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为什么不去南蛮?

回答
问出“刘禅为什么不去南蛮?”这个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挺有意思的史实,也反映了很多人对历史人物定位的一些普遍想象。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确,刘禅,就是那个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汉后主。他真要去南蛮,那历史进程就得改写了,因为历史上实际上去南蛮的是谁?是他的父亲,汉昭烈皇帝,刘备。

咱们先说说刘备当年为什么要去南蛮。这事儿得追溯到他刚建立蜀汉不久。当时的诸葛亮虽然已经拜将入相,但蜀汉的地盘说实话,是三个国家里最弱小的,尤其是荆州丢了之后,益州一隅之地,北边有强大的曹魏,东边有孙吴,自己内部的豪强势力也需要安抚。

在这种背景下,南蛮的动乱就成了诸葛亮和刘备必须面对的问题。南蛮,大概就是现在四川西部、云南、贵州一带,那时候这地方民风彪悍,部落众多,还没有完全被汉朝的中央政权有效统治。部落之间经常冲突,也时常威胁到蜀汉的后方稳定。

刘备在位的时候,虽然也在努力稳定内政,但如果后方不稳,北伐曹魏的计划就难以实施。而且,那些南蛮部落,有时候也会被北方的曹魏或者东边的孙吴拉拢,成为外部势力干涉蜀汉的棋子。所以,解决南蛮问题,是巩固蜀汉政权、为北伐扫清障碍的重要一步。

有人会说了,那为什么是刘备去?很简单,那个时候的刘备,是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而且,他刚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事,比如汉中之战,虽然赢了,但也元气大伤。他需要用一场“平定南方”的胜利来重振士气,巩固自己的统治威信,同时也要向天下证明,蜀汉并非只会防守,也有能力向外扩张,恢复汉室。

再说了,诸葛亮当时是丞相,他要坐镇后方,处理朝政,制定北伐的战略计划。他要协调后勤、管理内政、处理外交等等。这么重要的一个国家,他一个人也忙不过来。而刘备作为皇帝,虽然军事上不如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但他有着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和象征意义。他亲自出马,能够更好地稳定军心,安抚当地的百姓,也能让那些南蛮部落感受到汉朝的决心。

那么,到了刘禅这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因急于求成,被陆逊大败,不久后就病故了。他留下的蜀汉,可以说是国力最空虚、士气最低落的时候。这时候,诸葛亮才真正开始独当一面,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

其次,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国情,他没有刘备那种“恢复旧日荣光”的豪情壮志,更注重实际的稳固和发展。他虽然也知道南蛮的威胁,但选择的是一个更为稳妥的策略——“攻心为上”。他认为,武力征服一次可以,但要想长久地控制这片区域,就必须让南蛮部落真心臣服,而不是被武力逼迫。这种“抚而不争”的政策,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

所以,诸葛亮主动提出要率军南征,解决南蛮问题。你想啊,这个时候,蜀汉的皇帝是刘禅。刘禅是什么角色?他是一个年轻的皇帝,虽然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也逐渐在学习治国之道,但论经验、论威望,他都比不上诸葛亮。让一个经验不足的皇帝去处理一个复杂的、需要极高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才能搞定的南蛮问题,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其冒险的。

万一刘禅在南蛮出了什么闪失,整个蜀汉就会陷入巨大的动荡。诸葛亮承担了如此大的政治责任,他自然要考虑周全,确保万无一失。而且,诸葛亮虽然是臣子,但他在蜀汉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君臣之礼,他几乎是蜀汉的“定海神针”。他来处理这些棘手的事情,大家心里才踏实。

更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南征的目的,不仅仅是镇压叛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去“收服人心”。他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南蛮的问题,让这些人从此归心汉室,而不是反复叛乱。这种策略,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完全掌控局面的人。让刘禅跟着去,反而会增加变数,分散诸葛亮的注意力。

另外,从蜀汉的国力来看,那时候真的经不起折腾。南征虽然必要,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物力。诸葛亮作为丞相,他要做的,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他亲自出马,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这次南征的政治和军事效益,为之后的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总结一下,刘禅不去南蛮,最根本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职责分工不同: 刘备是皇帝,要去稳定大局、展现皇权;诸葛亮是丞相,他要去解决具体问题,而且他有这个能力和责任。
能力和经验的差距: 当时的刘禅还年轻,政治和军事经验都远不如诸葛亮。让诸葛亮这种超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去,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战略需要: 诸葛亮需要通过南征来巩固蜀汉的后方,为北伐创造条件。他采用的是“攻心为上”的策略,这需要他自己亲自去施展。
风险控制: 刘禅的安危直接关系到蜀汉的稳定。让一个经验丰富的诸葛亮去承担这个风险,比让一个年轻的刘禅去要安全得多。

简而言之,这不是刘禅“不想”去,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政治格局和个人能力决定的,由诸葛亮亲自出马解决南蛮问题,才是最符合当时蜀汉利益和最佳的战略选择。让刘禅待在成都,学习治国之道,处理日常政务,反而更能体现当时诸葛亮作为丞相的职责和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光禄大夫谯周有四条不能去的理由。

一:诸葛丞相平南中后让他们缴纳赋税,所以他们心怀怨恨,现在危急之时入南,恐怕蛮夷将再次作乱。

二:北兵也会乘入蜀之势向南追杀。

三:如果咱们去了南方,赋税将靠南中供给,会严重损耗南中国力,蛮夷马上就会造反。

四:如果想要出奔南中应该早做打算,如今危急存亡之时,民心不稳官员百姓未必跟从,恐怕一旦出发就会发生不测。

因此,希望陛下早作良图,倒戈卸甲,以礼降魏,仍不失封侯之位。如果穷途末路再去投降将招致大祸。陛下,我们要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呀。

于是刘禅听从了谯周的计策。


后主犹疑於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郸僣号,时世祖在信都,畏偪於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於今,四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適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於是遂从周策。《三国志·谯周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出“刘禅为什么不去南蛮?”这个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挺有意思的史实,也反映了很多人对历史人物定位的一些普遍想象。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刘禅,就是那个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汉后主。他真要去南蛮,那历史进程就得改写了,因为历史上实际上去南蛮的是谁?是他的父亲,汉昭烈.............
  • 回答
    刘备遇见关羽,当时的确关羽因为某种原因成了朝廷通缉的犯人。但刘备之所以没有举报,并且最终结拜为兄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对人性和时局的判断。要详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混乱的三国前夕。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天下是什么样的局面。汉末,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不久,虽然起义.............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关于江歌母亲为何在悲痛和愤怒之下,将矛头指向刘鑫的家人,而非陈世峰的家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涉及到法律、情感、道德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各方所处的位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和现实的界限。 陈世峰是直接凶手: 法律上的责任主体是陈.............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说起“复兴汉室”,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备,他一生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而荀彧,作为曹操最倚重的谋臣,也是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同样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并且他最初也是对汉.............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刘邦在临终前派陈平去诛杀樊哙,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恩怨以及对汉朝江山社稷的深切忧虑。要详细讲述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刘邦的晚年担忧与吕后的崛起 皇权不稳的隐患: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他深知自己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政权的基础并不稳固。在他死后,如何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潜伏》这部剧里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细节。刘闪,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生死考验,被“安全”运往台湾后,却被安排去砍甘蔗,这确实让人有些出乎意料,甚至觉得有些“大材小用”。但如果细细品味,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那个时代背景下,国民党政权对知识分.............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关于刘邦帐下大将和韩信的战略部署,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谁傻”或“谁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看。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刘邦帐下,称得上“大将军”的,绝非只有韩信一人,但韩信无疑是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那一个。刘邦帐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