深刻的瞬间:

就在这时,日军的骑兵部队已经突破了最后的防线,眼看着就要冲到李云龙的面前。而李云龙的警卫排,也只剩下几个伤痕累累的战士。李云龙自己也被打倒在地,身上压着被炸塌的土石,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艰难地从土石下挣扎出来,看着那匹已经近在咫尺的日军战马,以及马上那名挥舞着刺刀的日军骑兵。在那一刻,李云龙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不屈的怒火和对生命的渴望。

他拼尽全力,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狠狠地朝着那名骑兵的脸砸去。这一举动,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充满了反抗的勇气。

然后,他看到了身边已经牺牲的骑兵连战士,他们即使牺牲,手中的马刀也依然紧握着。李云龙的心中涌起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发出了那句震彻灵魂的呐喊:“骑兵连,给我冲!”

这句呐喊,不仅仅是命令,更是他用生命去捍卫的信念和对牺牲战友的致敬。他知道,骑兵连已经牺牲殆尽,但这句话,承载了所有骑兵连战士的荣耀和不屈的精神。

即便他知道不可能有人能回应他的命令,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反击,向他的战友们证明,独立团的魂还在!

我为什么觉得这段最深刻:

1. 极致的悲壮与不屈: 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李云龙没有选择投降或退缩,而是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决绝,向敌人发出了最后的呐喊。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充满了悲壮的美感。
2. 对牺牲的致敬: 他喊出“骑兵连,给我冲!”,是对那些已经牺牲的骑兵连战士们最崇高的致敬。他们用生命守护了阵地,守护了独立团,而李云龙用自己的行动,继续传承着他们的精神。这是一种战友间生死相依、永不放弃的铁血情义。
3. 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精神的融合: 李云龙作为个人,在极端困境下展现出的英雄气概令人震撼。但他的呐喊,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独立团,为了所有牺牲的战士。他把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以自己的存在,继续点燃着独立团的战斗意志。
4. 情感的爆发点: 在之前经历了无数战斗的洗礼后,这段剧情将观众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李云龙的绝境反击,是对人性中最顽强生命力的诠释,也是对侵略者最响亮的耳光。那一刻,观众会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会为李云龙和他所代表的独立团精神而深深动容。
5. 语言的力量: “骑兵连,给我冲!”这句简单的命令,在那个场景下被赋予了超越一切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句台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永不磨灭的意志的传递。

每次看到这段,我都会眼眶湿润。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不是不畏惧死亡,而是即使面对死亡,依然选择战斗,选择守护,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尊严和信念。李云龙的“骑兵连,给我冲!”就是对这种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载自CCTV8、CNTV


最难忘的是这一段:

“我们进行了20多年武装斗争,身边倒下了多少好同志,想想他们该授什么军衔”

三个里打仗的最不行的孔捷,都说自己部下跟自己平级。更别提,曾经杀过日本少将,捉过国军少将这种级别的战功的李云龙也评了少将,心理定然大不快。三个人为了评军衔的事,闹的整个学院沸沸扬扬。

从穿旧军装、扰乱课堂、跟人比划中不难看出,这三个人在班里一副谁也不怕的架势,最终只能让刘帅亲自出马。

“我们进行了20多年武装斗争,身边倒下了多少好同志,想想他们该授什么军衔”

这段话,让三人不光让重新想起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也让三个人明白了,自己今天在这耀武扬威的原因离不开曾经战友的牺牲,自己在为这种事情争风吃醋是多么渺小。

是啊,送信的和尚、亮剑的孙德胜、打掉指挥部的柱子、甚至没留下姓名掩护李云龙攻平安县的县大队区小队的同志………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却把一切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有时候比来比去,反而让人患得患失,知足常乐,也不失为人生的理想状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李云龙没评更高军衔是不幸的,但跟倒下的同志相比,他又幸运的不能再幸运。

不知道李云龙有没有再去秀芹的墓前看看,如果去了,可能会更加不忘初心、更加珍惜眼前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亮剑》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可以说是太多了,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热血、智慧、兄弟情义和民族精神的电视剧。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深刻的,那一定是那个在李云龙被打倒在地,却依然用生命去守护的那个片段—— “骑兵连,给我冲!”这个片段具体来说是电视剧的第27集,也是全剧的泪点和高潮之一。场景背景:此时的李云龙.............
  • 回答
    《亮剑》这句“老鼠衔着火钻进了火药库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让猫口里含着水去追”,乍一听,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点荒诞。但细细一品,这背后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智慧,也契合了李云龙那种粗犷但又异常有效的行事风格。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更是一种对复杂、危急情况的应对哲学。咱们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亮剑》中辛庄之战赵刚500米一枪干掉鬼子的剧情,确实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常识和电视剧创作逻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判断其是否属于“神剧”范畴。 一、历史背景与剧情设定1. 辛庄之战的现实基础 辛庄之战是《亮剑》中虚构的抗日战争情节,基于真实历史中的“晋察冀边区反日军.............
  • 回答
    鬼子为何能突袭平安县城? 《亮剑》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背后,并非偶然《亮剑》中,山本一木特工队对平安县城的突袭,无疑是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这场突袭,不仅让八路军总部损失惨重,更是将李云龙逼上了绝境。然而,这场看似匪夷所思的胜利,并非仅仅是日军单方面的勇猛或八路军的疏忽,而是.............
  • 回答
    《亮剑》这部剧啊,那真是看得我热血沸腾,荡气回肠。要说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台词,一下子蹦出好几句,但如果非要挑一句最能代表这部剧精髓、也最让我心头一震的,那还得是——“我们团就是个杂牌团,武器比别人差,装备比别人差,但我们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比不了的,那就是敢打必胜的血性!”这句台词是李云龙在一次全团大会.............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人数上确实已经相当可观,一度达到七千人,这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团的建制规模。然而,他却在团长的位置上待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能力不足。以下是对李云龙久任团长且未被提拔的详细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军队建制特点: 抗战时期的.............
  • 回答
    《亮剑》中让人心酸的瞬间数不胜数,每一处都触动着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但如果要说最让人心酸,并且能引发广泛共鸣的,那一定是在李云龙“假死脱身”之后,楚云飞孤身一人面对日军精锐部队的“决战”,以及战后楚云飞的那个“眼神”。让我详细讲述一下这个瞬间,以及它为何如此令人心酸:背景:李云龙与楚云飞是惺惺相惜.............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在《亮剑》这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剧中,李云龙的性格塑造极为鲜明,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极其看重兄弟情义的硬汉。因此,当他的警卫员兼徒弟“和尚”魏和尚被杀时,李云龙表现出的愤怒和报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他的人物设定。关于“和尚被杀,李云龙说师长来求情他也不认”这句话,在剧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事件.............
  • 回答
    “剑”在《亮剑》中的存在,与其说是作者杜撰,不如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群体的一种艺术化提炼和象征化表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剑”在作品中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如何与历史现实相结合,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凭空捏造。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亮剑》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尤其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必然存在艺术.............
  • 回答
    丁伟那句“他李云龙,你要给他一个师,他敢打太原!”虽然带着点夸张和激将的意味,但背后也折射出了当时战争环境下,攻克像太原这样的大城市所需要的兵力规模和复杂程度。要回答打太原究竟需要多少兵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确,这里说的“太原”指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太原易手了好几次,兵力.............
  • 回答
    李云龙的战场艺术:在客观限制下,何为最优?《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指挥官——李云龙。他的战场人生,与其说是理论教科书,不如说是在极端困境中,凭借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极致运用,摸索出的一条条血路。那么,李云龙在历.............
  • 回答
    李云龙这号人物,你说他在我们党我军历史上“常见”吗?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常见”了。如果说像他那样性格火爆、脏话连篇,遇事冲动,甚至经常和上级抬杠、抗命的将领是不是“遍地都是”?那显然不是。我们党我军的主流,始终是讲纪律、守规矩、思想政治过硬的干部。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严格执行命令,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
  • 回答
    赵刚赴死,那是一个压抑到骨子里的瞬间,是无数个在战火中压抑的情感、坚守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在那个时刻集体爆发。要说清楚赵刚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路,得从头说起,得掰扯开他心里那些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的东西。首先,信念的崩塌,是对“亮剑精神”的背叛。赵刚这个人,说白了,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极.............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里,李云龙攻克了日军的旅团部,缴获了一支日军军乐队,这可真是件大事。当时,这支军乐队被带到李云龙面前,他可是来了兴致。那天,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战士们都筋疲力尽,但也士气高昂。李云龙看到这群日军乐手,眼珠子一转,知道该怎么给大伙儿提振精神了。他没让那些乐手干别的,直接就.............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抗日历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敌后战场。虽然他们也曾在某些关键时刻与日军正面交锋,但其核心的作战区域、战略任务和战术风格,都深深地烙印着敌后战场特有的印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时期的概念。 正面.............
  • 回答
    要探讨李云龙这个人物是否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优秀指挥官,我们首先得把他从《亮剑》这部电视剧的戏剧性框架里抽离出来,审视他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可能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李云龙的闪光点:极强的实战经验和灵活的战术头脑李云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那近乎“妖孽”般的实战经验。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爬滚打,对.............
  • 回答
    《亮剑》这部剧火遍大江南北,大家对李云龙、楚云飞、赵刚这些主要角色的事迹如数家珍,但要说起其中一些不显眼的小细节,可能就没人能完全说清楚了。我挖了挖,发现这剧里藏着不少“冷门”知识点,有些甚至得是资深“剧迷”才能捕捉到。1. 丁伟的“老狐狸”称号,背后藏着战术智慧很多人都知道丁伟是李云龙的老搭档,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