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禅,他是傻还是聪明?

回答
刘禅,字公嗣,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关于刘禅是“傻”还是“聪明”,历来是史学界和大众讨论的焦点,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评价刘禅,不能简单地用“傻”或“聪明”来标签化,而是需要从他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执政能力以及后世的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刘禅的时代背景:蜀汉的艰难处境

在评价刘禅之前,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刘备白手起家,创建了蜀汉,但蜀汉的国力相对于曹魏和东吴而言一直处于劣势。蜀汉地狭人少,物产不如北方富庶,而且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强大的外部敌人。

军事上的挑战: 刘备去世后,蜀汉最大的敌人是曹魏,其国力远超蜀汉。尽管诸葛亮和姜维都极力北伐,但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
内部的隐患: 蜀汉在刘备去世后,虽然诸葛亮辅政,但随着诸葛亮的离世,蜀汉的军事和政治人才凋零,特别是后期的将领和官员,难以与曹魏的精锐相抗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统治者的刘禅,其执政的难度和压力是巨大的。

二、 刘禅的“昏聩”表现:为何被认为是“傻”?

后世之所以将刘禅评价为“傻”,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宦官弄权,宠信黄皓: 这是刘禅最被诟病的一点。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等人虽有才能,但未能完全掌控朝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黄皓逐渐得势,专权误国。黄皓通过阿谀奉承和诬陷忠良,获得了刘禅的极大信任,甚至在姜维北伐的关键时刻阻挠,导致军事行动受挫。刘禅对黄皓的纵容,被认为是其政治上失察、缺乏辨别能力的重要证据。
史料佐证: 《三国志·蜀书九·蒋琬费祎董允传》记载了费祎死后黄皓逐渐掌权的过程,以及黄皓对姜维北伐的阻挠。
影响: 黄皓的专权不仅削弱了朝政的效率,更严重的是断送了蜀汉最后一次有希望的北伐机会,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 后期守旧,不思进取: 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弱的情况下,刘禅并未展现出扭转局势的雄心和魄力。虽然他并非完全不做事,但其政策更多的是维持现状,缺乏战略性的改革和创新。与曹操、曹丕、司马懿等对手相比,刘禅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主动性和眼光显得不足。

3. “乐不思蜀”的争议: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在宴会上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这句话被后世解读为他完全没有亡国之痛,是十足的昏君。
辩护与考量: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这句话可能是刘禅为了保全自身而故意为之的“装傻”之举。在强权面前,流露出对故国的留恋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司马昭也对此心知肚明,并以此来“试探”刘禅。例如,在宴会上有人提到蜀中的往事时,刘禅立即表示怀念,这反而让司马昭警觉。这或许是一种策略,也或许是他真的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麻木和回避。

4. 缺乏政治敏感性和决断力: 在面对关键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决策时,刘禅往往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倾向于采取保守的、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措施。例如,在宠信黄皓的问题上,他未能及时听取忠臣的劝谏。

三、 刘禅的“贤明”表现:为何不能简单定性为“傻”?

尽管有上述的批评,但如果认为刘禅仅仅是“傻”,也过于片面。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1. 继承诸葛亮遗志,维持蜀汉: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能够继续重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能臣,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虽然姜维的北伐屡次失败,但这是蜀汉国力限制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态势下,蜀汉保持活力的努力之一。刘禅并没有因为北伐的失败而彻底放弃,反而继续支持姜维的行动。

2. 知人善任(早期): 在诸葛亮辅政时期,刘禅能够信任并放权给诸葛亮,并在诸葛亮去世后,能够重用蒋琬、费祎、董允等作为托孤大臣,这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识人之能。费祎的早逝对蜀汉是重大损失,而黄皓的得势是在费祎死后才发生的,这也有其复杂的原因。

3. 治理能力尚可: 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辅佐下,蜀汉在刘禅在位期间,虽然国力不强,但内部相对稳定,经济和民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至少在早期和中期,蜀汉的政治运作是正常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乱或严重的民生危机,这与刘禅的总体治理是分不开的。

4. 避免政治斗争和内耗: 相较于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东吴政权的动荡,蜀汉在刘禅的统治下,虽然有宦官干政,但整体上避免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权力内耗。他的“无为”或“守成”或许也是一种政治智慧,避免了因过度干预而引发更大的危机。

5. 后期的“装傻”说: 如前所述,“乐不思蜀”的说法并非不能被解读为一种生存策略。在亡国之君的身份下,低调和顺从来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四、 历史评价的演变:从“昏君”到“伪装者”

刘禅的历史评价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

传统观点(受《三国演义》影响): 传统上,尤其是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刘禅被描绘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这种形象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倾向于认为他是“傻”。
现代史学观点的修正: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刘禅的执政。他们认为,将刘禅简单地标签化为“昏君”是不公平的。他所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而他的许多政策并非完全错误,他也在努力维持国家的稳定。现代史学更倾向于认为,刘禅虽然缺乏雄才大略,但并非完全没有能力,其政治上的失误更多是由于经验不足、政治环境的复杂以及周围人的影响。

五、 总结: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一个复杂的统治者

综合来看,刘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无法简单地用“傻”或“聪明”来概括。

他有“傻”的一面: 晚年宠信黄皓,导致政治腐败,是其重大的失误,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他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手腕来制衡宦官的权力,也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来应对国家的危机。
他也有“不傻”或“聪明”的一面: 在他继承皇位之初,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他能够维持国家稳定,并继续推行战略。在蜀汉国力不支的情况下,他所采取的一些政策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最后在司马昭面前的“表演”,也可能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

可以说,刘禅是时代背景的牺牲品,他继承的蜀汉王朝,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人才凋零的双重夹击下,即使是最有能力的君主也难以力挽狂澜。

与其说刘禅是天生的“傻”,不如说他是一个能力不足、缺乏政治经验,且在关键时刻未能做出正确判断的统治者。他的失误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建树。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他,认识到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或许不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昏君,而是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维持家族基业的复杂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认为刘禅不是三国皇帝中最蠢,那么哪位三国皇帝比刘禅更蠢?


很多人仍然不明白刀俎的权力和鱼肉的处境,我觉得举例子说明比较合适。

1.秦末

秦三世子婴,降于刘邦则为国相,降于项羽则被杀。

生杀大权在胜者手中。


2.晋朝

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俘虏,司马炽极尽跪舔之事,就因为给刘聪倒酒的时候,西晋旧臣哭了一下,司马炽就被毒杀了。

晋愍帝司马邺投降刘聪,司马邺给刘聪当侍卫、给刘聪行酒、洗酒杯、刘聪上厕所替他拿马桶盖,西晋旧臣一哭,司马邺又被杀了。

晋恭帝司马德文,乖乖禅让给刘裕,不管怎样都想活下去,还是被刘裕的士兵用被枕活活闷死。

对方想杀你的时候,就算你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我替你守江山等你来接管,给对方倒酒,伺候上厕所,极尽跪舔之事,你还是难逃一死。


3.三国

汉献帝刘协实打实地搞过衣带诏计划要弄死曹操,封山阳公后依旧出入用天子仪仗,封地行汉制礼仪,禅让后曹丕对刘协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曹奂禅让后,封陈留王,善终。

孙皓投降后,封归命侯,却仍在司马炎面前处处摆皇帝架子,善终。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安排蜀汉的表演,蜀汉旧臣悲怆流泪。这情景像不像司马炽和司马邺伺候刘聪时西晋旧臣悲伤落泪?

虽然刘禅活得挺好,但是他的子孙一个都没剩下。被史料记载“子孙绝灭”的三国皇帝,此君独享。这种子孙绝灭,自己却寿终的结果,算不算刘禅吹口中的“大智若愚”?

而且其中的逻辑很好说明:

若是刘禅意图发动叛乱东山再起,当有志之君。当初又何必搞得蜀汉前线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后“将士咸怒,拔刀斫石”“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司马昭都把刘禅看透了,“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一个胸无大志的蠢货,连诸葛亮都扶不起来。还怕你反?

在司马昭看来,刘禅就这个水平肯定是不会反,杀了反而才惹蜀汉旧臣不满,不如留着等司马炎篡位还可以把他拉出来以蜀汉旧主的身份劝一劝孙皓顺应天命,唱一唱大晋天下归心。

所以说刘禅不死并非因为他乐不思蜀,而是他运气好,活在不杀亡国之君的好时代,没遇上刘聪刘裕,他遇上的是宽宏大度,思虑深远的司马昭。

你手里握着刀,砧板上的鱼蹦跶还是不蹦跶,会影响你杀不杀它的决定?

决定那条鱼死不死,在于你想不想吃鱼。

所以说,乐不思蜀这个事件,要搞清楚主次之分。

司马昭逗刘禅玩而已,反正不杀,管你装不装。



要说投降之后的状况之恶劣,孙皓比刘禅恶劣多了,刘禅投降时吴国还在,说司马昭不杀刘禅是为了吸引吴国投降,杀了会引起吴国的反抗都说得过去。而孙皓投降了晋国一统,需要留着孙皓给谁看吗?不需要了吧。而且孙皓投降前抵抗强烈,投降后依旧嚣张跋扈处处嘴炮西晋大臣甚至皇帝,大摇大摆地摆着帝王谱都没被杀,刘禅又有什么理由装傻?那时根本就没有杀亡国皇帝的传统,刘禅那是蠢而已。很多古人都做出过定论,何必再疑。

再参考出使蜀汉的东吴使者薛珝的评价:蜀主昏聩而不了解自己的过失,大臣只求无过错来保全自己的地位,进入蜀汉的朝堂听不见正直的言论,路过蜀汉的郊野百姓因饥饿而显露出营养不良的脸色。臣听说处在高堂之上的燕雀,自以为过得安逸,建筑物被焚毁时,燕雀却怡然自得,而不晓得祸患将要到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导致薛珝评价这情况的一切源头,就是“蜀主昏聩”

哪怕刘禅被评价昏聩,我都不算他蠢好了,我认为刘禅真正蠢的地方在于,把权力丢给黄皓,国家大事问计于巫人。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智商正常的人的行为。

如果正常人的智商在100-110,入朝为臣的人约130,我觉得刘禅的智商大概就在80-90的水平。

刘禅这种表现,这种智商,说他傻可能过分了,但是说他蠢,我觉得很符合。


刘禅乐不思蜀骗得过司马昭和贾充?

司马昭跟贾充是被骗的傻子?刘禅是大智若愚?

如果司马昭是个没经历过政治斗争的白莲花主子。

贾充是个品格高尚,待人以诚的人臣那还有可能······

但是······

韬光养晦卧薪尝胆那是他们司马仨父子都精通的招数。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你看刘禅的结局,其实之前有一个很相似的人,就是。。。

刘璋。

都是兵临城下没有继续作战,而是选择开城投降。都是后半辈子受封过得还不错。因为当时杀前朝宗室还是不流行的,一般都是封他们爵位养起来,一则显示新朝气度,二则显示自己政权传承的合法性。比如前秦苻坚,南征之前,先给东晋君臣在长安建府邸。。。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蜀中政权本身的问题。要知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这都是至少宋元之后的事情了,在之前,帝国的首都在长安-洛阳一线的时候,包括南方半壁时期,蜀中都是作为帝国后方的存在,所以一直以来,蜀中的环境都要比其他地方安定。所以百姓的生活还是很安定的,统治阶层都以求稳为主。刘璋开城投降是因为对面也是一个汉室宗亲,要打没啥理由,而且会打烂蜀中经济,纵然能撑一段时间,但是手下那些人十有八九就开始见异思迁,再加上老百姓困苦,别人一煽乎就很危险了,与其被缚就擒,不如自己投降。反正没有性命之虞。

刘禅呢?首先,北伐光复汉室,是季汉政权存在的唯一合法的理由,如果你要割据偏安,那么你为什么要赶走割据的刘璋?岂不是政权一开始就是非法的?所以只能不断的出击作战,才能维持住政权的稳定。况且开始的时候从龙集团还有很大势力,益州集团也有去长安做全国的大官的憧憬。但是几次出击之后,一是从龙集团实力日衰,二是外线作战消耗了国力,影响了益州集团的利益,三是通过作战,发现曹魏势大,似不可胜,所以放弃了去长安做大官的幻想,这一阶段,因为诸葛亮还在,镇得住局面。

等诸葛亮死了,从龙集团势力基本就很微弱了,魏延在内讧中被干掉了。有进取中原光复汉室理想的老一代军政将领故去,季汉政权本身就退化为纯粹的割据政权,益州本土官员握有极大的权力。你以为汉中是演义里那样匪夷所思的就丢了?其实正是益州集团割据偏安思想的集中反映,因为汉中对曾经的季汉政权来讲,重要性是因为他是出击前沿,但是对一个割据政权来讲,可有可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开城投降而是选择抵抗,纵然姜维回师打赢了,蜀中也会遭受很大损失,那么下一次呢?没准下一次刘禅自己就会被益州集团干掉了。。。然后益州集团开城纳降。

结局都是一样的,那么还不如自己开城投降,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去北边当官。

但是不能不说,姜维,那真是季汉政权末期,唯一一个记得季汉政权理想的人物。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的人吧,非得把人极端化,评价历史人物,要么就得极聪明,要么就得很傻,人家就不能普通人了?


历史上很多人已经对刘禅做过评价了:庸主。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平庸的人。平庸就是普通,跟一般人一样,不笨不傻,但也算不得精明。从政的话,做个一般官员未必不能胜任。他不是司马衷那样的弱智,也不是孙皓那样的暴君,就是智商和性格都正常的人。


至于为什么说他“扶不起的阿斗”?因为他的职业偏偏是皇帝啊,还是乱世中的皇帝!这个位置要求的智商和能力得是人中龙凤啊!得是不世奇才啊!你一个中人之姿,放到皇位上,怎么能干好?又怎么能不被嘲笑?所以说当皇帝时候的刘禅傻,那就是傻。因为对于皇帝这个位置来说,他的水平是不足够的。


而到了回答司马昭时候的答复算不算好?肯定算不错。毕竟想回去是不可能的,安安稳稳装疯卖傻过个安乐公也是不错的,至少是可以的选项中最好的了。刘禅为什么这个回答有智慧了?因为此时他是以臣子的智慧回答领导的一个问题啊。这点能力比起当个好皇帝来说要求低太多了,这点水平刘禅具备也不奇怪。


所以说,刘禅既不是真傻也不是真聪明,就是个普通人。历史把他放在超出其能力的位置上,所以干的不好;回到应有的位置,就能胜任。

user avatar

刘禅之所以被诟病千年,归根结底在于他没有如很多英雄情怀主义者所期待的那样,玉石俱焚,身死社稷,给蜀汉政权一个更为壮烈华美的结局。然而从他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而论,兵临城下时开城降顺,几乎是必然选择。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了。

刘备临终前听闻刘禅“气量甚大、过于所望”,甚为欢喜,诸葛亮对刘禅也有“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都认可刘禅是个心胸极为豁达之人。

刘备留给阿斗的遗言,并不是让儿子去如何承继遗志争夺天下,如何施展帝王心术去驾驭百官,而就是要求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就仅仅是做个对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个最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一般无二。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但总揽蜀汉的朝堂大权,而且对刘禅私生活也严加管束。哪怕每次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亲信董允,统帅宫中宿卫。在董允的监督下,刘禅既不能扩充后宫人数,也不能给自己亲近的宦官升官。

即使如此,刘禅却依然对诸葛亮这位严师满是敬慕,无论诸葛亮生前死后,始终如一。

诸葛亮的亲信,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得到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时年仅8岁,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成为国家重臣。

由是可知,刘禅虽然从12岁那年,受封汉中王太子起,便注定要承担为君之责,却绝无任何雄才大略帝王的“嗜权”“雄猜”本性,才能和诸葛亮情谊深厚,和谐共处。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刘备的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学生和事业接班人,和两位生平事迹叱咤风云、功铭千古的父辈相比,贪图安逸和个人享乐的刘阿斗,才能和性情确实显得平庸了些。

当邓艾上万精兵偷渡阴平,夺占险关,诸葛瞻率领的成都留守兵力,在绵竹之战被打得全军覆没,兵败身亡后,刘禅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女婿,更关键是“【诸葛】大旗”这个精神支柱的破灭。

不止是邓艾乘胜兵临成都城下,钟会十余万大军也将姜维的野战军团牢牢拖住,司马昭和贾充的几十万大军更已在长安枕戈待旦。

谯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放弃刘璋一样。从这些益州士族的利益立场,在魏晋九品中正制下当地方豪强的前景,怎么也比在蜀汉政权下,既要为北伐中原出钱出力,还一直被荆州士人等外来户排挤打压,要更强上许多。

因此,指望刘禅在如此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竟能如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一般神武天纵,力挽狂澜,只能说实在要求太高。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于成都开城投降之日,杀死妻子,在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大哭自尽,固然是血性刚烈,可钦可佩,却恰恰并非是刘备的生平作风。

想想刘备生平遭遇多少失败挫辱,四处寄人篱下,不断奔波流离,投公孙瓒,投陶谦,投袁绍,投刘表,甚至一度向死敌吕布和曹操屈服归顺,被孙权的妹妹挟制得“进退狼跋”,却终于等到了打垮刘璋夺占益州,逼退曹操翻然翱翔,最终建国称帝的那天。如果刘备真和《三国演义》小说的“大仁大义刘皇叔”那般动辄抹脖子寻死,从一开始就不会有蜀汉政权了。

且不说爱惜生命,本是人之常情,刘禅效仿其父,忍辱负重、留待有为之身以图将来的打算,同样并不算错。当姜维谋划“二桃杀三士”,欲将邓艾、钟会和攻蜀魏军一网打尽,图谋复国之时,同样也和软禁中的刘禅取得了联系。

刘禅并不曾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就检举揭发姜维自行主张的计划,而是默认此事,静观其变,也等于将自己父子亲族的身家性命都绑在姜维身上,赔他去赌一个希望渺茫的复国计划,又岂是当真“全无心肝”之人?

看看曹魏和司马氏对谋叛者的一贯作风可知,此事一旦失败了,陪着姜维一起全家杀头,是完全可以想见的结局。哪怕刘禅再说一万句“此间乐不思蜀”,原本也无济于事。

在姜维失败后,魏军大肆杀戮泄愤,关羽后人因此被仇人庞会趁乱灭门,刘禅的长子刘璿也死于这场成都兵乱中。司马昭竟没有大肆株连和追究,对刘禅一家来说,实在是侥天之幸。

刘禅其余五个儿子,随他一起到了洛阳,他的后宫宫人则被赐给灭蜀有功的魏国无妻将士,刘禅之妾李昭仪也在发配中,以此为辱自杀。

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灭之朝,亡国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不由人,任凭宰割实属必然。这亦是每个如刘备这样的开国枭雄,在逐鹿天下的伊始就当有的觉悟。

然而,这倒也证明了刘禅确是个有魅力的男人,才让一个女子不愿做新朝功臣的正妻,而宁愿为他殉死。对比千年之后的花蕊夫人之事,虽然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嘲讽,却也甘心入了赵匡胤的后宫,侍奉起敌国皇帝来,则足可证明同为"后主",刘禅强于后蜀皇帝孟昶多矣。

此时年已57岁的刘禅,已经做了41年皇帝,临老却遭受亡国、丧子、失爱之耻,他向邓艾递交降表时,他在司马昭的宴席上装痴卖傻的时候,自己未必不在遗憾,为何不早死几年,好避开亡国之辱。

然而相比于刘谌那般,以死殉国博一个“天子死社稷”的壮烈之名,如刘禅这般再苦再难,也要坚持着含垢忍辱着活下去,才更为顽强和坚韧。

刘禅绝对不是什么“投降为和平为百姓”“乐不思蜀保命有急智”,而是期待着侥幸和奇迹,等到如他父亲那般输光筹码还能东山再起的运气,等到如他父亲那身陷囚笼却能重新展翼高飞的机遇,才是此时刘禅的所思所想。

只是历史何其无情,刘禅苦等八年,终于没有等到司马氏中枢分崩离析,再一次天下大乱的那天,这等留给野心家和枭雄的机遇,直到20年后才到来。(公元271年,刘禅去世,公元291年,西晋“八王之乱”。)

随着刘禅的死去,从刘备、诸葛亮到刘禅,三兴汉室的理想历时数十年,终究成为梦幻泡影,实为天数使然,气运已绝

皇图霸业,皆归尘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究竟怎么样?诸葛亮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是不是客套话?

user avatar

"此间乐,不思蜀",说这句话的背景总是被人有意忽略,看了前面的回答,居然没人提起这件事。

阿斗投降了之后,姜维看到钟会野心勃勃,和邓艾又有矛盾,挑唆钟会和邓艾的矛盾,再和钟会勾结煽动一起造反。先抓了邓艾,又准备杀掉各军主将,假借魏国郭太后名义,裹挟军队,割据蜀地。但是计划失败,各军哗变,钟会、姜维被杀,魏军乘机大掠成都,邓艾又被做了替罪羊,满门抄斩。

本来成都兵不血刃而下,多么完美的结局。被这么一搅合,灭蜀两员主将自相火并而死,成都大乱,各军大乱。为了蜀地安定,这下要花大力气善后了。

最尴尬的是,钟会是曹操时代就有大功的名门世家,而邓艾出身寒微,结果,钟会作为罪魁祸首,其家族以据说早就有人举报其有反相为由而未被牵连,邓艾反而被作为替罪羊满门抄斩。传说中的赏罚不公,也不过如此吧,当然也有当时士庶天隔的时代背景。结合前面的成济杀曹髦而被满门抄斩,你让司马昭以后用什么嘴脸如何面对手下?如何收买人心?

这起恶性事件,你说阿斗完全不知情?姜维违抗命令,不乖乖听话投降,还自说自话策划反革命叛乱,这种话骗谁去?你愿意相信吗?别说司马昭了,司马昭连自己皇帝都杀掉搞臭打成昏君的,还不敢杀亡国之君?说司马昭是宅心仁厚之人,你相信吗?

有反革命叛乱嫌疑的亡国之君,还能够安享晚年的,只有阿斗同学了。记住,他碰到的还是司马昭,其心路人皆知。

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如果还说想回到蜀地,还不如直接跟司马昭说,你让我回蜀地,咱俩再打一场仗。

user avatar

张华问李密:“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禅,字公嗣,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关于刘禅是“傻”还是“聪明”,历来是史学界和大众讨论的焦点,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评价刘禅,不能简单地用“傻”或“聪明”来标签化,而是需要从他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执政能力以及后世的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 回答
    提起刘秀,咱们中国人心里大概率会冒出两个字:“真命天子”。这可不是随口胡说,而是他本人用实际行动赢得的赞誉。说实话,在动荡的西汉末年,谁也没想到一个农家出身的青年,最后能一步步走到权力之巅,并且开创了一个持续四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东汉。刘秀其人:出身草根,胸怀大志跟那些动不动就“祖龙”附体的皇帝不.............
  • 回答
    刘炜,上海男篮的标志性人物,这位陪伴了我们许多年篮球时光的后卫,终于在征战了20个CBA赛季后,向他的职业生涯挥手告别。作为中国篮球的“活化石”之一,刘炜的退役,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坚守与蜕变:从“上海骄傲”到国家队主力刘炜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坚守”与“蜕变”的史诗.............
  • 回答
    刘学州事件,让无数人关注到了原生家庭的复杂与残酷。当他满怀期待地寻找生母,却被对方无情拉黑,这份沉重的打击,让本就饱受创伤的孩子,再次跌入深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价他生母的行为,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痛苦和难以言说的过往。但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从一个曾被抛弃的孩子的心声出发,我们看.............
  • 回答
    如果刘禅听信谗言,真的将诸葛亮杀了,那后世对他的评价,怕是会比现在还要糟糕百倍,甚至千倍。这不仅仅是“昏君”两个字能够概括的,那将是一笔刻骨铭心的罪恶,足以让他在史书上留下永世的污名。首先,从忠臣贤相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那个时代罕见的忠.............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说起刘协和刘禅,这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大人物,而且都姓刘,都曾是汉朝的皇帝,但他们的命运和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像一个人生的起点可能差不多,但最终走向却截然不同,让人唏嘘不已。咱们先说说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刘协:天子之命,身不由己的悲剧皇帝刘协这个人,从他出场的那一刻起,命运的悲剧色彩就已经注.............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刘强东在京东内部一次聚餐上对一位怀孕副总裁的讲话,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事件背景(已公开的信息,可能不完全准确):据当时流传的说法,刘强东在一次京东内部聚餐上,谈到了员工的家庭和个人发展。他提到了当时一位怀孕的副总裁,并发表了一些关于她怀孕后可能对.............
  • 回答
    刘强东案女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尼苏达大学学生”)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公开发声,表示“可能最多10%的人会站我这边”,这句话透露出许多复杂的情感和信息,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这句话:一、 对事件本身和公众舆论的认知: 对社会普遍态度的预判: 这句话首先反映.............
  • 回答
    刘强东在致股东信中提到“很多京东快递员在偏远省份都能月收入过万元”,这一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需要结合京东的薪酬体系、快递行业现状、地域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语境来分析。一、 正面解读和可能的依据: 京东的薪酬优势与“温度”文化: 京东一直以来以对基层员工的福利和薪酬相对优厚而著称。其“温度”.............
  • 回答
    刘强东的这番言论,即“如果京东少缴五险一金,一年至少多赚50亿!”,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反映的经济逻辑、对企业责任的理解、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从经济逻辑上看: 直接的成本节约: 五险一金.............
  • 回答
    刘强东案中的男同学 Tao(李某某)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由于案件涉及性侵指控,其行为的评价会非常复杂且敏感。在没有官方定论和双方完整陈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公开的报道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测。以下是对 Tao 行为的详细评价,尽量客观地呈现不同视角:1. 作为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
  • 回答
    辉煌与挑战:刘翔与孙杨的运动人生,从巅峰到争议中国体育史上,刘翔与孙杨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传奇。他们都曾站在世界的最高领奖台,用汗水和天赋点燃了无数国人的激情。然而,他们的运动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鲜为人知的曲折与争议。如今,当我们回望他们的轨迹,能看到的是超越时代的辉煌,也有值得深思的挑战。 .............
  • 回答
    刘表:乱世中一个温和的枭雄,以及他复杂的历史评价刘表,作为东汉末年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历史评价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话题。他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肩负着维护一方安宁的重任,但他所采取的策略和最终的结局,也让后世对他的能力、品格和政治手腕产生诸多揣测。要评价刘表,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才能展现出.............
  • 回答
    聊起《北平无战事》,这绝对是中国电视剧里的一部现象级作品,当年播出时可以说是吊足了所有观众的胃口,引发了全方位的讨论。说实话,要评价刘和平老师的这个剧本,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因为它真的不是那种看个热闹就能完事的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感”和“史诗感”。 很多谍战剧或者年代剧,有时候会落入.............
  • 回答
    关于刘强这个人,要评价他,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毕竟,他作为京东的创始人,在中国电商领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从商业成就上说,那是毋庸置疑的牛!你想想,从一个在中关村摆摊卖光盘的小伙子,硬生生把京东做成了今天这个体量,和阿里并驾齐驱的电商巨头。这个过程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他抓住了.............
  • 回答
    刘仲敬思想,通常被称为“刘仲敬主义”或“敬学”,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核心观点、理论基础、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潜在的风险以及其受到的批评。一、 刘仲敬思想的核心观点:刘仲敬的思想体系庞杂,但可以提炼出几个核心的、相互关联.............
  • 回答
    怎样评价刘备?—— 一位集仁德、野心与复杂性于一身的英雄评价刘备,绝非一句简单的“仁德之君”或“枭雄”就能概括的。他是一位充满矛盾、在乱世中跌跌撞撞却又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传奇人物。要详细评价刘备,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经历、性格、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身世与早期经.............
  • 回答
    刘健的动画长片《大世界》(原名《好极了》),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风格和思考深度,但又并不那么“讨喜”的作品。它不是那种看完会让你觉得浑身舒坦、心生暖意的电影,反而更像是一面棱角分明的镜子,映照出现实生活中那些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角落,以及其中普通人的挣扎与荒诞。首先,它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可以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