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伐吴全军覆没,并且落荒而逃不用被斩首,而马谡街亭惨败,却被斩首了?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刘备个人意气用事,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战争。从战略上看,它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既定国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害。
原因:
感情因素过重: 刘备对关羽的兄弟情深导致其丧失了理智的判断,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执意出兵。
战略失误: 忽略了东吴的地理优势和水军实力,对陆逊的火攻战术准备不足。
指挥失误: 刘备虽然是主帅,但具体战术指挥交给了各位将领,且未能有效整合各军团。在关键时刻,对东吴主将陆逊的策略判断失误,中了火攻之计。
内部矛盾: 吴军陆逊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耗尽了蜀军锐气。而蜀军内部将领骄横,各自为战,也未能形成合力。
后勤补给困难: 长期深入敌境,补给线拉长,也给蜀军带来了巨大压力。
结果: 蜀军大败,七十余万大军(此处数据存疑,但战败规模确实巨大)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本人也仅以身免,逃至白帝城。

马谡街亭:
性质: 这是诸葛亮北伐第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马谡担任的是关键的军事指挥官,负责守卫战略要地街亭。
原因:
用人不当(关键): 诸葛亮本人承认这是他用人不当。他明知马谡“言过其实,才能优不足”,但因为其“才气过人”,且得到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尽管这个嘱托的真实意图有待考证),而委以重任。
战术失误(马谡): 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具体指示,擅自将大军驻扎在背离水源、地势险峻的街亭山上。这使得蜀军孤立无援,粮水供应被切断,最终被魏将张郃围困击溃。
轻敌冒进: 马谡本人狂妄自大,轻视了魏军的实力和张郃的军事才能。
结果: 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计划受挫,汉中受到威胁,蜀军损失了大量精锐士卒和物资。马谡本人也狼狈逃脱。

二、 对错的判定和责任划分

刘备伐吴:
错误性质: 刘备的错误在于“失于智谋”,是战略决策上的错误,并且是最高统帅个人的错误判断和情感驱动。
责任划分: 作为最高统帅,刘备对整个战役的失败负有最终和根本的责任。然而,在古代帝王制下,皇帝的错误决策往往被视为“天命不顺”或“个人失察”,而非军事上的“罪过”。
宽恕原因:
身份地位: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和最高统治者。即使他犯了错,也不能直接“斩首”。这不仅会动摇国家统治的根基,也会打击士气,引起混乱。
情理之中的退位: 战败后,刘备羞愤交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退位为永安宫,将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向诸葛亮表达了“君可自取”的遗诏。这是一种主动承担责任,并且将国家前途放在个人安危之上的行为。他的失败是个人“失算”,而非战场上的“怯战”或“指挥失职”。
战败后的处理方式: 刘备虽然没有被“斩首”,但战败的后果极其严重,他自己也因此忧伤过度,不久便在白帝城病逝。这可以看作是他为自己的战略失误付出的沉重代价。
政治考量: 在刘备病逝后,蜀汉政权需要稳定,诸葛亮接管大权,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来继续北伐和稳定后方。追究皇帝的“罪责”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马谡街亭:
错误性质: 马谡的错误在于“失于阶数”,是临阵指挥的军事失职和违抗军令。他直接导致了关键战役的失败和战略要地的丢失。
责任划分: 马谡是具体战役的指挥官,直接导致了街亭的失守,对整个北伐初期的失败负有直接的军事责任。
斩首原因:
军法严明: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是军队的实际最高指挥官(在刘备之后)。他必须以军法来维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如果对如此重大的失职行为不予惩处,将无法震慑其他将领,也无法维护诸葛亮作为军事统帅的权威。
“挥泪斩马谡”的象征意义: 诸葛亮对马谡的斩首,并非出于个人仇恨,而是“挥泪”表明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是为了维护军纪的绝对权威,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用人不当的责任(尽管他自己也承担了责任,但他必须以严惩具体执行者来弥补)。
对诸葛亮战略的影响: 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诸葛亮需要一个明确的交待,而马谡作为直接负责人,必须承担责任。
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塑造: “挥泪斩马谡”被后世视为诸葛亮大公无私、执法如山、顾全大局的典范,极大地提升了其政治和军事声誉。

三、 制度和权力结构的不同

刘备: 作为皇帝,他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最高执行者。他失败了,他可以选择以自己的方式来承担(退位、病逝),而制度本身不适用于他本人。他是“君”,而马谡是“臣”。
马谡: 作为臣子,他必须接受君主(或其代表如丞相)制定的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他犯了错,就必须按照军法接受惩罚。

四、 对比总结

| 特征 |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 | 马谡街亭惨败 |
| : | : | : |
| 指挥者 | 刘备(最高统帅) | 马谡(具体战役指挥官) |
| 错误性质 | 战略决策失误,个人情感驱动,最高统帅失算 | 临阵指挥失职,违抗军令,战术运用错误 |
| 责任归属 | 根本责任(最高统帅),但非直接军事“罪责” | 直接军事责任(具体指挥官) |
| 后果 | 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病逝 | 北伐受挫,战略要地丢失,蜀军损失惨重 |
| 处理方式 | 退位,托孤,不久病逝(以帝王方式承担) | 被斩首(按军法惩处) |
| 惩罚原因 | 身份地位不可动摇,承担后果的方式为政治退位与生命 | 维护军纪,承担直接军事责任,对诸葛亮战略影响巨大 |
| 制度约束 | 帝王凌驾于制度之上 | 臣子必须遵守军法,接受制度约束 |

总而言之,刘备伐吴失败,他作为皇帝,承担责任的方式是“以身作则”的退位和生命,而不是被下属“斩首”。而马谡作为臣子,其过失是具体的军事指挥失误,直接造成了战役的失败,因此必须受到军法的严惩,以维护军队的纪律和国家战略的执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正是这种君臣有别、法理有别的体现,也成就了他政治上的英明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刘备是被斩首了的,只不过他是皇帝要“避讳”不能堂而皇之的写在历史书上。

我们来看刘备战败之后回到了哪里?

白帝城

那他为什么不回成都呢?

因为他害怕呀,他打了败仗,按蜀科是要斩首的,况且刘备出征前还立了军令状,诸葛亮执法唯严格,怎么会放过他呢?

所以刘备畏罪不前,挟大军停驻白帝城以自保

可惜他还是低估了诸葛亮

诸葛亮亲自抵达了白帝城,还带了太子刘禅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太子我带来了,你放心去吧。

刘备这个害怕呀,只能装病躺在床上,诸葛亮来了,刘备就“抚其背”表示自己已经害怕了想要求饶。

可惜诸葛亮还是要秉公执法,焚香祷告,请出了高祖刘邦的尚方赤霄剑,最后由赵云执行,一剑斩首了刘备。

所以蜀不设史官,这没法写啊,大家懂就行,刘备用自己的死捍卫了蜀法的权威,为诸葛亮辅政执法建立了基础,实在是令人感动。

user avatar

引用一段新闻就可以来回答,现成的例子。

现场有员工直奔主题,尖锐提问:“蒋凡事情这样处理是不是代表阿里的价值观崩塌了?”
彭蕾回答,虽然阿里把非常多的聚光灯投射到了自己的价值观身上,但大家不要误会阿里是一个精神组织。“我们是一个有很崇高愿景的商业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是为我们的商业组织能够存活走好102年服务的。
“谁都知道更简单的决定是什么。但我们毕竟还是个商业组织。” 张勇补充说。
张勇坦诚说,自己经过很长的纠结、思考和讨论之后,最终由他来做了这个决定(没有开除蒋凡),所有的责任他来承担。

价值观是凝聚人心的手段,当人不够重要的时候,价值观为重;当人足够重要的时候,价值观为轻——当然,公司也要承担这种失衡而带来的副作用,但是只要这种副作用小于失去这个人的损失,就是可以承受的。

军法也好,组织也好,核心就是为了刘备集团能够发展壮大,是为了刘备以及其子孙能够成为天子,从而兴复汉室。人是本质,是目的,规章制度是手段,是过程,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没有了刘备,蜀汉集团还有什么意义?

一般的军将犯了错,杀了是为了以儆效尤,激励其他人更好的做事;但是刘备自己出了问题,刘备当然要承担自己威信下降的后果,刘备最终留在白帝城终老,可能就有不好意思去见成都的留守大臣的因素。但是无论如何,杀刘备是不可能了。

一般的士兵践踏麦苗,立斩无赦,不会管是马受惊了,还是有意的。但是曹操自己践踏,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割发代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虽然郭嘉说的「法不加于尊」是杜撰,但是「春秋」中也确实有:

礼不下庶人,刑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其实别说是曹操本人,就是夏侯惇、曹仁这样的大将真的马惊了,难道曹操还去砍了他们不成?估计最后还是拿马夫和亲卫开刀杀几个,然后夏侯惇和曹仁来个「领导责任」了事。

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法制」,归根结底是经历了一个「去神圣化」的过程。也就是尽量的去降低组织和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的重要性,而强调职位本身的权力。这样制度就成为了相对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了,法律就看起来什么都可以管了。像查理一世、路易十六,都会因为「叛国」而被诛杀,这就已经和「朕即国家」相去甚远了。

人治、法治,归根结底都是人在做事情。法只是文本,是要人来执行的。只不过法治社会下,是很多人在治,让每个单独的人都没有重要到值得为其破坏规矩的地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