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身份比较特殊。他是荆州人,后来去益州给刘璋工作,派系上应该属于东州军,但跟荆州派和益州派都说得上话。托孤李严实际上是给诸葛亮一个帮手,斡旋一下各方势力的关系,并不是说要重用他。
后来诸葛亮四伐的时候让李严坐镇汉中也算是重任了,能看出他确有一定能力,当初刘备汉中之战,坐镇成都的就是诸葛亮。但这时候李严竟然骗诸葛亮回师,其时诸葛亮刚刚重挫司马懿,士气正旺。
说真的,诸葛亮没砍了李严,那是真爱。李严的罪过我看比马谡还要大一些。
在这里只提供一种假说
注意 答主并不是完全支持以下观点,只负责提出该观点。
先放结论
刘备选择李严很可能并没有复杂的政治考虑,仅仅是因为李严在军事上的能力很高。
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开始考虑后继的问题
关于刘禅有两个大问题摆在刘备面前
1.刘禅年幼
2.刘禅的智商不足以应对孙权、曹丕
所以无奈之下必须选择托孤(封建君主没人愿意第一选择就是托孤)
托孤人选上要三个标准
1.够忠心
2.有能力
3.有足够声望
葛公在1、3两点上没的说,能力上,政务处理、人员选拔、对外外交、对内平衡派系都没得说。但是刘备生前葛公从来没独立带过兵,也没打过仗。因此在军事方面刘备对诸葛亮是不放心的,或者说不足够放心。甚至还单独拿葛公属意马谡说事,从侧面敲击葛公在军事上的判断。
所以,显而易见,季汉需要一个军事过硬的托孤重臣。然而这个时候,大批的中高级军官都随刘备在夷陵之战战死了,活下来的人里,要么声望不够——赵云、陈到,要么性格上有大缺陷——魏延,剩下的能力不够。唯一可靠的选择就是李严,刘备在征蜀的时候和李严带领的军队交过战,对李严的军事能力有信心。而且很明显的一点是刘备将死之时,季汉最大的敌人不是曹魏,恰恰来自东方,所以虽然是托孤,李严在刘备死后并没有进入成都而是留在永安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抵御防备东吴随时可能的入侵。
因此选择李严,就是为了选择一个军事过硬的,政治可靠,还比较有声望的托孤重臣辅佐诸葛亮(怎么用手机给辅佐两个字加黑体?)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刘备托孤时对李严交待了什么,以及李严是什么时期离开永安前线,这个时候汉吴的外交关系如何。
刘备死时的情况跟后来的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刘备死时,蜀汉仍在与东吴对峙。若战端再开,完全不排除东吴会企图全据长江,沿着当年入川路线打进来(蜀国灭亡时,吴国也曾出兵攻打永安试图摘桃子),并且东吴也仍然是蜀汉下一次攻势的优先进攻目标(尤其如果严格遵照隆中对,先取荆州,恢复跨有荆益的态势的话,则必须继续攻打东吴)。
其次,当时魏吴关系也已经决裂,刘备223年四月死的,而222年九月开始,曹丕就已经兵分多路大举伐吴[1],刘备得知后还写信给陆逊威胁要再度发兵[2]。因此蜀军下一次伐吴时,甚至有与魏军一起夹击的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吴军抵挡不住魏军,把荆州丢了(此战江陵城已被魏军团团围困,差一点攻克),那么甚至魏军以后也有可能会沿着入川路线打进来。
所以以当时的局势,永安-夷陵一线完全可能成为大规模的战场,甚至是蜀国的主战场。
很多人对刘备的托孤安排最不解的地方,大抵就是远在永安的李严怎么可能统得了成都的“内外军事”,但若是巴东成为主战场,就多少解释得通了。
易中天将李严对比周瑜,这个思路其实有点意思,我们可以看看孙策死的时候周瑜是在什么地方。”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3]也就是说,孙策死前,荆州已经是孙氏重点进攻方向,周瑜遥领江夏太守,留镇巴丘县(这个巴丘县在今江西)基本上也是为了对付刘表,为进取荆州做准备。而孙权继位后,孙氏果然连年大举进攻刘表,并击杀黄祖,在这个过程中,周瑜精心训练的水军起了重大作用。
而永安之于成都的位置,跟巴丘之于江东的位置也很像,都是打荆州的前线要地。从李严的履历来看,他担任过太守的犍为郡位于长江上游,临岷江、沱江等水域,并数次迅速平定了郡内叛乱,有可能是沿着江水运兵的。永安就更不用说,本来就是长江要隘,以这些情况来推测,李严可能具备一定带水军的能力和才华[4]。
关羽死后,蜀中能带水军的人材本就稀缺;刘备伐吴失败,跟水军素质不如东吴,不能水路并进有很大关系,所以李严这种将领作为重点提拔对象很符合情理,一旦在永安-夷陵一线真的再发生大规模交战,李严的部属毫无疑问就将成为绝对主力。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死后不久,蜀吴又重新交好,李严这个原本身负重任的永安、江州都督(中都护官职)成了远离成都、无仗可打的闲差,不断边缘化,诸葛亮试图把他调往汉中抗魏,他也不肯去,最终不仅没有如同设想的那样担当军事大任,反而变成了麻烦制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