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口口声声说仁义,但却不归还荆州,经过此事后他又是如何再能口言仁义呢?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

“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备起兵征伐,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大理想,但实现这个理想的基石,是他的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曹操和孙权。

荆州,对刘备而言,绝非一块普通的根据地。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下,一步步蚕食荆州南部。这块土地,有着肥沃的土壤、富庶的人口、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是刘备政权税收和兵源的重要来源,更是他进军中原、实现“隆中对”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

当时,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南部,但形势依旧严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雄厚;东吴孙权,虽然是盟友,但也是潜在的竞争者,尤其是在荆州这块肥肉面前。如果刘备轻易地将荆州归还给孙权,那他自己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主动权将拱手让人。这无异于自断臂膀,让“兴复汉室”的宏图更加遥不可及。

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归还荆州,意味着刘备将失去扩张势力的关键跳板。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任何一丝软弱都可能导致灭顶之灾。刘备作为一代枭雄,肩负着数万将士和无数百姓的期望,他不能只凭一腔热血和空洞的口号来做决策。

“仁义”的内涵:一个动态且复杂的概念

那么,刘备口中的“仁义”又是什么呢?这绝非是后世理解中那种不问是非、一味退让的“圣人”之仁。

刘备的“仁义”,更多体现在他对百姓的关怀,对部下的恩情,以及在特定场合下的言行举止。例如,他对百姓的爱护,在战乱中总是尽量避免牵连百姓,甚至在撤离时还顾虑百姓的安危(如长坂坡弃子),这在当时乱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对关羽、张飞、赵云等早期追随者的情义,更是千古传颂。

但是,正如任何政治家一样,刘备的“仁义”也服务于他的政治目标。在需要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极度的仁厚,以收揽人心,凝聚力量。在面临生存危机和战略抉择时,他也会做出符合其政治利益的决策。

“不归还荆州”这件事,正是这种“仁义”的复杂性体现。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为了“兴复汉室”这一更大的“仁义”事业,而暂时需要稳固自己的根据地。从他的角度看,孙权并非正统,而他自己才是汉室的继承者。在这种逻辑下,暂留荆州,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天下大义”,而非纯粹的个人贪婪。

事件之后,刘备如何“再能口言仁义”?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大家对刘备“仁义”人设产生质疑的焦点。

1. “失荆州”的责任归属与政治操作:
责任的转移: 关羽镇守荆州,但最终兵败身亡,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关羽个人的失误(例如,大意失荆州,未顾全大局)。虽然刘备的战略决策也与此相关,但在宣传上,会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前线指挥的失误,而非直接否定自己的“仁义”。
“誓报杀弟之仇”: 关羽之死,成为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直接导火索。刘备将此解读为“报弟之仇”,这是“义”的重要体现。通过一场“讨伐不义”(在他看来是东吴违背盟约)的战争,来展现其“仁义”。这场战争,无论结果如何,在表面上都强化了他“有情有义”的形象。
对孙权的谴责: 在与东吴公开决裂后,刘备自然会将东吴描绘成“背信弃义”的一方,而自己则被置于“受害者”和“复仇者”的位置。在这种叙事下,他的“仁义”得到了再次的强调。

2. 继续扮演“仁义”的形象:
塑造“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符号: 即使失去了荆州,刘备依然可以坚持“兴复汉室”的口号。他可以将曹魏视为“国贼”,而自己则是“汉室正统”。在这种大义名分下,他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包装成“仁义之举”。
利用诸葛亮的“忠贞”: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忠诚和谋略,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刘备的“仁义”形象添砖加瓦。诸葛亮提出的“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等策略,都符合“仁义”的范畴,并与刘备的整体形象相辅相成。
聚焦于“蜀汉”的整体利益: 在刘备看来,“仁义”不仅仅是个人道德,更是为了整个蜀汉集团的存续和发展。他可以辩称,为了蜀汉的未来,为了“汉室复兴”,他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

3.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三国志》的记载: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了大量史料,其中不乏对刘备言行道德的赞扬。虽然陈寿的《三国志》本身带有一定的“拥刘”倾向,但其记载的许多细节,如刘备在乱世中的一些仁义之举,也确实是存在的。
《三国演义》的放大: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将刘备的“仁义”推向了极致,成为其最重要的标签。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刘备的形象,将一些模糊或有争议的事件,如“不归还荆州”,以一种更符合“仁义”逻辑的方式去解释(例如,将关键责任归于关羽,或者强调孙权先背约)。

总结来说,刘备“不归还荆州”并非是对他“仁义”人设的彻底否定,而是揭示了“仁义”在政治现实中的复杂性。

生存是首要的: 在乱世中,一个政权的生存与发展是所有政治行为的基石。失去荆州,就意味着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这比“归还”一个本就难以控制的区域更重要。
“仁义”是工具,也是理想: 刘备的“仁义”既是他凝聚人心的重要工具,也是他内心深处追求的理想。他会在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展现“仁义”,并将其作为政治宣传的利器。
责任的转移与叙事重塑: 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以及通过“报仇雪恨”等叙事,刘备成功地将自己的形象重塑,并继续以“仁义”的面目示人。

因此,与其说刘备“不归还荆州”后“再能口言仁义”,不如说他始终在以他所理解的“仁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是这种“仁义”是与政治现实、生存策略和权力斗争紧密相连的。他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善于权谋的枭雄,而“仁义”,是他安身立命、纵横捭阖的一张重要名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荆州不是借的,只是短暂借住南郡岸边驻军而已。演义里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出了个故事。

user avatar

借南郡那是借了一个郡吗?那是借了一段战线给皇叔啊。

战线对手是谁,拥兵百万的千古奸雄,曹孟德。

换了其他人,不要说借,你就是倒贴粮饷送,都不敢接手。

皇叔靠自己的本事稳住了战线,攻下了南方,还西进拿下益州汉中。

然后二爷北上攻略中原,威震华夏,把曹孟德打得打算迁都了。你居然掏裆偷袭,劫人妻子,这是人能干的事儿吗???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千古奇冤!!

卑劣至此,反而功成。天下鹰视狼顾之辈,纷纷弹冠。仁人志士,尽皆齿寒。大汉四百年国运,至此而斩!!再无恢复之日!!

随之而来的,就是漫长而惨烈以八王之乱为序幕的五胡十六国。四百年的流血成河后,大唐帝国才终于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user avatar

按照历史来说,刘备其实是还了荆州的。赤壁战后,周瑜打下了南郡,刘备打下了荆南四郡,然后刘备从孙权手里借走了南郡,这个就是借荆州的来源。

之后刘备和曹操打汉中,孙权索要南郡,然后刘备去和孙权谈:南郡我想要,不能给你,但是我可以用江夏+荆南两个郡作为代价换南郡,你看行不行?

孙权说行,然后双方签了湘水之盟。

就像我跟你借了1000万,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你跟我要账,我说我现在手里头需要现金,不能还你1000万,我拿一套上海200平米的房外加一辆奔驰e300抵债你看如何?你满口答应把房和车收了,然后这事其实就算是画上句号了。

然后孙权的行为是啥?你趁我出差的机会直接撬开我家房门把财产洗劫一空,对外宣称我欠债不还。。。你觉得到底是谁毫无羞耻之心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