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备?

回答
怎样评价刘备?—— 一位集仁德、野心与复杂性于一身的英雄

评价刘备,绝非一句简单的“仁德之君”或“枭雄”就能概括的。他是一位充满矛盾、在乱世中跌跌撞撞却又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传奇人物。要详细评价刘备,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经历、性格、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身世与早期经历:草根英雄的崛起

刘备出身贫寒,家道中落,早期生活可谓艰难。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这一身份在当时的乱世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资本,而非显赫的家世。他在贩鞋、卖草席的营生中度日,这与曹操、孙权等出身名门望族或军阀家庭的竞争对手形成了鲜明对比。

出身的负面影响: 贫寒的出身使得刘备在早期缺乏人脉、财力支持,也更容易受到轻视和质疑。他的起步异常艰难,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认可。
出身的正面影响: 另一方面,贫寒的出身也塑造了刘备接地气、体恤民情的性格。他更懂得底层人民的疾苦,更能赢得百姓的同情和支持,这为他日后的政治路线奠定了基础。

刘备早期的经历充满坎坷,他曾在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后又在董卓乱政时四处奔走,投靠过陶谦、曹操,甚至一度寄人篱下。这段时期,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展现了他惊人的韧性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二、 性格特征:仁德与野心的交织

评价刘备,绕不开他“仁德”的标签。这是他最显著的个人特质,也是他吸引无数追随者的重要原因。

仁德的体现:
爱民如子: 刘备常常将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尽量避免给百姓带来战乱之苦。例如,在逃离曹操追击时,他宁愿放弃辎重,也要救助逃难的百姓,甚至因“阿斗扶不起”而摔儿子,这虽有作秀之嫌,但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重视和对关羽、张飞的尊重。
待人以诚: 他对部下推心置腹,尊重有才能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更是成为千古佳话,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的胸怀。
信义为本: 刘备极少背弃承诺,信义是他行事的准则,这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野心的驱动: 然而,将刘备简单地定义为“仁德”是片面的。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这份野心驱动着他不断前进,即使屡败也从未放弃。
政治目标明确: 刘备的政治目标非常清晰,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旗帜,这不仅是政治口号,更是他行动的根本动力。
并不回避权谋: 虽然以仁德著称,但刘备并非完全不懂得权谋。他在政治斗争中也会采取策略,例如利用孙权的策略来巩固自身实力,在赤壁之战后与孙权合作,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矛盾与复杂性: 刘备的仁德与野心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他的仁德为他赢得了人心,而野心则驱使他将仁德转化为政治资本,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种矛盾性使得刘备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三、 政治手腕与战略布局:善于用人和聚拢人心

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尤其体现在他“善于用人”和“聚拢人心”的能力上。

三顾茅庐: 这是刘备政治手腕的经典案例。他放下身段,屈尊降贵,以诚恳的态度请出诸葛亮,展现了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望和尊重,也为蜀汉集团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知人善任: 除了诸葛亮,刘备还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诚勇猛的将领,以及法正、庞统等智谋之士。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性格进行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
统一战线: 刘备深谙团结的力量,他能够联合孙吴共同抗曹,并在合适的时机与孙权分道扬镳,展现了他灵活的政治策略。
夺取荆州与益州: 在战略上,刘备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联姻、借地、甚至有时带有欺骗性),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四、 军事才能:非军事天才,但善于指挥与激励

与曹操的军事才能相比,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并非顶尖。他多次在战场上遭遇失败,例如在徐州时期被曹操击败,在夷陵之战中更是惨败于陆逊之手。

军事上的短板: 刘备并非一个擅长亲自领兵作战的军事家,他对战术细节的把握有时显得不足,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夷陵之战的惨败就是他冲动用事的后果。
激励与鼓舞: 然而,刘备并非完全没有军事上的闪光点。他擅长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士气,鼓舞将士奋勇作战。他的存在本身,就能凝聚军队的意志。
战略眼光: 在宏观战略上,他能够制定出长远的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例如他看准了益州这个战略要地,并最终夺取成功。

五、 历史地位与影响:蜀汉政权的奠基者与三国格局的塑造者

刘备作为蜀汉政权的奠基者,对三国历史格局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蜀汉的象征: 他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使得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并吸引了大量怀揣着汉室情结的人才加入。
“仁义之师”的象征: 刘备的“仁德”形象,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模仿的榜样,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的化身之一。
影响深远: 刘备的经历和他的政治理念,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 历史评价的争议与局限性

尽管刘备广受赞誉,但他的评价并非没有争议,他的行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但确实反映了刘备早期经历的艰辛和对百姓的体恤。然而,也存在他利用民众同情来获取政治支持的解读。
夷陵之战的失败: 这场惨败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国力,导致蜀汉在三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暴露了他作为最高统帅在战略决策和情感控制上的不足。
对关羽的误判: 在关羽守荆州的问题上,刘备未能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和对关羽的倚重,最终导致了关羽的败亡,也失去了荆州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
“仁德”的政治工具论: 一些评论家认为,刘备的“仁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塑造的形象,他并非全然的道德楷模。

总结:

总而言之,刘备是一位复杂而充满魅力的历史人物。他出身草根,却凭借着过人的韧性、坚定的理想、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感召人心的品格,在乱世中闯出一条血路,最终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

他的优点: 仁德爱民、知人善任、胸怀大志、坚韧不拔、信义为本。
他的缺点: 军事指挥能力非顶尖、有时过于冲动、战略决策存在失误。
他的历史定位: 他是蜀汉政权的奠基者,是三国格局的重要塑造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之君”的代表人物之一。

评价刘备,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也要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所面临的挑战。他是一位在乱世中努力追求理想、凝聚人心、最终实现宏图伟业的伟大英雄,尽管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评价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和引人深思。 他的一生,既是对“仁义”的践行,也是对“野心”的追求,两者交织,构成了这位千古一帝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三国的战事是一个茶余饭后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关于这个时期的军事史,我们掌握的材料微乎其微。我们固然知道一些兵器是什么样子的(如孙机先生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我们也知道一些抽象的谋略原则,毕竟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曹操注的《孙子兵法》。但是,兵器形态和谋略思想,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我会背《孙子》,也知道刀剑的样子,但我根本无法指挥战斗。这个空白,我们可以称之为军事文化——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战阵并实际进行战斗的。

脱离了军事文化,而讨论人物的军事能力或抽象的谋略思想,其实毫无意义。下文中我想要讲的是刘备军团的军事文化;并以此对刘备与曹操的军事、谋略能力进行再评价。难免许多猜测,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文学中的形象还是至少宋以后的谋略文化都对当时的军事现实有许多遮蔽。

1

简单说,刘备从早年开始就熟悉战阵,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集中少量精锐骑兵或步兵,从合适的角度直接冲击对方主帅所在的本阵;或者撕开缺口斩杀对方主帅,或者对对方主帅造成心理上的恐慌;然后大军并进,合力收官。

这似乎是很简单的擒贼擒王的道理。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在世界范围内,这并不是常见的骑兵战法。在同时期的地中海世界、稍后的阿拉伯世界来说,这样的行为都过于冒险了。我们之后用具体的例子说明。第二,尽管这种战法对很多人来说过于冒险,对于后汉的北方边境武人来说,却是一种他们最习惯的战法。换而言之,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谋略。在二到四世纪的中国,北方边境的武人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中原的战事,这是他们的军事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刘备只是其中的一个个案。董卓、马超的西凉军团,吕布、张辽、徐晃的河东军团,本身就已经习惯边境的骑马厮杀,在面对中原战斗力较弱的军团的时候,直接冲击对方本阵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策略。

这种战术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冲击部队的战斗力,一旦能掌握一支精悍的先锋部队,那么,这种战术运用很容易复制。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操把统帅河东军的张辽与关羽编为一队,就组织起了一支强有力的先锋部队。请注意:这支部队的作战思路并不是侧翼迂回等骑兵战法,而是直接以对方主将为目标的斩首行动。也许比较阅读更能看出其中的区别,唐代《汝州刺史陈公墓志铭》有:

寇军大至,公以马步军五百当强寇万人,立为奇兵,橫击其右,凶党退却,数月不前。

这是一场九世纪初的战斗,已经是官渡六百年之后的事情了。陈公陈利贞统帅的是幽州军,和张辽、关羽的河东军一样,都是河朔的劲旅。陈利贞精选了骑步五百人,实践的是典型的侧翼冲击的战法。对方右翼被打乱,无法维系战阵,选择主动退却。当然,本阵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总体而言,这在中古中国是更加常见的精锐突击战法。即使没有精锐的骑兵,也可以组织小股步兵精锐,伏击地方侧翼,迫使敌退却,然后再加以掩杀。隋末的李密就非常熟稔这种战法。这似乎更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奇兵”。

恰恰在三世纪,武人们崇尚一种更加的突击方式,以对方本阵为目标。或者一战成名,或者身死人手。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英勇或鲁莽,而是一种文化的趋势。

这里有趣的是颜良。他全然没有像下文中的孙权那样仓皇撤退,他的死对于后来三国故事的听众来说也很奇怪,所以《三国演义》炮制出了赤兔马快的桥段。很有可能,颜良作为袁绍手下的河北精锐,也受同一种军事文化的润泽。既然曹军起精锐突击,颜良作为袁军精锐,自然要与之对攻。有可能,白马之战,并不是曹操的精湛部署,只是同一种军事文化下两军精锐的惨烈血拼。

曹操在获得了张辽、关羽之后,如法炮制了张、关历来的战法,而张辽自己就得心应手,如《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衆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基本作战思路与当年斩杀颜良时的部署是一样的。以少量精锐部队突击对方本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张辽在本地招募敢死之士,这些士兵是以必死的心态投入战阵的;但张辽根本不觉得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冲击。这固然有传记渲染的因素,但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冲击对河东的武人(张辽)来说也许是常态,而对于江淮的勇士来说则过于冒险了。孙权方缺少准备,而初涉战阵的孙权本人无疑被吓到了。于是无论是实际的战线,还是主帅的信心都呈现出崩溃的态势——让我们想起幽州城下的宋太宗。这里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将这种战术运用简单的归诸于曹操的谋略值或张辽的智力。

2

刘备对此也再熟悉不过了。刘备在逐鹿中原的时代,就取得过不少战术上的胜利。显然,在这些时候,刘备熟练地运用着这基本的战法,而他确实有资本这样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幽州本来就是精兵之地,乌丸、杂胡的骑兵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五百多年后安禄山就可以借助这样的部队横扫中原。丹阳兵无论实际战绩如何,也富有精兵之名。刘备有这些精锐部队,他展开的战法应该与吕布、张辽、关羽等相若。因此,和吕布军一样对曹操军团构成了实质威胁。有趣的是,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有:

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这是《三国志》中我最喜欢的一条史料。吕布、刘备本来都出自北边——在唐代,则都属于河朔。超越于后世文学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吕布、刘备二人在背景上有相当的共性,于是相逢之处,才有了这样套近乎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曹植《白马篇》中,所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实际上是吕布(并州)、刘备(幽州)背后武人群体的速写。而裴潜说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其实也是强调这些人的来自华夏边缘,不能统治中原,却可以在边缘地区自立。

曹操对于刘备军团的恐惧和担忧,其实也是对于整个幽并游侠军团的担忧——单独将刘备捧为英雄只是当时人物臧否语境下的恭维。这种恐惧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对阵北方军团时,很难抵挡住其精锐部队的突击,由此,主帅就有阵前被斩杀的危险。遗憾的是,因为史料的局限,我们并不熟悉刘备早年转战中原时的细节,但许多后来的许多战役,可以让我们体会曹操的担心。如《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

基本思路和以上关羽、张辽如出一辙:集中一支精锐部队,突击对方本阵。这里的变化是,张飞选择了在狭窄的山道作战,张郃只能选择迎战。狭路相逢,事实上使这一战法更加简单,当然也就更加惨烈。一旦战力不济,也就步颜良后尘的。这样的行为并不能归为张飞个人的冒险,事实上也是其背后军事文化的体现——《白马篇》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后来汉中破夏侯渊也是一样的,《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这里没有演义中的诸如以逸待劳的谋略,实际战法异常粗暴。夏侯渊军很精锐,那好,我集中一支更加凝练的部队,鼓舞他们的士气,直接冲击夏侯渊的本阵。这显然是关羽、张辽、张飞战法的再现。甚至在细节上,相比张辽“大呼自名”,黄忠军“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可见气势上压制敌人也是这一战法的一个环节。关张在当时就有万人敌之名,也是和战法联系在一起的。

3

至此我们介绍了后汉时代广泛实践的一种战法。当然,我们对这种战法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尤其还经过了当时史家笔法的过滤——我们永远不能排除一种令人绝望的可能,当时的史家习惯把战斗写成那个样子。

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乃至《三十六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错误的刻板印象,仿佛中国古代的战阵中到处都是精湛而复杂的谋略——相形之下,希腊、罗马乃至阿拉伯虽然不乏优秀的阵法,谋略则非常粗糙。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三世纪甚至一直到十世纪,北方边缘地带的武人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南下中原,他们的基本战法简洁、明快,给中原步兵军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现在我们来讨论刘备军——也即北方“边地”军——战法的局限。首先他需要本军确实具有一支战力突出的精锐部队。如果这支部队战斗力有限,用它来突击对方本阵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换而言之,关张是这种军事文化下的佼佼者、幸运儿——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风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主帅而言,如何防止对方突击则是一个根本问题。曹操对马超之战是一个经典战例。裴松之注引《魏书》有:

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

这些议论的人意识到了关西军精锐如果发起冲击,必须要有先锋部队可以形成对攻。曹操有长期与吕布、刘备周旋的经验。他知道这是没游戏唱的,如果组织精锐进行对攻,结果是精锐惨败,本阵堪忧。所以他的实际做法是“坚壁勿与战”,翻译一下就是……“别和他们打,我们打不过的”。

这就涉及到这一战法的第二个局限,即地形与地利。如果对方已经形成坚壁,甚至像孙权一样“以长戟自守”,那么对地方本阵就无法再进行冲击了。夷陵之战,陆逊对阵刘备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利用三峡一带错综复杂的地形,坚守不出。刘备失去关羽、张飞,实际也未出动赵云、魏延等悍将,实际上无法组织起局部的突击——所谓关张无命欲何如。受限于三峡一带的地形,以及本军精锐的乏力,刘备实质上无法构想出合适的战法。他率领一支游侠组成的军团,以突击对方本阵为核心战法。固然可以打出一些变化(如击破夏侯惇之战),但核心战斗力比较单一。随着游侠军团因年迈与故去渐次瓦解,当年的战术无法再现,也就只能陷入僵局。或许,他在出征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战前展开了全面的军事动员,求助于兵数上的优势。但就此,我们一无所知。

此外,应对这一战法还可以采取广设疑兵、诱敌深入的策略。前者即避免暴露己方主力,后者则吸引对方突击部队进入已经设下的埋伏圈,在消耗其体力士气之后迫使其撤退。裴松之注引《魏书》说:

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史书的写法充满了对曹操的褒美。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曹操面对吕布的突击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只能将主力隐藏在吕布不能够到的地方,从而避开吕布的精锐。甚至,伪装一些主力所在的地方,诱使吕布扑空。这固然是优秀的谋略,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做法。敌方可以对我军心脏发起高强度的突击,我军并不能抵挡,只能设计其他的方法化解。常年面对北方边地军团使得曹操有了“多谲”的名声。而这一时期,疑兵和埋伏之所以重要,或许也是因为主要战法的缘故。要之,我并不是要说后汉时期并没有战术意义上的谋略或策略,而是说这些计策必须要在当时军事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理解。

脱离了这一背景,其实就是意淫的做法。事实上,到了宋代,文人开始广泛地率领部队。此时他们也面临北方的精锐骑兵。在这些时候,他们开始重新挖掘中古的军事遗产,认为一些谋略也许是克制骑兵的手段。而在民间文化中,各种精巧的计策也甚嚣尘上,也就有了演义中左一计策右一计策的曹操诸葛亮了。

4

现在来做一个小结。在上文中,我们从军事文化的角度对个人的谋略或军事能力提出了再认识。我主张,尽管董卓、吕布、刘备、张辽,所属势力不同,后世形象各异,但他们属于同一种北方边缘的文化。我们经常把永嘉之乱、六镇兵变和安史之乱放在一起,作为中古的大变故。抛开种族与暴力的问题,就其中北方边缘地带的人口较大规模进入中原而言,东汉末是其先导。从对羌战争到镇压黄巾之乱,北方的边地人首先作为雇佣军人加入了汉军的战斗序列,然后又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开始逐鹿中原。这与罗马帝国后期相类似,作为辅助的蛮族军团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近来罗马史的学者也强调,所谓蛮族入侵是不存在的,五世纪只是作为雇佣军的蛮族军团的转型。

就汉末而言,这些北方边地人的文化已经不可能追索了——像《安禄山服散考》那样的追索也不可能。但至少,在军事上,这些人物都崇尚勇气,崇尚个人的名声。他们熟悉一种突击战法,他们中的佼佼者都曾在战术层面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名震华夏。曹操所谓的谋略,其实都是应对一种简单有效的战法的无奈之举。从战术上说,曹操的成功在于他艰难地与一种强有力的战法相周旋,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刘备固然在战法上比较单一——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效的战法。所以,陈寿评价刘备说:“机权幹略,不逮魏武”,这并不是全然公允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刘备并不需要曹操的机权。

对刘备等人来说,其“基宇亦狭”,其实有更深刻的问题。西方有句谚语说,汉尼拔知道如何取胜,但不知道如何利用胜利。这句话对于吕布、刘备等军事将领来说,也许也是成立的。即使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他们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战法取得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但胜利之后又当如何,许多时候他们却陷入无措。此时的中原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作为北方边缘地带的外来者,他们感到陌生,难以适应。公孙瓒与商贩庸儿为伍,刘备与糜竺,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中原的许多大族来说,他们终究是外来者——就如裴潜所说的。随着他们战法的局限因地形或人为因素而暴露,他们事实上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备选方案。或者陷入困境,或者束手就擒。而唯有刘备能以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辗转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成就一番事业,并非因其战术上有所突破,而在于隆中制定的合宜战略——最终将局部突击的战术胜利,转化为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

5

结尾,我想交代一下和回答直接有关的文字及电子作品。军事文化这个词,直接得益于Rafe de Crespigny的专文“The military culture of later Han”(狄宇宙所编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他很早就利用三国时期的零星材料,试图勾勒当时的一些军事风尚。似乎,也受到陈寅恪先生河北胡化说的一些启发,是较少关注汉代北方与南方边缘地域的学者之一。对他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我早先的一个回答:

西方学术界有哪些研究三国魏晋的学者?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但更主流的观念与上文所讲出入较多。日本学者如川胜义雄等固然指出孙吴的军事贵族与北方不同,但对于曹操、董卓等北方军事集团,主流的看法更注重后汉以来豪侠的风尚——就复仇、质任等现象,加藤繁、增渊龙夫等有很深入的讨论。在这个思路下,并州的张辽、关羽与豫州的许褚在文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这一预设似乎有所局限。

上文中的基本思路还得益于于曾瑞龙先生对于宋代军事史的探索。宋代的史料几何级数地多于三国,所以他的探索是史学。而这里的所有文字,只是在《三国志13》到来的前夜,因往事而有的一种佐兴。

user avatar

我皇叔一生虽然颠沛流离,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你几时看到他被活捉。不论他到哪里,各方势力都是以礼相待,是人是鬼见到我皇叔都要给三分薄面。如果看官你不信,我就给你列举一下各路诸侯对我皇叔的态度。

一、中平五年(188年)刘备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看见没,见面就给官。当然了在公孙瓒这里我皇叔是关系户啦,毕竟他当年跟公孙瓒是同学关系。

二、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在小沛。在东汉末年州牧、刺史之职可是封疆大吏,总揽一洲之军政。同年十二月,陶谦病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州牧,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徐州乃天下富庶之地其地位更是有别于一般州牧。堂堂封疆大吏陶谦,那也是一见我皇叔立即上表讨要豫州刺史之职位。随后陶谦病重,居然把面子一给到底,直接要求刘备接手徐州太守之职。

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曹老板久闻我皇叔大名,仰慕不已,直接上表朝廷给我皇叔封侯拜将。随后曹操老板是给钱、给粮食、给兵马还让刘备做豫州牧。你看看,三国成就最大的曹老板倍儿给面儿我皇叔。

四、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大家可别小看了左将军这个职位啊,左将军是常设武官。两汉最高武官为大将军,大将军以下,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四方将军(前后左右)。此八将军,位高权重,金印紫绶,号称“八重号”。左将军按今天标准,大将军衔。

五、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刘备曾举荐他为茂才,率领军队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四世三公,名满天下的袁本初尽然出城二百里来迎接我皇叔,这是何等的威风,这是何等的重视。

六、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

七、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法正主动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我皇叔威名远播,刘璋主动邀请入川。

如果刘备不是豪杰,不是雄主,不是名将,我皇叔能得到天下众多实力派诸侯的高规格礼遇?

再来看看我皇叔的战场表现,虽然我皇叔一生中败多胜少,但是这不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我皇叔败仗最多的时期,是其颠沛流离时期。这主要是因为他出身中下阶层,所以自身实力有限,在早期的诸侯混战过程中才会屡屡遭受失败。但是我皇叔百折不挠,屡败屡战,而且十分善于打关键战役。

在极其关键的赤壁之战中联吴抗曹,狂胜曹操,获得荆州一席之地。自从我皇叔获得这块基本盘后,其才能立即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短时间内入川夺得益州,随后北入汉中大败曹操,占据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说只要给我皇叔一点机会,其能力立即得到了认证。

再后来,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引发夷陵大战。我皇叔为了给二爷报仇,为了夺回荆州,毅然率军伐吴。关于夷陵之战,有些键盘侠开了上帝视角说不该打从而避免惨败,我则认为我皇叔完全应该打。

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被杀,荆州被夺。可以说吴国已经是骑着刘备的脖子拉屎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如果不伐吴,敢问他蜀汉的队伍还怎么带?如果连个出击的动作都没有,敢问天下的士人谁会看得起他?局势都这样了,居然还有人说不该伐吴,这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有人已经倾门踏户,作为屋主人采取防卫措施这是必须的,这应该是本能的反应,何来该不该之说?伐吴是必然要做的,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战争没开始之前谁知道输赢?

一代雄主,既为兄弟情义也为蜀汉利益,他毅然伐吴。这一点上讲,刘备做得完全没错。至于伐吴失败那是军事上的问题,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又如何,起码我敢于出兵,总比那些不敢亮剑的人强。

如果以结果论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零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没必要打了。皇叔伐吴,从道义上和实际利益层面都完全没问题。再说了,我皇叔虽然在夷陵战败,但是蜀汉的基本盘还是保住了,不论如何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是没变的。

在一个贵族横行的年代里,我皇叔带领一批中下阶层出生的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让他们有机会封侯拜相,让他们有机会荣华富贵。多么励志的一个带头大哥,怎能不是名将,怎能不是雄主。

以我皇叔的终生成就来讲,他可能略差于超级官二代曹老板,也可能略微逊色于天生捡漏王“孙十万”。但是,我皇叔绝对有资格笑傲于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等人面前。

先主起于微末之间,奋翼于大乱之时。汉得天统,莽簒而在光武,操窃而在昭烈。魏吴虽僣,犹夫吴楚也。昭烈天资仁厚,宇量宏毅,岿然一世之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崎岖百折,偾而益坚。颠沛之际,信义逾明。故能终系景命,信大义于天下。任贤使能,洒落诚尽,使诸葛亮以死自效。复见三代君臣,高、光为不亡矣。国贼未讨,境土未复,而偾军崩殂,哀哉!

刘皇叔小档案:

我眼中的刘备是这样的:

籍贯:涿郡涿县

身世:皇室世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童年生活:少孤而贫,胸怀大志

老师:卢植 (卢植字子干,是东汉末年名儒,这个卢植绝非一般人物,他也是曹操的偶像。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立即启用卢植,拜北中郎将,率领官军主力连破贼帅张角。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卢植所率军队打的是主力C位。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卢植被袁绍拜为军师。在去世之后,曹操途径涿州时,亲自撰写祭文纪念卢植,对卢植的一生高度评价。孟德对子干的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不信请看孟德公亲笔题写的原文: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同窗:公孙瓒、刘德然

最好的兄弟:关羽、张飞

爱好:狗、马、音乐、时装

性格:恢宏大气,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朋友

出道官职:安喜尉

亲手殴打过的人:督邮

曾经的上级:邹靖、毌丘毅、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第一次封疆:徐州牧

最一言难尽的人:曹操

最讨厌的军阀:吕布

最失败的夺权:衣带诏事件

最成功的跳槽:官渡之战前南投刘表

最好的朋友:公孙瓒

最得力的文臣:法正、诸葛亮

最喜欢的武将:关羽、魏延

最无可奈何的女人:孙夫人

最具战略眼光的贵人:鲁肃

最具价值的建议: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最仁义的事: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束手,荆州十余万人愿随先主。《三国志》原文: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事业之转折:赤壁之战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块根据地:荆南五郡

最高光的时刻:跨有荆、益,北据汉中

最高称谓:皇帝(汉昭烈帝)

最愤怒的时刻:东吴背刺,二弟殒命

最伤心的时刻:夷陵战败

最想感谢的人:罗贯中

user avatar

大耳朵的军事能力?这哥们打赤壁起,直到夷陵之战,一言以蔽之:战必胜,攻必取。南征四郡,四郡平。入蜀翻脸,兵不满万,孤悬敌后逆袭刘璋,璋遣将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再凑上个投降的李严,七战七捷不过如是。汉中之战老曹倾巢出动,被大耳朵拍得险险乎全军覆没。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这便是大耳朵晚年的史书定位。若是只看后半截,神马唐宗明祖,一边玩儿去,天下名将数刘耷。

问题来了,大耳朵为啥前后两截判若天渊?很明白,刘备集团事实成型于赤壁前后,所谓南州之士从之如云,而军师官职的出现也标志着参谋机构的完善,参谋机构完善之后,大耳朵也就横着走了。因此,大耳朵的军事才能估摸着倾向于综合归纳,察纳雅言一类,近似老祖宗刘邦,而非光武。参谋团的水平决定大耳朵的发挥,因此孔明才会叹息法孝直不在,致使东征倾危。

顺带一说,曹操别看吹得响,和大耳朵半斤八两。在凑齐参谋团队之前,这位的军事履历比大耳朵光鲜不到哪儿去,晚年刚愎自用之后,更是各种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末了还闹了迁都一出。若不是内有司马宣王,外有孙十万乱入,这位的历史定位说不定就是个东汉常凯申。因此,刘备,吾俦也——还是相爱相杀才能了解深刻。

至于大耳朵的政治功力,试举一例:孤身入许昌,在老曹阵营纷纷言杀,严阵以待之际,长袖善舞,奇谋百出,末了挥挥手,带走了一票军队捎带整个徐州,留个青梅煮酒的佳话,悔得老曹叩齿出血。真是单枪匹马,觑曹操君臣如同无物。类比类比老祖宗刘三,鸿门宴面对政治白痴项羽,有厚黑祖师张子房加持,还闹个仓皇尿遁,其水平去大耳朵何止万里?也就是老曹拳头大胳膊粗,靠着霸王硬上弓才扳回一局,若是天下太平,这俩朝堂政争,老曹也就是个被卖了还数钱谢谢不用找的角色。

大耳朵诚有王霸之略,但倒霉生在士族社会成型,必须拼爹的汉末。刨去陈登,一路上就没遇见什么正经良佐,等真·男神出现,哥们已然小五十。天下三分,二分归曹,这儿才刚开井冈山副本。

这么个厉害角色,居然被后世认为是无能无害小白兔,所谓无智名,无勇功之境界不外如是。君主如老曹者,排排队一大票。大耳朵这类型的君主,千古之下能有几人?当然,代行君事的权臣堆里能完身完名后世敬仰的也就大耳朵的真·男神。羽毛扇为啥窝在茅草庐里宅成了大龄青年,谁都不鸟?除了千古一帝,谁配和千古一相搅基?譬如以下这个自以为高富帅的屌丝就是反面教材:

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怎样评价刘备?—— 一位集仁德、野心与复杂性于一身的英雄评价刘备,绝非一句简单的“仁德之君”或“枭雄”就能概括的。他是一位充满矛盾、在乱世中跌跌撞撞却又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传奇人物。要详细评价刘备,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经历、性格、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身世与早期经.............
  • 回答
    刘备这人,打个比方,就像是在乱世之中,一块极具韧性却又不那么锋利的石头。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异禀,不如说是靠着一股子“别人死我活”的韧劲和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要说刘备,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套“仁义”的招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简直就像是在狼群里硬要推广吃素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迂腐.............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年幼的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还任命了李严为辅佐大臣,这一举动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来了后世诸多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刘备托孤李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刘备的考量、李严的角色定位、诸葛亮的处境、以及这次托孤的实际效果。一、 刘备的考量与目的刘备选择让李严参与.............
  • 回答
    评价刘备和曹操的用人水平,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话题。这两位枭雄,虽然都以雄才大略著称,但他们在识人用人上的方式、侧重点以及最终达成的效果,却有着显著的不同。想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曹操:务实 pragmatist 的伯乐,海纳百川的集大成者曹操用人,最突出的.............
  • 回答
    评价刘备的功绩,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剥离后世的滤镜,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去审视他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所做的一切。他并非天生的帝王,也非运筹帷幄的智者,但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坚韧不拔、重情重义的品质,以及最终能够建立蜀汉政权的事实,足以让他成为三国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仁德”为基石,.............
  • 回答
    要评价刘备这个人物,那可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儿。要我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男人”,你瞅瞅他的那帮兄弟,关羽、张飞、诸葛亮,哪个不是名震千古?可再看看他自己,虽然是汉室宗亲,早早起兵,但一路跌跌撞撞,屡败屡战,感觉像是自带“衰神”光环。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靠着一股子“不认命”的劲儿,硬是打下了一.............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的最新预告片,以刘备为主角,这次的宣发策略可以说是相当到位,精准地抓住了玩家对这位仁德之君的期待。看完这段预告,我的感受是:惊喜之中带着一些熟悉的味道,但更多的是对游戏深度和情感共鸣的预感。首先,从视觉表现上来看,制作团队这次下了功夫。 画面细节和光影效果: 刘备的脸部建模,尤.............
  • 回答
    评价赵云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咱们得从多个维度细细掰扯,不能光看演义里那些“常山赵子龙”的传奇故事,还得结合史料,看看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从“五虎上将”说起,这名号本身就有意思。演义里给赵云安了个“五虎上将”的名号,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这一下子就把他放在了刘备集团.............
  • 回答
    评价刘备,确实需要摆脱那些固有的标签和宣传,去触摸他身上那些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他不是一开始就位高权重,也不是天生就具备什么惊世骇俗的才能,更不是一个没有瑕疵的完人。他的崛起,是一步一个脚印,充满艰辛,也伴随着无数的选择和妥协。从他早年的经历来看,你很难说他是一个顺风顺水的人。身世寒微,靠着一双草鞋和.............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刘强东在京东内部一次聚餐上对一位怀孕副总裁的讲话,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事件背景(已公开的信息,可能不完全准确):据当时流传的说法,刘强东在一次京东内部聚餐上,谈到了员工的家庭和个人发展。他提到了当时一位怀孕的副总裁,并发表了一些关于她怀孕后可能对.............
  • 回答
    刘强东案女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尼苏达大学学生”)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公开发声,表示“可能最多10%的人会站我这边”,这句话透露出许多复杂的情感和信息,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这句话:一、 对事件本身和公众舆论的认知: 对社会普遍态度的预判: 这句话首先反映.............
  • 回答
    刘强东在致股东信中提到“很多京东快递员在偏远省份都能月收入过万元”,这一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需要结合京东的薪酬体系、快递行业现状、地域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语境来分析。一、 正面解读和可能的依据: 京东的薪酬优势与“温度”文化: 京东一直以来以对基层员工的福利和薪酬相对优厚而著称。其“温度”.............
  • 回答
    刘强东的这番言论,即“如果京东少缴五险一金,一年至少多赚50亿!”,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反映的经济逻辑、对企业责任的理解、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从经济逻辑上看: 直接的成本节约: 五险一金.............
  • 回答
    刘强东案中的男同学 Tao(李某某)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由于案件涉及性侵指控,其行为的评价会非常复杂且敏感。在没有官方定论和双方完整陈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公开的报道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测。以下是对 Tao 行为的详细评价,尽量客观地呈现不同视角:1. 作为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
  • 回答
    刘禅,字公嗣,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关于刘禅是“傻”还是“聪明”,历来是史学界和大众讨论的焦点,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评价刘禅,不能简单地用“傻”或“聪明”来标签化,而是需要从他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执政能力以及后世的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 回答
    辉煌与挑战:刘翔与孙杨的运动人生,从巅峰到争议中国体育史上,刘翔与孙杨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传奇。他们都曾站在世界的最高领奖台,用汗水和天赋点燃了无数国人的激情。然而,他们的运动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鲜为人知的曲折与争议。如今,当我们回望他们的轨迹,能看到的是超越时代的辉煌,也有值得深思的挑战。 .............
  • 回答
    刘表:乱世中一个温和的枭雄,以及他复杂的历史评价刘表,作为东汉末年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历史评价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话题。他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肩负着维护一方安宁的重任,但他所采取的策略和最终的结局,也让后世对他的能力、品格和政治手腕产生诸多揣测。要评价刘表,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才能展现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