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不去?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成都也出了什么乱子,那蜀汉可就真的要塌天了。诸葛亮得留守在成都,负责处理朝政,安抚百官,稳定军心民心,处理各种政务,确保蜀汉政权的正常运转。说白了,他得是那个坐镇后方的定海神针。

其次,咱们得看看诸葛亮和刘备当时的战略分歧。虽然《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算无遗漏的智者,但历史上以及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对于刘备执意伐吴的这个决定,其实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当年关羽因为骄傲轻敌,大意失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张飞也因此被杀。刘备痛失两位最亲近的结拜兄弟,那是何等的悲痛!他心中积压的复仇之火,可以说是熊熊燃烧。这时候,他自然想着要一举攻下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同时夺回荆州。

然而,诸葛亮当时更看重的是国家长远的战略布局。他深知,蜀汉国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仍显弱小。连年征战,对蜀汉的国力是巨大的消耗。诸葛亮一直秉持着“隆中对”里的策略,那就是先联合东吴,对抗强大的曹魏,待时机成熟,再图统一天下。虽然关羽、张飞之死让他痛心,但他更理智地认为,此时伐吴,时机并不成熟,而且可能会给曹魏留下可乘之机。

想象一下,诸葛亮要是跟着去了,万一夷陵之战不利,那蜀汉内部怎么办?国内空虚,政局不稳,曹魏趁虚而入,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所以,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角度来看,留守后方,稳定大局,是他更重要、更紧急的职责。

再者,夷陵之战的指挥权和战略战术,在当时是刘备和赵云等人主导的。刘备是皇帝,他的意志是决定性的。虽然诸葛亮是丞相,但在军事指挥上,尤其是在这种涉及皇帝亲征的大事上,诸葛亮虽然有建议权,但最终的决策者是刘备本人。刘备当时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他渴望亲自指挥,亲自报仇雪恨,这是一种个人情感的驱动,也是一种帝王意志的体现。诸葛亮即使去了,也未必能完全改变刘备的决心,反而可能因为意见不合,影响君臣关系,甚至在战场上造成指挥混乱。

还有一点,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可以考虑。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身边也有一些得力干将,比如赵云。赵云虽然当时以劝谏刘备不要伐吴为由没有跟随,但也可以看作是蜀汉内部对这场战争的一种审慎态度。而诸葛亮作为丞相,他的角色更像是幕后策划和支持者,他需要为整个战役提供后勤保障,制定长远策略,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前线指挥。

简单来说,诸葛亮没有去夷陵伐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职责所在,留守后方:作为蜀汉的丞相,他有稳定大后方的责任,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运转。
2. 战略考量,不赞同贸然出兵:诸葛亮更倾向于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魏的长期战略,认为此时伐吴时机不成熟,风险太大。
3. 君臣分工,信任与制约:刘备作为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诸葛亮需要给予支持,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强求改变皇帝的决心。
4. 避免孤注一掷: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的局限,不希望将国家的命运完全押在一场有争议的战争上。

夷陵之战最终以蜀汉的惨败告终,陆逊的火烧连营给蜀汉造成了沉重打击。虽然诸葛亮当时没有去,但事后他还是担起了收拾残局的重任,继续辅佐后主刘禅,并最终实现了他统一北方的宏愿(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当时留守后方,也未尝不是一种更长远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夷陵之战,刘备大军伐吴,却不带诸葛亮随军的原因,除了确实需要诸葛亮留守后方、保障军需外,更大原因是诸葛亮从出山效力刘备起,就一直主张联合孙吴,共抗曹操,并且还是缔结孙刘联盟的直接操盘手。

此时孙权破盟斩将,臣服曹魏,蜀汉政权的重大外交失败已经成为事实。作为“孙刘联盟”这一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诸葛亮的立场当然就变得十分尴尬。

而且其亲兄长诸葛瑾又在东吴身居高官显爵,深得孙权信任,为中司马、宣城侯,掌管中枢机要。

长期以来,孙权一直刻意利用诸葛瑾、诸葛亮两人的兄弟关系,令这个敦厚长者负责对刘备方的交涉,常年成都、江陵、建邺之间来回奔走。

虽然诸葛亮为避嫌疑,从来只和兄长在外交场合相见,私下绝不会面。但他们兄弟二人的书信往来一向不断,除家事外更时常谈及国事。通过这种兄弟私信来传递信息,一直是蜀汉和东吴外交的重要联系方式。

当孙刘联盟的利益立场一致,双方密切配合,联系紧密时,当然是公私两便,皆大欢喜。

当双方的利益立场出现分歧裂痕时,由诸葛瑾来作为东吴使者,也能令刘备顾及诸葛亮这个头号辅弼的颜面,不好贸然破脸。

所以当刘备攻陷益州后,出面讨要荆州的是诸葛瑾。(【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

双方签订“湘水之盟”中分荆州,刘备让出长沙、桂阳两郡时,吴国使者也是诸葛瑾。(【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

孙权破盟,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诸葛瑾直接参与了攻杀关羽的战役,战后更加封绥南将军、南郡太守,成为荆州中心江陵的地方官。

当刘备卧薪尝胆备战两年后,终于为关羽兴复仇之师,和孙权已经是水火难容时,诸葛瑾又奉孙权之命,写了封被后世史家讥评为“奢阔之书、辞章之费”(粗俗点说,就是狗屁不通)的书信给刘备,劝其罢兵,理所当然被刘备束之高阁。

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孙权既如此厚颜,将诸葛瑾这张外交牌打得行云流水,刘备让诸葛亮暂时回避对吴交涉,远避成都,也是应有之义。

对刘备怒而兴师东征,连赵云都看出不妥,甘犯龙颜,切言谏阻:「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但这一样番言辞,赵云可以说,蜀汉朝堂上没有任何人因此会质疑他的忠心,只因为赵云是冀州时就追随刘备的元从将领。而既是诸葛瑾之弟,又是此前孙刘联盟倡导者的诸葛亮就确实说不得。

虽然刘备对诸葛亮信任有加,不大可能因此心生芥蒂,但如一心想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张飞,还有那些心心念念尽快打回荆州老家的荆州士人和将领,他们又会怎么看待?

所以诸葛亮虽并不赞同刘备东征,也只能缄默不言,兢兢业业做好大军的后勤工作,并且在刘备大军于夷陵之战惨败后,才怏怏然说“若法孝直(法正)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以一句“事后孔明”之嫌的叹息,来表达其根本不赞同伐吴的立场。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苦战半生,才得到益州一方基业,此时年近花甲,志气已衰,已经没有了早年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并不敢真正放手一搏,豪赌天下。

汉末时益州少经战事,受战乱破坏损害远小于北方各州,不但地域辽阔,同时户口众多,人力资源甚为充足。夷陵战败后,光是巴西郡征发诸县兵员就得五千人,由马忠带队去援救刘备。奉命督江州的赵云部同样兵进永安,迅速稳定了战局,而经历这场丧师5万人的惨败,仅仅数年后,诸葛亮又迅速重组了一只数量在10万左右的强大军队,足可证明即使经历了关羽军团的损失,刘备在东征前可动员兵马,仍然不少于15万人。

然而刘备东征却只动用了中军主力4万人,黄权的江北军1.5万人,用金帛收买武陵蛮军1万人,合计不到7万兵马。

所以他虽然和陆逊在秭归对峙经年,但战役规模打的始终是有限战争,而非全面战争,更希望通过正兵流稳扎稳打,迫使孙权让出荆州,并没有真正把自己所有家当全压上,去和孙权不死不休。

此前因为刘备军在汉中战役力抗曹操的主力中军,巴蜀地区的民力一度告竭,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经过诸葛亮数年的苦心经营,才能支持刘备发动一场新的大规模攻势。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好容易才到手的益州基业,对刘备而言,诸葛亮留镇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当一个“萧何”的意义,要远大于他随军东征,做一个“张良”式的大军参佐。

综上所述,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却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全权交付,既是对诸葛亮能力和忠诚的无上信任,也是对此时立场尴尬的诸葛亮的精心保护。

刘备如此态度,其他蜀汉官员自然就无人再敢以“孙权破盟”“诸葛瑾从攻关羽”等事为由,对诸葛亮弹劾发难。此举体贴备至,再一次彰显了君臣二人的“鱼水情深”,当然会令诸葛亮感激涕零,终于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尽毕生的光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